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扬州拒降

长江下游最为激烈的抗元最后一战发生在扬州。

伯颜率元军围临安,实际是避开了扬州的,当时驻守扬州的主将是李庭芝。

在元军进入临安时,阿术曾专门派人带着谢太皇太后的手诏前来招降李庭芝。

李庭芝站在城楼上对前来劝降的人说:“我只是奉诏守城,没有听说国君会发诏书来劝降的。”于是,坚守扬州。

在元军的要求下,谢太皇太后不断给李庭芝写信劝降,见李庭芝一直不肯降元,谢太皇太后又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给李庭芝,信中写道:

“我前次写信让爱卿纳降,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难道还没有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吗?我只是不想让城中的老百姓遭受兵火之灾,你却还要那样固执地守在那里?现在我与嗣君都已经归降大元了,爱卿你这又是为谁在守城呢?”

很显然,谢太皇太后写此信的心情已跃然纸上,那可是字字血泪啊!

读着谢太皇太后的信,李庭芝老泪纵横。

李庭芝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着这几个送信来的元将,当即命令自己的弓箭手将他们射杀,有一人当场中箭倒地,其余几人也都中箭逃走。

阿术知道扬州非一日可攻,因而加大了对扬州周边的高邮、宝应等城池的进攻,以此截断扬州城的对外联系。

当时元军博罗欢已经攻下泰州新城,夏贵也降元了,阿术让夏贵手下的降将到扬州城下向李庭芝喊话。

元军用尽多种办法,无法使李庭芝投降。

这一次再把谢太皇太后和皇帝赵显搬出来劝降,分别以谢太皇太后和赵显的名义给李庭芝致信,派人送给李庭芝。

谢太皇太后的信是这样写的:

吾老矣,值此时艰,比奉大元皇帝诏书,俾相率来附,以全宗社,以保族属,以救百姓。然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举国内属。今大兵在城,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其余州县,已戒嗣君下诏开谕,俾各以其地归于大元。卿自守孤城,勤劳甚至,但根本已拔,纵欲固守,民其何辜?毋重困一方之人。

这份谢太皇太后的手诏,在别人读来也许有很多道理,但李庭芝读来,那可是字字血泪啊,这哪是一个曾经有着天威的临朝称制的谢太皇太后应该说的话,不过,他也理解身处元军刀枪之下的太皇太后为保住幼主之命而被迫作出的妥协。

以皇帝赵显的名义发来的劝降诏书,更是不忍卒读,其言曰:

自朕嗣基绪,遭家多难,权臣似道误国背盟,至勤大元兴师问罪。已入京城。有诏许存宗社,不害生灵,准奉太后戒命,举国内属,根本已拔,其余州县,纵欲固守,民何辜焉?诏书到日,可顺天时,亟宜归附。生民免罹荼毒,宗社不至泯灭,故兹诏示,相宜知悉。

幼主的话说得很明白,你不要再抵抗了,以避免老百姓遭灾,我和宗室也受影响。

李庭芝仰天长啸,大喊三声:“天啊!天啊!天啊!”

李庭芝的幕僚有人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曾劝李庭芝降元。

李庭芝说:“现在国家败亡至此,作为守将,我也是有责任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坚持到底。”

当时,有传言说,元军要派宋朝一个投降的丞相到扬州劝降,正逢文天祥从阿术军帐中逃出来,本来是要到扬州与李庭芝商讨抗元之事的,李庭芝觉得那个元军派来劝降的宋朝丞相就是文天祥,因而,当文天祥叩城之时,李庭芝命守城将士紧闭城门,不让文天祥进城,文天祥只好另逃他处。

阿术知道,要强攻扬州,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而又以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名义,免去李庭芝往日抵抗元军的罪状,并承诺给李庭芝封赏,派使臣前来扬州李庭芝帐中劝降。

李庭芝让守城将士打开城门,把元朝使者放入城内。

元使一进城,李庭芝当即命人将那元使斩首,把那元朝皇帝的诏书,看都不看,让手下点火烧了。

李庭芝斩使焚书的消息传到阿术这儿,阿术知道李庭芝誓死坚守到底的决心,但还是不肯放弃,一边寻思着如何继续劝降李庭芝,一边加大对扬州周边城池的攻占。

很快,淮安、盱眙、泗州等城皆因粮草不济而相继降元。

扬州城的外援几乎全被切断。

李庭芝下令城中百姓将自己家里储藏的粮食都拿出来,要求所有守城将士把自己能找到的吃的物品全部找出来,并将一切皮革制品做成食物,把能吃的都差不多吃尽,城里有些人还把那些生病的孩子杀了吃了。

扬州城里一时陷入极端困境,即使这样,李庭芝也要求将士坚守,如果元军进犯,一定要勇猛抗击,不要给那元朝人看扁,认为宋朝人都是贪生怕死的货色。

阿术再派人送忽必烈的圣旨给李庭芝,赦免他杀使焚书之罪,还是没有如愿。

这一次,李庭芝见是元使叩城门,干脆命令守城将士不得开城迎入,并让弓箭手将那送信之人射跑。

李庭芝手下有一员战将叫姜才,英勇善战,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率领一支骑兵打开城门,对元军进行了突袭。

阿术本来以为扬州已经被困得没有战斗力了,不过在那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姜才飞骑而出,让元军措手不及,曾一度打到丁村,把前来迎战的元军杀得大败。

