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堂 司马迁写历史事变——秦汉之际天下三嬗

谚云:“时势造英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重大的历史事变,例如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伟大人物的出世,他们就是新时代、新王朝的建造者,这就叫“英雄创时势”。秦汉之际确立历史的走向,是维护三代的分封制度,还是重建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在这一历史关头,产生了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陈胜、项羽、刘邦。如果没有司马迁,三个人物中,可能就要有两位被历史的长河吞没,留下的只有刘邦。司马迁以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写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诛暴,这是司马迁的睿智。三个历史伟人的不同功业与贡献,伟大的历史事变,得以供后人作参考、研究。本堂课就集中来评说这一课题,司马迁写历史事变——秦汉之际天下三嬗。

一、陈涉发难

发难,指高举义旗带领受苦难的大众向施暴者进行反抗。秦朝末年的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发难首倡灭秦。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出身雇农,少怀壮志,常有鸿鹄之思。秦末赋役繁重,刑政苛暴。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与戍卒九百人,被官府强征戍渔阳(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与好友吴广两人为屯长。当他们行驻在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时,赶上连天滂沱大雨,道路不通,误了行程。按照秦法,误了日期,应判处斩刑。因此,陈胜与吴广当机立断,揭竿而起。陈胜、吴广以“天下苦秦久矣”为号召,激发受苦大众的反暴精神,又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为国难而死的大义激发起义者的自信,敢于自己解放自己。这些足以表现陈胜的大勇,而后他又以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鱼腹帛书“陈胜王”的宣传方式,为自己的起义行动造势,表现了陈胜的极大智慧。于是,起义军旬日之间,连克数县,队伍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郡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被推为王。陈王随即调兵遣将,四出攻秦。将军召平、葛婴向东南吴、楚进兵。武臣、周巿北上攻略赵、魏。假王吴广率主力围攻秦军事重镇三川郡(郡名,治所在今洛阳)。将军周文与宋留分路直指秦都咸阳。周文正面攻函谷关,宋留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取道武关入咸阳。周文军发展迅速,有车千辆,步卒数十万,叩关入秦,驻军在关中戏亭(在今陕西临潼东)待援,但被秦将章邯所败。章邯出关,再败吴广军,围攻陈县张楚政权。形势急转直下,陈王军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车夫庄贾杀害。

陈胜称王虽然仅六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但他发动的反秦起义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几千人、几万人的起义军队伍,不可胜数。秦王朝此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两年后,秦王朝在项羽、刘邦等多支起义军的攻击下灭亡。刘邦曾归附项梁,项梁起兵时,曾接受陈胜部将召平假传的陈王之命拜项梁为楚上柱国。项羽、刘邦就在陈胜发难后响应起义。后来项羽破秦军主力于河北巨鹿,刘邦于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陈涉发难,开辟起义道路,项羽、刘邦完成灭秦大业,而且他们是受陈王之命,竟其遗志,所以司马迁为陈涉立世家,与孔子世家为邻,并把刘、项的灭秦之功,归于陈胜发难。司马迁评论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涉世家》)刘邦称帝后,按诸侯王的规格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司马迁也按诸侯王的体例在《史记》中立了“陈涉世家”,并把陈胜与项羽、刘邦并论,称赞他们是三大英雄。《秦楚之际月表》说:“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陈胜首难作了更高的评价,把陈胜与三代圣王汤、武及圣人孔子并提。司马迁的评价究竟对不对呢?

在中国历史上,除司马迁外,没有第二个人对陈胜发难作如此高的评价。稍早于司马迁的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论秦之亡,归结为“仁义不施”,这当然是对的,但对于陈胜发难未作高度评价。贾谊称:“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史通·世家》中批评司马迁为陈涉作世家:“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相对之下,司马迁为陈涉立世家,难能可贵。

如何评价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在两个方面。第一,功绩;第二,创造功绩的个人超凡出众的某种品质。孔子论人,认为最高品质有三:智、仁、勇。推翻暴秦,创造新世界,是盖世之功,陈胜、项羽、刘邦三人皆有份,所以三人并提是对的。陈胜、项羽两人皆有勇。项羽善战,经常以少胜众,灭秦主力,皆项羽之功,项羽之勇,不言而喻;陈胜之勇,表现在首难,这不仅是勇,而且是大勇,这是司马迁独具的慧眼。刘邦有智、有仁,智、仁皆能胜勇,所以刘邦最终取胜。

