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元兵入广

早朝是个重要的礼仪场所,旧时官员根据不同级别,都有不同的服饰。

当文天祥得知皇帝宣他入朝时,因为是前朝右丞相,昨日虽然在内廷见过新登位的皇帝,但并没有明确他在新朝的身份,因而为上朝穿什么样的服饰很是纠结了一番,在江万载的坚持下,他不得不穿着右丞相服与江万载一同来到垂拱殿。

这时,群臣已列班站立左右。

文天祥、江万载走上前去,拜倒在地,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昰:“两位爱卿平身!”

江万载起身,站到武班之首,文天祥起身,望着左右两边的同僚,却不知往哪边站位,大家也望着他,一时确有些尴尬。

杨太后从帘后传出话来:“文丞相请站右首位!”

全场一片愕然,文天祥也觉得太突然,既然太后已经下令,他只得遵从:“臣遵旨!”站到江万倾之前那个本来是空给将来要来福安上任的右丞相李庭芝那个位置上。

杨太皇隔帘宣旨道:“右相李庭芝身在淮东,那边战事吃紧,不知何日能到福安。现在朝纲初立,百官重建,右相之位不可久缺。文天祥本为前朝右相,胸怀国家,历尽千辛万苦,志与百官共举大业,故授予右丞相之职。望尔不辞辛劳,与左丞相陈宜中及满朝文武,精诚合力,辅佐皇帝,以图复兴大宋!”

文天祥惊疑未定,不知如何应对。

众官员纷纷拱手:“恭喜文丞相!”

陈宜中也大方地向文天祥道贺。

文天祥一时不知所措,突然,他发现在群臣中有几个人熟识的面孔,尤其是那个在平江五牧之战中消极怠战的张全,内心很不爽,对于这些人,他很清楚,他们大多与陈宜中关系密切,文天祥的头脑在急速地转动着,思考如何应对面前这个情况。

杨太后又隔帘传话:“请文丞相同兼枢密使,协助陈丞相都督诸路军马。”

一般情况,皇帝下旨都是直接命令,这杨太后很有意思,因为她年纪尚轻,对自己的儿子登上大位总是感到有巨大压力,对群臣不知如何才能赢得大家的忠诚,因而语多客气,不时地在授予大臣官职时用了“请”字,而不是以至尊的语气行使命令。

因为当时大家都把精力用在对付局势方面,对于这样的细节便没有人注意并纠正,慢慢地也就见惯不怪了。

文天祥拜伏于地:“臣不敢!”

整个场面一下子沉静下来,大家都以为听错了,文天祥本应说“臣遵旨”才是,文天祥看到大家错愕,他再重复一遍:“臣不敢!”

杨太后:“文大人千里而来,难道不愿在朝听命?”

文天祥:“太后千岁千千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请听臣言!”

杨太后:“请说。”

文天祥:“微臣千里投奔,实期望效力于新朝。只是在这百官重建之时,右丞相已授李庭芝大人,他之南来,指日可待。而且朝纲新立,我以旧朝之职立于新朝,难于服众,国家命官,最忌朝令夕改。我觉得这右丞相之位还是留与李庭芝大人更为合适。”

杨太后:“这么说来,你是不愿任这右相之职?”

文天祥:“是的。”

杨太后:“这枢密使你可愿就?”

文天祥:“臣遵旨!”

杨太后:“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与陈宜中一同都督天下兵马。”

文天祥:“臣遵旨!”就这样,文天祥坚决辞任右相之职。

杨太后:“苏刘义!”

苏刘义出班:“臣在!”

杨太后:“文大人新到,旅途劳顿,你安排一处府第给他,让他有一个好的安顿之所。”

苏刘义:“臣遵旨!”

退朝之后,苏刘义专门给文天祥安排了一处府第。

文天祥和随他一同逃到福安的几个随从才有了自己独立的住处。

又过了一日,早朝之后,江万载专门陪文天祥一同来看他的新住处,两人一边走,一边聊。

江万载:“文大人为何要辞右相之职?”

文天祥:“我考虑过,皇帝初登大位,朝臣一定不能搞分裂,本来力量就小,如果有分散,不要说重振大宋江山,就是内斗也会耗散许多有生力量,这满朝的文武,哪一个人与陈宜中没有点关系?”

江万载:“对啊,这有什么问题?我对陈宜中大人还是很了解的,他这个人呢,对宋室有一片忠心,但做事考虑有时太过周全,不够决断,导致他被别人误会太多。”

文天祥:“我倒不是这个意思。以我的经验,在很多事情上,我与陈宜中的见解多有不合,现在他是左丞相,为百官之首,我一旦就任右丞相,那么遇到事情我是说话呢,还是不说话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所以,我想干脆由他一人作主算了,我也不当那个挂名的右相了。”

江万载:“那你又愿当这枢密使,你还是要与陈宜中共事啊?”

