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两路入闽

临安三宫北迁后,陈宜中与陆秀夫、江万载等人商议,三宫受制于元军,已无法代表宋室,因而以天下兵马都元帅、副元帅之名,由益王、广王号令那些还没有降元之地的官民。

檄文主发地为益王出镇的福建和广王出镇的广东。

浙江、两淮、江东、江西、广西、四川等地,当时还一些城池在坚守,檄文也发到这些地方。

天下兵马都元帅与当年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难时所称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谓只有一字之差,这其实是遵循了传统礼制中的避讳之礼,当时礼制,仿照先例,是对固有礼制的尊重,也容易得到多方认可,是所谓不逾规,而在称谓上改高宗皇帝称号上的“大”为“都”,其义相近而有所区别,作为书生出身的陈宜中和陆秀夫对此特别在乎,当时还为这一字争论了好久,最后形成共识,由益王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称“天下兵马副元帅”,并一致认为,在当前国家山河破碎之时,二王不能分开,必须联合在一起,以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另立山头。

作为当朝的宰相,陈宜中在浙江,尤其是温州当地,还是甚有号召力的,从定海往温州,浙江沿海州县听说二王到了温州,特别是收到从温州发出的檄文之后,纷纷组织勤王之师赶往温州。

温州本土士子,听说陈宜中参赞二王之事,更是群起响应,地方豪强,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组织了一队队勤王队伍,许多人为了表达誓不降元之决心,拖家带口,前来温州投奔二王。

一时间,温州出海之口,聚集了数千海船,气势宏大。

这些天,益王、广王在居所不断接见前来投奔者。

为了稳妥起见,从海路来者,一般要经过三道关卡。

第一道在进入温州的海上,由张世杰选派可信之将领,率三艘海船在外海巡查,发现可疑船队,即上前盘问,来者报上姓名,所来之地,人马情况,经陈宜中、陆秀夫、杨亮节、张世杰、俞如圭、江万载、张全等人中之一人认可,即可放入温州近港,如无法核实者,则安排到温州外海的一处海岛待命。

第二道关卡在温州港,由张世杰、江万载、张全三人现场核查、验证,才决定来者是否可以面见二王。

第三道关卡则在江心寺,经陈宜中、陆秀夫、杨亮节、俞如圭四人安排,并告知拜见二王之礼仪,才最后到益王居所拜见,这样才可能由杨太淑妃以益王的身份,以“天下兵马都元帅”之名,由广王以“天下兵马副元帅”副署,给来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当然,该授予何等官职,由陈、陆、杨、俞四人根据来者的名望、资历、所带人马多少等先予拟定,由陆秀夫拟任命状,二王加盖“都元帅”“副元帅”之印。

从陆路来者,也需经三道关卡。

首先是在温州城远郊,由陈宜中指派温州当地可信任的守将王灿带领一班人马驻扎在一山口,如遇来者,必进行严格盘查,可信者才让其靠近温州,有疑者,则派人到江心寺报信核验。

第二道关卡在温州近郊,还是陈宜中指派的亲信,对来者进行更详细的盘问,得陈宜中、陆秀夫、杨亮节、张世杰、俞如圭、江万载、张全等人中之一人认可,即可让其进入温州。

最后,还是由陈、陆、杨、俞四人共同安排是否能见二王或授予官职。

温州城郊和海港聚集了大量投奔二王的队伍。

为了统一管理,在陈宜中的主持下,核心成员作了缜密的分工。

陈宜中以旧时丞相的身份,出任益王的老师,总管全局。

陆秀夫配合陈宜中,出任广王的老师。

江万载任禁军都统,负责二王、二太妃的护卫。

杨亮节提举益王,伴随益王母子左右。

俞如圭提举广王,伴随广王母子左右。

张世杰统一负责海路战船及随行将士之家属安全。

张全则统筹陆上人马。

一切准备停当,分两路向福建进发。

二王及主体人员皆坐海船,从海上出发。

张世杰安排了一员副将和陈宜中指派的陈春带着一队勇士,作海上队伍的头阵。

第二船阵便是益王、广王船队,陈宜中、陆秀夫随行,江万载率领禁军核心力量左右随行。

第三船阵为诸将眷属,张世杰指派一亲信率一支队伍负责随该船队护航。

第四船阵是沿海各地前来投奔二王的将领及其眷属组成的混合编队,没有加派护航船队。

最后的船队便是张世杰本人率领从定海带来的队伍,还扩充了一些新编战船。

浩浩****,一时间,数千战船布满了整个温州外海。

海上队伍约四万人。

为了增加陆路指挥力量,江万载安排自己的儿子张钰到张全的部下,协助张全、苏刘义统率陆路人马,张世杰也派了一位副将与张全同行。

为表忠诚,张全、苏刘义则将自己的家属交与张世杰,随诸将士眷属顺海道同往福建。

张全、苏刘义等从温州率领的陆上人马约有万人。

离开温州,内心最沉重的当属陈宜中。

在离开江心寺时,他特地找到住寺老和尚。

陈宜中一开始,沉默地对着老僧,那老僧虽是化外之人,但对当时陈宜中的处境很是了解,加上又有旧谊,两人还是心有相通者。

陈宜中和老僧站在高处,从江心寺远望外海,海船相连,几乎看不到边际,阵势壮大。

老僧:“如果不是乱世,如何能聚得了这么多海船啊?”