如何看待陈胜的大勇呢?陈胜首难,反抗暴虐专政的秦王朝,惊天地、泣鬼神。当时秦王朝是强国,积累了几百年兼并统一的战争经验,军事力量十分了得。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严刑酷法,摄人心魄。秦销毁了天下的兵器,焚毁了诗书典籍。陈胜与九百名戍卒,在秦王朝军官的监护下,手无寸铁,人心不协,似乎只能坐以待毙。在这种环境下,陈胜与吴广敢为天下倡,死中求活,发动起义,这一大无畏的精神,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与陈胜同时,有多少英雄豪杰,或隐姓埋名于民间,或聚众为盗横行山林草泽间,但他们不曾首倡发难。如项梁、项羽叔侄,楚国名将之后,项羽更是曾经发出了取秦始皇而代之的豪言,但这两位英雄却埋名在吴中,观望待时。反秦英雄黥布,曾被征发修骊山陵,他广纳豪杰,反出关中,却为盗鄱阳湖上。汉初开国名将彭越,亦为盗巨野泽中。汉高祖刘邦窜伏芒砀山中。反秦义士张良隐于下邳,虽曾组织大力士谋刺秦始皇,但终也没有敢于首倡发难。几多英雄,几多豪杰,敢于反抗秦朝,却不敢公开发难,相形之下,陈胜之勇,反暴之炽,首屈一指。

谚语曰:“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陈胜以视死如归的精神,藐视王侯将相贵种,为解救苍生而首发其难,这就是“死国可乎”。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连串的“死”字从陈胜口中吐出,苍凉慷慨,昂扬振奋。陈胜不是白白去送死,恰恰相反,他要从“死”中求活,即使一死,也要悲壮,也要为国。所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评价陈胜的“死国”精神,与汤、武和孔子并列。《太史公自序》:“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这段话有三层意义。第一,失道、失政的昏暴之主,如夏桀王、殷纣王、秦二世等,应该推翻,人民有革命的权利。第二,倡导革命的发难者,商汤王、周武王、陈胜,他们建立了大功勋,如同圣人孔子写《春秋》,应当名垂万世,人民不应当忘记。第三,说明为陈胜立“世家”的理由。司马迁对首难的发起者给予高度的评价,具有不同凡响的先进的历史观。

二、项羽灭秦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下项县(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羽是秦汉之际时势造就的一位失败的英雄,用文学语言叫作“悲剧英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特为项羽立本纪,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被梁启超誉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司马迁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时势,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参考价值。秦灭汉兴,刘邦攻下秦都咸阳,而灭亡暴秦的真正英雄是项羽,这是《项羽本纪》的历史价值。司马迁聚精会神,用笔于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自刎于乌江三件大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这是《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

本题对项羽不做全面的论评,只着重讨论一个问题。秦末是刘邦攻下咸阳,为什么说是项羽灭秦?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向暴秦发难,天下云集响应。九月,项梁和项羽也在吴中起事,杀了会稽太守殷通。项梁自为会稽郡守和将军,任用项羽为裨将(副将),分派“吴中豪杰”为军吏,分头攻下会稽各县,整编队伍,有精兵八千人。