文天祥:“这个枢密使不同,它是武官之首,虽然名义上与陈宜中一同都督天下兵马,陈宜中有那么多朝政要处理,哪里还有精力用在军事上啊,现在是乱世,我做这个枢密使,专心用于振兴国家军事力量上,一可以为陈宜中实质分担责任,二是可以更好地号令天下忠于大宋的武装力量。”

江万载:“文大人考虑事情确是周祥!”

文天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要不然,我倒更愿意做一个太平宰相呢!”

江万载:“这可不行,当年那贾似道不就是要做太平宰相吗,在西湖葛岭建半闲堂,这一闲,把大宋江山给闲掉了,不可不引起为鉴呢!”

文天祥就任枢密使,虽然不当右相,但枢密使实为全国军事总指挥,每日早朝,他还是站在江万载的前面。

文天祥从元军中死里逃生,深知大宋之重生,必须依靠军事力量,因而宁辞右相之高位,愿就枢密使之实职,甫上任,即召旧部。首先把自己身边的两位可信任的随从吕武和杜浒找来。

吕武原是太平州步卒。文天祥出使元军时,武应募从行,作为文天祥的随从,一同逃脱元军,同离镇江之难,文天祥沿淮东走海道,赖武力为多。

文天祥对吕武说:“太平州那么多人都投降了元军,你能跟着我一路历尽艰辛来到这里,可见你之忠义之心甚坚。”

吕武是一个行伍出身,他很直接地说:“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一路上感到文大人一身正义,不管是与那元军周旋,还是受到李庭芝等人的误会,对于大宋之忠心始终如一。其实我也能感觉得到,伯颜是很希望你能投降他们的,大人不慕元朝的富贵,而愿来到福安府,追随新朝,这是很让我感动的。其实,我也知道,那些至今还坚守扬州、常州、真州的将领们,他们一直有一个想望,他们很多人知道当初太皇太后加封益王、广王的用意,等待着新的时机,才明知不可为而为,坚守那些已在元军包围中的城池。”

文天祥:“君之所言不差。现在我既为新朝枢密使,你对江淮一带的情况熟悉,想命你前往江淮,招募那些愿意效忠于宋室的豪杰,请他们一起举事,协助当地守将同守大宋江山如何?”

吕武:“在此非常时期,武本淮东之人,那里是我的家乡,对当地豪杰有所了解,愿意奉命!”

文天祥很感动,走上前紧抓着吕武的手:“好!我即报请皇上,拟发一圣旨,命你前往江淮。”

吕武:“勤受命!”

文天祥:“不过你要记住,江淮局势危如累卵,我们这里又鞭长莫及,凡事要与诸将商议。万一情势有变,即回福安,这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来一起做呢。”

听到此话,吕武会意:“文大人请放心。我吕武虽是个粗人,但忠孝节义的道理还是懂的,江淮可为,必当尽力,广纳豪杰,共襄大举,万一江淮事不可为,我也一定回来追随文大人,生为宋人,死为宋鬼!此次回乡招纳豪杰,一起为保大宋江山尽力!”

与吕武相比,杜浒则算得上出身名门,他的叔父杜范,曾任前朝右丞相兼枢密使,杜浒少时游侠四方,有以身殉国之志。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逼临安,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杜浒任县宰,聚民兵4000余响应,在西湖与文天祥共议救国大计。次年初,太皇太后授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议和,杜浒力陈说:“敌虎狼也,入必无还。”文天祥以国事为重,杜浒以宣教郎相随。

北营议和,文天祥被拘,随行人员四散,仅留杜浒、吕武、李成3人。二月二十九日押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杜浒向守将刘千户行贿,4人得以走脱。路上杜浒向樵夫乞食供天祥,至板桥又被元兵所执,杜用金银买通守兵再次脱身。募樵夫抬文天祥到高邮,从长江口沙洲入海至椒江,过黄岩,舍舟陆行到温州。

文天祥说:“自二月晦至今,无日不与死邻……贵卿真吾异姓兄弟也。”可见文天祥与他也是患难之交。

在文天祥的举荐下,皇帝赵昰任命杜浒为司农卿、广东提举、招讨副使、督府参谋,往台州温州招兵集财,奔走呼号,组织抗元。

杜浒的故乡黄岩离温州很近,对温州情况比较了解,文天祥对杜浒说:“皇上在温州任天下兵马都元帅,当地官民对大宋有感情,而且温州还有许多赵姓,是宋太祖的支脉,到那里招募兵士,应该是有条件的。”

杜浒:“那里是我的家乡,也是陈丞相的家乡,百姓对大宋有感情,不过,皇上以天下兵马都元帅的身份驻跸温州时,许多人都跟着来福安了。”

文天祥:“我希望你不仅是去招兵,而且要与当地守将一起守护温州,安定那里的军心民心。”

杜浒:“敬受命!”

