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井澳惊涛

陈宜中从浅湾起航,时值深冬时节,沿海岸往西南航行,海上风浪相对平静,一路顺遂,很快到了吴川。

吴川为粤西名镇,境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江)之水(鉴江、袂花江、梅江),故曰吴川。境内有坡头、特呈岛、南三岛、硇洲岛等。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南朝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县治在后之吴阳镇城里村,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7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

陈宜中比谁都知道重振大宋河山之希望渺茫,可那么多人都在极其艰困的环境下继续抗元,这么多人追随二王,从浙江到福建,又到广东。

元军一路进逼,大宋皇家船队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不断增多,尤其沿海州县,那么多的义军带钱带粮,将整个家都奉献给了朝廷,这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啊。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只有在朝代更替过程中,追随造反者有之,而想维护和坚守旧的生活者,只有大宋才有这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纵观整个中华历史,哪一个朝代的更替不是瞬间变天呢?

唯有大宋且只能是大宋,先是靖康之役,北都汴梁陷,两君被掳,国失于金,及至临安被围,三宫北迁,国失于元,现在还有这么多忠臣义士,不离不弃,这岂是仅仅能用忠义可以概括者,人们留恋不舍宋人曾有的幸福生活方式,这才是最本质的原因呢。

忽然间,海上风浪骤起,有些寒意,陈宜中命船队靠岸暂歇。

吴川当地官民闻有官军到来,既担心,又开心。

担心者,早闻元兵进入广东,官军顺海而来,表明情势严峻,开心者,有朝廷重臣来到吴川,这是在太平之世,当地百姓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官员豪富皆送钱送粮到官船上慰问官兵,陈宜中和同行诸人,又一次感到百姓对大宋朝廷的一片真情。

吴川解元李凌云求见陈宜中。

解元是乡试的第一名,也就是举人考试中的第一名。

科举考试中有“三元”之说,即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由朝廷礼部主持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由各省主考官主持的省一级(即乡试)贡院考试第一名为解元。

因为是路过,陈宜中本没有考虑惊动当地官民,但近日海上风雨,船行多有不便,船既靠岸,那就待风浪稍停再走也未尝不可,于是对当地官绅之求见也不拒绝。

李凌云进到陈宜中的舟中,先自我介绍:“解元李凌云拜见丞相大人!”

陈宜中:“你既中解元,可曾前往临安考试过?”

李凌云:“未也,向在乡中授徒讲学耳。”

陈宜中:“真的很羡慕尔等。”

李凌云:“丞相怎有此一说?”

陈宜中:“我们不讲这个了,吴川地处海隅,能出一解元也是很难得的。你是祖辈也在这里的。”

李凌云:“我先人为福建漳州龙溪人,曾考取进士,为官到龙川,于是在这里安居下来,已有数代人了。”

陈宜中:“难怪听你口音有福建那边味道。”

李凌云:“丞相千里行船到龙川,何不登岸稍歇呢?”

陈宜中:“皇命在身,朝廷那边形势严峻,我必须随时准备启程,前往安南。”

李凌云:“近日海上风寒,恐怕须数日稍停,丞相正可上岸暂歇。”

陈宜中:“已停数日,看云象,应该很快会天气转好的。”

李凌云:“即使天气好转,丞相上岸看看这吴川风景,也只需半日一日时光,路上是可以把时间赶回来的。”

陈宜中见李凌云说得似有道理,又见他那么至诚,因而答道:“也好。这么长时间没有登岸,既到吴川,那就上岸看看也无妨。”

陈宜中让其他将士皆待在船上待命,自己只带了陈春一人,随那李凌云登岸。

李凌云把陈宜中带到自己府上以酒食待之,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陈宜中还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安南的风俗人情等事。

酒饭之后,天气突然放晴,夜月照海,陈宜中一时兴起,似乎没有立即回船出航的意思,谈兴正浓,问了李凌云许多关于粤西的当地风俗。

李凌云把陈宜中带到一处花园,边聊边赏景。

很显然,李凌云对自己的这处花园是很引起为豪的,特地让陈宜中前来观看。

只见里面山水亭台,各有精彩。

一个背山面海的山亭,里面已经摆好桌椅茶点,有两个侍女正在那里忙碌着。

这正是当时文人间待客的方式。

陈宜中见此情景,他没有想到,这要在以往,似吴川这样的地方都只能是发配官员之处,竟有如此的闲妙景致,心中自然涌起对当年临安生活场景的回忆。

不免叹息数声:“没有想到,在这些我们平素根本没有关注的偏远海隅,竟有如此妙境!”

