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变第三步:转换思维模式

他们以“佛系”自居,却和宗教关系不大,就是借“佛系”来代指看淡一切、凑合就好的生活态度。

不该“佛系”的时候别“佛系”

最近时常能听到“佛系”一词,仿佛一夜之间,身边一下多了很多“佛系青年”。他们以“佛系”自居,却和宗教关系不大,就是借“佛系”来代指看淡一切、凑合就好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来说,“佛系”就是看淡成绩,看淡结果,考试“过了是缘,挂科是命”。对佛系员工来说,工作不推辞、不包揽,布置了就做,也不求更好和卓越,做完就好;没有布置就在旁边看着,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也不争也不抢,要求帮忙就帮忙,没要求就看着,不出大纰漏,也不想创造什么惊喜。这种态度让我有点惊讶,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多么宝贵,这样的“佛系”不就是“得过且过”吗,这真的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吗?如果是,我们还应该谈进取心吗?

一、你是真的“佛系”还是因为懒?

我发现有些人选择“佛系”不是因为真的要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而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的自我放弃,或者干脆就是“我才懒得争,懒得比,争也没用,那就算了吧”。

每个人都在用力奔跑,但是有很多人即使奔跑也没有找到对的方向。他们通过海量的信息看到了很多同龄人取得成功,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成功,在对比中干脆放弃了自己,“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成功的”,进而心安理得地颓废。他们害怕努力后的失败,害怕在进取中受伤,干脆用“佛系”的生活状态给自己找借口。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小朋友,我问她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她回答说,听话。我问她,能不能举个例子,什么叫听话?她说就是上级安排她去做的事情她就做,没有安排她做的就绝对不去添乱。我问她,那如果你身边的同事事情很多,你手边基本没事,你会不会主动去帮忙?她说,那不能,万一别人以为你想抢活就不好了,还影响同事感情。我又问她:你觉得你自己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她说没有什么不足的,就是可能工作中不太爱思考,不太爱主动和人沟通。我问她:为什么不思考,不沟通呢?她说:觉得自己脑子不行,嘴比较笨。我问她:你平常爱读书吗?喜欢做点什么事情?她说也不怎么看书,感觉工作一天也挺累的,回到家就是喜欢看看微信、抖音或者撸擔猫,一天好像就过去了。当我问她有没有问题问我时,她来了一句:公司会经常加班吗,我家离得有点远,最好能少加点班。我心想,你有班可加吗?!

我不知道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多不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公司是喜欢这样以“听话”为荣的员工。我面试完就是一个感觉,这么个漂亮的孩子,这么好的年龄怎么能这样浪费时间呢?不思考、不学习、不沟通、不努力工作,这难道不是懒吗?不是混日子吗?这样自己怎么能够忍受呢?

如果这就是“佛系”,那我会觉得“佛系”就是那些不思进取,并以之给自己懒惰找的借口。不愿为了手头紧要的工作加班、不愿去亲手做一顿晚餐、懒得出去锻炼、懒得和他人沟通、懒得去读一本完整的书、懒得思考稍微复杂的问题、懒得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而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年纪轻轻就进入了一种养老的状态。

所以,我们的年轻人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佛系”,什么是惰怠。

二、你为什么会变得“佛系”?

在工作中,很多年轻人总是在某段时间突然打满鸡血,然后在“三分钟热度”冷淡后选择放弃。我们见识到的世界比任何一代人都大,可是对自我的认知却还很浅。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最后活成了一副得过且过、面无表情的样子。

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行动和思考的动能呢?

第一种可能就是老板太强,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老板把所有答案给到,替你做了所有的决定,那么员工只能成为执行的机器,肯定是没有动能可言。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与老板沟通,建立一种只关注目标和结果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分阶段汇报,让老板充分信任。我相信大多数老板都希望自己员工是有自驱能力的,如果可以不管或少管,还能把握进程,达成结果,相信他们大都是高兴的。那些为掌控而掌控的老板还是少数的,如果遇到这样的老板,你可以选择离开。

第二种可能是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任何工作一旦失去目标,就会迷失方向,进而沦为混日子。在选择一份工作前做好职业规划,在开始一项工作前,细分工作步骤并提取可提升点,在生活中为自己的兴趣买单……从迷失的状态中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坐下来,制定一个计划表,然后放手去做。不管这份计划表是为什么而做,有目标就是好事,让自己在一个有目标的路径上前行。

