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堂 司马迁写俶傥英杰

《太史公自序》:“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司马迁说,他手中的笔,要为那些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却时机,树立功名的人作传。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要体现自身价值,莫过于青史留名。第八堂课选择《史记》四篇传记的英杰人物,即《滑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吕不韦列传》《李将军列传》,以资谈说。

一、滑稽人物的诙谐艺术

《滑稽列传》写的是艺术小丑。这些市井小人物,服务于宫廷,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插科打诨,擅长诙谐幽默的说辞,讽谏人主,也可以办大事。司马迁说:“天道广大无边,谈笑之间,含蓄微妙地说中至理,也是可以排难解纷的。”司马迁不仅给这些小人物立传,还把他们的艺术语言与六经相提并论,提到了治国的高度。淳于髡等人就是这类人物的一个代表。下面把《史记》原文语译过来,稍加点染,就可以看出它的精彩绝伦。

(一)淳于髡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是齐国一个上门女婿。身高不到七尺,诙谐善辩,多次出使诸侯,没有辱没使命。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谜语,好荒**作乐,通宵宴饮,沉迷于酒,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诸侯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身边近臣没人敢劝谏。淳于髡用谜语去讽谏齐威王,说:“都城里有一只大鸟,停落在王宫院里,三年不飞不鸣,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罢了,一飞冲天;不鸣叫罢了,一鸣惊人。”于是马上接见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一人,杀了一人,并整顿军队迎击来犯的敌人。诸侯各国大为吃惊,都退还了侵占的齐国土地。齐国的声威保持了三十六年。

齐威王八年,楚国出动大军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一百斤,驷马拉的车子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说:“先生嫌礼物少吗?”淳于髡说:“哪敢嫌少。”齐威王说:“为什么笑得死去活来,难道有说法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面来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个向田神祷告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祷告说:‘田神保佑,高地的收获满篓,低地的收获满车,五谷丰登,多多的粮食满屋满仓。’我见他拿着那么一点点东西,而要求却那么多,所以禁不住要笑。”于是齐威王把礼物增加到金一千镒,白璧十双,驷马拉的车出动一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到了赵国,赵王发动了十万精兵,战车千辆,楚国听到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宴,召见淳于髡,赐给他酒食。齐威王问:“先生能饮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齐威王说:“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哪能喝一石酒呢?这道理能说出来听听吗?”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承蒙赏酒,执法司礼官就在旁边,记事御史还在身后,我胆战心惊,趴在地上喝酒,不过一斗就醉了。如果父亲有贵客来家,我卷起衣袖,躬身跪着,在席上陪客,不时赏我喝酒,我得举杯敬酒,连连起身应酬,喝酒不过二斗就醉了。若是与朋友交游,好久没有会面,忽然相见,高兴地述说往事,倾吐衷肠,大约能喝五六斗才醉。至于乡里聚会,男女混坐,慢慢地相互敬酒,玩博棋,赛投壶,呼朋唤友,三五成群,握手说笑也不受处罚,傻着眼看人也没忌讳,前面地上有落下的耳环,后面地上有失掉的发簪,我内心里喜欢这样,喝上八斗差不多只有二分醉。天黑了,酒残了,把剩下的酒盛在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错乱了,杯子盘子乱糟糟,堂屋里的蜡烛又已熄灭,主人单独留下我,送走了其他的客人,女人解开了衣襟,隐约闻到香气。这时我心中最快乐,能喝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多了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有悲哀。万事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说,一切事情都不可过分,过分了就要衰败。”淳于髡婉转地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说:“说得好!”就停止了通宵的宴饮。后任命淳于髡做接待外宾的司礼官。齐王宗室饮酒宴会,淳于髡也经常在座。

(二)优孟、优旃谈笑间动容君王

在淳于髡之前二百多年,楚国有个优孟;在淳于髡二百多年后,秦国有个优旃。优孟、优旃也是两个滑稽艺人,擅长说笑话,总是蕴涵大道理。优孟在说笑中讽谏楚庄王,优旃在谈笑之中让秦始皇和秦二世做了一些好事,两人事迹可与淳于髡媲美。

