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堂 司马迁写雪耻故事

雪耻,就是洗掉耻辱。一般来说,受害方采用报复手段,讨回公道,平复伤害,称为雪耻。雪耻的本质是对个人、团体,乃至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捍卫。在法制社会,对个人权利的捍卫,正当的方法是通过诉讼,讨回公道。在古代,如果无法通过诉讼,或者通过诉讼达不到讨回公道的目的,受害方采用非法手段,报仇雪恨,这就是常见的雪耻方式。如果是暴君压迫臣民,或者是政治迫害,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受害方雪耻,往往要经过多年储聚力量,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雪耻的目的。这样的雪耻行为,基本是暴力对暴力。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于人世间,既能伟岸特立,又能委曲求全,留得青山。在受到伤害的时候经受得起,能够低下身份蓄积力量,此特称为屈。当有了足够的力量,敢于果断地爆发,一举击败敌人,报复成功,此特称为伸。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只屈不能伸是奴才,只伸不能屈是逞匹夫之勇,这两种都没有出息,是凡庸之辈。其实雪耻的完成,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过程,因此,能雪耻的人,必然是大丈夫。

《史记》中的雪耻故事,就是歌颂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本堂课选取了四则雪耻故事:赵氏孤儿兴家灭仇(见《赵世家》);句践卧薪尝胆报国仇(见《越王句践世家》);范雎雪耻,须贾马食(见《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掘墓鞭尸(见《伍子胥列传》)。赵氏孤儿兴家灭仇,写的是春秋时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遭受政治迫害,也可称为赵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因保存了一个孤儿,得以兴家灭仇。句践卧薪尝胆报国仇,写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失败的一方复国的故事。范雎雪耻,须贾马食,写的是蒙冤报仇的故事。伍子胥掘墓鞭尸,在当时人看来是一种倒行逆施的报仇行为,因为是以臣犯君。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典型故事,他要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本堂课在故事完结时,再作评析。

一、赵氏孤儿兴家灭仇

赵氏孤儿即赵武,他是将军赵朔之子,晋卿赵盾的孙子。赵武兴家灭仇,是发生在春秋中期晋国史上的一次大政变。赵氏衰而复兴,成为晋六卿中最显赫的家族。一百余年后,三家分晋,赵为谋首。在赵孤事件中,韩厥帮助赵氏,韩赵二氏从此携手。因此赵孤事件影响及于三家分晋。

赵氏在晋国的兴起,始于赵衰辅佐晋文公,始为晋卿。赵衰之子赵盾仕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四朝,权势显赫,为晋正卿。赵盾廉直,晋灵公暴虐,赵盾强谏,晋灵公欲诛杀赵盾,赵盾出逃,其族弟赵穿弑灵公,立成公。赵盾子赵朔娶成公姊为夫人,巩固与公室的同盟。春秋时晋为公国,故称公室,相当于后世的王室、皇室。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赵盾虽与公室同盟,仍不能免祸。赵穿弑灵公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公室与赵氏政敌的头上,他们处心积虑要抹去这道阴影,念念不忘为晋灵公报仇,诛杀赵氏。成公死后,其子姬据继位,是为晋景公。晋景公重用屠岸贾为司寇,掌管司法。屠岸贾是晋灵公宠幸的大臣,对赵氏怀恨最深,背后更有栾氏、郤氏的支持,他要寻机灭赵氏。

晋景公三年(前597),楚攻郑。晋景公命赵朔为下军主将,率师救郑。赵朔领兵外出,屠岸贾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贾提起旧案,追究弑灵公的责任。屠岸贾通告诸将说:“赵盾是弑灵公的后台,就是贼首。臣子弑君,子孙在朝,这是放纵罪人。为严肃法纪,请各位诛灭赵氏。”将军韩厥反对说:“事情过了许多年,先君都没有惩治赵盾,现在反而追究他的后代,这不是先君的意志,而是随意滥杀,是作乱。再说,这事也要请示当朝国君,否则就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传递消息给赵朔,让他逃亡,不要回来。赵朔一派正气凛然,他对韩厥说:“只要你保护我的后代,我死而无恨,父债子还,我就为过去的事,偿了这条命吧。”赵朔没有逃走,他平静地对待屠岸贾发起的变乱。