第三种可能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和空间太小,接触的人与事都太少,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那么,每周或者每个阶段给自己建立一个发展计划吧,定期去找一些自己心目中优秀的人聊聊天,去外面的环境里走走,记下与过去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去开始一些过去没有开始过的兴趣班或者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考试,让自己的世界打开一些,每个阶段去探索一些未知,在更大的世界去探索一下,像乔布斯说的保持饥渴,保持笨拙,永远保持好奇,让自己走在前进的路上。

三、“佛系”让人进取而安然

我想聊一聊我对“佛系”的看法,我认为“佛系”应该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更高境界的生活哲学——尽人事,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打破内在的各种束缚,自由地创造。

所谓“尽人事”,关键是“尽”,即朝着既定的目标尽自己所有的努力,做到所能做到的一切,把可能的做到最好,而这,恰恰与懒惰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华为强调“狼性文化”,就是让员工要有全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全然地投入,不仅完成自己的目标,还要全力以赴完成团队的目标。一项任务确定了,就要想尽各种方法去完成它,甚至是超额完成。我在这两年经常听到一个词,叫作“ALLIN”,我理解就是全心全意、全情全力地投入,全然地沉浸以期做到最好。如果是选择创业的话,不能ALLIN,得过且过,或者80%的投入度都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只能ALLIN。ALL IN就是尽人事。

就像马云,人人都羡慕马云,人人都想成为马云,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马云信佛,应该算是典型的“佛系”人士,但是在马云身边的人却评价他是超级乐观主义者,在任何问题面前都毫不畏惧,有问题着手解决它就好了。

在创业阶段,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亲力亲为查找数据、分析数据;他用三天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车去谈项目争取客户,在卧铺上发邮件,车上的乘客几乎都已睡去;他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独自在异乡为一个订单努力。

他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吗?”

还有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一个地道的“佛系青年”,他一直是一个佛教信徒,多年坚持打坐、吃素、禅修、冥想。在年轻时候他是一个叛逆的、内心充满不安全感的青年,但是从成为“佛系青年”之后,他开始寻找真正的内在的自由、寻找无边的初心。他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和成功都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而每个阻碍、问题也都在帮助定义修行的内涵。

即便当年被赶出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他总结起来也是让自我变得更好的部分:作为一个成功者的极乐感觉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所重新代替,对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特别看重。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后来,乔布斯在他风靡全世界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引用多年前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告诫学子们“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两句话我认为是对“佛系青年”最好的诠释,始终饥渴,始终笨拙,对未来始终充满好奇,让自己足够自由,始终好奇,让有限的生命有无限的能量和可能,去追求、去创造世界上的美好和丰盛。

乔布斯经常会让自己打坐、冥想,这样的状态会让他内在隐藏的自觉力和洞察力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内心不断涌现更大的动力和热情,也会让他超过大多数人更好地换位到用户身上,建立用户的同理心和共情,听到用户内在真正的需求。

有一个小故事,当他和沃兹在研制苹果二代电脑时,长期习惯于静坐冥想的他发现计算机中的风扇让人心神不宁,直觉告诉他,用户不会喜欢自己的桌子上噪音不断。为了找到替代电源,避免因电源散热而不得不装个风扇,乔布斯找到了一个阿塔里公司的人,最终设计出一种复杂的但容易冷却的电池。

乔布斯说“活着就为改变世界”,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们的使命无比广大,他们对世界带来的创造也无比广大。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佛系青年”的代表,追求初心,追求真正的“大业”,倾听内在的声音,超过常人地去感受外界的变化和可能的趋势,狂热而执着地相信未来他们心目中的那个愿景,并且始终积极地去推动。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没法成功?所以“佛系”还有一点是当自己努力之后还能坦然面对结果,无怨无悔,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后悔,会勇往直前。

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喧嚣所充斥。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乐观而积极地去面对每一件事,努力过、认真过,就值得为自己骄傲。世界绚烂多彩,我自努力绽放。尽力或许不会收到好结果,但是不去“尽人事”,你连一个丰盛的人生都可能白白虚度了,所以,不要再用“佛系”

给自己美好的人生找任何不努力的借口了!

