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洪福训主

伯颜收到益王、广王已经被人送出临安城,前往福建和广东封地就职的消息,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近一段时期以来被接受谢太皇太后及临安群臣议降的事搞得一片忙乱,却是百密一疏,竟把皇帝赵显的两个兄弟忘记了。

了解中华传统的伯颜,深知皇族血脉对一个政权延续的重要性,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当时的皇族相隔多代,竟因皇族的身份而成就一分天下,更何况是当今皇帝的亲兄弟呢!

这可是件大事,将来即使谢太皇太后和皇帝在元军手中,被元朝控制和安顿,而那益王和广王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拥立,那也是很有号召力的,当时气得拍案大叫。

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让自己的谋士孟祺把宋朝议和的重要臣子谢堂找来,追问益王和广王的事。

孟祺是安徽宿州人,他是在伯颜南下途中招入幕中做谋士的,一路上给伯颜出了很多进军宋朝的主意,深得伯颜信任与重用,在元军进入临安过程中,伯颜在诸多具体事情上都得到过孟祺的提醒。比如,当时是否亲自进入临安这件事,伯颜就问过孟祺,是孟祺建议伯颜作为主将,不要轻易进入一个降国的首都的。当时,谢太皇太后让人把属于宋室皇帝权力象征的十二枚国玺交给伯颜时,伯颜曾亲自动手查看,并准备重新密封上交大都,孟祺提醒他,这么重要的贵重物品,主将亲自经手,到时候出现什么问题,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也是百口莫辩,应该让相关部门的官员清点、启封、再封、造册。

伯颜一听,这些意见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很是开心,因而对孟祺特别有好感,觉得他不仅是一位读书人,知识广博,更是一个有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的人,因而特地把他找来商量追回益王和广王的事。

谢堂本是谢太皇太后的侄儿,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有副宰相的身份。

谢堂其实是二王出镇这个计策的核心参与者与执行者,对二王离开临安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装作不知道,默不作声。

这时,范文虎把杨镇带到伯颜面前。

谢堂暗自吃惊,以为二王也被抓住了,但他隐忍未发,强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听到范文虎向伯颜报告,二王已到福建、广东封地赴任,赶不上了,只抓到护送二王的驸马杨镇,这才松了一口气。

杨镇是理宗皇帝的驸马。

理宗皇帝一生虽然后妃众多,但只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早夭,所以后来把自己的侄儿收为养子,立为太子,并把皇位传给他,这就是度宗皇帝,也就是当朝皇帝赵显的父亲,理宗皇帝的另一个孩子就是杨镇的妻子周国公主。

这个周国公主是理宗与贾贵妃所生,也就是贾似道姐姐的女儿,是贾似道的外甥女,某种意义上说,杨镇具有宗室的身份。

杨镇心中清楚,二王刚离开临安不久,伯颜再派兵去追的话,有可能很快追到,这样,整个赵宋皇亲国戚都被元军一网打尽,那就完全没有了与元军谈判的筹码了,因而对伯颜说:“二王由各自的国舅爷护送,早到他们的封地了。”

伯颜嘲讽道:“杨驸马,护送二王离开临安,你可是立了大功啊,可是,谢太皇太后她已是自身难保,也没办法为你的功劳加赏啊。”

杨镇:“我没有与范文虎拼命,是让他带个活口来见你,让你亲耳听到,二王已至出镇之地的消息,你已经如愿以偿了,来到这里,我就没有打算活着走出去!”

伯颜:“杨驸马真是皇亲国戚,果然不同一般之人啊,要是你们宋室文臣武将都如你这样不怕死,我想我应该没有这么快就到临安城郊了。”

伯颜这一席话,让那些在军帐中的降元宋将听了,一个个心里都不是好滋味,五味杂陈。

杨镇:“败军之将,何敢言勇,你要剐要煮,任便吧。”

伯颜:“杨驸马,这里又不是战场,为什么一定要用流血来解决纷争呢。既然二王已被你护送去出镇地,那就留待以后再说吧,现在我们主要来讨论临安的问题,好不好?只是我觉得奇怪,你那太皇太后怎么那么神机妙算,竟然知道你要来到我的军帐之中,在这和谈的使团的名单中就有你杨驸马的名字。”

杨镇:“不错,太皇太后本来就是这么安排的,命我护送二王安全至出镇地后,即回来参与和谈,但她可能也想不到我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到你的军帐中的。”

伯颜:“既是这样,你还是作为和谈判使团的成员吧。”

杨镇:“将军既然不杀,那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你给我一分礼遇,我给你一分尊重。”

伯颜:“好,你去与那吴坚、文天祥、谢堂诸人商量去吧。”

于是,杨镇被带到吴坚、文天祥诸人的驻地。

文天祥一见杨镇,大惊失色,不禁问道:“二王不是已经就道了吗,驸马怎么来这里了?”

杨镇把对范文虎讲的二王已到出镇地的话再说了一遍,文天祥诸人这才缓过一口气,文天祥静静地点了点头:“这样,我们与那伯颜明天商谈时,就更有底气了,不能让他们予取予求!”

