遵守时间可赢取他人尊重

守时是一种美德、一种素质、一种涵养,是待人有礼貌的表现。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一礼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守时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小时候上学迟到、长大后约会迟到、面试迟到、上班迟到等。这种不守时的行为不但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前途。

高考的第一天下午,同学们已经开始准备考英语了。按照规定,考生必须在开考前15分钟进入考场。否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守时。可是就在考生进入考场后两分钟,一对母女居然姗姗来迟。

校园门口的两名公安同志把他们拦住了,那位考生痛哭流涕,孩子的母亲也是苦苦相求,甚至跪地磕头。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在制度面前,没有感情可言。

面对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位考生不战而败。她的失败,不是因为她技不如人,而是因为她迟到了两分钟。因为微不足道的两分钟却付出了不能参加考试的代价,有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呀!

为此,妈妈一定要通过以下的故事教育孩子在平时要懂得守时。

故事一: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是个非常尊重老人的人有一天,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这时,有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年人,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但他见老人年纪这么大,就忍耐住了,他想,老人嘛,有些怪睥气也很自然他顺从地到轿下给老人捡起了鞋子。不料,老学人得寸进尺,又“命令”道:“给我穿上!”张良心想,鞋子都捡了,给他穿上也无所谓了,便跪在地上给老人穿上鞋子。老人很享受地看着张良给自己穿好鞋子,然后扬长而去。

不一会儿,老人折而复返,告诉张良:“孺子可教矣。”然后要张良五天后的清晨在这里与他会面。张良愕然地答应了。

五天之后,张良赶到小桥,老人却已经等在那里,对张良的迟到很是生气,他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居然还迟到,这是什么道理?”便要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是五天过去了,这一天鸡鸣时分张良便赶往小桥,不料再次迟到,惹得老人大发雷霆。于是,张良被要求再等五天。

这一次,张良半夜便赶往小桥。一会儿工夫,老人飘然而至,看见张良等在那里,不禁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然后交给张良一本书,告诉他读完这本书便可以做帝王之师,十年之后他便大有用武之地。老人又说:“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随后,老人又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一看书名,原来是一本叫《太公兵法》的兵书。

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说,13年以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时,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故事二:

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自幼非常聪明勤奋。在他12岁那年,他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

鲁迅13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去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剐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只是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土角用刀到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的很多事情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守时不是一件小事,它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与一贯的行事方式。如果你从小就有守时的观念,一定能够凭着意志与恒心做好生命里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守时对孩子有很多好处:守时是赢得信誉的保障;守时的孩子心态更积极、更健康;守时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畏难的情绪,不论刮风下雨,他们都不找任何借口,总是依时守信,这样的孩子更有意志,在今后也更容易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这将有益于孩子一生。

守时既是守信用的表现,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更体现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不守时的人来说,浪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同时也是在浪费着别人的时间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