1.优孟谈笑谏说楚庄王

优孟,原来是楚国的艺人,名叫孟。身高八尺,富有辩才,经常用诙谐的谈笑进行劝谏。楚庄王在位时,有一匹极喜欢的马,给它穿上锦缎衣,安置在雕梁画栋的大屋子里,还配备了设有帷帐的卧床,用蜜渍的枣脯喂养,结果这匹马反而患肥胖病死了。楚庄王下令君臣为死马办丧,想用葬大夫的规格葬马,有内棺外椁。亲近大臣苦苦劝谏,认为不能这样办。楚庄王下令说:“还有对葬马说三道四的,就处以死刑。”优孟听说以后,进入宫殿大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是什么缘故,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极喜欢的,凭着堂堂的大楚国,有什么办不到的,仅仅按大夫礼来葬马,太菲薄了,我请求按最高的国君葬礼来葬马。”楚庄王说:“那是什么样的规格呢?”优孟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昂贵漂亮的梓木做外椁,用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料做护棺的题凑,派遣士兵挖掘墓穴,老人和孩子背土垒坟,齐、赵等国的使者在前面陪祭,韩、魏等国的使者在后面护卫,还要给马建祠庙,用猪、牛、羊三牲齐备的太牢礼来祭祀,并且安置一万户的大邑来守坟供奉。诸侯各国听了这消息,都知道大王把马看得比人还贵重,一定能达到这个效果。”楚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了这一步,该怎么挽回呢?”优孟说:“我替大王出个主意,按普通的六畜礼来安葬。用土灶做外椁,用铜锅做棺材,放点姜枣做调味品,再加些木兰,用稻米做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子里。”于是楚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的人长久地传扬这件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一个贤人,对他非常友善。孙叔敖病重临死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会贫困。你就去找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死后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到靠打柴过日子,遇见了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时嘱咐我贫困时来找你。”优孟说:“你不要走远了。”随后,优孟制作并穿戴上了孙叔敖生前的衣帽,学着孙叔敖行动举止和说话。一年多后,优孟活像孙叔敖,楚庄王和他的左右大臣们都分辨不出来。庄王举行酒宴,优孟上前敬酒,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宰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家与妻子商量看她怎么说,三天以后来就任宰相。”庄王同意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说:“你妻子说了些什么?”优孟说:“我妻子说千万不可做宰相,尤其不能做楚国的宰相。像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竭尽忠诚和廉洁来治理楚国,使楚王称霸。如今孙叔敖死了,他的儿子没有立身之地,贫困到靠打柴为生。如果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接着优孟唱起了歌。歌词说:“居住山野耕田苦,起早摸黑难温饱。奋起做官,贪赃卑鄙大把捞钱,不顾脸面没廉耻。为了死后妻儿富,贪赃枉法触刑律,一旦败露身家灭。哦哦哦,贪官污吏不可做。前思后想做清官,尽职终身不为非。做个清官怎么样,楚相孙叔是榜样。可怜死后妻儿穷,打柴为生真凄凉。哦哦哦,清官也不值得做。”于是楚庄王向优孟表示歉意,召见了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四百户封给他,用以供奉孙叔敖,后来传了十几代。优孟的智慧,可以说善于抓时机。

2.优旃戏说,暴君从善

众所周知,秦始皇、秦二世是两代暴君,秦二世更是一个昏君。优旃戏说,使两代暴君从善,做了一些好事。如果秦朝的众多大臣都有优旃的智慧,敢于劝谏,也许秦王朝不会二世而亡。

先说秦始皇。有一次举行酒宴而天下着大雨,殿阶下的执盾卫士一个个淋雨受冻。优旃见了很同情,就对他们说:“你们想休息吗?”殿阶下的执盾卫士异口同声回答说:“那太好了。”优旃说:“我如果喊你们,你们要立即回答说‘有’。”过了一会儿,宫殿上的人们向秦始皇敬酒祝寿,高呼万岁。优旃这时走到栏杆边,大声喊道:“殿阶下的卫士们在哪?”卫士们回答说:“有。”优旃调侃着说:“你们虽然身材高大,但有什么好处呢?便宜你们雨中立。我虽然生得矮,倒有福气在殿上休息。”于是秦始皇让卫士减半值班,轮番执勤。

秦始皇曾经想要扩大皇家园林,东边划界到函谷关,西边划界到雍县和陈仓。优旃说:“好。多养些禽兽在那里,东方的盗寇来侵犯,就让麋鹿用角去顶撞盗寇就足够了。”秦始皇因而中止了扩苑计划。

秦二世即位,想用漆来涂饰城墙。优旃说:“好得很。皇上即使不说,我也要建议这么做。漆城墙虽然耗费大,给老百姓带来一点愁苦,可是很漂亮。城墙漆得光光亮,盗寇来了也爬不上来。若要做成这件事,漆城倒是很容易,只是遮阴城墙的大房子不好造。”秦二世皇帝笑了起来,打消了漆城的计划。没过多久,秦二世被杀死,优旃归顺了汉朝。

