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常州屠城

从幕后走到前台,形势比人强,激烈的变局面前,谢太皇太后虽在花甲之年后才预政,在这举国难觅英才的尴尬内外环境里,她对于军国大事也只能自己承担起来,在继续依赖陈宜中等年富力强的朝臣同时,很多事,她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

考虑到整体局势,打算召在扬州守城的李庭芝到朝中任左丞相,可是,当时在前线,还是出现了一些守将不听调遣的情况。

为了奖励前线抗元将士,谢太皇太后加封夏贵为枢密院副使,同时时兼两淮宣抚使。

所谓两淮是指淮东和淮西。

其时许多城池都落入元军手中,朝廷曾发布诏令,让夏贵与扬州知州、淮东制置副使朱焕对调换防,可夏贵不肯受命,朱焕只好再回扬州任职。

这样一来,为了加强扬州防务,李庭芝便不能离开前线,左丞相的职务只好重新授予留梦炎。

当时文天祥正带着江西兵到临安勤王,一直被留在临安城外,没有调遣到前线抗敌,陈宜中被谢太皇太后召回朝廷任职后,在陈宜中的建议下,谢太皇太后安排文天祥做平江府知府,平江府就是后来的苏州。

陈宜中为了兼顾整个局势,派李芾出任潭州知州,这潭州就是后来的湖南长沙。

文天祥与李芾的任命在同一天下达。

文天祥因为曾经营江西,对宋朝南方地区的布局有一定思考,在临安停留的这段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与元军作战的事,在赴任平江,离开临安前,特地给谢太皇太后上了一道奏章,说明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提出要重建四大军事重镇的建议,他在上书中写道:

本朝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都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鄱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鄱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地大力众,乃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有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在文天祥的这份计划里,实际是针对元军当时已经过了长江的情况下,构建一条从湖南长沙,经江西隆兴(南昌)、鄱阳,到江苏扬州的南方防线。

文天祥这个防御计划与当年汪立信建议沿长江布防的计划有些类似,汪立信主要根据当年元军顺长江东下的形势提出,现在文天祥主要根据元军已取得长江上中游,并把主要作战力量集中到扬州的情况,他所说的四镇就是后来的长沙、南昌、鄱阳和扬州,是以扇子形状对临安作一个护卫分布,希望宋军能巩固以江西、广东、福建、浙江为核心区域的政治版图,与元军在更广大范围内形成对抗,以分散元军此时集中从扬州进攻临安的战略意图。

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看了文天祥的计划,认为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实行起来比较困难,没有同意文天祥的战略设计。

文天祥知道自己的计划不能被朝廷采纳,也只得摇头叹息,前往平江府上任。

伯颜自大都南返,在扬州城下与阿术会合,宣布了忽必烈授予阿术左丞相和平章军事的任命,元军大振,于是召集诸将商议对临安发动总进攻的事宜。

考虑到扬州、常州等城池守将的守城意志,元军对这些城池围而不攻,直接大兵会师到临安。

分兵三路:

右路军由驻防建康的阿喇哈、鄂罗齐率领蒙古骑兵、汉军步兵十余万人,从建康出发,由安庆直达临安西北的独松关;

左路军董文炳、张弘范、张祇、范文虎、王世强、管如德、史胜、杨晦等率领水师和步兵数十万,顺长江而下,取道江阴,从许浦、澉浦、上海、华亭等处包抄临安的出海通道;

伯颜自己率领一万精兵,让吕文焕做先锋,做中路军,进逼常州,形成一种高压态势。

阿术此时官居伯颜之上,也驻兵于扬州附近的瓜州,与伯颜军形成合围。

文天祥刚至平江,收到常州被围的战报,立即命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等,与陈宜中派往支援常州的张全等会师,往驰常州,在前往常州的路上,被元军截住,麻士龙与尹玉战死,张全与朱华被元军堵在往常州增援的路上,被迫折返,常州援绝势孤。

常州知州姚岩、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与刘师勇齐心协力,奋击元军。

伯颜派人到常州城下,大声向城里守城军民喊话:“城里的守城将士和老百姓听清楚了,你们现在已经被我大元之军包围了,早成一座孤城,所有的外援都被我们截断,不要指望有人来救你们了,你们放下武器,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我们就会免追你们抵抗的罪责!”

城里没有人动摇。

接着,伯颜又命令幕僚写了一道向全城将士的劝降文书,内容是:

常州城里的主帅、将校、士兵和老百姓:常州本来是已经投降了我元朝的城池,你们却要来重新占领,我们的大丞相现在领兵到城下,已经把整个常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只要我们向城里发起进攻,一定摧枯拉朽一般。然而,念在我大元皇帝好生恶杀的分上,他下旨要求我们以招降你们为首选项,我们这么多天来都在派人向你们劝降,你们却固执不听,你们老百姓不要觉得归降后再叛变,我们会追究责任,那都不关你们的事,你们那些守城将士也不要害怕曾经与我们对抗过,那都是各为其主,现在只要你们愿意真心归附,希望能约在明天纳降,我们一定确保城里的将士和老百姓生命不受到危害,你们以前的罪责一律不再过问,决不妄杀一人,仍然与长江沿线各地归附城池一样,对那些率城归降的将领加官封赏,老百姓继续安居乐业。如果在这胜败已定的情况下,你们还要执迷不悟,坚持对抗,一旦城池被我们强攻而破,那可能就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被入城兵将斩杀,到时生灵涂炭,就悔之不及了。希望你们认真考虑,赶快定下归降的策略,不要留下遗憾。