屠岸贾包藏祸心,他借机会肆意扩大打击面,排挤政敌,对赵氏各族,不分长幼,全部诛灭,掀起了大案,诛杀了许多无辜。

赵朔妻子是晋景公的姑姑,当时怀有身孕,为了避难,躲进了公宫。不久生了孩子,是个男婴。屠岸贾搜查公宫,要杀害这个婴儿。赵夫人情急生智,把婴儿藏在裤子里,躲过了搜查。赵夫人为了保护这根独苗,就把婴儿偷送出宫,交给赵朔的友人程婴。程婴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商量,将赵氏孤儿留给程婴,由公孙杵臼取了一个别人的婴儿带着逃入山中,然后由程婴出来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派人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造成赵孤已灭的错觉。程婴终于把赵氏孤儿养大了。民间传说,公孙杵臼带的婴儿,就是程婴的婴儿。程婴调包,保全赵孤,牺牲自己的骨肉,更是义重于天。十五年以后,赵氏孤儿长大,取名赵武,意思让他发扬武德,消灭仇敌,重振赵氏门风。

有一天,晋景公生了病,韩厥等人借机制造舆论,说是赵氏的冤魂在作祟,要求晋景公为赵氏平反。晋景公问:“赵氏还有后吗?”韩厥把实情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命韩厥与诸将合力支持赵武发难,诛灭了屠岸贾,恢复了赵氏的爵邑。

又过了几年,赵武过了二十岁生日,行了加冠礼,独掌门户。程婴向赵武告辞说:“我程婴活下来是为了救赵孤,所以让公孙杵臼和那个替死的孩子先走了一步,现在你成人了,我该去追随公孙杵臼,向他报告你的成长。”赵武哭泣不肯。程婴不听,自杀。赵武以人子之礼尽孝三年,以后年年祭祀,如同生父。

人们把程婴、公孙杵臼和那个替死孩子三人埋在一起,称三义冢(在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人称程婴等人为三义士。

二、句践卧薪尝胆报国仇

春秋末期,当中原各国的争霸接近尾声之时,东南的吴越两国之间的杀伐却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国耻家仇,起大军攻打越国,两军相遇于夫椒(今太湖椒山)。越军大败,夫差率军乘胜追击,攻下越国的都城。句践只得率领残军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上。夫差父亲吴王阖庐是在与越王句践作战中受伤而死,这一战是夫差报仇。

面临灭国之危的句践,不得不紧急地向诸将士谋求退吴之计,甚至宣布:“谁能助我退吴者,我将与他共享越国之政。”这时从楚国来越的大夫文种提出了“卑辞厚礼”向吴请和臣服的建议。无奈之中的句践接受了这一建议,立即派遣文种带厚礼到吴军中去卑辞求和。文种来到吴军帐中,向吴王允诺说:“只要大王赦免了越国,句践愿臣服请罪,并送金银玉器、珠宝和美女慰劳您的军队。越国所有的宝器全献给大王,越王和夫人为大王奴妾。”

这时吴国大臣伍子胥立即上前力谏说:“天以越赐吴,勿许也。”夫差一听,颇觉有理,顿时犹豫起来。

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文种又向句践献计,贿赂贪财好色的执掌吴王内外事务、权力极大的太宰伯嚭。于是文种便将美女八人和一些金银财宝送给伯嚭,请他说服吴王讲和。并声称:“只要你能说服吴王赦免了越国,又将有大批美女金银进献。”接着又进一步说:“如果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句践将会烧焚宗庙、杀死妻子儿女、销毁金银宝器,带领五千甲士奋起抗争。到时吴王就算征服了越国,也会损失惨重,一无所获。”