二、吕不韦从政,奇货可居

吕不韦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战国后期大商人。他在赵国结识秦国质子异人,进行政治投机,当上了秦国相国,历仕秦庄襄王、秦始皇两朝,效法战国四公子养士,有食客三千人。吕不韦下令门客撰写《吕氏春秋》,为秦统一六国做舆论准备。在统一事业中,吕不韦是有贡献的。

(一)投机政治奇货可居

世间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大贾人吕不韦遵循着“贩贱卖贵”的规则而致“家累千金”。也许是多年的商贾经历磨炼出吕不韦一种特殊的直觉,又或是多年的商贾生涯使吕不韦目光所及皆为可以生利之物,他对利益的权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识。《战国策·秦策》就有一段记载:“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总之,当吕不韦在邯郸闹市一眼瞥见“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的秦国落魄公子异人,他作出的第一反应就非常契合一个商人的思维逻辑:“此奇货可居。”其实是吕不韦看到了天下大势,秦并六国,商人没有地位,转而从政,这正是吕不韦的奇伟之处。事实证明,吕不韦不仅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大商人,而且还是一个识时务的大政治家。

异人,庶出,他是秦昭王次子安国君的中男,母夏姬,色衰爱弛,在安国君诸夫人中没有地位,异人就被秦昭王作为质子出使在赵国。由于秦国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人不礼遇异人,吕不韦见到异人时,正值秦赵长平之战,异人时有生命危险,其生活困迫可想而知。异人之父安国君有宠姬名叫华阳夫人,被立为正夫人,但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儿子。又由于秦昭王太子早死,安国君顺次成为嫡子,秦昭王死后将成为秦王。吕不韦了解了这一情报后,认为秦质子异人是“奇货可居”,决定在政治上作一次赌博。由于华阳夫人是楚人,喜欢楚服。吕不韦就游说异人穿楚服,更名为子楚,以此讨好华阳夫人。吕不韦给子楚提供金钱车马,在赵国广交诸侯朋友,又雇一批人吹捧子楚,大造子楚贤能。然后,吕不韦带了大宗珍宝到秦国,打通关节见到华阳夫人,劝说华阳夫人收养子楚为子,母以子贵,给自己留后路。这样,子楚成了安国君的嗣子。

吕不韦在赵国娶了一位天姿国色、出身豪门的邯郸歌女为妾,并使其怀有自己的子嗣。在一次宴请子楚的酒席上,这位歌女为招待,她的美色引得子楚神魂颠倒。子楚向吕不韦讨要,吕不韦就把歌女送给了子楚。这是公元前260年的事。子楚十分宠爱这位赵国歌女,赐名赵姬。公元前259年正月,赵姬在赵国邯郸生子,因正月生于赵国,所以取名赵政,回秦国后,改叫嬴政。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死,安国君继位,只做了三天秦王就死了,于是子楚继位,这就是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政,十分感激吕不韦,就让他做了秦国的相国。庄襄王做了三年秦王也死了,把秦王政托给吕不韦,这样吕不韦做了首席辅政大臣,大权独揽。

吕不韦的政治投机成功了。作为商人登上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掌管全国政权,吕不韦是第一人,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人。也就是说,吕不韦以商人身份投机政治,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绝后的。

(二)荐嫪毐,乱王宫,把持国政

庄襄王英年早逝,嬴政年幼,十三岁即王位,政事落入吕不韦之手。嬴政母庄襄王太后还非常年轻,她是歌女出身,哪能空守闺房,在寂寞难忍之时,就召吕不韦进宫,两人私通。本来他们就是老相好,自然亲密无比。吕不韦看着嬴政一天天长大,害怕丑事暴露,就多方寻找代理人。后来找到一个人,名叫嫪毐,将他冒充阉人入宫,日夜陪在太后左右,天长日久,生了两个儿子。太后把这两个私生子藏在咸阳西边二百公里远的雍地蕲年宫,这是秦国早期的京都。庄襄王太后与嫪毐也长年居住在这里。

由于裙带关系,庄襄王太后、吕不韦、嫪毐勾结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吕不韦控制外朝,嫪毐控制内朝。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这样满朝文武都倒在相国一边。人人都知的事情,只把秦王嬴政蒙在鼓里。

