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瞎贼”狂言

度宗皇帝英年早逝,皇太子赵显冲龄践祚,理宗朝的皇后谢氏成了太皇太后,临危临朝称制,与度宗的皇后,也就是新朝的太后全氏,一同垂帘听政,辅佐只有4虚岁的赵显执掌朝纲。

朝臣们加官进爵,弹冠相庆,正上演着悲喜交集的剧情。

远在数千里外的元大都,忽必烈可没有闲着,因为在大元朝的旗帜下有许多与大宋朝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降将及才学之士,对临安城里的变故早就了如指掌。

在度宗皇帝驾崩之时,忽必烈听从了汉族谋士的意见,暂缓了对南方的攻势,但灭宋的计划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往前推进着,只是考虑更周延一些,准备更充分一些而已。

吕文焕以襄阳降元,大大增加了元军南进的筹码。

国家之间的竞争可不管他什么孤儿寡母不孤儿寡母,趁着临安城里谢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如果说贾似道篡位还有所顾忌的话,忽必烈统一天下的决心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忽必烈命令各地将士加强作战准备,并让一些被派往南方的核心将领前来大都商讨南征之事。

元军的南征阵营里,不仅仅只有蒙古族战将,当时元朝版图内的许多民族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元军中效力,其中劝降吕文焕的阿里海牙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阿里海牙,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生于1227年,这一年成吉思汗消灭了西夏,统一了中国西北。阿里海牙聪敏善辩,立志建功立业,遂弃耕就学,习畏兀儿书。后投蒙古大将不怜吉带麾下,不怜吉带使教其子忽鲁不花畏兀儿字,又推荐给宗王忽必烈,成为王府宿卫士(怯薛)。1258年,从忽必烈攻宋,在进攻鄂州时奋勇先登,为流矢所伤,因功受赏。后转同签河南行省事,时立元帅府领兵攻宋襄阳,别置行省掌签军、屯田、供饷诸事。次年,以驸马忽剌出、左丞相史天泽出任行省平章,统筹攻宋事宜。

阿里海牙专责入奏军机,授参知行省事,兼汉军都元帅,与刘整共掌汉军,从蒙古军都元帅阿术攻襄、樊,破樊城外郭,筑重围困之。襄阳宋将张贵乘夜以船出城,顺流突战,阿术、阿里海牙令军士于两岸积薪举火,照江如昼,率水师与战,至柜门关,擒张贵。行省议攻取之策,阿里海牙与万户张弘范等皆言襄、樊唇齿相依,是以难破,宜先攻樊城,断其声援,则襄阳易取。十一月,赴京以此策入奏,获准;适回回人亦思马因等自西域来献所造巨石炮,遂请求以回回炮助攻,偕同亦思马因等回军中。十年初,攻破樊城;二月,移攻襄阳,仍发炮击之,声如雷霆,所中无不摧陷,守军惊乱。刘整前至襄阳城下说降守臣吕文焕,被吕文焕命人射伤,阿里海牙不穿铠甲,不带武器,只身来到襄阳城下,劝降吕文焕,取得襄阳宋军将士信任。

阿里海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献策说:“荆州、襄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现在樊城、襄阳已为我军占领,汉水上游尽在控制之中,如果我们借着现在这个势头,顺汉水向南,直逼长江,把鄂州、荆州占领,那么,整个大宋现在的土地皆在我军可以平定的范围。”

兀良哈·阿术是蒙古族战将,生于1234年,这一年成吉思汗的汗位继任者窝阔台消灭了中国北方最后一个政权金国,阿术是蒙古国开国功臣速不台之孙,都元帅兀良合台之子。蒙哥汗时,从父征西南夷,平大理,克诸部,降交趾。中统三年,征伐李璮有功,以宿卫将军升为征南都元帅。略地两准,围襄阳,破樊城。史天泽因年老体病北返后,阿术为攻打襄阳时的蒙军统帅。

阿术向忽必烈进言:“我带领军队曾经于长江、淮河一线与宋军作战,可以感觉到宋朝军队非常脆弱,武将不愿卖命,文官相互扯皮,现在度宗皇帝刚刚去世,由那从来不愿干预朝政的谢氏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还继续任由那贾似道当朝,民心浮动,边城更是军心不稳,尤其在我们拿下樊城和襄阳之后,整个宋朝边防,自四川、云南,以至江淮,都受到震动,现在如果不趁机发大兵南征,将来宋朝一旦恢复元气,出现一些有才能的人,那我们就被动了。”

阿里海牙:“不过,我们还可以再准备充分一些,为了保证军力的优势,以现在与宋对抗的这些兵作战,可能会很辛苦,如果能再壮大军力,一举南下,那就十拿九稳,可以把宋朝版图全部收归我有。”