伯嚭接受了贿赂,就立即对夫差劝道:“臣听说,一国攻打他国,无非是使他国臣服而已,现在大王父仇已报,越国请降,愿纳贡称臣,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呢?”并将文种的话转告给夫差。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认为很有道理,对兵败的越国不屑一顾,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大臣伍子胥流泪感叹道:“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

屈辱求和的句践,为了不忘国耻,没去吃上好的饭食,没去睡舒适的床铺,而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将猪苦胆吊在座位前,每日坐卧都能仰见,每顿饭食之前都要尝尝胆汁。甚至将苦胆吊在门口处,每次出入也要尝尝。尝胆之时,都要反问自己:“句践,你忘了会稽山上的亡国之耻吗?”此外句践每天还亲自与百姓一起耕种,其妻子亲自纺纱织布;每顿饭食从不吃肉,从不穿华丽的衣服。而且冬天也用冷水洗脚,每晚睡在稻草上,不断反省自己。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卧薪尝胆”。

为了早日报国仇,句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复国建设措施。(以下内容兼采自《越绝书》《国语·越语》等)

安抚人民,获取民心。一回国句践就向越国百姓道歉,亲自葬死问伤,吊忧贺喜,送往迎来,废旧立新,深得百姓拥护。

繁殖人口,发展生产。宣布男女适龄婚嫁,壮年男子不得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得娶年轻女子,奖励多生多育。要求广大君臣百姓亲自耕种,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自己夫人织的衣不穿。越国十年不向百姓多征收赋税,百姓皆贮藏有三年的粮食。

礼贤下士,唯才是用。不但重用文种、范蠡等一班良臣,而且对贤士折节躬请,厚遇宾客。安排他们在越国住最好的房子,穿华丽的衣服,吃美味的饭食。并因才用人,如让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等。

扩充军队,巩固国防。句践在全国悄悄征集兵源,凡青年男子都应征入伍。暗地铸造强弓利剑,并分水陆两军,日夜操练。在训练中,句践积极灌输复仇思想,要求士兵为报国耻家仇而苦苦训练,用重赏严惩来教育士兵勇于听命,乐于立功,做到“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对吴外交上,积极消耗吴国的民力、财力。

为结吴王欢心,句践经常送去玉帛、珍玩;从越国伐取大木,运到吴国姑苏为吴王增修姑苏台,吴王立即派大量人力投入修建,历时很长。一座金碧辉煌的姑苏台落成后,夫差十分高兴,对句践更加放心。接着句践又派范蠡在全国选美女送给吴王。夫差终日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吴国政治更加腐败。

十年的准备,使越国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争霸,会晋于黄池时,句践便小试牛刀,进攻吴国。很快越军便攻占了吴都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许多船只。夫差也只得草草结束会盟,撤兵回救,并同越国讲和。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闹饥荒,都城无粮,国库空虚,百姓四处逃生。加上几年来的北上伐齐抗晋等争霸战役,使吴军疲惫不堪。句践认为灭吴的大好时机已到,便兴起三路大军向吴国发起了全面进攻。句践亲率中军,迅速攻进吴国腹地,所到之处,吴军纷纷投降,越军直逼姑苏城下。经过几年的长期围困,至公元前473年,吴国终因粮尽援绝,城门被攻破。无力回天的夫差想效仿二十多年前的句践“卑辞求和”,可是却没得到句践的赦免,只好流涕自刎而死。夫差一死,剩余的吴军全部投降,句践拥有整个吴越三江之地。

