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福州称帝

福州被称为“有福之州”。

位于福建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

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绕城而过,东流入海。

战国、秦汉时期,曾是闽越国都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后之鼓屏路),福州之名始便定下来。

唐末藩镇割据,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池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当初谢太皇太后在诸臣建议下加封益王,并让其出镇福州,就是考虑到,万一元军不给临安城里的皇帝出路时,由益王在此建立割据政权,徐图复兴。

赵与檡在温州受益王之命后,以福建察访使的身份进入福建,到达福州,受到当地官民之欢迎,并挫败了黄万石取福建降元的计谋。

赵与檡将二王、二太妃安置在都督府内,江万载率禁军护卫,陈宜中、陆秀夫为辅佐,杨亮节、俞如圭分别作为二王、二太妃之贴身护卫,皆参与议政。

益王拟在福州登大位的消息很快传开,各地原本已经离开朝廷的旧臣,或者长江沿线那些被元军占领地区的对大宋还有感情的逃亡之人,也都纷纷赶往福州,有许多人同样是拖家带口而来,也有人招募义军,组成队伍投靠,一时间,福州周边,聚集了近20万人马,陆上人马增加尤为迅速,很快赶上了海上力量。

那些原本离开朝廷或失联的旧臣陈文龙、刘黻、赵潽、傅卓、李班、翟国秀等,都闻风而至。

因为赵与檡已做了前期准备,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苏刘义、张全等人,经过数日筹划,得到杨亮节、俞如圭二位国舅的支持和配合,终于把益王登位,重建大宋朝纲之事提上日程,正在此时,又有消息传来,三宫已至元朝都城大都,要在五月己未朔日举行皇帝赵显向元朝皇帝忽必烈投降的仪式。

众人义愤填膺,纷纷要求,重整大宋朝纲,誓与元朝争雄。

陈宜中:“也罢,五月己未是一个大日子,既然元朝皇帝要在这一日让我大宋的皇帝向他投降,即意味这一天为元灭宋之正日。那么,我建议益王登大位之日即定此日。元朝灭一宋,我等立一宋,一灭一生,便是大宋重兴之时,各位以为如何?”

首选择附和者是陆秀夫:“我查看了近期的黄道吉日,五月己未这一天最好,是重建大宋正朔之最佳日子!”

众人皆应曰:“善!”

五月初一这一天,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发生着两件改天换日的大事。

在元朝的大都郊外,从临安北迁的谢太皇太后、皇帝赵显、全太后三宫,率吴坚、谢堂等先期到达大都的宋室祈请使团臣属,拜别临时设置的宋室列祖列宗牌位,开启了用三天时间向元朝皇帝忽必烈及其后妃、群臣们的降元仪式,宋室君臣以元君免其以颈系羊表示臣服的仪式而心怀感激,宣告宋室江山已正式纳入大元帝国的版图,天下一统。元主怜时年六岁的宋室幼主赵显幼弱,封其为瀛国公,到后来生死不明,全太后自愿为尼,出居正觉寺,谢太皇太后降封为寿春郡夫人,以老病之身,在大都度过七年余生,一同北上的皇室及臣属,初亦有受礼遇者,后终至星散。

在东海之滨,福州城内也是一派喜气景象。

街市上张灯结彩,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朝廷要在福州重新开张了,天下兵马都元帅这一天要在福州登上大位,重整大宋朝纲。

早已装饰一新的原福州都督府富丽堂皇,一派皇家气象,益王、广王从临安带来的宫中仆从,组织起来,一个个忙里忙外,仿照临安皇宫的布置,重新设置都督府内的摆设,一个金饰的龙椅摆在正中,毫无疑问,这正是新皇帝的宝座,金椅后面一个可以从内往外看的竹帘也已垂下,竹帘后也是一把金饰的椅子,那是专为益王母亲杨太淑妃准备的。

这一日大早,五更刚过,群臣们一个个穿戴整齐,分文武两班排立都督府外,文班以陈宜中为首,秀王赵与檡、陈文龙、刘黻、陆秀夫、苏刘义等依次排列,武班以江万载为首,张世杰、张全诸将依次排列。

皇室宗亲,各依职权,分列文武两班之内。

日出之时,身为天下兵马都元帅的益王赵昰在母亲杨太淑妃和母舅杨亮节的陪护下,由仪仗簇拥进入都督府,坐在正厅那个金椅上,杨亮节立于身旁,杨太淑妃则坐于帘后那个金椅上。

广王赵昺在舅舅俞亮节陪护下,跟在益王身后入内,站立在益王左前侧,俞太妃没有出面。

一切妥定,杨太淑妃在帘内代子传言:“请国舅传司礼官!”

杨亮节:“请司礼官!”

