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第三步:转换思维模式2

划重点:

真正放手不管一件事情,很需要勇气。要做到不批评也不表扬;给别人犯错的空间;给予绝对的信任;企业中,同事之间没有所谓的上下级关系,大家只有分工和职责,大家互相支持,也互相赋能。

本章节的工具卡:

我们尝试一下把表扬、批评和平等沟通三种方式区别出来。哪些是表扬的语言:比如:你就是最棒的、你最牛,还有哪些是你最喜欢用的表扬。

哪些是批评的语言:

比如:你不对、你做的太差了、你又是这个糟糕的态度……还有哪些是你最喜欢用的批评

哪些是建立平等沟通的方式:

比如:我觉得你很棒,因为你在……方面做的几件事,让我感受到温暖和细腻,我想和你分享你带给我的感受。(这不是评判的表扬,而是平等沟通你带给我的感受)

比如:对于这个事情,你怎么看?这很有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还有哪些你可以想到的平等沟通,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像朋友一样交流。

思维模式比行动更重要

人能够赢往往不是因为你的行动,而是因为你的思维模式。

一张海报的启示

最近我经常拿我们公司一个设计工作的例子,来跟大家讲究竟应该如何工作。过节日每个公司都会做个关于公司的海报,然后发到朋友圈里。有些人的海报做的着实不错,有些完全就是朋友圈里的眼球垃圾。我们同事在过节那天也不例外,早早做了一张海报,海报上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大图,上面几个字“XX节日快乐”,加上一个LOGO就让全员开始转发。

我发微信问他,你觉得什么样的海报比较好看,他没有回答我。我干脆从朋友圈保存了一堆当天其他公司的海报,让他选出他觉得好看的海报,然后让他排一排自己设计的海报是不是属于好看的。他说不算。

我又问他哪个海报是你想保存和转发的?他选出了3张。我问他你为什么想转发?他回答,因为上面写的文字非常打动他,用节日表达了一种态度和精神,也是他自己喜欢的态度。

我继续问他,如果海报让人产生了兴趣,它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他回答,想知道是谁做的,这家公司怎么样?所以,我说如果底下加一个二维码怎么样,可以让海报从平面变成立体的,让人走进做海报的公司,了解有态度的海报后面是怎样的公司。

所以,一张海报不仅仅是一张海报,而是一个获客的入口,让大家因为好看、设计的独特而看到你,因为上面的文字传递的态度而认同你,产生共情,建立链接,再通过二维码导流看到更多的内容,进而关注你。如果你的海报足够打动人心,形成了精神认同和情感共鸣,就有可能通过二维码导流到你的产品销售网页,让看到海报的人直接下单。

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为什么要做一张海报,一张海报到底有什么价值?创投圈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那么你的不同到底是什么?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才能让你摆脱行为上的千篇一律、为做而做。

在这张海报后面,你做了是行为,但是如果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变成朋友圈里的眼球垃圾,不仅不能给公司增值,反而还可能让品牌产生负面影响:这家公司的审美不行,做事太粗,没有目标感。一个没有特点的内容强迫同事传播,同事心里没有认同,反而对此也有负面情绪。

所以,有了行为未必就有好的结果。如果你能认真对比,做出好看的、独特的海报,这说明设计师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让人至少有美的体验;但是如果让海报成为一个入口,成为营销和获客的手段,它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对人性的洞察,那就是你的思维模式。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简单的事

行为是思维模式的延伸,到行为这一步已经是表层的呈现。行为千差万别,思维模式却是决定我们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我们公司有个员工叫小H,她负责做AA的创投生态。我们的生态包括创业者、投资人、头部企业、媒体、政府院校等,我们有50多个社群,需要有生态的信息和定期化的内容。于是,我让她定期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到社群里,及时发布我们相关导师、创业者的新消息,同时在生态之间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互助联系。结果她做的第一版方案十分糟糕,不加选择地照抄了别人家的简讯,对于创投圈私募还是公募的概念都没有分清楚,做创投的突然给大发了一堆二级市场的公募信息。发之后,也没有跟大家说为什么要发,只是前面加上了公司生态简讯。