经过二十二年的苦心经营,句践终于灭吴雪了昔日会稽之耻。伍子胥的话在二十年后得到了历史的回音。句践为报国仇而“卧薪尝胆”,也成了千古佳话。

三、范雎雪耻,须贾马食

范雎原是魏国人,在魏丞相魏齐府里当宾客。有一年范雎陪同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一表人才,谈吐不凡,受到齐王的重赏。须贾疑其出卖了情报,向魏齐打了小报告。魏齐审判范雎,打断了范雎的肋骨,把范雎丢弃在厕中。范雎哀求看守救他。看守谎称范雎已死,将尸首丢了出去,救了范雎,于是范雎改名换姓叫张禄。秦国使臣王稽早听说范雎之名,认为是个人才,在王稽的帮助下,范雎逃到秦国,又在秦人郑安平的推荐下,范雎游说秦昭王,终于当上秦相,排挤了魏冉,执掌了秦国政权,仍然称张禄,人称张禄丞相。

范雎仍用假名,他要出其不意报复须贾和魏齐。他先放出话来,扬言伐魏,魏国恐慌起来。听说张禄丞相是魏国人,于是魏昭王主动派出使者须贾入秦打探虚实,联络感情,范雎等的就是他。

须贾到了秦都咸阳,住进了客馆。范雎打扮成一个佣工,衣衫单薄,求见须贾。须贾见了范雎,大吃一惊,说:“范叔在秦国好吗,怎么在这里相见?”范雎说:“那次我没被打死,好不容易逃出来,在秦国一户大姓人家做佣工。”须贾见范雎穿得单薄,送了他一件绨袍,又招待了一顿饭。须贾对范雎的处境不免心酸,因此动了恻隐之心。饭后须贾对范雎说:“你在秦日久,人又聪明,了解秦国的张禄丞相吗?来了几天也见不上。”范雎假装说:“我家主人与张禄丞相恰好是好朋友,这个忙我还帮得上,可以给你带路。”须贾非常高兴。他又对范雎说:“我的马这两天有病,我是魏国使臣,必须坐高车驷马,你能帮忙吗?”范雎说:“这好办,我向主人家借。”

范雎赶来高车驷马,亲自执鞭,载着须贾赶到了丞相府。车未到府门,丞相府的人赶紧避向两旁,须贾感到很奇怪。他正纳闷,车到了丞相府门。范雎对须贾说:“大夫在门外等着,我进门去通报丞相。”须贾等了半天,左等不见范雎,右等不见范雎,怎么范雎进了丞相府不出来了?须贾等急了,向守门人打问:“先前进到丞相府的范叔,怎么老半天不出来?”守门人回答:“这里没有范叔,先前进门的人就是张禄丞相。”须贾一听,吓得灵魂出窍,他这才知道受了范雎的愚弄。

须贾肉袒负荆,托看门人带他进丞相府谢罪。但见范雎高高在上,陪侍的人很多。须贾跪地谢罪,口称万死。范雎对须贾说:“你有三大罪:诬我有外心于齐,罪一;魏齐辱我于厕中,不劝止,罪二;用尿来浇我,罪三。念你赠我绨袍,有故人之恋,现在我免你死罪。”说完喝令须贾退下。

过了几天,须贾辞行,范雎宴请六国使者,广聚宾客,在堂上会餐,而令须贾独坐堂下,放置马料,派两个力士左右挟持,强令须贾吞食。范雎对须贾说:“回到魏国替我转告魏王,赶快把魏齐的人头送来,不然我要发兵攻破大梁。”

须贾回国向魏齐报告了出使秦国的情况,吓得魏齐丢了相印逃到赵国,躲到平原君家。范雎得知,请平原君入秦访问,然后把平原君拘留,派人出使赵国,告知赵王用魏齐的人头换平原君。赵相虞卿丢了相印,保护魏齐逃出赵国,回到魏国去投靠信陵君。信陵君见事关重大,没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自杀身死。赵王取了魏齐的人头,派人送给了范雎,平原君才回到赵国。