一切按照早已拟定的剧本走,经陈宜中提议,陆秀夫担任此次皇帝登基的司礼官,听到杨亮节传出话来,陆秀夫站出班外:“文武诸臣入贺!”

陈宜中先行,江万载随后,因为地方狭小,一文一武,鱼贯而入,进到堂内,又重新分文武二班站立,只有主要大臣可进到内厅,其余诸人在堂外。

陈宜中倒身下拜,杨亮节、广王赵昺、俞如圭、陆秀夫皆就地下拜,群臣同拜,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昰坐在金椅上,第一次见如此情景,他想起了两年前在临安亲历的弟弟赵显的登基场面,心里莫名地生出一丝恐惧,他的身子在那宽大的椅子里躁动起来,杨太淑妃伸手出帘轻轻地在他的背上抚摸了一下,他扭过头去,看到母亲的笑脸,杨太淑妃用目光示意他要向前看,他这才镇定了一些。

杨太淑妃轻轻地提示:“平身!平身!”

赵昰这才想起母亲和舅父先前训练他的话来,直了直身子,向着拜伏在面前的群臣,有意地提高声音:“众爱卿平身!”那清脆的童音,回响在都督府的堂宇之上。

当然,这些发生在赵昰母子间的细节,除了最靠近的杨亮节和广王赵昺外,其余诸人并无人觉察!

众人起身。

陆秀夫出班,走到赵昰身侧,站在与杨亮节相对的位置向着群臣宣读登位诏书:

景炎元年五月己未,皇帝臣昰,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只:宋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金人南侵,靖康之役,高宗皇帝发奋图兴,社稷复享。今元兵临临安行在,窃居神器,三宫北迁。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昰宜修之,嗣武列祖列宗,宋祚唯续。昰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群臣,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昰一人。昰畏天之威,又惧大宋江山将湮于地。谨择吉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宋室,永绥四海。

群臣再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回,赵昰很有些镇定,如一个小大人:“众爱卿平身!”

众大臣重新站起。

杨太淑妃从帘后将一道早已拟好的圣旨递给杨亮节,杨亮节转递给陆秀夫。

陆秀夫展旨宣读,这是一份以赵昰之名加封各宗亲及任命朝臣的圣旨。

共有以下数项内容:

一改元景炎,这是按照以往新皇帝登基的惯例,意味着新皇帝登位,统治天下的权力由新皇帝行使,是一种礼貌地废止旧朝的做法;

二升福州为福安府,与已经落入元军之手的临安相呼应,以大都督府为垂拱殿,以都督府附堂为延和殿;升温州为瑞安府;

三遥尊正在被元朝皇帝废号的皇帝赵显为孝恭懿圣皇帝,用一种虚荣的称号把赵显礼貌地变为前皇帝;

四加封正在大都举行告别宋室列祖列宗仪式的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封号,作为一种特别的尊崇;

五尊杨太淑妃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加封广王赵昺为卫王,这一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把赵昺与新登位的皇帝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以免有心人利用他另立山头,不利凝聚人心;

六任命群臣:

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人在扬州坚持抗元的李庭芝为右丞相,虚位以待;

泰州守将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

江万载为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

陈文龙、刘黻为参知政事;

张世杰为枢密副使;

陆秀夫为直学士;

苏刘义为殿前司总管。

同时,发布圣旨,命各地守将积极抗元,收复被元军侵占的宋室江山。

令赵溍为江西制置使,进兵邵武;

谢枋得为江东制置使,进兵饶州;

李世达、方兴等进兵浙东;

吴浚为江西招谕使,邹沨副之;

毛统由海道至两淮,与当地守将合击元军;

令傅卓、翟国秀等,分道出师,与元兵作战,兴复宋室。

随即发布第一份诏令,宣布大赦天下。

在赦令中,特别提到那些降元的将领,希望他们能迷途知返,重回大宋,兴复天下。

一时之间,福州取代临安,成为新的宋朝大本营,为临安失陷后收复大宋江山,与元军作战的总中枢。

当日,刚被任命为福安府知府的王刚中准备了丰盛的庆贺宴。

赵昰登基仪式结束后,宴会厅席设垂拱殿。

一派热闹之时,正午时分,大家正把酒庆贺,天气忽然暗下来,屋内辉煌,屋外寂黑,人们被这天象搞得心生恐惧,正惊疑间,天空中突然一声巨响,举座震惊,有不少人的酒杯正举到半空,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震落,有些胆小的人搞不清楚状况,吓得往桌子底下钻去,有个别人甚至还哭着往外跑,宴席上一度出现混乱。

新登位的皇帝、卫王、杨太后、俞太妃等在内室另设专席,听到堂外的吵嚷之声,皇帝吓得面如土色,惊慌地看着自己的母亲,杨太后示意他不要紧张,卫王则紧紧抓住母亲俞太妃的衣角,不知所措。

