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2月),康有为带着自己在万木草堂培养的得意门生梁启超、梁小山、麦孟华等人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三月中旬,《马关条约》草案从日本传回,朝野震惊。四月四日(4月28日),康有为满怀悲愤,在三条胡同金顶庙(位于今东华门外韶九胡同)里,他用一天两宿时间,赶写出长达1.8万字的《上清帝第二书》,提出了四条政纲: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大家约定,在四月十日(5月4日)这一天,联合18省举子(俗称公车)到都察院上书。

面对公车上书、全国反对的民意,清廷在是否批准《马关条约》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翁同龢坚决反对屈辱求和,要求皇上废约迁都,与日再战;以孙毓汶为代表的主和派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认为“战万无把握,而和确有把握”。四月八日(5月2日),恭亲王、庆亲王、孙毓汶等在慈禧的授意下,晋见光绪皇帝,要求他批准条约。光绪皇帝面容苍白,两眼血红,唉声叹气地在太和殿内来来回回走了一个小时,最后不得不仰天长叹:“罢了!罢了!”在《马关条约》上盖了玉玺。签约后,迫于民愤,孙毓汶受到弹劾,被朝廷以其身体有病为由,将其免职。而恭亲王、庆亲王却平安无事。孙毓汶后悔做了满清的替罪羊,心情郁闷,茶饭不思,夜里连做恶梦,最后瘦得像“木乃伊”那样,每天,只有两只眼睛能动一动,家人才知道他还是个活物。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孙毓汶病死在北京寓所内。

因为《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回天无力,再加上康有为提前得知自己已金榜题名,他担心领着举子上书,一旦朝廷怪罪下来,“死鸭子”也会飞走的。于是,借梯子下楼,上书被取消,但“公车上书”的影响却很深远。同年五月六日(5月29日),康有为以新科进士身份,将《上清帝第二书》修改成《上清帝第三书》,递交都察院;五月十一日(6月3日),被代递军机处,由翁同龢亲自转呈光绪皇帝御览,引起皇上的注意。不久,光绪皇帝颁布了举人才诏书,要求各部院堂官及各直省将军、督抚等“于平日真知灼见,器识宏通,才识卓越,究心时务,体用兼备者,胪列事实,专折保奏”。康有为看到了变法图强的曙光。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6月30日),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完成了《上清帝第四书》,提出两项切实可行的变法主张:立科以励智学,设议院以通下情。与前三次上清帝相比,这次所表达的变法思想最为系统深刻,也最为简便易行。他将《上清帝第四书》送到都察院,但都察院不接,理由是,他考取进士后,刚被朝廷任命为工部主事(六品),上书应符合“游戏规则”,由工部转呈。康有为面见工部尚书孙家鼐,孙家鼐看完《上清帝第四书》,十分赞赏,并表示愿意代奏。按照规定,一个部内有六名堂官(尚书、左侍郎、右侍郎,满族、汉族各一人),六堂官都画押才能上报皇帝,可是,右侍郎李文田对康有为的为人很有成见,表示坚决反对。素来对人和颜悦色的孙家鼐非常生气,把李文田叫到办公室加以训斥,可李文田就是赌气顶着不画押。无奈之下,康有为与梁启超、麦孟华联合署名,再投都察院,都察院仍然不接;经友人指点,改投督办处,却受到督办大臣荣禄的阻挠……

但是,康有为是个自负、固执之人,野心勃勃,性格坚毅,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