我看过之后很生气,我问她知不知道什么是公募和私募,她摇头。

我又问她知不知道发这些讯息的目的,她又摇头。

很多人其实都是这种做事方式,完全不加思考,也没有掌握做事的方法,只是盲目地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事,不去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件事,最后告诉你,“我就是按照你要求的去做啊,反正我做了,满不满意是你的问题”。这样的员工可能做了100件简单的事,却没有把一件事情真正做正确。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觉察自己的思维惯性,不断去打破它,让自己的思维模式也有不断成长和升级的可能。

升级你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很努力地想做出改变,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内心就像陷入了一个迷宫,迷茫而焦虑。这就像推磨的驴子,因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着磨。它感觉自己一直在往前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转。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

所以升级你的思维模式,也许可以从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来进行。过去我们总是习惯看到我们能够看到的部分,比如环境、行为,而忽视了其他,而其他部分却恰恰对事情能否成功起到决定作用。

这样的逻辑层次,包括六个维度:1.最底层的思维是环境

我们在哪里,和谁在一起,环境好还是坏,有什么没什么。

环境层面的思考,包括对所有来自身体周遭相关事物的感知,比如:人、事、物、地点、金钱等,环境往往是显性的,你能看到,大家也都能看到。

2.第二层是行动层面

行动层面指的是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行为,这也是显性的,每天我们都要采取很多行为,有些是本能,有些是惯性,有些则来自思维的选择。

3.第三层是能力层面

能力层面,你做事是因为你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你做得越完美,你相应的能力就越强,我们说人剑合一,往往在说这个人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这个领域绝对的高手。日本强调的“匠人”也代表了一种在刻意练习、反复练习下超强的专业能力。那个“匠”就是能力的象征,能力代表了做事的水准和效率。

能力再往上开始从显性进入隐形,也就是我们的思维系统,这个部分才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意义和价值。

4.第四层是价值观层面

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拼图,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选择做或不做的理由是什么,我秉持的做人做事原则是什么?因为有用,因为客户至上,因为追求卓越,还是因为总是期望超出期望的给予……价值观指引了我们的原则,也为我们团结一群人一起做事建立了共同的信念和准则,它让我们找到共有的标签。如果小H能够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角度来做事,坚持用户导向,比如至少要清楚你的用户是谁,做什么才是他们想要的,怎么样做一个真正有效有用的生态信息,把这些先弄明白再去做,应该比去听取表面意思、照抄一个简讯要有价值的多。

5.第五层是身份层面

身份,不仅体现你的思维模式,还体现你的个体追求,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事的高低会让你如何评价自己?

比如刚才那张海报的故事,做一张千篇一律的海报,作为设计师的你怎么定义自己?而做出一个让大家过目不忘,甚至念念不忘、收藏保存的海报,作为设计师的你又将如何定义自己?

所有人对你的定义,都不如你在内心对自己身份的追求和定义。所以,如果当你从这样一个层面去思考问题时,也许所有的行为都会成为作品,所有的作品都首先让你自己感到骄傲。而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自驱、而优秀的个体。

6.第六层是使命层面

身份再往上还有吗?还有一层叫作使命和愿景,就是你的担当和社会责任,你希望对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改变,希望对世界、对人类带来什么价值。无论是更美好、更丰盛,还是更有效,拥有使命和愿景的人,他的行为往往来自他的格局和远见。这样的人,我把他们定义为“改变者”,他们是拥有改变精神和改变动力的人。对于像小 H和海报哥,可不可以有格局,有使命和愿景?当然可以有,公司有,个人也可以有,而一个人能不能让自己和他人快速区别开,短期靠能力,长期则靠你的使命、愿景和格局。

在这个逻辑层次中,下三层我们考虑了“是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而上三层则是考虑“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到底对谁有价值,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上三层的思维系统会影响下三层的显性选择,一旦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层次,你的行为和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加速,你所处的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明朗而有序。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每一件事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做成是因为什么?如果做成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不同?如果做成了,你会与之前的你有何种不同的体验呢?那时的你又会如何评价今天的你呢?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行动,即使输了,这个过程也不会令你自己感到后悔。

划重点:

行为是思维模式的延伸,有时候做出了及时的行动,因为思维模式不对,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思维模式比快速行动更重要。

所有人对你的定义,都不如你在内心对自己身份的追求和定义。

本章节的工具卡:

工具1,做一个5W1H的反复练习,凡事都问自己这样五个问题:在哪里(WHERE),和谁(WHO),做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开始和何时完成(WHEN),怎么做(HOW)。

工具2,做一个关于自己个人使命和价值观的探索。

如果你真的成为那个你最喜欢的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过程如同登山,第一个过程因为你做对了什么?

