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谢氏称制

贾似道此时也有61岁,他对宋室的情况最为清楚,认为立太子这样的事,度宗皇帝自己不拿主意的话,还必须有皇家能主事的人出面。

毕竟这江山社稷姓赵不姓贾。

度宗皇后全皇后尚年轻,虽然当初理宗把全皇后配给度宗时,被她那心怀江山社稷的情怀所感动,希望她能辅佐度宗皇帝治理国家,但她自嫁入皇家之后,一直以谢太后为榜样,从不干预朝政,而且她刚生孩子不久,是一个虚龄4岁皇子的母亲,按照旧时礼制,全皇后的儿子是度宗的嫡子,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有优先权,或者可以说,全皇后生的第一个男孩就是当然的太子,尽管是这样,也还是要经过在位皇帝的正式册立,才具有法定的皇位继承权。

由于度宗皇帝尚在壮年,加上朝政和边疆事务繁杂,册立太子的事一直没有人有精力或时间提及,因而全皇后生的孩子一直没有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这个时候,度宗皇帝实际生了三个男孩,第一个男孩并不是全皇后生的虚龄4岁的赵显,而是杨贵妃生的虚龄6岁的赵昰,另外还有一个比赵显小一岁的虚龄3岁的赵昺,是俞贵妃所生。

诸大臣议论,认为要立皇长子赵昰,册立老大好些,但是贾似道一个人坚持认为,还是要立嫡子赵显,大家都知道贾似道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也还是讨论了一会儿。

贾似道说:“没有想到在国家遭此危难之时,皇上龙体久安。立太子之事,兹事体大,既是国家之事,也是赵家之事,我等还是要听听皇家的意见。”

有人说:“要问问全皇后的意见?”

有人反问:“全皇后的意见还要问吗?难道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嫡子?而且朝廷上下,都视赵显为太子。”

贾似道:“这个事,全皇后也拿不了主意,我看主要还是当今皇上和谢太后的意见。皇上那边等我们有了一致意见再去奏报,问题不大,我想还是先问问谢太后吧。”

于是,贾似道带着这三四个大臣来到谢太后所在的慈宁殿。

太监唱过名之后,贾似道等入到殿内,跪倒在谢太后面前:“臣贾似道等拜见皇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谢太后:“太师不必多礼,平身!”

贾似道等依次站起身,躬身站在谢太后面前。

谢太后:“皇上情况不是很好,我刚去看过了,看来时日不多,他刚才向我提起,要尔等商定立太子之事,你们可有所议。”

贾似道:“稍早,我等应诏前往皇帝前问疾,提到立太子之事,主要是为了早安人心,以免生出一些不必要的纷扰。”

谢太后:“你们的意见如何?”

贾似道:“也是上天佑我大宋,皇上育有三位皇子,大臣们感到这是可喜的事情,刚才我们在都府堂也议了一下,大家还是觉得宜立嫡子,这样符合礼制,也不给外界议论留什么话柄。”

这涉及到赵家的家事,作为后宫家长的谢太后就是再不怎么想管事,但在这个问题上,她必须有个态度,一听贾似道这样说,也正符合她的想法,于是说道:“皇长子虽然年长两岁,但也还是要待时日才能成年,现嫡子只相差两岁,如果我们因为皇长子年长而不考虑立嫡的话,将会授人以话柄,即使那蒙古人也可以说我们破坏了礼制。而且全皇后端庄大方,做事从不逾规,我们没有理由废嫡立长,我同意诸大臣之意见。”

太后发话了,这就形成了立嫡子赵显为太子的共识,于是由贾似道到度宗病床前报告,并代度宗拟旨,宣布正式册立赵显为皇太子。

立太子是一件大事,自然要举办各种礼仪,昭告列祖列宗和诸神灵,朝廷很是热闹了一番,谢太后也正希望借这个机会一扫近期宫中的沉闷气氛。

可是,无论怎么喜庆,还是没有留住度宗皇帝的性命,在册立太子后的第三天,他便命归西天,内朝、外朝照例也都是要哀伤一番,尤其宫中那些被度宗皇帝巡幸过的妃嫔,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全皇后暗自伤心。

度宗皇帝的去世,终于把一直居于幕后的谢太后推到了大宋朝廷的前台。

新立的太子实龄只有3岁,虚龄为4岁,是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身上还带着奶香味呢。