(三)秦王亲政斩除奸凶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他岂能容忍吕不韦、嫪毐集团长期把持政权。秦王十分聪明,他知道吕、嫪联盟,在宫内宫外盘根错节,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斩除的。他冥思苦想,决定分步打击,先收拾嫪毐,然后顺藤摸瓜除掉吕不韦。按封建宗法制度,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还可以提早到十八岁进行。可是秦王过了二十岁也没有举行加冠礼。加冠就意味着秦王成人,吕不韦要还政于秦王。吕不韦当然不乐意,千方百计推迟秦王的加冠礼,加紧扶植嫪毐势力的发展来分权,竟至于大小事皆决于嫪毐。嫪毐有家僮千人,宾客求宦为嫪毐舍人的也有千人。嫪毐甚至公开扬言是秦王的“假父”。这一下纸包不住火了,秦王知道了太后私通,以及嫪毐、吕不韦政治集团的底细,但不动声色。表面上,秦王更加尊敬相国吕不韦,称他为“仲父”。

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秦王决定后发制人。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已经二十二岁,再不实行加冠礼已经说不过去了。太后指令吕不韦给秦王举办加冠礼,计划发动一场政变。庄襄王太后的算盘是:行完加冠礼,还政于秦王,自己住在雍县蕲年宫,秦王加冠后必然到雍县蕲年宫晋见太后。这时嫪毐发兵攻击,在蕲年宫杀死秦王,夺取政权,由太后与嫪毐所生的儿子来做秦王,由于私生子还是小孩,这样太后、嫪毐、吕不韦集团又可大权独揽了。长信侯嫪毐假传秦王命令,又传下太后命令,发动雍县县兵、蕲年宫卫士、官骑以及舍人数千人戒严,只等秦王到来。

秦王已有戒备,知道嫪毐的行动。他暗中令副相昌平君、昌文君调集精锐部队,做好攻击准备。嫪毐在咸阳的府第被监视起来。嫪毐作为宫廷总管,要在咸阳亲临加冠礼,然后陪同秦王到蕲年宫。秦王的部署做得很周密,嫪毐与吕不韦事前一点也不知道。嫪毐等骄狂自大,没把秦王看在眼里,疏于防范,这一点正好被秦王利用了。

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己酉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秦国向何处去,历史要在这一天作裁决。双方磨刀霍霍,决战在这一天进行。

清晨,风和日丽,是一个好日子。双方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但表面一切平静。秦王自认为稳操胜券,步履十分从容。嫪毐心怀鬼胎,忐忑不安。吕不韦心事重重,表面平和,但显然不像平日颐指气使的模样,今日秦王行加冠礼,他要交还政权,一定要显示出雍容大度来。不知将要发生事变的群臣百官,熙熙攘攘,这是难得的庆典,自然兴高采烈。在礼官导引下,秦王庄重肃穆地举行完加冠礼并礼拜完了太庙祖宗,俨然是一国之君了,全体百官都要听从秦王的诏令。这时嫪毐上前,恭请秦王前去雍县蕲年宫晋见太后。秦王一改常态,庄严地发出命令,回宫先上朝理政事,改日上雍县晋见太后。

嫪毐请不动秦王,警觉事情有变,他自然不肯上朝,托故回府。秦王冷笑一声,允许嫪毐回府。秦王知道嫪毐回府发动叛乱,有意让他先动手。嫪毐一走,秦王立刻下令咸阳戒严,四门紧闭,不得放走任何一人出城。

秦王在殿上召集群臣会议,公布嫪毐的罪行,有意不提吕不韦一个字,秦王还要利用吕不韦的声望,用吕不韦之手铲除嫪毐集团,然后顺藤摸瓜牵连吕不韦进行打击。秦王发布讨伐嫪毐的宫廷诏令,由吕不韦挂帅征讨。昌平君、昌文君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吕不韦已经是赤手空拳,不能不听命于秦王。

秦王军队包围长信侯府第,长信侯嫪毐一伙已经动员起来,两军在咸阳发生大战。秦王发布命令说:“无论士兵还是宦臣,都有讨灭叛臣的义务,只要杀叛兵一人,拜爵一级,任何人,只要活捉嫪毐,赏钱一百万,杀死嫪毐,赏钱五十万!”好一阵厮杀,只觉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后秦王的军队取得胜利。

嫪毐兵败咸阳,被乱兵杀死。其重要成员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余人都被活捉。卫尉竭是宫廷警卫长,内史肆是京都首长,他们成为叛乱集团的骨干,这说明嫪毐集团卷得多么深,这场宫廷政变是多么的令人心惊。由于嫪毐被杀,蕲年宫的叛乱没发动起来就被扑灭了。

(四)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秦王政十年(前237)十月,吕不韦因嫪毐事株连被免相国,回到封国河南。又过了一年,诸侯使者交通吕不韦,络绎不绝。秦王害怕吕不韦造反,于是赐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看出,秦王害怕自己的影响,已动了杀机,不愿受诛,于是饮鸩自杀。一个执掌十三年秦国政权的一代名相,就这样心有不甘地离开了人世。