四、别在不该“佛系”的年纪“佛系”

毛姆说:“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如果爱也爱得不痛快,恨也恨得不刻骨,有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但谈不上热爱,做着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强将就着从来没有争取过,没有全力以赴地尝试过,当你到达人生最后一秒时,是不是会有所遗憾?

长大是一件残酷的事,从炽热生猛慢慢被生活捶得沉默无趣,人的精神也会变得萎靡,人们往往意识到需要改变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迈出那一步。

如果此时你找不到方向,那就等风来,相信风总会为你而来,但你一定要准备好,才能在风来的时候飞起来。

你要记得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学着珍惜这些积蓄力量的日子。不用着急,也不必羡慕他人拥有的,但干万别停下脚步。

划重点:

年轻人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佛系”,它不是懒惰,而是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打破内在各种束缚,自由地创造。

本章节的工具卡:

连续7天,每天拿出10分钟,进行一个“佛系”的体验:1.盘腿、闭眼,进行5次深呼吸,什么也不必想。

2.写下三个今天要全力以赴完成的“小目标”,前提是你确认你可以完成,然后无论如何把它完成。

1)

2)

3)

从我不行到我行

在谈到人的内心困扰时,丘吉尔是这样形容的:内心的忧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只黑狗,有时凶猛,有时温和。当你在面对机会时,正想要大展拳脚时,它突然咬住你,不让你前行,甚至还告诉你:你不行。莫名的自卑、迷茫与否定,让你不知所措,不敢上前一步,只能默默地退回原地,接受“我不行”的结果。

难道你真的不行吗?其实这只是你心中的一道坎,一旦跨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一、一次尝试所带来的思考

公司有一个女孩,她各项表现都不错,就是不爱说话。每次让她表达的时候,她就特别害羞,站在那里半天不说话,团队氛围顿时会变得有点尴尬。但是她能将文件和资料整理得特别好,心思也很细腻,我能放心地将工作交给她。

在我眼里,她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可以改善的。考虑到她的发展,我试着找一些事情让她独自去做。比如要做一次培训,我就会跟她说,你能不能上去开个场?她会站在那里半天不说话,眼巴巴地等着我上去。培训结束的时候,我让她做一个总结,她还是不敢上台,总说自己还没准备好,下次吧。

其实她跟了我两年多,听了我很多课程,可她依然很怯场,不敢表现。有时候我就想,她到底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我给她的标签是内向,适合做文字工作,不适合与人沟通,缺少系统的思维能力,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这是她给我的印象。

但是几个月前,她打破了给我的刻板印象。那次我要去青岛讲课,安排她先去青岛,第二天早上我再坐飞机过去。不巧的是,我的航班延期起飞,我赶不上那次讲课了。现场所有学员都到了,就等着开课了。实在没办法,我就跟她电话沟通:“你参加了这么多次课,你就带着大家热热身,互相认识一下,找两个简单的工具给大家讲一讲,带着大家练一练。”

这个任务对她的挑战很大,因为她从来没有做过,可是只有她一个人在那边,只能交给她来做。她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能上也要上。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和她电话讲完,她没说行或不行,只说“我想想”。

过了一会儿,她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把上次我开场给大家看的视频链接给她,她可以让大家看会儿视频。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她主动思考这个事情怎样去解决。我给她的任务是最少要设计两个小时的内容,她选择了一个不需要她说太多话,但同样可以产生效果的互动方式。

虽然主办方后来把那次课程挪到了下午,但是我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了。原来她不敢尝试的事,现在敢试了。看来把人逼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去担当。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这件事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很多事情她都敢去尝试了。从青岛返回的时候我们需要整理一个协议,还在飞机上她就开始做,一边做一边和我核对,下飞机之前,协议就整理完了。

那次我们从青岛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但是还有两件事情必须在当天完成,一件是现场的报道;还有一件是对主办方的感谢,要进行一个收尾。当天晚上她就把这两件事情出色地完成了。就连她之前从来没有碰过的公众号,也独自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并进行排版发送,比我想得还周到。对于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她用自己的思考和方式,积极地完成了,让我很惊喜。

其实她这个年龄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逼自己一把,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她有能力承担,只是缺少一些勇气,那次终于敢于跳出舒适区,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后来我问她,愿不愿意做班主任?她使劲点头,她有调动大家热情的积极性,也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拓宽边界后,她感受到了尝试的乐趣,不断建立起自信,从我不行转向我行。

二、跨出第一步的自我暗示

其实很多人是想要尝试的,可是惯性思维没有给他足够的自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只黑狗,在潜意识里觉得“我不行”。你一定要反向思考,如果我行是因为什么?如果我能做得和我想象的一样好是因为什么?