而全皇后尚且年轻,虽曾随其父驻守边城,但毕竟是个大家闺秀,从小就没有学习过军政事务,加上入宫以来,也一直谨守分际,从不插手朝政,深得谢太后之真传,无法承担起单独垂帘听政的重任。

于是经诸大臣商议,请出已经64岁的谢太后。

度宗死后,谢太后便是太皇太后了,而全皇后则年纪轻轻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太后,由太皇太后与全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史称谢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谢氏从来没有管理过朝政,全氏更是一门心思用在抚养小皇帝健康成长方面,因而,朝中一切事务,全部交由贾似道总揽。

作为三朝元老的贾太师,这个时候倒是打起精神来,决心大干一番,励精图治,效法上古贤臣周公,准备好好辅佐这赵家的孤儿寡母了。

建立大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大概想不到,即使他将帝位让自己的弟弟继承,而不是选择自己的子孙,而到了这个朝代要结束的时候,大宋政权的谢幕还是由他这一支血脉来完成。

度宗皇帝的驾崩,当然给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临安朝廷带来巨大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贾似道来说,丧母之后又丧君,那种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但他更知道,越是在这样变局中,自己越处于危险的境地,因而变得格外小心,处处防着自己被人暗算。

对于谢太后的临朝称制,他不是没有想过要提防,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虽然整个朝堂之上都由他一人说了算,但国家大事毕竟不能唱独角戏呀,他有时比皇帝还有那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在此危局之下,他哪里还敢生篡夺的野心。

有些胆小的朝臣甚至担心他仿效宋太祖,从赵家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走皇位,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贾似道比谁都清楚,这大宋朝的气数已走到尽头,即使要行篡夺之事,首先是自己的年事已高,子侄中也无成器者,再有满朝文武碍于两代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也都是表现尊重自己,无人抗衡,但没有真正的心腹之人,不似那建立晋朝的司马懿和大宋朝的奠基者宋太祖赵匡胤,他们从前朝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皇位,那都是属于国家处于走向强盛而皇室走向衰微的一种特殊历史时期进行的。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宋室虽是幼弱的皇室,但人心还是归于赵家的,而且北方蒙元帝国正对这个弱小的朝廷虎视眈眈,大宋朝正在走着下坡路呢,谁接这个盘谁倒霉。

一想到这些,贾似道心里就打个寒颤,心想自己怎么这么生不逢时,生活在这么个不幸的时代。

那葛岭的半闲堂虽然也还是灯红酒绿,总归不如从前了。

对于谢太皇太后,贾似道显然要小心得多,他很清楚,作为理宗的皇后,谢太皇太后可是一位很有威望的人,她统领后宫数十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理宗皇帝不管宠幸他姐姐贾贵妃也好,还是后来宠幸别的妃子,这谢皇后的地位都没有动摇过。

度宗皇帝以理宗侄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和登上帝位,谢太皇太后也一直谨守分际,从不干预外朝之事,现在,全太后抱着幼小的太子赵显登上帝位,整个皇室只有谢太皇太后能镇得住脚。

本来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来说,应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现在却被历史残酷地推向了国家政权的中心舞台,这是谢太皇太后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度宗皇帝驾崩,宫中自是要哭闹一番,那么,小皇帝登位当然也少不得要庆祝的,真可以说,悲喜交集呢。

谢太皇太后对贾似道在朝中的根基之深,了如指掌,因而处处加着小心,与全皇太后垂帘坐于赵显身后,一般都不会出声。

登上帝位那一天,全皇太后给赵显穿上代表皇权的黄袍,在群臣到来之前,先安坐于龙椅之上,这龙椅实在太大,赵显开始还听母亲的话,安静地坐在椅子的中间,可是,当宫女将赵显身后的帘子放下来,谢太皇太后和全皇太后就被帘子隔开,赵显一看,祖母和妈妈被拦在了帘子那边,只能看到身影,而看不到脸,吓得一脸惊慌,试图用小手去抓龙椅的边沿,竟然抓不到,一时慌乱,从龙椅上跑了下来,并哭着跑向全皇太后的怀中。

当时其他朝臣还没有到,只有贾似道等少数几个核心的大臣在场,贾似道看到这一幕,也很感辛酸,他很清楚,他的曾孙子与这赵显一般年龄,此时正在葛岭的半闲堂开心做着游戏呢,把万里江山的安危和天下百姓的幸福让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来承担,真不知道当初老祖宗设计的这一套皇位继承制度是出于何种想法。

谢太皇太后虽然自己没有生育,但对孩子还是充满着温情,她靠近全皇太后,一起安慰着赵显。

全皇太后一时心急,帮着赵显擦眼泪,轻声地安慰道:“宝贝听话,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等会儿大臣们都来向你道贺,你静静坐在这龙椅之上,不要乱动,时间不长,等大臣们拜完,你就可以下来了。”

这本来是一句母亲安慰儿子的正常话,可在此时,听在谢太皇太后的耳里,听在站在不远处的贾似道的耳朵里,那可真是揪心地痛啊!