第二个过程因为你做对了什么?

最难的时候,你坚持了什么样的信念和原则?

当你真的成为那样一个人时,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改变?

我是一个的人。

因为我坚持

因为我做了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不被取代

2016年围棋界世界冠军获得者韩国的李世石与 Deep Mind公司研制的一个能够深度学习的围棋程序 AlphaGo进行比赛,这场比赛举世瞩目,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较量。

赛前连开发 AlphaGo的公司 Deep Mind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到底有多强大,而在比赛中, AlphaGo展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水准,有一些招数甚至跨越了以往所有人类围棋高手的棋术,成为革命性的操作。这场比赛最终李世石4败1胜,机器让围棋冠军黯然失色,也让全世界开始认真思考 Al的出现,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甚至压制人类智慧?

在2017年中国乌镇又有一次围棋较量, AlphaGo2.0和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天才棋手柯洁的较量,最后柯洁以3盘皆输告负。柯洁说“我认为它是‘围棋之神’”。好几次柯洁觉得自己要嬴了,可能因为过度兴奋,反而走错了几步棋,这大概就是人类棋手和机器相比最薄弱(也可能是最不可替代)的地方:情绪化和开放边界带来的变化性。

那么和人类相比,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不断演进的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数据存储有限、容易被情绪随时影响行动的人类智慧?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对这个社会,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有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改变。

我们应该如何自立和自处,才能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链接,在这个数字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能够成为主导者和掌控者。

一、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什么

去年到科大讯飞去参观,看到展示厅里,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电视里播报今日新闻,大家都很好奇,引导员告诉我们,这就是Al主持人,通过图形和语音识别分析了特朗普大量的语音数据,最后轻而易举就合成了一个“特朗普”做新闻主播的电视节目。除了偶尔有一点卡壳,你完成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机器形象在电视上, Al主持人已经替代了真人主播的作用。

我们今天驾车出行,随时随地都要打开地图,而地图中你可以选择各个明星来给你进行路况播报,可以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声音,也可以是文艺女神汤唯的声音,还可以是中国台湾美女林志玲的声音,里面甚至可以加入一些语言,让导航都有了情绪,比如汤唯的导航就引用了冯唐的诗句,文艺而感性。

在我投资的项目中,有多个是在用人工智能颠覆专业人士的工作,其中有做智能投顾的,就是用机器学习取代金融分析师的工作,通过大量的大数据分析和模拟投资,帮助投资人进行更加精准的投资分析和决策,大大降低投资风险。有做智能法律的,大部分已经标准化的法律问题、基本的法律法规由智能法律顾问线上就可以回答,只有个性化的问题才用到真人顾问,这样就解决了普通人雇佣法律顾问价格高昂,还不知道有什么用的问题,让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普及,同时无论是有问题者还是法律顾问在效率上都得到极大地提高。

最近国内在线教育有了质的突破,一个以提供题库起家的创业公司猿辅导,一举获得22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55亿美金,接近于国内知名教育公司新东方的一半。原因在于这家公司的背景不是用讲师课程来主导教学质量,而是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来进行教与学的精准匹配,你练习得越多,你越知道自己该怎么学,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画像,老师知道怎么教,学生知道怎么学。这就是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本质性的改变,如何进行精准匹配,让每个学生收到的教育都是个性化、精准而高效的,他把教育从在线教育推到了智能教育的高度。