不断地突破自我设限。

比如你要在公众面前做一番演讲,你一直说我不行,那肯定不行,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照着自己写的文稿念,语气、情感和互动都难免缺失。这时候不如告诉自己:我可以,我是最棒的,我就是那个轰动全场、无与伦比的演说家。我不仅有好的故事,还有好的语气、情感和互动,我创造了感人的开场,也创造了让所有人激动不已的结尾。

你会发现你已经开始把目光从自己身上、从文稿上拔出来,放到现场,放到那些倾听者身上,在思考如何打动他们。你正在让听的人觉得,你对你讲述的事情深信不疑,你全身上下都散发着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

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正向的自我暗示练习。我不行,那么我能行是因为什么。就眼前这件事情而言,把我行的理由罗列出来,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是什么,等等。给自己充足的理由和坚定的信念。就像我们公司的那个姑娘,她觉得自己能行,是因为她对内容很熟悉,因为她有现有的视频,因为她还能进行实时的沟通,获得外界帮助。所以,她能行。

三、跨越内心的“两只小鬼”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住着一些“小鬼”,比如下面的这两种:1.“我不行”。

应对方法:如果我行是因为什么。

“我不行”是内归因的心智模式。主要表现为自卑,做事没有自信,在心里自我否定。或者是我的能力不行、性格不行、学历不行、家境不行,等等,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总之我就是做不到啊。

很多女性都有自卑的心理,因为自卑不敢尝试,而在原地止步不前。自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吞噬所有的积极性,宁可逃避也不愿意去尝试。有时候,明明心里很想做一件事,刚冒出这样的念头,内心就自我否认了。

因此,建立自信非常重要,相信自己能行,多给自己正面的暗示,而不是负面的打击。

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反转思维,化消极为积极,“如果我行是因为什么”!

2.“他不行”。

应对方法:如果他行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呢。

“他不行”是一种外归因的典型模式,主要在语言上体现为“都是他,他不好”“都是环境不好”“都是给的资源不够”“都是XX的错”,总之全世界都有错,反正不是我的错。

这样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主要体现在他,从而不会主动去看自己的问题,不承担责任,所有问题完全变成别人的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不行,是因为老板不行,很多东西没有想清楚;招来的人也不行,没有一个人真心支持;丈夫也不行,他钱赚得太少了;孩子也不行,每天不停地吵闹,根本没办法做事。

这种推卸责任的心理,让“我不行”成为一种正常的思维,而且是为自己的不行找到了绝好的理由,那么将来仍然是“不行”。

一旦你推卸责任,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上,自己的格局在无形中变小了。因为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成为主导力,自己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更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

那么如何克服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思维转变,说他不行,那么如果他行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呢。所有的事情操之在我,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假如我行,是因为我能力出众,一切都在由我来掌控,而不是归因别人。每个人都只能掌控自己,没有办法掌控别人,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

比如老板能行,是因为我给予他的支持,出色地完成了他所分配的工作;同事能行,是因为我们进行过良好的沟通,在细节上达成了共识;丈夫和孩子能行,是因为我经常夸他们,帮他们建立了信息和勇气,再无后顾之忧。

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变得不再一样。

当你真正去做自己的时候,从自己身上考虑别人,身边的人似乎一下子都变得非常厉害了。这就是思维转变所带来的改变。

划重点: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只黑狗,在潜意识里觉得“我不行”或“他不行”。我们一定要学会反向思考,跨越内心的“两个小鬼”,终会产生不一样的成就感。

本章节的工具卡:

当你发现你的心里也住着这样的“两个小鬼”,不要觉得惊讶,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人性”,让我们一起,通过刻意练习来进行反转吧:1.当你发现,"我做不行”