忽必烈静静地听着,暗自高兴,因为这些前方主将所言,也正是他之所想。于是命令中书省在全国各地再征十万精兵,补充到南征大军之中。

当时,吕文焕在大都休养一段时期,忽必烈以很高的礼遇对待,这吕文焕感到元朝君臣的励精图治,是临安城里的君臣不可同日而语的,作为元朝的襄、汉大都督,他也感到了忽必烈南征的决心,于是主动向忽必烈请求到前线,履行自己襄、汉大都督的职责。

忽必烈给宋朝降将的封官,一般都比其投降时的职位要高一到两个级别,所管的区域至少比其原来管治的范围也要大一倍以上,那意思很清楚,你投降了我,我不会让你吃亏,不仅官阶比你原来的高,而且势力范围比原来还广,只是这比你原来多出的部分在宋军的控制之下,需要你自己去夺回来,这种做法对于那些贪图实力的宋室边城守将来说,有一定的**力。

吕文焕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动要求回到襄阳,准备夺取襄阳周边还在宋军控制下的城池,立功报答忽必烈对自己的信任与重用。

这正是忽必烈所需要的,当即同意他奔赴前线作战。

忽必烈和他的谋臣对宋室朝廷的情况了解非常具体,也知道宋朝疆域内老百姓对宋室的感情,所以,当他发布南讨檄文时,没有指责宋室刚刚登位的小皇帝及临朝称制的谢太皇太后和全太皇后,而是把出兵南方的理由对准贾似道。

他非常清楚,虽然贾似道得到前面两代皇帝的宠信,而且当今临朝的小皇帝和太皇太后、皇太后同样也依赖贾似道,但贾似道独掌朝纲时间太长,树敌太多,许多人都是迫于皇帝对他的宠信,不得不依附或迁就他,但没有人真心拥护他,即使有那趋炎附势的,那也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忽必烈通过各种途径,对这方面的资讯掌握是很到位的。

赵显刚刚登位的这年六月,正是江淮地区涨水期到来的前夕,忽必烈向驻守在与宋军对峙的各地元朝将领发了一道谕旨,说明大举南征的理由,这个消息传到临安,谢太皇太后不得不请贾似道入宫议事。

忽必烈的圣谕是这样写的:

自太祖皇帝以来,与宋使介交通。

宪宗之世,朕以藩职,奉命南伐,彼贾似道复遣宋京诣我,请罢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忆是言,命郝经等奉书往聘,盖为生灵计也。而乃执之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籍,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

襄阳既降之后,冀宋悔祸,或起令图,而乃执迷,罔有悛心,所以问罪之师,有不能已者。

今遣汝等水陆并进,布告遐迩,使咸知之!

无辜之民,初无与焉,将士毋得妄加杀掠!

有去逆效顺,别立奇功者,验等地迁赏。

其或固执不从,及逆敌者,俘戮何疑!

录此谕以甚贾似道之罪。

这实际是一道对宋全面开战的总动员令,这里所说的“太祖皇帝”不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是元太祖成吉思汗。

这个圣谕的主要意思是说,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蒙古国就与宋朝建立了联系,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在位的时候,忽必烈担任了南征的将领,那个时候,贾似道派一个叫宋京的人来找忽必烈,要求双方和谈,罢兵息民,忽必烈登上皇位后,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就派郝经带着忽必烈的亲笔信到宋朝出使,主要还是考虑到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希望连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灾难,可是那个贾似道却把忽必烈派去和谈的使节扣留了,以致蒙古军不得不对宋继续作战,这样兵连祸结,都是宋朝人自己招惹的灾祸。原以为襄阳失陷之后,宋朝皇帝和贾似道能够反省,发奋图强,可是他们还是执迷不悟,没有一点警惕和悔过之心,这就是忽必烈这次下达向宋军全面开战的原因,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做法。现在忽必烈要求各地元朝军队,水陆并进,对那些平民百姓不要滥杀,对那些识时务而真心投降的宋军将士,允许他们加入到征战宋室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论功行赏,对那些负隅顽抗的宋军将士,你们可以格杀勿论。忽必烈之所以要写这道圣谕颁行各地,主要是要告诉大家,贾似道就是引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贾似道大概不会想到,独掌权力之乐趣会给他带来如此无妄之灾,很显然,忽必烈将南征的缘由全部让贾似道一人扛起来。

谢太皇太后让人把传抄的这段忽必烈圣谕拿给贾似道自己看,他当时吓得脸色铁青。

谢太皇太后虽然向来谨守分际,不管外朝之事,现在临朝称制,那就由不得她了,她一定不能置身事外,她很清楚,现在的情况已是积重难返,这个时候,如果贾似道撂摊子,那就比元军入侵还要严重了,因为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贾似道的人。