再看看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新贵字节跳动,从今日头条开始,有大量的门户网站进行堵截,但是无一不失败,再到推出音乐短视频抖音,腾讯举全力进行围堵,仍然失败,今天字节跳动尚未上市,估值已经达到 1000亿美金,直逼腾讯、阿里。它的背后不在于内容,也不在于社交,而是科技带来的精准推送,你看的都是你喜欢的,你越喜欢可以获得的就越多,深度学习和智能算法颠覆了以往公司中心化的信息推送模式,而形成了以每个个体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精准匹配。

还有无人驾驶,必然是未来一个巨大的行业,汽车将根据视觉、距离传感器的感应输入,深度学习和边缘技术,以及智能化联网的大数据集体智能,让汽车无人驾驶甚至比真人驾驶还要更安全和更稳定。

大数据、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各行各业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我们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因为人工智能,所有的服务都会更加精准和高效,所有的企业都将转变成以数据和智能化为内核的精准服务主体,无论产品还是商业,都会基于数据来进行快速迭代和升级。而每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都将习惯家庭中智能物联网,个人的所有数据被不同的厂商捕捉并分析,进而提供你真正想要的产品和服务;都将习惯家庭中有几个机器人的声音,或者干脆就是机器人在你身边跟你对话,为你服务,成为你越来越依赖的助手、伙伴和朋友。

二、如何把握人工智能时代

在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代替很多工作,比如助理的工作,机器人整理文字肯定比大部分人都要做得好。机器人还可以帮你进行投资分析,做投资模拟决策,因为它是用大数据来计算,比投资人的经验更精准。机器人还可以进行远程诊疗,它会比任何一个门诊医生经验都丰富,因为它的诊疗结果是通过上百万诊疗方案得出的结果。机器人可以做律师,它拥有的法律案例最多,从中可以找出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机器人还可以做教师,比如写作文可以通过分析以往高分作文的结构,以此来培训学生该怎么写,把每一个架构步骤化,帮助学生获得高分……这么多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做得更好,那么,人还能做些什么呢?是不是有一天人类智能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打败呢?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吴军的《智能时代》这本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未来的世界是属于能够掌控机器人的少部分人类,只占整体的2%,而剩下的98%将被机器掌控。那么这2%,他们为什么能够驾驭机器呢?就是改变过去机械思维,过去的机械思维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规律来去总结和实践的,强调确定性和因果关系,而今天智能时代,强调的是变化,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才是常态,所以,必须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方式,通过信息的关联性来不断减少不确定性,来把握世界变化的特点。今天这个时代要建立新的思维系统,不是依赖于固定的规律和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数据和信息去抓取关联性,最后形成自己对于外界变化的判断,进而快速反应。

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思维模式是一种巨大的颠覆和突破。过去人们总是在追求确定性,在寻找规律并且严格遵循规律办事,而今天,最大的颠覆在于人类的思维能不能适应变化,适应失控,同时掌控数据和数据关联关系来进行分析和决策,在变化中把握变化,建立动态管理的思维系统和行为系统。

就像 AlphaGo打败李世石,是否人类就再也无法超越机器,被机器打败了呢?不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机器人可以学习人类的所有知识,而人类同样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的能力来进行自我训练和突破,过去也许用10年才能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也许用1-2年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因为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可以站在机器智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比如我们说的在线教育、在线诊疗等,教师可以通过机器海量的数据来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的精准而生动的辅导方案。医生可以基于机器上海量的诊疗方案和风险评测信息,快速解决一个自己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病症。教师、医生在机器的辅助下可以消除经验主义的风险,同时又可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诸如关心、鼓励、安慰、激发等,而这些则是人类所特有,机器是很难去表达和传递的。所以,用好人工智能,理性地把握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赋能和升级,我们就可能应用好Al,成为更强大的人类。

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度学习是机器智能化自主发展的最核心能力,也是人类最难以掌控的部分,因为它们的学习速度远超过我们对他们的预期和理解。而对于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今天,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我们自身的3种能力:1.学习“怎样学习”的能力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习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能力本身,就像过去我们说学校里的学霸,往往在走入社会后就会变得刻板和僵化,反而不如学渣更会工作和生活,其根本在于他们擅长学习固定的科目、固定的答案、固定的答题方式,却不擅长学习变化,所以,“如何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成长能力。