宋军中有一员叫董士元的将领因为杀得太猛,一个人突入敌阵,被元军团团包围,元军本来想活捉他,但他坚持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战死敌阵。

阿术看得真切,待姜才突杀一阵之后,他判断城里的宋军并无援者,于是让伯颜率军将姜才围住,姜才所部以前与伯颜作战过,吃过败仗,看到伯颜所部的旗帜,心生畏惧,全军战败,但姜才本人还是杀出重围,逃回城中。

当时,益王正在福建被一些宋朝将领准备奉立为新皇帝,福建那边派人送信到扬州,希望李庭芝能前往福建共图中兴大业。

李庭芝命制置副使朱焕坚守扬州,自己带着姜才率领一支七千人的队伍突出重围,前往泰州,打算从那里往海上去福建。

李庭芝前脚离开,朱焕后脚就把扬州献给了元军。

阿术命人追击李庭芝,在半路上追杀李庭芝所部千余人。

李庭芝进入泰州城里,当时,元军已经把李庭芝的家人抓了起来,为了逼使李庭芝投降,阿术命人把李庭芝的妻、子送到泰州城下,向李庭芝喊话。

李庭芝拒不投降。

当时刚好遇到姜才背上生了一个毒疮,无法作战。

原来驻守泰州的那些将领本来就坚持不住,正要投降时,李庭芝来了,现在姜才不能作战,李庭芝年老无法冲锋陷阵,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等人打开泰州城北门,向元军投降。

在泰州降元过程中,泰州的主将孙良臣坚不投降,他的弟弟孙舜臣前来劝降,孙良臣把自己的咨议官宋应龙叫来商议,宋应龙说:“虽说国家遭此变故,临安已陷敌手,但益王、广王南去,国家中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如果我们能坚守一天,福建、广东那边就多一天休整。舜臣已是降元之人,他不该在这个时候来劝降,这样会动摇军心,应该杀舜臣以坚投敌之决心!”

孙良臣果然把弟弟孙舜臣杀了。

元军进入泰州,宋应龙夫妇二人投水而死。

很快,附近的真州也被元军攻破,守将苗再成战死。

李庭芝知大势已去,跳入一个荷花池里,没有想到那荷花池水不深,淹他不死,因而与当时生病在床的姜才同时被抓。

阿术进到扬州城内,让人把李庭芝押到扬州责问:“李制置,我们三番两次向你劝降,是很真心希望你纳降的,这样老百姓可以避战火,你也可以保身家妻子,为什么要做这样无谓的抵抗呢?现在好了,战败还有何话说?”

姜才大声应道:“坚持不降的是我,要杀冲我来,与李制置无关!”

阿术向着姜才:“你在阵前那么骁勇,现在同意降我,也可以再立战功!共谋一统天下大业!”

姜才:“呸!要一统天下大业,你就把我放回去,敢与我决战海上么?”

阿术笑着说:“这可没那么容易,放谁回去就是不能放你回去!”

阿术力劝李庭芝和姜才投降,李、姜二人根本就没有打算活下去,继续怒骂元军。

这个时候,降将朱焕趁火打劫起来,他说:“我们早就知道扬州守不住了,就是因为李庭芝和姜才要硬撑着,以致扬州城里老百姓积骸满野,如果不杀李庭芝和姜才,那如何对得起这满城百姓!”

阿术:“既是这样,那就成全他们,把李庭芝与姜才拉出去斩了!”

李庭芝、姜才同时死难。

扬州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李、姜二人被元军所杀,都暗自垂泪。

阿术与伯颜有一个分工,阿术继续在长江沿线攻打宋军城池,伯颜负责对临安的围攻和接收。

伯颜在幕僚的建议下,先安排各个接收队伍入城,自己一直住在湖州秀王府,一是避免与阿术争功的嫌疑,二是等待大都的皇帝忽必烈关于安置临安君臣的圣旨。

扬州和泰州等最后都被攻破,阿术自然很是高兴,他在扬州城内设宴庆贺,并打算邀请被扣在自己军中的文天祥赴宴,以借机劝降。

正筹划间,突然有幕僚前来报告:“报!文天祥诡计多端,骗取我们信任,说是去劝降宋将,结果借机脱身逃跑!”

阿术大吃一惊:“追!快去把他追回来!”

文天祥逃脱,这可是大件事。

阿术和伯颜都很清楚,文天祥一直态度傲慢,不肯向元军投降,不管派他的同僚还是昔日部下去劝说,都会被他骂得狗血淋头,最为令他们担心的是,益王、广王已经逃到南方,如果文天祥一旦前去谋划,近期在元军中了解了许多虚实,他要是再回江西去把那两万多旧部召集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

阿术得知文天祥逃走的消息,一方面自己命人去追,另一方面派人到湖州向伯颜通报。

其时,文天祥找了个理由骗过元军,逃脱而去,原本是想进扬州与李庭芝会合,共谋重振宋室江山的大事,可那李庭芝听信了谣言,以为文天祥是来劝降,便将文天祥拒之城外,当时元军已在后面追赶,文天祥只得化装成一个砍柴的人,躲藏到城外一个穷苦老百姓家中去了。

当时元军正在围攻扬州和泰州,阿术的全部精力也用在攻城方面,当他占领这两个城市,想邀文天祥赴庆功宴时,才知文天祥已经逃得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