问问自己:如果我做是OK的,那是因为什么呢?写下来3条原因。

2.当你总是想抱怨他人,“都是他不好,因为他”

问问自己:如果他是OK的,他很好,那是因为我做了什么,给了他支持和帮助?写下来你可以去做的3件事。

放手不管的勇气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开千人大课时发生了一件事:我分享的部分结束后,有区域的学员被主持人宣布上台与我合影。这是我事先不知道的环节,于是我很惊讶地说:“我事先不知道啊,不用了吧,谢谢!”课程结束后,负责项目的人批评了我,说我不配合他的工作,即使没有提前跟我讲,但是已经放手让他做的事,我就应该配合他,我在现场说不知道就是质疑他。

我很纳闷,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告诉我:我们安排你与听课的企业家合影,因为他们都是要发展成代理商的,但是你没有很好的配合,这些企业家以为你不赞同,就会有些担心。

事实上,与企业家合影是我不知道的环节,我觉得无论安排什么环节,至少得提前告诉我一声,到底有几个人,是一起合影,还是分别合影,目的是什么。还有,明明学员是买产品的人,怎么就变成了合伙人,这个体系没和大家讲清楚。于是我产生了抵触心理,在台上表现得并不自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他又向我诉苦:如果提前告诉你了,那不还是要经过你的同意吗?你肯定觉得我们很多事情没想清楚,你就不能完全放心地让我们去做。

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反馈。因为我之前表过态,这个项目完全丢给他们去做,我只是上台讲课,分享一下经验,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可是到了现场之后,我发现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我还是没办法将就,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手不管了。

后来,听完他们的表达,我好好反省了一下,从中体会到一点:真正放手不管一件事情,很需要勇气。即便是你承诺过的事情,和你价值观产生偏离的时候仍然会忍不住出手。如果我当时告诉他们,你们放心去做,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即使出现了问题,我来解决就行了;或者很明确告知,哪类问题必须提前经过我把关。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见,“不管”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

一、不批评也不表扬

有一本书叫《不管教的勇气》,里面分享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管就是放手不管,任由孩子自己去发展。家长的不管主要体现在沟通上,要做到不批评也不表扬。

我们常说中国人对孩子的表扬太少了,应该多表扬多激励孩子。孩子做了好事,拿了好成绩,就应该表扬,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职场中同理,如果下属在工作中表现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应该获得表扬,因为下属也是夸出来的。可是,在这本书里提出来,表扬并不是真的好。

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身为家长、领导,你要让他能够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分析自己的行为对错。一旦你表扬他们,就相当于表达了你的评判。这种评判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影响上,而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影响上。

同样的,你也要尽量减少批评。因为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一种评判。

你批评他,就告诉了他对与错,将自己的判断加在了他的身上。

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那么应该怎样去沟通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平等的沟通。教育孩子时,要像朋友一样平等沟通,和他聊具体的事情、聊自己的观点、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等,然后让他自己判断对错。

对同事也是一样,一定不能将你的结论直接给他,而是平等地跟他沟通,就事论事,让他自己做判断。

不批评也不表扬,平等对话,只做他的朋友、陪伴者、赋能者,就能做到不管。

二、给别人犯错的空间

实际上,每个人对于身边发生的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包括做事的步骤和心得。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将这些步骤和心得告诉他们,会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我们的善意。因为不是想管,而是想帮助,告诉对方一些专业性的意见。

但这只是个人的判断,并不一定全是对的。

不管在家庭还是职场中,比直接插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帮助对方形成独立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去做,给他犯错的机会。人只有在错误中才会成长。犯错之后,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

如果你讲了很多,最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那就是你的责任,而不是他的责任。虽然事情是他执行的,但是你却干预得太多了。

无论教育孩子,还是对待员工,一定要转变观念。当你把自己的经验、观点告诉他时,相当于间接剥夺了他承担责任的权利,以及在犯错中学习的机会。

当然了,让员工或孩子犯错的同时,要搞清楚对方的道德底线和能力边界。在能力确认的范围内,在符合道德标准的范围内,你完全可以放手让他尝试,在错误中成长,让他有独立自主的行动能力,这样的错误反而容易让他有更大的动力去纠偏,自己找到正确的路。但反之,一犯错就批评,那么他的内心除了惧怕尝试,慢慢地还会发展出极度依赖,放弃个体思考和行动的意愿。这个对于孩子、对于员工都是非常糟糕的结果。