“时间不长”“可以下来”,在这个时候听来,那可是别有一番滋味,但他们都没有出声,都在自我消化着。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极力安慰着即将登位的赵显,试了几次,如果帘子全拉下来,赵显一定会有不安的感觉,于是贾似道与谢太皇太后商量,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由原来并坐在赵显身后,改为坐在赵显两侧,两位太后前面的帘子拉下来时,站在台阶下的大臣看不到两位太后的脸,而赵显还可以看到。

这样摆弄一番,谢太皇太后传下话来:“诸位爱卿,入朝致贺!”

作为总司礼官的贾似道传语殿外:“太皇太后有旨,请诸大臣入殿朝贺!”

朝臣们早列班于崇政殿外,许久都没有听到殿内的声音,一个个都在担心,谁都不知道在这节骨眼上发生什么意外,因为在皇帝登位的时候发生政变的事可是史不绝书啊,群臣们这个时候担心的倒不是今天是不是由太子登位,或者宫廷内发生了什么内斗,由谁登位不在他们的担心范围内,他们更多的是在想,今天会不会发生意外。

如果发生意外的话,有两种可能,那就是原来有人主张皇长子继位的人发生政变,废太子,立皇长子,然后挟新皇帝以自重,把贾似道干掉,出现另一个权臣,另一种可能,贾似道会不会趁宋室现在孱弱而自己篡夺皇位。

对于后一种猜测的多是只指望依着贾似道飞黄腾达的人,这些人极为少数,成不了气候。

大多数人干脆什么都不想,设想着等真的发生什么变化再来寻求对策,一切以自己和家族的安全和利益为思考点,至于这宋室皇位的事,谁爱怎的就怎的,只要是姓赵就行,万一不姓赵,反正有人会出来收拾,用不着自己操这份闲心。

正在疑虑间,由贾似道传出太皇太后宣大家进殿朝贺的话来,大家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轻松而开心,分两列鱼贯而入,跪拜于龙座之下,由贾似道领喊:“龙登大宝,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赵显坐在龙椅之上,看到一下子进来这么多大人,由于官位不同,穿着各色图案的官袍入殿,然后一齐跪在自己面前,由起初的陌然转为感到有趣,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竟然露出了充满童稚的笑容,他向左右看看自己的奶奶和母亲,那谢太皇太后向他温情地笑着点头,那全皇太后笑着向他努努嘴,示意他看台阶下那些大臣。

赵显坐在那儿,确实不知做什么好,也学着他母亲,向台阶下跪倒在地的群臣努努嘴,做了个鬼脸,笑着看那贾似道,在他看来,这满朝的老人家,他只熟悉贾似道,觉得这老人家还是蛮慈祥的。

谢太皇太后看到礼已行毕,立即说道:“众爱卿平身!”

贾似道趁机应道:“礼毕!”

大臣们又鱼贯而出,谢太皇太后与全太后走到龙椅旁,全皇太后把赵显抱在怀中,亲了亲,谢太皇太后摸了摸赵显的脸,拉了拉他的小手,跟在全皇太后身后,在宫女和太监们的簇拥下回到后宫。

一般而言,贾似道最后应该说:“礼成”,也不知什么原因,他却说了句“礼毕”,有些朝臣在退朝的路上与同僚聊到这个词,觉得贾似道用词不妥,哈哈,这真可以说,在时机敏感的时候,常常是做什么错什么,说什么错什么呢。而在时机好的时候,那确实也就乱做乱说都是好的呢。

新皇帝登位,照例是要大赦天下,给朝野诸臣、边城将士升职褒扬一番,贾似道等人,各有封赠,贾似道继续以太师兼丞相的身份总揽朝纲,其余各大臣,都获不同程度的褒奖或封赠,临安城里,到处都是相互庆贺的气象。

本来还应讨论新皇帝登位之后的新一年改元的事,可是,谢太皇太后还来不及与诸臣商议,就收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拟大举进攻临安的战报,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那感觉真如五雷轰顶,于是急急宣贾似道等大臣入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