元军把这份劝降信印成很多数量,仿照在其他城池的做法,让弓弩手从四面八方射入城内,试图全面瓦解常州城里的宋军斗志。

然而,姚岩、陈炤、王安节与刘师勇诸将,没有一人动摇,城里的百姓与将士也都坚决不投降。

伯颜本以为宋朝的城池都会如长江中游的江州、芜湖、安庆等一样,会在大兵压境时望风而降,常州应该在强大攻势下归降不难,没有想到却遇到了一块硬骨头,这使他一路攻战过来的良好心态发生了扭曲,为了向常州城靠近,他命令元军把常州城外的老百姓征来,运土填壕,为了尽快填满,甚至让士兵押着直接把在前面运土的百姓填埋在土堆中,希望以此来镇住城里的守将,逼他们投降,那姚岩等看得清楚,心中滴血,眼里流泪,但仍是拒不投降。

伯颜亲至城下,命令火炮手向城内密集放射火炮,城里的房屋迅速在各处起火,但城墙还是坚如铁壁,元军无法攻破。

伯颜气急败坏,对着身边诸将怒喊道:“一路上你们所向披靡,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常州城,竟然束手无策,真的让我失望!”

吕文焕等人被骂得哑口无言,一个个急红了眼,各自率领队伍,向常州城内发起强攻,终于有一队人马首先用云梯登上城墙,插上了元军的旗帜,一时间,元军奋然入城,将常州城攻下。

姚岩、陈炤奋力杀敌,终因力量悬殊,不幸战死,王安节被俘,见到伯颜,大骂不止,被伯颜手下一员大将当场刺死,只有那刘师勇,毕竟久经沙场,他率领自己身边八位骑兵,突围而出,逃往平江文天祥那儿。

元军进到常州,伯颜还在怒头上,放纵将士,大屠城内百姓,制造了一次最为残酷的屠城事件。

在江西境内,元军为了配合伯颜和阿术在长江下游对临安的围攻,也加大对宋军还在守护的相关城池的进攻。

元军别将苏都尔岱、李恒等率领元军进攻隆兴,连下江西十一座城池,直逼抚州。

时任江西安抚使黄万石率领一支队伍逃往建昌,都统密佑与一支元军在一个叫集贤坪的地方遭遇,展开激战,因众寡悬殊,兵败被执,当元军向他劝降时,他怒目而骂,英勇就义。

元军很快把建昌攻了下来,黄万石又带着队伍连夜逃往福建,在被元兵追击时,自行投降了元军。

宋军统制米立,在隆兴江坊(南昌青山湖)一带与元军作战,被元军抓获,元军将领阿剌罕命已经降元的黄万石劝降米立,米立拒不投降,被元军杀死。

当时临安的谢太皇太后安排一个叫谢枋得的人招谕江西,其时,江西境内大部分城池都被元军占领。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江西省上饶弋阳县)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曾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是个文弱书生。

谢枋得在临安为官时,曾与吕师夔共事,两人交好,吕师夔降元后,谢枋得奉谢太皇太后之命,试图与吕师夔建立联系,商讨宋朝与元朝议和的事,当时吕师夔被忽必烈召到大都去见驾,未能取得联系,现在,谢枋得被任命为他的家乡信州知州。

阿剌罕基本占领江西之后,只有信州的谢枋得没有归降,阿剌罕绕开信州,直往临安而来,一直进攻到独松关。

独松关的守将张濡曾杀死元朝使者,并冒功请赏,这个时候,看到元军已经从多个方向向临安围来,自知不是对手,竟然闻风逃走。

协助张濡守独松关的冯骥本是集英殿学士,一介书生,张濡逃走后,他便担起了指挥将士反击叩关元军的责任,拼死力战,终因力量方面的悬殊,战败殉国。

独松关可是临安的最后一道西北屏障,这一下,整个临安就暴露在元军的铁蹄之下了。

谢太皇太后收到战报,坐立不安,立即下诏,命在平江的文天祥入卫临安。

文天祥行前专门拜会了在前线任宋军统制的张世杰,对张世杰说:“现在,淮东还有几座城池在我军手中,守将也都忠心坚守,福建、广东全境目前还在朝廷掌控之下,如果与元军硬战,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万一我们在前线与元军作战获胜,请你命令淮东的我军将士把这些南渡的元军后路截断,到时候,我们的国家还有可能重生之时。”

张世杰点头称善,于是,文天祥动身前往临安,并向谢太皇太后陈述了自己与张世杰商量的构想,可是,右丞相陈宜中认为文天祥的想法太理想化,在当前这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因而谢太皇太后没有采纳文天祥的意见。

左丞相留梦炎虽然位在陈宜中之上,但一介书生的他,面对这么紧迫的战争局面,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不能出一言,建一策,自感无趣,看到形势这么糟糕,预判元军攻下临安只是时间问题,任凭这些书生味浓厚的朝官们谋划,这宋朝的末日终究是要到来的,因而,不声不响,带着家人、仆从,偷偷离开临安,不辞而去。

朝中所有事情,又全部落到了陈宜中身上,到了此时,陈宜中还能想什么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向元军乞和,至少保住谢太皇太后和皇帝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