李凌云:“是啊,我们老百姓就希望那元军不要打到这里来,我们都愿意永远生活在大宋,不想做那元朝的臣民。”

陈宜中:“天下百姓,都希望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朝廷,没有想到的是,世事常常不能如人所愿,受害的都是那些安分守己的平民呢。”

来到亭上,陈宜中放眼望去,只见海上一片祥和气象,明亮的月光照在海面,银光闪耀,微风拂面,很是快意。

问道:“此亭可有名?”

李凌云:“极浦如何?”

陈宜中看到那边上,一江入海,水天相接,应道:“极浦!好,极浦非常应景,令人遐想。”

陈春:“相爷,我看这风景,比那临安西湖不差!”

陈宜中:“是啊,这里海天一色,如果能在这里长住,也是人生快意事啊!”

说着,情不自禁,诗情大发,高声吟道:

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溪云起处潮初长,夜月高时人未眠。

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

李凌云:“好诗!好诗!”

陈春:“这是谁家之诗?平日怎未听相爷诵读?”

陈宜中:“此乃对着眼前之景,一时自吟者也!”

陈春:“相爷向来忙于朝政,今日难得有此闲情,便是诗情大发,果然好诗!”

陈宜中:“是啊,平日混迹官场,哪有闲情写诗填词,今日托解元公之福,得在吴川稍歇,又见极浦亭如此胜景,怎么能不有诗呢?”

李凌云甚为高兴,赞道:“好一句‘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陈春:“解元公为何只对这一句独表赞赏呢?”

陈宜中沉默不语,内心似有无限心事。

李凌云庄重地说:“《诗经·唐风·采苓》有言:‘采苓采苓, 首阳之巅。’讲的是上古贤人伯夷、叔齐之事。”

陈春:“这两个人我知道。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李凌云:“自古以来,忠臣义士,皆以伯夷、叔齐为榜样,丞相以此言志耳。”

李春:“是啊,自临安到当下,那元朝君臣多么想劝我家相爷投降啊。相爷放弃富贵,栉风沐雨,原来心中装着那个伯夷、叔齐呢。”

李凌云:“其实,末句‘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虽是对应着眼前海边风景,这又何尝不是在君子自道啊!”

陈春:“君子自道?此作何讲?”

李凌云:“‘异日北归’,表明丞相对兴宋灭元有着必胜的信心,关键这平芜尽处一峰圆,不正是讲丞相自己受到众人拥戴独掌朝纲,为收复大宋江山而睥睨群雄吗?”

陈宜中听他们二人对话,心中暗自乐了起来,原来李凌云果然是一位才学之士,对自己诗中之意条分缕析,非常到位。

陈宜中问:“解元公为乡民授徒传道,振兴乡里,甚可嘉也,只是现在国家飘零,皇上及太后不得不暂寓海隅,我奉命前往安南,实为皇上找一退身之所,你可随我同行吗?他日倘时机可待,希望你能共同为国家效力。”

李凌云:“我祖上即受大宋皇恩,现世居于龙川,家父有言,要我不要入朝为官,做一普通百姓,授徒讲学,让世代子孙,耕读传家可也。丞相美意我领了,只是这乡中弟子及家人,我如何能够舍弃呢?”

陈宜中也猜到李凌云不愿出山,在他家歇息一晚,第二天天亮即告辞,继续向西南航行,为皇帝及太后诸人将来可能前往安南打前站。

在浅湾,陈宜中离开后,日常朝政由陆秀夫负责,整个皇家船队的安全护卫由江万载承担,而军事方面,各路报来的消息都是城陷土失,只有张世杰一支力量尚属健全。

元军的进攻不断加强,都向浅湾聚来,皇帝及太后皆处于危险中。

张世杰与陆秀夫商议,不得不让皇家船队再一次大转移。

经过一个叫秀山之处,一度想在附近停下来,但考虑到安全,不得不继续行进,到达一个叫井澳的地方。

井澳实为一处海岛,由一大一小两个岛屿组成,从一侧看,似古琴(后人命之为横琴),从远方望,又似一汉字“井”,不知其得名与此有关否。

船队从沿海聚来,投奔者越来越多,浅湾已无法停驻那么多人,加上元军又从各地向这边进逼,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等人经过商议,决定把船队停驻到一相对开阔处,这样可以灵活应对,一旦元军逼近,向海上逃跑,也容易聚散。

井澳沙滩绵延,怪石嶙峋,四面环水,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比浅湾有更开阔的视野。