陈宜中:“是啊!看来大宋气数未尽。”

老僧:“元军就是有千军万马,也无法征服大海啊。施主此番离开温州,必建万世奇功!”

陈宜中指着那一片海船:“看这阵势很是壮观,其实,很多将领都是拖家带口,他们不仅自己不愿被元军征服,也不想家人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下。”

老僧:“施主此行,不仅关乎大宋江山的前途,更关乎这些无辜生灵的命运啊!”

陈宜中:“宜中生乎此乱世,人生也几经起伏,虽说到了知天命之年,实在心中还有很多疑惑,这么多人追随二王,本来他们是早就到了福州的,却因为我陈宜中的原因聚在这温州,我对他们的信任,内心是感动且惶恐的。”

老僧:“国家不幸英才幸!生逢乱世,正是英杰大可作为之时!施主不必惶惑,许多机缘只有到了那个节点才会被揭开,既已拿定主意,那就放手去做就是了。”

陈宜中其实是想得到老僧的某些开示的,但老僧自始至终都只是与他说些不咸不淡的礼貌话。

整个队伍在海边整装待发,见陈宜中久在寺中,张世杰亲自赶来,看到陈宜中与老僧二人站在高处对谈,张世杰走上前道:“丞相,大家已经准备好了,益王命我前来请你上船。”

老僧借机双手合十:“施主多多保重,恕老僧不远送!”

陈宜中以礼相还:“老和尚多多保重!”

随张世杰往海边快速行去。

张世杰一边走,一边向陈宜中报告:“令堂大人的灵船已交由令公子秉燔、秉蜃守护,宝眷已安排在二王所在的船阵。”

陈宜中:“真是难为各位了!”

张世杰:“根据杨提举的建议,益王母子与广王母子分船而行,请您乘益王之船,陆侍郎随侍广王。”

陈宜中:“好!好!好!大家真是用心良苦,陈某何德何能,得二王及众位如此厚爱!”

张世杰:“现在不是说客气话的时候。”他指着前面一片海域:“与此众战,那元军即使再要南来,又能奈何!大宋江山之重振,正其时也!”

陈宜中知道张世杰是在给自己壮胆,他心里非常清楚,虽然人多势众,但这些沿海的义民都是凭一时热血和对宋廷的朴素感情面而来的,除了张世杰自己从定海带来的那些水师还算有战斗力外,其余多是没有经过战争洗礼的,那些眷属等非战斗人员,只能是虚张了声势而已。

内心这么想,但表面还得高兴,不能动摇了军心,脸上强作笑容道:“是啊!我原以为三宫陷于元军之手,大宋便无生机了,没有想到,二王只是路过温州,就有如此众多军民来附,一旦到达出镇之所,那必定是天下云从啊!大宋重振之日可期!张少保可是第一奇功呢!”

张世杰把陈宜中送到益王所在的大船之上,便回到后阵压阵去了。

各个船队的头船都竖有一面大旗,上书该船阵的主将之姓,如后阵的张世杰,头船大旗即书一“张”字,益王之船大旗最大,上书“天下兵马都元帅”字样,广王所在之船则竖“天下兵马副元帅”大旗。

益王和广王之船最为豪华、气派,两船并行,益王船上有益王、杨淑妃、杨亮节、陈宜中、江万载,议事厅在船的中间部位,同时还兼陈宜中给益王讲授经书、教习诗文、字画之课室、餐厅,陈宜中、杨亮节、江万载在后舱,益王母子在前舱,皆有侍仆,另外就是随行的宫中仆从。

陈宜中、杨亮节、江万载的家属都另有专船在同一船阵同行。

广王之舟中,主要有广王、俞妃、俞如圭、陆秀夫,其余皆为仆从。

俞、陆二人家属也是另有专船同阵而行。

船舱结构与益王之船同,陆秀夫任广王之师,一路上教习广王经、书、字、画诸艺。

陆秀夫是一个非常严谨之人,尽管当此乱局,他对广王的教导一刻也没有放松,每天早餐之后,必亲自督导广王熟读经书,并讲解历朝历代兴亡故事,午休之后即要求广王练习书、画等技艺。

船队浩浩****,从温州外港起航,往西南方向航行。

从浙江到福建,沿海州县有闻二王经过者,许多地方豪强和官吏,皆率众而来,每遇这种情况,经陈宜中和杨亮节定案,临时调动江万载到后阵张世杰处,请张、江二人核实来者身份,将其编入有关船阵。很快,队伍越来越壮大,到达福州时,整个福州外海,全是海船,竟有十余万人。

陆路方面,张全、江钰等率领的人马,也一路有所壮大,约有两万余人马,先期到达福州郊外,按照原来的约定,没有进入福州城内,在郊外等待海路人马的到来。

气势虽然壮观,一下子从海陆二路来了这么多人,福州城内根本无法容纳。

张全命队伍在远离福州主城五里外停住,让副将张苍和江钰统领,自己与张世杰派在军中的张宝同往城内拜会秀王赵与檡。

秀王摆酒接风。

正说话间,有人来报:“报!天下兵马都要元帅、副元帅已至外海!”