今天我们不是要去做学霸,而是去做一个懂得学习的人,换言之,要学习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方法和底层逻辑,怎么学习才能应对同一类变化、持续获胜,怎样学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也获得同样优异的成果,所以,学习“怎样学习”的能力,聚焦于学习本身,而不是答案本身。对待人工智能一样,去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利与弊,它们发展中的无界与边界;去学习如何和Al共舞,如何用好Al,而不仅是学习Al是什么。

2.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碎片化信息、数据、知识会越来越多,每天都会有新的事物发生,很多都是我们过去未曾经历、甚至从未想见的内容。

即使你是个超级预言家,也不可能完全预测下一个趋势是什么。

比如对于我这样一个大学学中文的人来说,进入到企业界就每天在学习,学习如何对抗自己的感性脑和情绪脑,如何用职业化的思维来沟通和行动;后来创办AA加速进入到创投圈,更是一个与时俱进,天天和趋势、和未来打交道的圈子,又要把过去已经习惯的职业化思维和固有的操作系统全部打破,重新认识一个全新的行业。创投是一个始终和未来在一起的行业,今天讲移动互联网、社交营销,明天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后天又是OMO(线上融合线下)、生物医疗等,你稍有一刻不学习,就可能不知道创业者跟你讲的是什么,你就无法建立与之对等的沟通和对话。而随着消费主力军的变化,你还需要跟上时代,跟上年轻人,知道他们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只能你去跟上他们,而不可能让他们迁就于你,所以你只能不断学习,勤奋学习,才能防止不被淘汰,不会 OUT。

国内顶尖的私募基金君联资本是一家以系统化分析和赋能型投资为核心的专业机构,他的董事长朱立南曾经是我的老领导,他曾经有一句话: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深以为然。智能化时代,我们更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3.反脆弱的应对能力

《反脆弱》一书中告诉我们脆弱的反面不是刚强,而是反脆弱。刚强往往是最容易折断的,而反脆弱则是一种灵活应变的柔性能力,面对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碎片化的信息年代,你需要的就是灵活应变,不仅有好的智商,还有好的情商,能够乐观地面对挑战、面对失败,并且将失败变成走向成功的一种常态化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战胜失败对于人性带来的挫折感和焦虑感,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进而更好地把握这个时代和时代下的各种变量。

三、人工智能终究无法代替的部分事实上,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迅速,它们能展现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也能够在标准作业上比人类做得更高效,但是有些东西是始终不能被替代的,比如艺术、情感、文学、审美等。当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人文的渴求,对于情感、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追求也会越来越多。

那么有没有机器学不会的东西呢?有!

比如你到底喜不喜欢一首歌?这就是一个主观性的判断,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为人的主观审美不同,所产生的理解自然也不相同。机器人用数据说有一百人喜欢这首歌,但是你还是不喜欢,它无法帮你下判断,机器人说按照过去你听歌的数据,90%的概率你也会喜欢这首民谣,但是恰恰你听多了民谣,这个时候你想来一点激越的音乐,机器无法把握你当下的变化。

现在的机器人可以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弹奏得非常好。我在清华人工智能产业园就看到一个机器人民乐队,由古筝、琵琶、笛子等组成的,马上就要在清华的年会上表演节目。你看连乐队都机器人化了,普通人所拥有的是十个手指,但这个机器人乐手可以拥有二十个手指,让乐谱有了更完整、全面的表达。

尽管如此,你听机器人演奏和现场听乐团演奏,感觉仍然不同,乐团演奏,你不仅可以听到美妙的乐章,你还可以看到表情,看到演奏者身体和面部的沉浸和喜悦,这样的沉浸和喜悦也会带着你进一步沉浸,有超越音乐的更大的乐趣。

人的艺术性和人的情感表达散发着人性的美和光芒,也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领会和共情,这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比如国内语音识别做得最好的企业科大讯飞,一直希望能够建立方言翻译,因为中国的方言太多,到了一个省就如同到了一个国家。可是方言的识别似乎比语言识别更难,因为各地的方言有太多有区域特色的俚语,就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可以随机地表达,表达的情绪不一样语义也不同,所以这个事情会让机器人更像人,但是确实非常艰难,因为基于个性化表达的方言总是和场景在一起,想要标准化识别确实太难了。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语音识别,但是真的要做到基于不同人不同场景不同时刻的语义识别,还是非常困难。

