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真假天祥

经春历夏,宋军与元兵在福建、江西、广东主战场,各有胜负,而江淮、四川境内还有少数城池的宋将在坚守。

到了初秋时节,元军在福建境内已经取得胜利,加大了对江西的进攻,当时元军把主要力量对着两个方面,一是江西的文天祥,二是广东境内的皇帝赵昰。

元朝北方的内乱很快平复,因而又加大了对南方战事的部署,张弘范被任命为对宋作战的元帅。

张弘范正是此时拥戴宋帝的副枢密使张世杰的堂兄。

张弘范是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将领之一。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朝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

忽必烈的重要谋士郝经曾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弟子之一。

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风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很有特色。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绝好机会。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因而整顿军纪,其所领蒙古军队风清弊绝,更有活力。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总管。

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一的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跟从亲王合必赤前往济南讨伐李璮。在平叛进军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

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的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

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元朝君臣正发愁难以物色到一个既有能耐,又得军心的将领,恰巧有人提到张弘范的名字,忽必烈即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

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从了张弘范的计谋,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逐步缩小。张弘范于是在襄阳、樊城之间,建筑了一个坚强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一字城”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这样,包围圈进一步逼近樊城。第二年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了流矢。他把伤口裹扎了一下,马上就到大本营晋见主帅,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的救援。同时在攻城的策略上,建议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阳也就无险可守了。他的这些主张,取得主帅同意,很快就拿下了樊城。

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宋朝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人。张弘范则从军事形势考虑,认为应当乘破竹之势,掌握战机,不可再稍缓。他和伯颜商讨后,伯颜同意他的意见,命令他用当时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驿站的快马,奔驰到忽必烈的驻地,面陈形势。忽必烈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战就开始了。

张弘范与张世杰、孙虎臣等所率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兵船于瓜州,阿术派遣张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循江南岸,绕出南宋防军之后,董文炳则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出击中路,张弘范自上流来会师于焦山之北。

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

张弘范率军直追至圃山(江苏镇江市东北)之东。

这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蒙语意为勇士)的荣誉称号,并改授他亳州万户。

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宋室皇帝赵昰到达广东后,张弘范曾一度北返,元朝皇帝向他了解南方战况,因阿术、伯颜已在大都出任左右丞相,忽必烈特命张弘范为平宋的元帅。

张弘范担心自己指挥不了蒙古军,向忽必烈奏道:“臣任汉军元帅没有问题,皇上能否再任命一蒙古元帅与臣同行,这样宜于节制蒙古军。”

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我是大元皇帝,你是我任命的征宋元帅,无论是蒙古军,还是汉军,皆归你指挥,谁敢违令,你可以此剑斩之。如果再命一蒙古元帅,你就很难全权指挥了。”

张弘范深受感动,即刻动身向南。

这样一来,就形成这一时期最有趣的历史现象,进攻宋君的是张弘范,他正是积极拥戴宋君,也是此后抗元主将的张世杰的堂兄。

宋元的最后一役,实际上成了张弘范与堂弟张世杰两位堂兄弟间的对决。

为了配合张弘范率领的江浙水师,忽必烈命令唆都和李恒向江西境内的文天祥部队展开进攻。以恒为左副都元帅,从都元帅唆都出江西,开府于江州。师次建昌县,擒都统熊飞。遂围隆兴,转运使刘盘请降,李恒察其诈,密为之备。刘盘果以锐兵空至,恒击败之,杀获殆尽,刘盘投降。

元军相继攻下抚州、瑞州、建昌、临江。

元军中有得宋相文天祥与建昌故吏民书,李恒焚之,人心乃安。

李恒继续进攻吉州,知州周天骥降,遂定赣、南安。

被忽必烈任命为左副都元帅的元军统帅李恒,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生于1236,他的祖先姓于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为西夏国主。

蒙古人,有一个传统的习俗,他们常把在战场上抓获的儿童留下不杀,抚养成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感情,使之成为忠于自己的人。这与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人口稀缺有关。

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国时,有守兀纳剌城者,西夏国主之子也,城陷不屈而死。这个人的儿子叫李惟忠,方七岁,求从父死,蒙古主将异之,执之以献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合撒儿见这个孩子可爱,留下来抚养。