是年十二月,陈胜王兵败战死。广陵人召平领兵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作战,打着陈胜王的名义,拜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官名),催促项梁引兵北上,西击秦军。项梁安定了江东,也借机名正言顺率军渡江北上,项羽为先锋。这时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到处是起义军。因此北上的项梁军,沿途没有遇上秦军的抵抗,过程中又吸收了多支归附的起义队伍。项梁进军到彭城,打败了不听陈王号令的秦嘉,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项梁听从居鄛人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时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仍称为楚怀王。此时,沛公刘邦也率军来归附。项梁十分赏识刘邦,他命项羽与刘邦结拜为兄弟,两人并肩作战,突进中原。项梁自号武信君,率领楚军主力在山东境内与秦将章邯作战。公元前208年八月进兵东阿,大败章邯军,项梁于是骄傲轻敌,九月在定陶反被章邯打败,项梁战死。章邯转战河北,围攻赵国。秦朝防御北方匈奴的边防军也南下与章邯会师,大有一举攻破赵国、歼灭各支起义军的架势。河南各支起义军北上救赵,也集中兵力在河北。秦军主力与诸侯起义军会战河北,秦军势力强大,起义军形势危急。在这转折关头,楚怀王熊心收缩兵力,召回项羽、刘邦,从盱眙进军彭城,重新部署反秦战略。楚军分兵两路,一路以主力北上,宋义为将军,项羽为裨将,范增为末将,黥布、蒲将军皆受宋义节制。另一路沛公刘邦率领本部由河南西进,从武关迂回攻击秦都咸阳。楚怀王与诸将约: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很明显,楚怀王让刘邦西进做关中王,并借项梁之死削弱项羽势力,把西路军主将项羽降为北路军副将,而刘邦从西路军副将升为了主将,地位在项羽之上。项羽当然不服,从此与楚怀王有了矛盾。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领楚军北上,此人胆小,畏惧秦军,不敢渡河,把军队屯驻在安阳,滞留四十六日不进。当时天寒雨大,士卒冻饥。项羽主张立即进军河北,既解赵国之围,又求食于河北,宋义不听,项羽诛杀了宋义,夺了兵权。项羽有了军权,声威大震。他大义凛然地向全军宣称:宋义与齐国密谋造反,不北上救赵,我奉楚怀王的手令诛杀了他。现在立即渡河救赵,到那里去吃饱饭。全军欢呼,众将军说:“项家将军原本就是我们的首领,楚怀王也是项家将军拥立的。现在项家将军杀了叛将,完全应该。”于是众将拥举项羽为主帅,大军立即前进救赵。

项羽挥师渡河,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十几万楚军,同仇敌忾,要杀出一条求生的血路,只有打败秦军,才能死中求活。因此,楚军斗志高昂,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项羽在渡河的当天就发起了九次攻击,九战九胜。项羽直接攻打的是攻城的秦长城军,集中全力击破秦长城军,独留下章邯不打。结果楚军大胜,精锐的秦朝长城军急剧瓦解。项羽俘虏了秦军主帅王离,杀死了秦军副将苏角,秦军另一副将涉间自杀。最后,只有章邯军实力尚存,他顽固地与项羽相持半年多。最后章邯见秦朝大势已去,独木难支,才率领残兵二十余万,向项羽投降。

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早于项羽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封藏了府库,除秦苛法,与关中民约法三章,维护社会秩序,并展开政治宣传,大肆宣扬怀王之约,谁先入关,谁做秦王。于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拒绝项羽入关,派兵将函谷关把守起来。

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后来又建立了汉朝,按通常道理应是刘邦灭秦,西汉时人,无论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司马迁不认为是刘邦灭秦,而把灭秦之功归于项羽,因为是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其次,秦将章邯灭陈胜王,灭项梁,扫**了河南的起义军主力,又集中了秦朝的边防军,认为楚地不足忧,如果攻破赵国,瓦解各支入援赵国的诸侯军,毫无疑义要延缓秦朝的寿命。章邯不灭,回救关中,刘邦进不了武关,也就攻不下咸阳。国家的核心力量是掌控军队,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在实质上推翻了秦王朝。司马迁鲜明地提出项羽灭秦的观点,也是其卓越的历史观的体现。司马迁作为汉朝臣子,他能肯定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对手,不仅要有大勇,而且还要有大智,因为“项羽灭秦”,是一个违反官方认识的敏感话题。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巧妙而鲜明地表述了历史的真实。“项羽灭秦”的论述,既有明写,又有暗写。《陈杞世家》:“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这是明写。《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这里所说“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指灭暴秦之业,项梁开其端,项羽接其力,灭秦的标志是项羽杀庆救赵,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诸侯拥立项羽为盟主。这是暗写项羽灭秦。《陈涉世家》记述了近二十支反秦义军,只字不提刘邦的沛公军。这是司马迁故作疏漏,目的就是不承认刘邦灭秦,而归功于项氏。《陈涉世家》说,陈王死后,“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又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也是暗写项羽灭秦。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指出灭秦大业是陈涉发难,项羽灭秦。这一论断不仅打破了传统思维,而且也是反潮流思维,不合时论。这是汉王朝的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司马迁用暗写。但是一味暗写又恐读者不明,所以又用互见法在《陈杞世家》中带出一句“项羽灭秦”的明写。司马迁表达“项羽灭秦”的观点真是煞费苦心。