致命的事情发生了,移驻井澳的当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冬天比较少出现的西南大风吹来。

一时间,狂风骤雨,海浪与珠江口的水对撞,整个井澳的船队都被搅动。

皇帝赵昰从睡梦中惊醒,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

在周边船上,有人误以为元军杀到,如惊弓之鸟,跳入水中。

在皇帝的船上主要有皇帝、杨太后母子,另有两位侍女,住在前舱,中舱本来就是平时作为议事处,没有住人,后舱则是江万载和杨亮节,还有两位太监,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则各自回到自己家人的船上休息。

风大雨急,船一直在激烈摇动。

听到前舱的哭声,江万载、杨亮节和两个太监立即往前舱赶。

杨太后也顾不得妆容了,蓬着头,紧紧抱住儿子赵昰。

孩子虽然一路经历太多而变得沉稳成熟,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海上惊浪,根本无法平静。

周边到处都是人的哭声、喊声。

船上的人都乱了方寸。

江万载和杨亮节很清楚,这个时候,自己先不能乱,他们极力克制内心的恐慌。

杨亮节站到姐姐杨太后身边,江万载站到皇帝赵昰身旁,两人紧紧地护卫着皇帝和太后母子二人。

海浪夹着寒风,不断地往震**的船舱里灌进来。

江万载用身体紧紧护卫着皇帝,希望自己的体温能在寒湿的空气里给这个孩子多一些温暖。

毕竟年逾古稀的老人,虽然他极力控制着、坚持着,但一个巨浪打来,整个船几乎倾覆,全船人都被掀翻在船上。

这时,只见江万载把皇帝赵昰往船的中间用力猛推,自己朝着反方向翻倒在地。

杨亮节紧紧攥住姐姐和外甥。

皇帝赵昰一边哭,一边伸着小手作出去拉江万载之状。

这时,又一个巨浪打来,船身一个侧翻,几乎整个船翻过去。

当船有所平复时,船舱边的江万载不见了。

赵昰和杨太后撕心裂肺地哭喊:“江大人,江大人,您在哪里?您在哪里啊!”

杨亮节极力控制着自己,紧紧地把姐姐和外甥抱在怀里。

三个人紧紧相拥,已经没有办法顾得了礼仪了,轻声地呼唤:“江大人,您听到了吗?您在哪里啊?”

两个侍女和太监则都趴在船板上不敢起身,拼命哭喊:“江大人,江大人,您在哪里?”

整个海面,一片风浪之声,人的哭喊声与船舷的碰撞声,混杂不清。

过了大半个时辰,风浪似略有减少。

人们都疲倦地在黑夜里坚持着。

一直等到天明,总算风停雨歇。

人们这才知道昨夜遇到了一场强风骤雨,而不是元军的追杀。

杨太后和皇帝还在惊恐中没有回过神来,陆秀夫和张世杰都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走来。

陆秀夫:“皇上和太后受惊了,臣等罪该万死!”

杨太后:“这个时候,陆大人就不要这么多礼了,快,你们快去找找江万载江大人!”

一个太监跑过来:“江大人找到了!”

众人都大吃一惊。

杨太后:“快,请江大人过来!”

太监掩面而泣,指着海面:“江大人在那里!”

大家顺着太监的手指向望去,只见水面上浮着江万载的尸体。

众人皆失声哭泣,皇帝赵昰看着漂在海上江万载的白发,想着这个老人一路从临安陪着自己而来,日夜不离,哭得最为伤心,也不顾什么皇帝的威仪了,拼命地哭喊着:“江大人!江大人!”

现场一片狼藉,面对此局面,张世杰觉得不能这样,于是命人把江万载的尸体打捞到另一船上。

他不想因此惊着了皇帝和太后。

可是皇帝一定要亲自到那边去看江万载的尸体,这一情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受到感动。

一切平息之后,陆秀夫与张世杰、杨亮节、俞如圭商议,一夜风寒,还是让大家整理各自船上物品,然后上到岸上休整。

很有意思的是,这天白天,天气却晴好起来。

大家在岛上晒了一天,也都恢复了元气。

唯有这皇帝赵昰一夜惊魂,又受到风寒,加上江万载的突然离世,让他伤心欲绝,竟然一病卧床。

经陆秀夫提议,杨太后以皇帝之名,追谥江万载为“武肃”,赠“开闽侯”,命江万载之子江钰统领护卫皇家的禁军。

一夜强风浪,把整个士气都打了下去。

还好,这段时期那元军没有赶来。

经过半月的休整,船队才恢复了生气,然而那八岁的皇帝却是一日比一日病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