这可是个历史教训,不管什么政权,如果权力集中到只有一个人话事,那就真的是到了很危险的时候。

谢太皇太后到了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稳住贾似道,于是安慰道:“丞相不必多虑,这都是那元朝君主欺我大宋,随便胡诌的由头。你对朝廷的忠心,别人不了解,我还不了解吗?历事三朝,勤勉忠诚,受了许多攻讦,依然尽心尽责,鞠躬尽瘁。这元朝君主发此谕旨,意在离间丞相与当今皇帝的关系,我们不会让他得逞的。这一点务请你放心。”

贾似道听了这一番话,心里暖暖的,当即跪下:“太皇太后圣明!”于是,与谢太皇太后商议调兵遣将之事。

忽必烈经过精心策划,一场对宋室的全面战争正式打响,当时任命了两大元帅,一个是史天泽,一个是伯颜,总制各路人马。

两位元帅与元帝国的创立者有很深的家族渊源,故能深得忽必烈信任并委以南征重任。

史天泽本来也是汉族人,祖籍河北永清,出身于武将之家,少善骑射。勇力过人。1213年,11岁的史天泽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他的身世前文已经介绍。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统军伐宋。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他也是出身于武将之家,他的曾祖述律哥图、祖父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伯颜成长于伊利汗国。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宋。

同时,忽必烈命宋朝降将刘整和吕文焕作为先锋官,出兵二十万,发动了对宋朝的全面战争,这件事发生在宋度宗去世,太子赵显登位还没有来得及改元的这一年夏季。

南宋这边,任荆湖制置使的汪立信,是理宗朝的旧臣,进士出身,很有一番书生意气,尽管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仍受命率军镇守边城,与蒙古军对阵。

汪立信由一介书生到一位老将,一生经历了许多宋与金、宋与元的战争,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他得知忽必烈下达南征总动员令的时候,就预感到宋元对决的时候终于到来了,蒙古大军由刘整和吕文焕为先锋,大军南来,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很清楚朝廷启用本该退休回家养老的他,其实也真是到了无人可用的时候,汪立信知道情势对宋的不利,希望自己能给贾似道和临朝称制的谢太皇太后提个醒,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信给贾似道。

其信是这样写的:

今天下大势,十去八九,而君臣宴安,不以为虞。

夫天之不假易也,从古已然,此诚宜上下交修,以迓续天命之机,重异分阴,以趋事赴功之日也。

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岁愒日,缓急倒施,卿士师师非度,百姓郁怨,欲上以求当天心,俯遂民物,拱揖指挥,而折冲万里者,不亦难乎?

为今日之计者,其策有二:

夫内郡何事乎多兵?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算兵帐,现兵可七十余万人,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三倍其兵,无事则屯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馈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室大臣有干用者,立为统制,分东西二府以莅任之,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

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归期,不二三年,边运稍休,藩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

二策果不得行,则天败我也,衔璧舆榇之礼,请备以俟。

汪立信这里陈述了两个应对蒙古人南侵的策略,并最后提到了不备战就干脆投降或杀身成仁的意见。

上策是把整个宋朝的兵力全部集中部署到长江、淮河沿线,集中应对元军的入侵,有战事就打仗,无战事就屯守、巡边;中策是把扣留的郝经以礼相待,放回元朝,与元朝议和,每年输些财物给元朝皇帝,换来一段和平时期,同时励精图治,使宋室国力强大,士气更有活力,到时可战可守;如果以上二策都做不到,那就老老实实,让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坐上太平车,到元军中去投降好了。

其实汪立信是要贾似道实行前二策的,之所以提到最后一策,目的是刺激贾似道的敏感神经,警告他,不能做好前二策,那就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了。

汪立信没有提到与元军强拼,是有他的考量的,在他看来,在胜负局面已定的情况下,那种以卵击石、玉石俱焚的做法,是不应提倡的,那样做,对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不公平,对谢太皇太后、全皇太后和幼帝赵显都是不公平的。

贾似道一看汪立信的来信,勃然大怒,把他的信掷在地上,大声骂道:“瞎贼竟敢如此放肆!一派狂言!”