三、刘邦诛暴

汉高祖刘邦(前247—前195),字季,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

青年时期的刘邦,出身农家而不喜欢种地务农,他好交朋友,讲义气,弄枪使棒,直到三十多岁才做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秦代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的基层组织叫里,十里一亭。亭长维护治安,逐捕盗贼,管理交通,接待过往官差。泗水亭是沛县城东的一个县郊亭,离县城很近。因此刘邦与县吏萧何、曹参、夏侯婴等有交往,与县令也能拉上关系。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增长了刘邦的见识,同时也得到了他在秦末乱世中起事的骨干力量。汉初的布衣将相说的就是刘邦及其一班人马。

刘邦作为亭长,曾押送徒役到咸阳服徭役,修骊山陵,看到过秦始皇出行的威仪,禁不住发出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说明了刘邦不是一个安心于现况的人,在社会动乱中逐渐增长了其野心。公元前209年,因是亭长,刘邦押送沛县徒役到关中修始皇陵,还没有走出沛县,有许多徒役已经逃亡,刘邦估计到不了关中,徒役就会逃光,干脆释放了全部徒役,自己逃亡到芒砀山中以观时变。刘邦爱说大话,凡事敢作敢为,这一性格促使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反叛精神。

由于秦政暴虐,天下人民共苦患秦。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如同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堆干草,全国大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刘邦已经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回到沛县,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下,攻下县城,杀了沛令,自己做了沛公(公,是楚人对令的尊称。刘邦做了沛公,也就是做了沛县县令)。他招募沛县子弟为兵,得两千余人,接着又攻下了丰邑,就让与他同日生的同村雍齿驻守丰邑。这时陈胜已在陈郡称王,国号张楚,刘邦也拉起了张楚的旗号,拥护陈胜王。

没过多久,陈胜被秦将章邯攻杀,雍齿也反了沛公投奔魏王。沛公正在困危之时,项梁、项羽率军从江东渡过长江,进入山东,成了抗击秦军的主力。沛公带兵去投奔项梁,与项羽拜了把兄弟,此后就一同并肩作战。沛公与项梁等人共同拥立了楚怀王。反秦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起义军再次遭到挫折,项梁战死,秦兵移师河北,河南防务空虚。楚怀王收缩兵力,分兵两路击秦。诸将认为刘邦是个宽大长者,让他带兵从河南西进入关破秦,让宋义带领主力北上救赵,牵制秦军主力。楚怀王忌惮项羽,强令他为副将,听从宋义节制。楚怀王又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西进,一路招抚。他趁项羽在河北与秦军主力决战的时机,乘虚直入,从武关迂回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刘邦几乎没有打什么大仗。陈胜发难,项羽破秦主力,可以说都为刘邦的成功开辟了道路。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即杀人偿命,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法全部废除,秦民十分高兴。刘邦派出使者四出告谕秦民说,楚怀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当为关中王。这与项羽的暴虐形成了鲜明对比。

项羽入关,大封十八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不久楚汉战争爆发,经过四年争战,汉胜楚败,刘邦即帝位,建立汉朝。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黥布等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诸侯王以为屏藩。迁东方六国贵族后裔及豪强以实关中京师,便于加强控制。推行重农抑商与黄老无为之政治,与民休息,参照秦律制定了《汉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政权巩固和恢复遭受战乱的残破经济,并使汉朝保有几百年的基业。

项羽暴虐,刘邦诛杀项羽而得天下,司马迁称为“刘邦诛暴”。《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项羽灭秦以暴易暴,刘邦的功绩就是诛灭项羽,平定暴乱,恢复了天下一统的秩序。秦汉之际的改朝换代,陈胜、项羽、刘邦,三人共建奇功。陈胜、项羽都成了悲剧英雄,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逐得秦鹿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