四、相信人类思考的魅力与可掌控的未来事实上,当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不仅在聊技术的发展,还有人类自身思考力和应变力的发展和演进。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思考逻辑,比如对于人工智能,我会先思考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现和发展到底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背后支撑它落地和普及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然后寻找相关书籍来求证观点,再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必须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讨论,带着问题去求证,不仅仅只是求解,而是求证与对话,哪怕有观点不一致,进行辩论也会推进我们对一件事物更深层的理解和判断。

而这样的过程会让自己具备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容易被外界左右,在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与技术的关系。

所以,我也特别推荐每个人,尤其是在智能时代到来之际,强化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逻辑系统。人只有经过思考,求证,优化,再求证的过程,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当你能够形成自己强大的思维体系时,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你也能够客观地思考,客观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运用技术和科学为我们所用。

所以,未来的年轻人一定要能够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已来,在过去我们说农业时代,然后是工业时代,接着是信息时代,而今天的未来,未来的今天一定是智能时代和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驱动决策、数据驱动学习,产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充斥着不同程度的机器智能。

再过10年,我们的孩子将和一大堆机器人在一起,身边的同事都是机器人,机器人总动员所描述的场景不再是电影,而是现实。作为新时代的年代人,你必须清楚你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如何去与机器人抢工作,或者说不用抢工作,而是有明确的分工,你做更智慧更灵动的部分,机器做更标准更高效的部分。

当机器人越来越多时,有哪些工作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编程,在不久的将来编程会成为一种素质教育。只有每一个人拥有改变程序的能力,让机器人在该休息时休息,该工作时工作,才能随时随地对机器人实现精准的掌控。

只有充分发挥和演进人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人文表达能力,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为此,必须拥有长远的打算和计划,终身学习,保持必要的警觉性。

划重点:

人工智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要学习“怎样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反脆弱的应对能力提升,成为时代的掌控者。

人的艺术性和人的情感表达散发着人性的美和光芒,也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领会和共情,这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本章节的工具卡:

学习“怎样学习”,根本在于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一个案例、一个答案、一个结果,你最近如果有看到你身边非常优秀的人或者企业,你可以试着去拆解一下他“为什么”。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企业?

2.他最优秀和最差异的地方在哪里?

3.他取得优秀的关键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4.哪些方法是自己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怎么运用?

比执行力更强大的,是闭环思维

两个大学生毕业同时进入一家公司,两人的能力不相上下,但是小张很快得到了晋升的机会,而小陈仍然在原地止步不前。小陈很纳闷,相同的起点为什么会让结果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

小陈是这样工作的:领导交给他的工作,他很仔细地完成之后,便没有了下文。当领导问起他时,他才跟领导汇报工作。

小张是这样工作的:高效完成领导交给他的工作,及时向领导反馈工作完成的结果,继续领取新的工作任务。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小张做了更多的事,但是小陈仅仅只做了一部分事情。

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闭环思维。

什么是闭环思维?

任何事情都有起点和终点。闭环思维就是从起点到终点,再回到起点上,将这个过程变成一个循环,可以反复进行下去。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奥腾在2019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到两批人,一批人长期坚持健身,另一批人则没有健身习惯。每周内,他们都会去到一个房间,盯着屏幕上不断移动的小方块。不仅如此,旁边的房间还会播放综艺节目。如果实验者分心,那么他们的成绩就会下降。经过几月的跟踪,坚持健身的人成绩越来越高,而那些没有健身的人几乎没什么提升。

在实验中产生了正向的思维逻辑,具体来说就是:锻炼——专注力得到提高——精力更旺盛——锻炼。如此循环下去,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强大到任何阻力,无论是否有综艺节目,都不会影响它的自行运转和往复运转。

在闭环思维上,第一点就是要形成自运转。

在工作中我们说最常见的“PDCA循环”就是典型的自运转闭环体系:计划——行动——检查——调整,完成这个过程后,调整的结果再进入下一次的计划、行动、检查、调整,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这四个方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地进行着,不断地循环下去。因而能持续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让你可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发展和提升。