贾似道为什么称汪立信为“瞎贼”呢,因为汪立信有一只眼睛有白内障,看不太清楚东西。

贾正应道:“这个汪大人真是个书呆子,这么大年岁了,还是这样不晓世事,在这样人心浮动的情况下,竟然说出这等话来。”

贾似道:“他以为只有他才在乎大宋的江山,别的人都在享乐,而且在这个时候说出这等动摇人心的话来,好在他只是写给我看的,这要被谢太皇太后看到,或者别的官员看到,一旦传开,那还得了。”

贾正:“是啊,而且他现在还正带兵在前线呢,谁知道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吕文焕,一旦率军投了元军,那我们就会更加措手不及了。”

贾似道:“如这个瞎子是这样的守将,现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从前线调整下来。”

于是,贾似道来到谢太皇太后的慈宁宫,先谈了元军南来的情况,接着讲了有关宋军布阵的情况,然后说:“荆湖制置使汪立信这个人很不可靠。”

谢太皇太后:“汪立信也是理宗朝旧臣,历事三朝,向来忠诚,太师何出此言?”

贾似道:“一方面,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年岁不饶人,精力跟不上来,另一方面,他好似有点信心不足,有动摇军心的言论。”

谢太皇太后:“太师何以知之。”

贾似道不敢说汪立信给他写信的事,只得虚以应付道:“我是听别人传言的,虽说是传言,现正逢国家多事之秋,我们宁肯信其有啊。”

谢太皇太后:“说得也是,只是现在朝廷正是需要用人之际,乱世之期,一将难求呢。”

贾似道:“尽管这个汪立信以往也带过兵,打过仗,可是,两军对阵,如果主帅思想不稳定,还哪里指望他能带兵打仗呢。”

谢太皇太后:“以太师之见,应如何处理汪立信?”

贾似道:“另择他人代之。”

谢太皇太后对旧臣多少还是有点感情,她对汪立信本没有多想,认为他是个忠贞之人,现在经贾似道这么一说,倒觉得他是个不靠谱的人,难保哪一天遇到元军,成为又一个吕文焕也不是没有可能,沉静了一会儿,对贾似道说:“太师另择一人,代那汪立信吧,我想他确实年纪大了,怕他应对不了现在这元军的入侵啊。”

于是,贾似道以汪立信年纪大为由,把他的荆湖制置使给撤了,改用一个叫朱祀孙的人出任荆湖制置使,兼江陵府知府。

江陵府是当时荆湖北路治所,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江陵府为荆南府,淳熙中(公元1176年)复改江陵府。下辖八县:江陵县、枝江县、当阳县、长林县、石首县、松滋县、公安县、荆门县。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省)。辖境约当后来的湖北省枝江市以东,潜江市以西,荆门、当阳二市以南地区。这个地方地处长江中游,是当时宋朝疆域西、北两个方向与元军对抗的最前线。

忽必烈在任命元帅的时候,他有自己很深的思考,当时伯颜曾不想出任这个元帅之职,担心自己胜任不了,希望他选一个更加勇武之人,可是,忽必烈却不这样认为,他之所以让伯颜为元帅,不仅因为伯颜曾经屡立战功,更在于伯颜是一位儒雅战将,不嗜杀,知道体恤百姓。

忽必烈对伯颜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选你和史天泽做元帅么?我读了很多中原征战的史书,在宋太祖开创大宋基业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叫曹彬的战将,曾奉命南征江淮地区,他与历史上那些在这里大肆杀伐的战将不同,曹彬用他自己的智慧,迫使吴越国的国君奉表投降,我们这次征讨宋朝,不是要夺他们的空城,我们更要那里的人民归顺我们。我遍察诸将,你就是我要的曹彬这样的有勇有智之人,你是可以胜任的。史天泽史将军也是一位身经百战之人,他同样有那悲天悯人之心,是故,让你们二人做元帅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们大胆去做就是了,不必有何顾虑。”

于是,两位元帅率领大军南指,浩浩****。

元朝大部队开过黄河,经河南各地,进入湖北境内,然而,毕竟史天泽年纪不小,也是年近古稀之人,当他快到达郢州的时候,身体突然感到不适,生了一场大病,忽必烈将他召回大都治病去了,但没有另外再任命新的元帅,而是把全部军队交给伯颜统一指挥,这样一来,元军就由原来的两个元帅变为只有伯颜一位元帅了。

与史天泽年老多病不同,伯颜此时38岁,正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也是正想建一番非凡历史功绩的时候。

从老将史天泽手中把全部元军统一到自己的帐下,伯颜雄心大发,当即将所率部队分成两路。

一路由自己和阿术率领,由襄阳,经汉水,直逼长江,这一路由吕文焕率领水师在前面开路,作为先锋,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初吕文焕与蒙古军在襄阳对阵多年,苦心坚守,而时势易位,熟悉湖北宋军防务的吕文焕成了元军进军湖北的先锋官。

一路向东,往淮河流域,由一个叫博罗欢的率领,剑指扬州,由降将刘整率领骑兵作先锋。

两路军马皆水陆同时推进,一路上旌旗蔽日,绵延数百里,兵欢马腾。

伯颜率大军一路奔袭,直抵郢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