秀王非常高兴,举起酒杯,对张全说:“张统制,天佑大宋,我原以为海路茫茫,没有想到二王竟也这么顺利地来了!干了这杯,我们到海边去迎接二王!”

张全举起酒杯,仰脖一饮而尽,大笑道:“天佑大宋也!”说着,二人带着数骑直奔海边。

赵、张二人非常兴奋,一路快行,远远地看到离海岸不远有两艘最豪华的大船,各有一面大旗,上书“天下兵马都元帅”“天下兵马副元帅”。

二人下马步行,把马匹交与随从。

来到海边,早有一只快船停在那里等待。

赵、张二人乘快船直奔益王之舟,其时广王母子、张世杰等也在益王船中,大家坐在中间的议事厅。

赵与檡、张全向坐在中间的益王、广王跪拜:“臣赵与檡、张全拜见益王、广王,二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杨太淑妃代益王:“秀王、张统制平身!”

二人起身,一一与大家见过!

陈宜中:“秀王辛苦了!”

赵与檡:“与檡受天下兵马都元帅、副元帅之命,察访福建,当时江西守将黄万石正投降元军,因先前黄万石曾任福建漕运使,对福建情况比较了解,想取福建全境为功,献给元军,幸好我来得及时,福建各地官吏听闻二王将至,甚感高兴,皆拒黄万石而从二王也。”

江万载:“这正是大宋之幸!幸好还有二王可期,以此众战,何愁江山不复,大宋不兴!”

陈宜中:“一路行来,我也想了很多,值此乱局,大宋血脉还在,我们必须正名顺言,那些还在观望的军民就有盼头,民心即是江山,大宋的旗帜要继续竖立,益王践位,正其时也!”

于是众人当即在舟中便商议起益王践位之事。

正商议间,陈宜中突然问道:“有人知道文天祥的消息吗?”

张世杰感到很奇怪,他知道在临安时,陈宜中曾与文天祥在对元的策略上有不同见解,文天祥主张坚决抗击元军,甚至有在临安与元军决战到底的提议,属强硬主战派,但陈宜中却不断迁就谢太皇太后的想法,属于策略主战派。

这个时候,实际很多人都想到了文天祥,但就是没有人愿意提起,因为大家不知道陈宜中究竟对文天祥有何想法,没有想到,倒是陈宜中主动提到了文天祥。

张世杰:“据我的情报,文天祥在平江从元军逃脱,曾试图到扬州与李庭芝谋划抗击元军之事,但李庭芝听信传言,认为文大人是前来为元军做说客的,因而派人四处抓他,要杀他的头,文大人无法辩解,曾试图到真州苗再成处,苗再成早收到李庭芝要捉拿文天祥的函文,在与文天祥接触过程中,听文大人纵谈天下大势,并谋划统一号令抗元之事,不相信文大人是为元军做说客的,可又没有把文天祥留在真州,只得把他礼送出城。”

陈宜中:“后来怎么样?文天祥现在何处?”

张世杰:“苗再成把文天祥送出真州城外时,出示了李庭芝捉拿他的告示,文大人吓出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已被李庭芝误会,两淮之地,未降元的城池都受李庭芝节制,文大人知道无法再在当地停留,于是化装成樵夫,逃离了真州,听说已至海上,现在不知身在何处。”

陈宜中沉吟良久:“文天祥血气方刚,他不降元,实在我意料之中,如能来与我们一同辅佐二王,也是一个人物。”

大家一听,觉得陈宜中心胸宽广,都拱手称道:“是啊是啊!”

陈宜中:“现在既然他生死不明,我们就再等一等。倒是李庭芝,身为老将,对宋室一片忠诚,他还能坚守扬州,实在难能可贵!”

江万载:“李庭芝大人曾与江某有过讨论,他说,生要做大宋的人,死要做大宋的鬼。”

陆秀夫曾在李庭芝帐中任过幕僚,他应道:“是啊,大凡与李庭芝大人接触过的人都会受到他的忠义精神影响,当年陆某在其帐中为幕僚时,他即常常谈及自古以来的忠臣良将。”

江万载:“那苗再成也是一条汉子,我曾与他有过交流,他对大宋也是一片忠诚。”

陈宜中:“好啊,现在我们不仅有福建、广东为根据,还有两淮、江东、江西、浙江、广西、湖南、四川等地许多城池可以号召。走,我们上岸办事!”

赵与檡:“城内诸事,我早已安排停当,二王、诸位,请!”

赵与檡、张全在前面开路,大家分别坐小舟离开益王那座船,登岸入城。

在岸边,已有数顶轿子和一些马匹在等着,这都是赵与檡早前安排好的。

二王、二妃分别坐轿,其余诸人各自骑马,向城内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