两位爱将外派之后,文天祥把李成叫到身边,他对李成说:“我从淮东落难而来,只有你和吕武、杜浒三人随我到这里,现在他们两人都各有重任,离开福安。”

李成:“我正可在大人身边候令。”

文天祥:“非也。在此非常时期,每一个人都要用到最合适的地方,我的身边,只需一般仆从即可,而且朝臣中我也有许多可商议事情者。我要派给你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李成看着文天祥,等着他继续发话。

文天祥停了停,说道:“你知道,当时我从江西到临安,万余人随我千里而至,元军知我的号召力,故而借围临安之机,趁我到元军中代表朝廷商议两国国政的时候,把我从江西募来的那些兵勇解散了,他们有些人投到别的守将那里抗元,更多的人是回了老家。现在新朝初立,募兵打仗是第一要务,为此,我想请你到我的家乡,把我在新朝效力和新皇帝登位的消息告诉他们,让他们来福安,一起参加复兴大宋的事业。”

李成:“大人既然这么信任我,那我李成当然在所不辞!”

文天祥拉着他的手:“好!我就等着你的这句话。”

李成受命而去。

文天祥的到来,让那些原本对新朝还存疑虑的人多了一些自信,临时建立起来的朝堂,各项事情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分散各地的宋城守将也都受到鼓舞。

大家都认为,元军不过与以往的金兵差不多,到南方掠夺一通,便不可能长期滞留在长江以南,最起码,恢复长江以南的大宋江山还是有希望的,因而加大了对所在城池的防护,以待新朝的重兴。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新朝并不了解,完全凭着对宋室的绝对忠诚之心,拒降元军。

三宫北迁之后,原来南征大宋的元军元帅阿术和伯颜已回大都任元朝左右丞相。

南方的宋元对战实际处于相持状态,但因为临安失陷,尤其是浙江,许多城池便以为宋室已亡,加上迫于元军的压力,谢太皇太后和北迁的皇帝赵显给各地守将都写了亲笔劝降信,那些本来意志不坚定的宋将便借机降元了。

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忽然传来消息,宋朝广东经略使徐直谅听说元军将领阿里海牙驻守隆兴府(江西南昌),临安失陷,元军入广已是大势所趋,他也收到了谢太皇太后和北迁皇帝赵显的劝降信,当即派他的部将梁雄飞主动前往隆兴府,向阿里海牙表示投降,这个消息传到福安,福安君臣正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受到打击,与元军的和与战的路线之争又开始在群臣中出现。

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是坚定的主战派,反而是福建本土的官员有些动摇,希望新朝考虑大势所趋,不要把福建变成战火延烧的焦土。

陈宜中一以贯之,持中道立场,觉得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但他有一个底线,还是不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拱手相让大宋江山的罪人,因而内心纠结而痛苦,更甚于他人。

这一日,陈宜中早朝之后,为皇帝讲经史一个时辰,回到自己府上,正一个人翻着史书慨叹,忽然有人来报:“报,江都指挥江万倾大人来见相爷!”

陈宜中:“请,请江大人到书房看茶!”

陈宜中整饰衣冠,前往门口迎接,江万载已在门人的引导下来到书房。

两人拱手相见。

江万载:“据我所知,元兵虽已入广,但徐直谅并未降元。”

陈宜中一下子来精神了:“是吗?这消息可准确?”

江万载:“绝对准确无误。当初徐直谅接到谢太皇太后及孝恭皇帝手书,告知三宫北迁,诸将应弃守降元,派了他的部将梁雄飞到江西隆兴府阿里海牙处密商降元之事,皇上在温州以天下兵马都元帅之名发往各地的檄文送到广州时,徐直谅才知道二王之事,近期得知福安府已立新朝,那徐直谅即派通判李性道、摧锋军将领黄俊等率兵把梁雄飞阻挡在通往广州的石门。”

陈宜中:“这个时候,消息有时很乱,这样说来,那徐直谅还是守住了广州?”

江万载:“是的,是的。”

陈宜中:“看来各地守将还有诸多观望者。”

江万载:“是啊。所以,我们不能被动应对,必须主动派兵前往各地,这样那些首鼠两端者就不会被元军劝降的。”

于是,陈宜中让江万载把文天祥请到自己府中,三人商议着各地调兵遣将的事。

文天祥知道自己会与陈宜中有不同见解,但同朝为官,总不能不合作共事,江万载受陈宜中之命前来请自己到私第议事,说明陈宜中还是看得起自己的,没有理由拒绝。

在陈宜中的书房,三人围着一张茶几,盘腿坐定,仆从早就摆上茶点。

陈宜中身为当朝百官之首,他知道自己应该表现出容人的度量,首先开口道:“文大人当初在临安时提了许多好的建议,但以当时的情形,确实没有办法,谢太皇太后在临安生活数十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加上年纪大了,对元军抱有幻想。”