范雎相秦,有仇必报,有恩必赏。他不忘郑安平和王稽的搭救、推荐之恩,向秦昭王推荐二人,王稽从一个外交小官升为河东太守,郑安平做了将军。

四、伍子胥掘墓鞭尸

伍子胥,名员,楚大夫伍奢之次子,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吴王阖庐、夫差称霸,后被奸臣伯嚭陷害而死,是一个悲剧人物。伍子胥由楚仕吴,为的是替父报君仇,这在古代是骇人听闻的。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信命运,不信天,敢于反抗压迫,为自身人权而斗争的勇士。在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天命史观占统治地位,国君是天子,臣民要无条件服从国君,有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三更死,臣不得五更亡”的君臣观。春秋时代,这种伦常关系已经产生了动摇,周天子权威扫地,诸侯相互征伐,楚国、吴国、越国等国君都称王。臣弑君、子弑父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尽管如此,臣绝对服从君这一伦理观念,基本没有动摇。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在顺从君权的**威下屈死的。伍子胥发誓要向这一传统的伦常观念挑战,他要替父报仇,诛杀楚王,颠覆楚国。他历经磨难,实践了誓言,借吴兵攻破楚国。这时杀害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时人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司马迁却称赞伍子胥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因此为伍子胥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大传。

故事从头说起。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伍奢为人正派,有才学,受到太子建的尊敬。费无忌为人奸诈,他嫉妒伍奢的才干,不满处于太子少傅这样的副手地位。楚平王为太子建娶秦国之女为妇,派费无忌迎亲。秦女很美丽,楚平王好色。费无忌打起了主意,他认为排挤伍奢、离间太子的机会已到。他擅离迎亲岗位,飞马赶在前头报告楚平王,眉飞色舞地述说秦女漂亮,劝楚平王自娶,另给太子建娶妇。如此荒唐的主意,竟然被楚平王采纳。费无忌奸计得逞,从此以后,太子建和伍奢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

费无忌害怕太子建掌权,天天进谗言。太子建害怕了,逃到了宋国。费无忌劝楚平王诛杀伍奢及其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员即是伍子胥。

楚平王逮捕了伍奢,对伍奢说:“你写信召两个儿子来就释放你,不然就杀死你。”伍奢说:“我两个儿子,老大伍尚柔顺,有孝心,知道我受难,他一定不辞死来看我;但老二伍员,一向桀骜不驯,他不会听话来送死。你们斩草除根的算盘要落空。”但伍奢还是写了信。

楚平王派公差带着伍奢的信去召伍尚、伍员。伍员对哥哥说:“楚王召我们,是要斩草除根,我们赶快逃走,替父报仇才是正经大事,不要去送死。”伍尚对弟弟说:“父亲受难,儿子逃走,这是不孝,会留下骂名。我去陪同父亲一块死,尽儿子的孝,你有本领报仇,赶快逃走。”就这样,伍尚跟着公差走了,伍员逃出了楚国。

楚平王杀害了伍奢、伍尚,通缉伍员。

伍员到了宋国找到太子建,又赶上宋国内乱,伍员与太子建就逃到郑国。太子建在郑国受到很好的接待,但他却替晋国当间谍,被郑国发觉,处了死刑。伍员就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名胜)历经九死一生,终于逃到了吴国。

伍员在吴国,看到了吴国政局不稳。公子光是吴王僚的堂兄,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是吴王寿梦的长子。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馀祭、馀眜、季札。寿梦认为少子季札最贤,要传位给季札。季札不肯,他坚持宗法制度,要哥哥诸樊继位。寿梦临死遗嘱,兄终弟及,依次传位到季札。于是诸樊死传位馀祭,馀祭死传位馀眜,馀眜死传位季札,季札不接受,逃离国都。吴国大臣拥立馀眜的儿子姬僚继位。公子光反对,他认为季札让位,吴王位应回到宗子继承,应当是自己继位,他处心积虑要杀害吴王僚夺取政权。伍员认为公子光有魄力,可以实现自己报仇雪恨的计划,就大力支持公子光。伍员替公子光出谋划策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了政权,即后来的吴王阖庐。