所以,要给别人犯错的空间,哪怕明知道是会犯错的事,只要结果不严重,也要试着放手不管,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在不断挫折和不断失败中强健心智,逐步走向成功。

三、给予绝对的信任

女儿一直很想养一只猫,为此她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养猫的“秘籍”。她有几个同学家里有猫,因此她经常放学后跑到同学家里撸猫,回来后嘴里叽叽喳喳谈论的都是猫的事。前几天,正好一位朋友家里的英短生了6只小猫,我就想买来一只给女儿,但是我先生是一个非常反感宠物的人,觉得我平常忙得都没时间带孩子,又怎么可能养好猫。我说女儿喜欢,女儿会养好的。

前几天,趁着放假,我又带女儿去朋友家看小猫,女儿一下就爱不释手,在回家的车上就开始给同行的弟弟讲解怎么养猫,还和弟弟分工:你负责和猫玩,我负责养猫。

女儿兴奋之余又开始担心地问:“妈妈,我们怎么说服爸爸同意呢?

我现在六年级,爸爸肯定会担心我养猫会耽误学习的。"我笑着问她:“你觉得会耽误学习吗?”

女儿很坚决地说:“不会,绝对不会,只会让我学习更好,我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也特别相信,我女儿准备好了,所以我会和她一起说服我先生。

有时候,面对你的家人、同事,甚至自己,如果他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充满了热情,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全然的信任。

同事其实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在他工作范围内的事让他自己拿主意就行了。除非是他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你再来管也不迟。

夫妻的相处之道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即使天天在一起也应该保持彼此的特点,保持信任。如果彼此管得太多,让双方都没有自己的空间,那么矛盾就会接踵而来。

所以,当你认可这个人,他在某个方面有足够的热情和意愿,你要做的只是两个字:相信!

四、支持与赋能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里每个人之间互为同事,也互相赋能。我一直相信,在未来上下属的层级关系会越来越模糊,大家只是经验、分工和职责的不同,在职业关系上都是平行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盟和赋能。员工可能是执行者,但是执行者和领导者一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执行,只有思想,企业根本无法运转。所以,人与人之间不是管控,而是一种赋能和联盟。

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沟通时,一定要让他觉得你不是在管他,而是一种支持和赋能。如今的职场中,有一种能力越发显得重要,那就是建立平行沟通和平行管理的能力。

同事之间讨论事情时,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平等沟通才能畅所欲言,发挥各自所长,而不是压制。每个人都应该有清晰的职责和分工,彼此尊重这样的分工和职责,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而且设定的角色要尽量符合这个人的经验值和能力值,否则角色和能力偏差太大,又要求他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方案和行动,那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你让他做一个助理,那你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学习和摸索,在获得小成就的过程中,不断给他新的挑战,不断通过赋能让他快速成长。但如果一上来就让一个毕业生负责一个大项目,承担他完全不了解的目标,那样就会有过大的风险。

五、管与不管如何做到平衡?

如果把一个项目交到某个员工手里,那么这个员工就是对应的项目负责人,他起到统领的作用,对自己的每一步都应该有计划,做到全面掌控。如果他将任务分解下来,交给团队的人,那么分解的部分只要一个结果就好了,至于过程怎么样不是他应该负责的。但他无论管还是不管,都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对应清晰的结果。比如他让团队的人去谈业务,不管达成与否,结果都应该由他负责。

很多人会用管的善意去绑架别人的能力,觉得我管你是爱你,是帮你,没想到却阻碍了他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就像前面我说的那个故事,我对项目负责人已经说了不管,就应该配合到底。至于在现场出现了问题,我可以事后和他一起复盘,而不是现场把责任抛出来。尽管合影环节我事先不了解,但是我应该信任他、配合他。但是当时在台上,我没有忍住,最后还是管了,这让同事感受到了不被信任。

所以,完全不管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真的不是想管,而是不敢不管。这种心态就是矛盾的,有些错误对方真的可以承担,你必须懂得放手,放心交给他去做,换回来的就一定是成长。

人的行动能力与担当能力,绝对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在不管中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