合撒儿的儿子移相哥继承王位后,李惟忠跟着他征服中原,建立战功。李惟忠曾被任命为达鲁花赤,佩金符。

李惟忠生李恒,李恒天生有异质,移相哥的妃子抚之犹己子。长大成年后,中统三年,忽必烈命李恒为尚书断事官,恒以之让其兄。

山东李璮叛元降宋,李恒跟从他的父亲适在李璮军中,李恒向蒙古大汗报告李璮叛降的计谋,李璮把李恒抓起来,投入大牢。

李璮被诛后,李恒得到忽必烈的表彰,授予他淄莱路奥鲁总管,佩金符,并偿其所失家资。

李恒随伯颜攻宋,破樊城、襄阳、鄂州、汉阳,以功迁明威将军、宣威将军等。

被任命为张弘范的另一位副帅,即从都元帅唆都,是蒙古札剌儿氏,他的先人被成吉思汗征服,属于跟随成吉思汗起家的蒙古国开国元勋第三代将领,为人骁勇善战。曾任忽必烈宿卫,受到信任。跟随忽必烈征大理国过程中立有战功,是随伯颜、阿术征讨南宋的主要战将。

这样,元军统帅形成以张弘范为主帅,李恒为副帅,唆都为从都元帅的这一样一个一主二副的指挥架构。

在这个军事权力框架里,主帅是汉人张弘范,副帅是西夏的党项族后裔李恒,从副帅才是蒙古族战将唆都,这也反映了元朝政权的多民族性与蒙古国时期权力的单一民族性的不同。体现了忽必烈将蒙古帝国改造为大元帝国,试图建立一统天下的中央帝国的雄心。

八月,李恒指挥元军攻打江西境内之宋军,他分兵遣将,到各地攻城掠地,亲率一支队伍,直指文天祥坐镇的兴国。

文天祥刚刚在赣南收复一些州县,正谋划着趁势扩大战果,没有想到元军主力这么快就到了兴国,派兵迎着元军,在一个叫钟步的地方与李恒的队伍遭遇,宋军战败,文天祥大为吃惊。

幸好文天部将邹沨在永丰聚兵数万,文天祥带着一支队伍前去会合。

令人意外的是,邹沨的队伍因是当地义军临时组成,没有与元军作战的经验,也被李恒的元军打败,李恒率兵追击文天祥,并誓要活捉文天祥。

元军追得急了,文天祥身边一员将领巩信对文天祥说:“文丞相,你继续向前,让我率一队断后。”

文天祥的实际职务是枢密使,因他在临安时曾被谢太皇太后授予丞相之职,而且皇帝赵昰也曾授予他右丞相,虽然没有接受,但大家都以“丞相”称之。

文天祥:“好,我们分进合击!”

巩信分出一支人马,向元军杀了个回马枪。

李恒看到巩信只带了那么少的人往回杀,担心宋军在使什么计策,命令元军停住,观察。

那巩信干脆坐在一个高处的巨石之上,命随从士兵环列于身边,等着元军来捉拿自己。

李恒搞不清巩信唱的是哪出戏,命元军以箭射之,元军势众,箭如雨下,巩信身边的士兵有的被射倒,有的落荒而逃,但巩信端坐不动。

李恒从侧面靠近一看,巩信早就满身被箭,死在石上,而他却还坐在那里,很感惊讶,对巩信视死如归深表敬意,当即命人就地挖了一个土坑,将其掩埋,临走时,磕了三个响头。

李恒知道自己上当,巩信分明是用自己的死来换得文天祥逃跑的时间,一时醒悟,即命将士继续追击。

文天祥一路奔逃,在一个叫空阬的地方,跟随他的队伍基本溃散,他不得不停下来喘息一会儿。

这个时候,正好文天祥的部将赵时赏来寻找他。

赵时赏字宗白,和州(安徽马鞍山和县)宗室也,居太平州(当涂县)。咸淳元年擢进士第,累官知宣州旌德县。德佑元年,北军至境,赵时赏拥民兵抗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从二王入闽中。益王即帝位,擢知邵武军。未几,言者以弃城论罢之。文天祥开都督府于南剑,奏辟参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提兵往赣州,取道石城,复宁都县。数以偏师当一面。赵时赏风神明俊,议论慷慨,有策谋,尤为天祥所知。当时在宋军中,有些将领虽然带兵打仗,也热心于拥妻妾同行,甚至狎妓,有一次,赵时赏在军中,见同列盛辎重,饰姬侍,叹曰:“军行如春游,其能济乎?”