吴坚只是叹气:“明天看情况再说吧。”

伯颜起初确实有点低估了临安君臣的智慧,满以为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只可能坐以待毙,没想到,大宋朝廷真是百足之虫,想死而复生者,还是大有能人在啊。

二王出镇,从最低影响看,可以增加临安三宫降元的筹码,从高处看,那是完全有可能在南方重整旗鼓的。

伯颜知道福建、广东还有很远的路程,他目前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处理临安的事情上。

当初他曾经考虑纵兵掠夺临安城,同样也是被孟祺劝阻的。

孟祺告诉他:“如果不能很平稳地接收临安城,那么,在临安引起的震动就会波及整个宋朝还控制的各个城池,临安城里的君臣看不到自己的活路,一定会拼死一战,逃离临安,一旦临安君臣逃往海上或福建,那么与宋的战争还不知道延续到什么时候。还不如这样对临安围而不打,让他们感到,投降也许不是一条绝路,这不就少了许多以后的麻烦吗?”

伯颜正是采纳了孟祺的这个建设议,才对临安采取了平和的接收方式。而且,在元接收临安防务和皇宫各衙过程中,还让谢太皇太后与群臣继续商讨朝政。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两王离开临安的事情使伯颜又想到还有无别的皇族被遗忘了,尤其是那些与宋朝皇帝有血亲关系的王。

他问杨镇:“除了益王和广王,还有无别的王在临安?”

杨镇虽贵为驸马,但面对这样艰危的局面,头脑还算清楚,他知道福王赵与芮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虽然赵与芮暗中纵容郑虎臣暗杀贾似道的事慢慢也为人所知,但是大家都没有责怪他,因为他平时都是不会过问朝政的,也没有树什么敌人,加上此时也是年过花甲之人,没什么野心和可被他人利用的价值,因而对伯颜说:“倒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王,他是理宗皇帝的亲哥,度宗皇帝的生父,当今皇帝的亲生祖父,那就是福王赵与芮。”

伯颜一听,有这么一位与皇帝有那么亲近关系血统的亲王,当即命人前去查找,正要派人出去的时候,门官报:“福王赵与芮派人致书大元丞相门下。”

伯颜可高兴坏了,当即就说:“这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请!”

为福王送信给伯颜的是赵与芮的家臣,伯颜展信一看,都是些问候和夸赞元军入临安秋毫无犯之类的赞美词,同时也说自己年过花甲,希望能够回到故乡颐养天年。

伯颜说:“福王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要回乡安度晚年,我倒没什么意见。只是他身为亲王,如果任他自己回乡,他日难保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因而,如何安置福王,还是要到大都奏明大元皇帝定夺。”

于是给福王回了一封信,给以抚慰,其信有这样的话:

太后、幼主及百官随即归附,今日俱为一家,福王不须疑惑,宜速来,同预大事,甚妙。

赵与芮收到伯颜回信,心中稍安,也没有外逃,等着元人的发落。

这个时候,忽必烈派往南方的使臣沿途给各城池发了一道忽必烈的圣谕,希望各地暂时不要轻举妄动,现在临安君臣已正式表示降元,但作为国家的受降,还需举行一定的仪式,希望大家耐心等待和支持临安君臣赴大都举行相关仪式,这封圣谕是这样说的:

间者,行中书省右丞相伯颜遗使来奏,宋母后、幼主暨诸大臣賫玺绶奉表附降,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觐之礼,已遣特使往迎致。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

临安城里的君臣为保命与元军密切往来,都忙着如何向元军投降的事,但各地的守军还有坚决抵抗者。

负责淮西各城池的宋将夏贵镇守庐州,元军来攻,夏贵自知大势已去,主动给伯颜致函,提到:愿毋费国力,攻夺边城,如果宋室的临安行在归附大元,那我们这些城池也就没有坚守的必要了。意思很清楚,如果你们元军能让临安归降,我们这些城池降元也就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在伯颜与临安君臣商讨降元诸事时,夏贵以淮西全部降元。

可是,在夏贵的区域内,有一个人,进行了最为坚决的抵抗,那就是镇巢军守将洪福。

洪福原是夏贵的家奴,因跟随夏贵征战,立有战功,因而授予镇巢军守将之职。

夏贵降元时,派自己的侄子劝降洪福,被洪福当场斩杀。

元军攻打镇巢军,久攻不下,又让夏贵前去劝降,夏贵亲至城下,好言劝洪福开城投降,并对洪福说,希望他一个人单独出城,有些事可以私下商量,那洪福没有想太多,觉得于公于私,与夏贵私下见一面也没什么问题,让守城将士把城门打开,自己一个人骑马出城。

谁知夏贵早已在周边设置伏兵,那些伏兵见城门一开,就蜂拥而上,杀入城内,夏贵命人把洪福抓了起来,同时被逮的还有洪福的两个儿子洪大源和洪大渊。

洪大渊当即辩解道:“你们抓了我的父亲,又抓我们兄弟,这是要斩尽杀绝吗?”

洪福说:“大丈夫要死就死得壮烈,我们为国家而死,死得其所!”

夏贵问洪福是否降元。

洪福大骂夏贵:“你以往教导我们要忠君爱国,为国而死,还常拿那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来教训我们,说什么居庙堂之高要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要忧其君,现在好了,大敌当前,你率领我们征战这么多年,就这么轻易投降了长期与我们作战的敌人,你真不是我平日所认识的夏将军啊!”

夏贵知洪福心意无法改变,说道:“既然你要做烈士,那我就成全你!”

洪福:“且慢,我死也要死得其所,你不要让我这样向着北方死,我要向着南方,向着临安那个方向受死!”

夏贵让刀斧手将洪福松绑,让其跪向南方,当即砍杀。

周围将士看得清楚,一个个都暗暗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