文天祥:“这个我也想清楚了,不仅我建议她离开临安她没有采纳,陈大人不是也曾建议她离开临安吗?更早的时候,贾似道虽然专横,也曾向她提出过迁都的事,但她考虑到三宫人事冗繁,一再错过离开临安的机会。”

陈宜中:“她这样做也许有她的考量,她总觉得那些降元的宋将能对伯颜有所影响,不至于把事情做得太绝,哪里晓得败军之将,在敌对阵营里除了做他们的鹰犬,其实是动摇不了那元朝君臣一统天下的决心的,太皇太后想求得一处封地,这是绝对一厢情愿的想法。”

江万载:“不过从现在的情势来看,太皇太后对二王的安排还是有远见的。”

陈宜中借机肯定文天祥:“是啊,这个建议最初也是文大人提出来的,临安陷落,三宫北迁,把元军的主要注意力都吸引在了临安,这样才让那元军暂时有所收敛。现在好了,伯颜和阿术已经北返,只有还在隆兴府的阿里海牙,也就给我们减少了许多压力。”

文天祥:“话是这么说,虽然伯颜和阿术北返了,但那些降元的宋室旧将,如吕氏家族、范文虎、董文炳诸人,非常害怕宋室重兴,他们比那些元朝从北方南下的蒙古将领还想立功,讨好元朝皇帝。”

江万载:“在那伯颜的部下里,有一位汉将,既不是大宋旧将,也非蒙古将领,却有着很大的野心。”

陈宜中:“这个人是谁?”

江万载:“张世杰的堂兄张弘范!”

陈宜中:“张世杰的堂兄?”

江万载:“是的。张弘范的父亲是河北豪强张柔,蒙古人与金人对抗时,张柔投靠了蒙古人,深得忽必烈信任,并委以建设大都的重任。张弘范一直跟随伯颜南侵,从襄阳之战一路到临安,张弘范都是伯颜倚重的主要将领。现在伯颜回大都了,军中很多事情都交与张弘范负责。”

陈宜中:“我也听说,张世杰是张柔的亲侄,因为犯了军法,张柔要大义灭亲,准备拿张世杰以正军法。”

江万载:“正是。幸好张世杰跑得快,才捡回一条命。最初张世杰投到宋营时,不敢声张,非常低调,后来建立军功,一步步升职,他的事情慢慢就在宋元两军中传开。”

陈宜中:“这样说来,张世杰这么忠于宋室,不仅仅是对大宋朝廷的情感,这其中还有其个人恩怨啊。也好,我们现在正需要他这样能带兵打仗的人。”

文天祥:“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我们不主动,隆兴的阿里海牙就会进入广东,浙江的张弘范、董文炳为了立功邀赏,还会继续南进,侵占浙江和福建。”

陈宜中:“文大人对此有何高见?”

文天祥:“请丞相让我率领队伍前往浙江,阻击从浙江那边来的元军,收复浙江。”

陈宜中沉默了好一会儿:“浙江的情况我比你更了解一些。现在婺州、处州等浙中城池已落入元军之手,只有瑞安、庆安等近海城池还可一搏,为此,我想还是让熟悉水战的张世杰去比较合适。而且张世杰虽然与张弘范是堂兄弟,毕竟各为其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江万载:“文大人一向热心抗击元兵,最好也能独当一面就好。”

陈宜中:“我也正有此考虑。文大人曾经略江西,且文大人又是江西人,现在阿里海牙正在隆兴,虎视岭海,我想,文大人如果能在福建、江西择一重地,开府建制,守可以养兵蓄锐,进可以攻江西之敌,如果能把阿里海牙阻击于武夷山以西,五岭以北,我们在福建就可以立住根据。”

文天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知道陈宜中这是在给自己台阶下,专门安排一个能独立自主开拓空间的平台,他觉得这样,自己不必花那么多心思与朝中各方面力量较劲,而可以全心专注于扩军备战,守可以护卫朝廷,进可以开疆拓土,当即答应道:“如此,甚好!”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报!广东战报到!”

陈宜中:“有什么消息?”

报者:“广东梁雄飞降元,被阿里海牙授予广东招讨使,率元军已过梅岭,直逼广州。徐直谅派通判李性道和摧锋将军黄俊拒雄飞于石门。李性道不战而逃,黄俊战败。”

陈宜中:“徐直谅何在?”

报者:“弃城而逃。梁雄飞已率元兵进入广州。”

江万载:“广州失守,我们将更加被动,文大人,你赶快行动起来吧。”

文天祥:“事不宜迟,我马上回府考虑,择一要地,开府出兵!”

陈宜中:“好!文大人多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