赵时赏刚巧来到位于文天祥与元军之间的一段路上,他坐着轿子,元军见坐轿者,以为必是宋军主帅,因而上前问道:“轿中何人?”

赵时赏:“我乃大宋之人,姓文者是也。”

元军阵前小将一听说是姓文,以为是文天祥,自己立功的时机到了,命众兵一拥而上,也不再问,把赵时赏从轿中拉出来,捆绑着,抬到李恒面前:“那南朝的丞相文天祥在此!”

李恒和众元军将士从来没有人见过文天祥,李恒大笑道:“文丞相,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要是当初在临安时随三宫北迁,也不至于有今日也。”

赵时赏将计就计:“既然被尔等捉住,这是天命,要煮要杀,请便!”

李恒:“文丞相果然是刚烈忠贞之人!”

赵时赏:“战败之人,评说由人,只求速死!”

李恒:“不!不!不!文丞相这样的人,可是我们的贵客啊,哪能说死就死呢?您可是在我们大元皇帝那儿挂了号的人,我可不会这么轻易把您杀了,我还要把您送到大都去向皇上请赏呢。”

赵时赏怒目而视,再不言语。

李恒正为抓住文天祥而高兴,准备安排专人械送文天祥到大都去见忽必烈。

这时,有一宋室降将来到李恒帐中。

李恒很高兴地对他说:“南朝的丞相文天祥被我们捉住了!”

那降将:“是吗?文大人可是一位刚烈汉子,您能捉住他,真是了不起呢!”

李恒:“你可认识这位文丞相?”

降将:“认得,当时在临安时我就见过他,他的特点那么明显,我走到哪里都认得他的。”

李恒立即把那降将带到赵时赏那儿,降将一见,大笑道:“这哪是那文天祥,分明是文天祥的督参赵时赏嘛!”

李恒:“此言当真?”

降将:“这人哪有会认错的,我敢以我的性命担保!”

赵时赏:“你是何人?我文天祥什么时候见过你这么狗模人样的东西?”

降将:“赵督参,世事如棋局,现在天数不归大宋,你虽也为国姓,但毕竟不是那皇亲国戚,何苦来着,顶替那文天祥有什么好处?”

赵时赏:“呸!都是你们这些贪生怕死,只问富贵,不讲仁义之人,害我大宋江山落于他人之手!”

降将:“这个时候还讲什么仁义?仁义能值几个钱?不仅不可以保自家之性命,甚或不能保妻子家人,何苦呢?俗话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天数,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该你赵家要把江山交出来的时候。”

赵时赏:“你这样的狗东西不配在这里,我文某人恶心!”

降将:“还要自称文某人,你的死期到了!”

李恒见他们俩在争嘴,把那降将带走。

又请了几位宋朝降将前来辨认,赵时赏到底是不是真的文天祥,大家都说是赵时赏。

这下可把那李恒气得够呛,把赵时赏的同行者一个个捆绑到他面前,让赵时赏相认,赵时赏愤怒地说:“这些底层的小人物,我怎么认识他们,一个都不曾见过,我乃大宋枢密使,所见者皆为有身份的人。”又说:“这些人都是底层的小官,你们抓他们能领什么赏呢?”这样,元军就把那些无名将士放了,赵时赏保护了一些被抓的士兵。

元军把赵时赏押送到兴隆(江西南昌),他一路大骂,唆都得知赵时赏假装文天祥,耽误了李恒捉拿真正的文天祥,了解详情后,非常生气,当即下令处死赵时赏等人。

有一个与赵时赏同时被捉的将领刘洙被杀时,为自己做辩解:“我们也只是各为其主而已,你们把赵大人和我们这些忠义之士杀了,难道你们元朝人就不要忠臣义士么?”

听那意思,元军既不要勉强他们降元,也不要杀他们,而是把他们放回民间,因为他们是宋室的忠臣义士。

赵时赏大声呵斥道:“死就死耳!这时还求人?丢不丢人!”

于是,唆都把赵时赏和刘洙等人一并处死在兴隆。

李恒误把赵时赏当作文天祥抓了,心中甚是懊恼,因而命人尽速查明文天祥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