江万载是个见多识广之人,看到这天气变化,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一,正是南方的雷雨天气,这样的天象,在近水域广阔的南方,偶有发生,江万载的故乡饶州,地近鄱阳湖,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江万载当时和秀王赵与檡、陈宜中、陆秀夫、杨亮节、俞如圭等坐在堂外的首席。

在众人面面相觑之时,江万载站起身,举起酒杯大声说道:“诸位,今日是五月正朔,一元复始,天气轮回,物候大转阳,是个大日子,大家听到的是雷声,不必惊慌,这是大雨前的雷声。”

陈宜中的家乡温州也曾有过类似的天象,经江万载这么一提醒,也站起身,举杯示意大家:“是啊,今日是端午节前正朔,是龙抬头的大日子,雷雨之后,天气便可放晴,大家吃酒,不必惊慌!”

陆秀夫站起身,举杯示意:“真是苍天有眼,江都统说得好,一元复始,天气轮回,今日吾皇登大位,感动上苍,大宋复兴,正其时也。”

堂外首席与内厅相邻,外面的对话很清晰地传到内厅,皇帝、卫王、太后、太妃诸人听得清楚,也慢慢消除了心中的恐慌,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果然,外面闪电越来越密集,雷声骤响,倾盆大雨,宴席上的人们不再喧闹了,大家静静地享用着新皇帝登基的喜宴。

听着翻滚的雷声,看着室外密集的雨线,谁都不知道这雨会下成什么样。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雨终于停了,酒宴也结束了,可是福安城内到处浸满了雨水。

对于这一天的雷雨,福安府的君臣百姓,各自根据自己的心境,各有解读。

新皇帝登基之后,一切朝政在陈宜中的主持下,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完善朝廷百官建制和诏令各地守将抗元同步推进。

在陈宜中的建议下,以皇帝赵昰之名,诏令各地失联旧臣前来福安府任职。

其中有一道诏书是给故相叶梦鼎的,命其为皇帝少师,充太一宫使,专责皇帝读书之事,因为陈宜中作为当朝宰相,是皇帝的老师,称之为太师,现在要全力处理国政,那皇帝读书识字的事需要专人负责,而且这个人一定要有相当的资望,陈宜中曾与叶梦鼎同朝为官。

叶梦鼎是一位曾事数朝的旧臣,年长于陈宜中,已过古稀之年,诏其前来任职,象征意味更浓。

叶梦鼎(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浙江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曾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任国史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咸淳三年三月,上再诏梦鼎为参知政事,虽六辞而不许。同年秋,强授相印,与贾似道分任。与贾似道产生抵牾,决意辞职,数乞而未允。咸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诏梦鼎为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叶梦鼎引疾固辞不赴,并在上疏后乘扁舟径归宁海故里。或以祸福相谕,叶梦鼎说:“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

叶梦鼎接到诏书之时,很有些犹豫,他清楚宋元当时对比的情势,以七十八岁高龄,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忽遇海上风浪,以道阻不能进,恸哭而归。后两年病逝于家,享年八十。著有《西涧集》。

陈宜中得知叶梦鼎因道阻不能到福安府就任,叹息良久,只好在自己政事之余,每日安排一个时辰给皇帝赵昰亲自讲解经史。

此时的赵昰虽然只有七岁,但一路上亲历颠簸,耳闻目睹,自感身上的责任重大,在母亲杨太后的**下,很快适应了皇帝的角色,在早朝和重大礼仪场所,已经能有模有样地像个小大人似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般而言,每天早朝他都要穿戴整齐,在母亲杨太后的陪侍下坐在龙椅之上,听候各大臣奏事、议事,所有军政大事最后都由陈宜中主持,代拟相关诏书,由杨太后代皇帝用印,颁行天下。

杨太后对儿子管得很严,赵昰除上朝和听陈宜中讲解经史之外,平素都不得和其他同龄孩子那样与宫女、太监们一同嬉戏,而是由杨太后亲自**,习字、画画,并诵读经书。

这一天,早朝之后,陈宜中正为赵昰讲说经史,讲到上古时期,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赵昰很感兴趣,他已经感觉到这故事有点与他和陈宜中君臣的状态类似,正所谓童言无忌,第一次主动与陈宜中讨论起来:“是不是说,丞相是周公,我就是那成王?”

这话可讨陈宜中喜欢,他很开心地笑了:“皇上有如此见解,实为我大宋之幸!”

杨太后隔帘听到这君臣二人之对话,心中暗喜,在帘后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正当赵昰与陈宜中君臣二人开心地讨论之时,传事官来报:“报!文天祥求见皇上!”

陈宜中大为吃惊,看了看赵昰,随即平静下来,对他说:“文天祥来了,皇上可召他进见。”

赵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