伍员推荐当时最负盛名的军事家孙武做了吴国的将军。

吴王阖庐为了答谢伍员,经过长期准备,大举进攻楚国。公元前506年,孙武、伍员率领三万精锐吴兵,避开楚国正面防御,从淮北长途迂回奔袭楚国,出其不意连败楚军五次,破敌二十余万,行军两千余里攻破楚都郢,即今湖北江陵市。这时,楚平王已死。继位的楚昭王就是楚平王与秦女所生的儿子。楚昭王出逃,伍子胥就挖开楚平王墓,暴露楚平王的尸体,打了三百鞭子。

秦兵救楚,吴国后方又发生了内乱,吴王阖庐撤兵,楚昭王复位。吴国当时只是个小国,吞不掉楚国,但吴兵却攻破了楚国,这要归功于孙武的计策,创造了古代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长途奔袭的光辉战例,孙武大军事家的地位从此确立,《孙子兵法》从此扬名。这些都源于伍员报仇雪恨。伍员的复仇心态与执着,发挥了人的最大主观能动性,演出了两国交兵小国胜大国的奇迹。司马迁评论说:“办事不要太刻毒,不要结仇恨,楚王结仇一个臣子,楚国就遭了如此大难,教训深刻啊!”伍员克服重重险阻的雪耻精神是古代反暴精神的发扬,带有民主意识与人权抗争精神,更受到了史家的高度赞扬。

中国古代,报仇雪恨,使用暴力,在伦理上有它的依据。春秋时齐襄公灭了纪国,《春秋》书为“纪侯大去(大去,就是一去不复返,指纪国灭亡)其国”。谁灭亡了纪国?齐襄公灭了纪国。为什么不写齐襄公灭了纪国,因为齐襄公是复仇。是什么样的仇呢?原来齐襄公九世祖齐哀公,被纪侯的远祖在周天子面前说坏话,被周天子杀了。难道九世之仇还要报吗?《公羊传·庄公四年》:“虽百世可也。”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4),贰师将军远征大宛得胜,汉朝威震国外,断了匈奴右臂。汉武帝发布诏令表彰汉军的丰功伟绩,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汉武帝发布复仇诏,见《匈奴列传》)《礼记·曲礼》说得更为明确:“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疏曰:“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杀之乃止。”意思是说:父亲是当儿子的天,杀父亲的人就是杀了自己的天,与这个人不能共戴一个天,容忍仇人就是不孝。雪耻的办法就是把仇人找到杀死,追到天涯海角也要做到,这才是孝子。也就是说,只要是报父之仇,即使杀人也是天经地义的。赵氏孤儿赵武灭屠岸贾,报杀父之仇,没得说的。伍子胥雪耻,引纳敌国之兵乱父母之国,以臣犯君,在君臣伦理上是倒行逆施,因为君是臣之天,天是不可犯的。吴军破郢,楚昭王逃难,到了云中宿于郧公斗辛之家。斗辛的弟弟斗怀说:“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如今我杀楚平王的儿子,可以报仇雪恨了。”斗辛不同意,说:“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郧公斗辛保护楚昭王事,见《楚世家》)郧公斗辛保护了楚昭王。

司马迁赞同伍子胥的行为,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臣民反抗一个国君,要冒多大的风险,会有多大的成算?伍子胥九死一生,曲线报仇,达到了目的。正是这一大无畏的精神,受到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伍子胥的行为对不对呢?司马迁有一个理论,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班固写《司马迁传》改为“贬诸侯,讨大夫”。班固认为天子是不可贬的。司马迁继承了儒家孟子的开明思想。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齐宣王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是“臣弑君”。孟子批驳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这样的人应叫作‘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了一个独夫殷纣,没听说什么以臣弑君。”司马迁称汤武的行为是“革命”,即革天命,不合理的天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司马迁把陈涉起义与汤武并提。伍子胥所逆的是乱命之天的楚平王,是反暴精神的极致,带有民主意识与人权抗争的精神。司马迁还写了豫让因智伯待以国士之恩而誓死为之报仇,所捍卫的是自尊精神。司马迁所写的雪耻故事,不是颂扬以暴易暴,而是颂扬人权尊严的精神,得到人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