P(Plan):即计划,明确目标;

D(Do):即执行,实现目标的具体操作;C(Check):即检查,完成目标后进行总结,确定完成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A(Act):即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好的地方保持,不好的地方避免。

职场中总是会有这样的情景,某项工作你交代给一个员工,进行到一段时间时,员工突然就没有下文了,你不问他也不主动汇报,你问他情况怎么样,他就会有各种理由和借口说还在进行中,可是就是没有结果。这就是没有闭环思维的体现,在职场中闭环思维必须做到:凡事有反馈,凡事有交代,凡事有结果,凡事有总结。

PDCA的闭环思维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模式,而是持续不断的思维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形成自身内部的小闭环,比如计划的环节,也可以有“计划”的计划、计划成稿、计划沟通反馈、计划调整、计划迭代这样的闭环过程,这个过程会让计划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也会完成目标和计划精益化,同样行动、检查、调整也都是一个个小闭环,每个小闭环推动了整个闭环的高质量进行,前一个闭环又是下一个闭环思维的开始。

闭环思维的第二点,强调的是“闭合”,或者叫作完成。

就是当你开始一个任务或者一项工作之后,你是否真的将它完成。这个任务在你这里有明确的开始点、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结束点、明确的完成结果和状态。就像画一个圆一样,只有把两头的两个点连接上才叫一个完整的闭环,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断点,这个圆形都没有闭合上。

第一种是老板分配给你任务,你去做了,但是不管结果好坏,老板从你这里也迟迟拿不到结果,因为你仅仅只是做,没有完成的概念,没有形成任务的闭环。

第二种是老板分配给你任务,你去做了,并按照老板的要求拿出了老板要求的结果,把结果及时跟老板进行反馈,从老板那里确认是否正确,也从而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种是老板分配给你任务,你去做了,但在做之前,你会做这样的步骤:

1.和老板确认了目标和双方对于目标的理解。

2.你拿到目标后,把大目标分解成了几个小目标,以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

3.在每个小目标完成的时候跟老板汇报,听取反馈,寻求帮助,确认下一个小目标是否正确,在完成目标过程中,让老板从小目标的达成可以预见到大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在项目结束时,你建立了完整的总结报告,和老板沟通整个过程中的得失,客观地分析了优点和不足,并且提出了未来做同类型项目的改进建议。

因为充分而适度的沟通、反馈,老板和你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紧密的连接关系,老板相信你的工作风格和做事方式,所以今后大小事情,老板都愿意交给你负责。

以上三类人,反映了你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员工,还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建立了完整的闭环思维,而第三种在结束的时候已经建立了深度的信任,必然导致新的、更丰富的开始,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在职业发展中快速成长并且不断能够担起重任。

我们在职场中,总是会遇到大量第一种员工,不理解去做事和做成事的区别,只是为做而做,却始终没有培养起来独立成事的能力,感受不到“完成”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意义。

闭环思维的第三点,是开启下一次,让循环继续。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每次过节时,我都会要求设计师做海报,但是海报的制作并没有形成闭环。比如我问他为什么要做海报,他的答案是:如果不做会被领导骂。难道这就是做海报的目的?!

肯定不是的,一张简单的海报,要形成闭环思维会拥有好几个层次:1.给别人传递信息。比如做国庆节的海报,大家都在讲国庆快乐,可是没有人记住,因为干篇一律。如果你的设计的海报非常精美,或许还会让人看几眼,留下一点印象。但是这种海报无法形成闭环。

2.让用户愿意转发。在海报上除了国庆快乐之外,还有一个价值主张,“为改变而生”,价值主张引起用户的共鸣,觉得这张海报代表了我的情感,愿意转发。

3.形成参与感。仅仅愿意转发还不行,一定要让用户参与进来。比如用户可以自己生成一张海报,把自己的照片与海报的内容结合起来,只要一转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参与感能让用户拥有不一样的体验,觉得“这是我的”。

5.让用户产生裂变。用户留下来之后,还要想办法让用户产生裂变,比如人脉影响力排行榜。每一个用户都能帮你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