吕不韦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干的人。他执政期间,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秦王政初年的军事行动,都是吕不韦指挥的。史载:

元年:全部攻占韩的上党郡。蒙骜平定晋阳,重建太原郡。蒙骜是吕不韦重用的秦国大将。

二年:再度攻取魏的卷。

三年:攻魏有诡。

四年:拔取魏有诡。

五年:攻取魏的酸枣、燕、虚、桃人等二十城,建立东郡。

六年:攻取魏的朝歌。迁卫君角于野王,作为秦的附庸。

七年:攻取赵的龙、孤、庆都。攻取魏的汲。

八年:长安君(盛桥)攻赵,在屯留叛降赵国。

九年:攻取魏的长垣、蒲、衍氏。

吕不韦能识人用人,完成秦朝统一的开国丞相李斯就是吕不韦发现并推荐给秦王的。为完成统一,吕不韦还做了集思想大成的工作,就是前文提到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据说这部书完成以后,吕不韦用重金悬赏,有客人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由此可以看出吕不韦的自信。这是一部统一百家思想的书,流传后世。

在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事业中,吕不韦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和李斯并称的两位秦国大臣。

三、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反击匈奴侵扰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名为《出塞》的诗,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经典作品。历代人民每当国家有敌警之时就会想起李广,由此可见李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李广是一位神箭手,百步穿杨;李广用兵神出鬼没,善于奇袭敌人,敢于打近战,短兵相接,拼死战斗,全军团结如一人,个个神勇。匈奴将士畏之如神,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汉朝的飞将军”。

然而,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将领,在仕途上却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后半生始终是“官不过九卿”,“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特别是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统治集团出于偏见与私心,竟把李广调出主力部队,使他难以施展自己;加之行军迷路,贻误军机,在上司的威逼下,不得不含恨自刎。

李广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汉武帝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他曾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而他的迷信、偏私又压抑了某些人才。李广的命运在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单从战功来看,李广一生戎马,败多胜少。从汉匈战争的大背景来看,李广带兵四五千,最多一万骑,不是汉军主力,常常是作为配合主战场的支路战术部队来使用的。像李广那样的战将很多,如与李广齐名并称的程不识将军,也是当时名将。此外,公孙贺、公孙敖、赵信、李息、张次公、苏建等一大批封侯的将军有几十位,司马迁何不为他们立传,却单单给李广作传?李广是因司马迁垂名青史,受到万人景仰的。司马迁既有对李广的遭遇的不平及同情,也有对统治集团最高统治者处事不公的愤慨,但又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寓论断于序事中”,把悲愤之情藏于字里行间,写得辞采斐然,是一篇情、理、事绝佳的人物传记。司马迁是怎样塑造李广的典型形象的呢?下面试作分析,分三个层次来谈。

(一)《李将军列传》的内容

汉武帝时的汉匈大决战,几次大战役都投入了数十万的兵力,李广作为二千石级的将军,虽然独立作战,只是支军策应,由于带兵少,遇上匈奴主力因寡不敌众,总是遭到重创,甚至全军覆灭,乃至一次被俘逃脱。司马迁与李广是同时代人,他目睹李将军其人风采,熟悉他的为人,访得李广的事迹一定不少。但作者没有记流水账,泛泛记述其人,而是选取了若干典型事例,仅用三千多字,就把李广一生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再现了出来。

全文有五个段落。

第一段,简要写出李广的家世和他青年时期仕文景时的际遇与战功。可以说李广出场就与众不同。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关西是将军频出的地区,秦汉时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民谚。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今陕甘一带是汉人与胡人争战之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打仗是十分熟悉的,男女都能走马射箭。而李广又身为将门之后,其先人就是秦朝著名大将李信,受着“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更具有当军事指挥员的优越条件。因此,从军之初,便很快显露出他的才干。李广侍卫皇帝,“冲陷折关”,搏斗猛兽;李广与吴楚军作战,“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李广担任的职务凭着战功迅速提升,从中郎到武骑常侍,从骁骑都尉到边郡太守。论年龄,当时李广仅三十多岁,已经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了。难怪汉文帝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生不逢时吗?历史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文景时,李广就在平叛吴楚之战以及在边郡与匈奴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可是未得封侯,在武帝时赶上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而阴差阳错,仍未封侯。司马迁引用汉文帝的话对李广的杰出才干作了高度评价,也是后来李广没有得到公平待遇的例证,其用意深刻,并透出一股悲凉。

第二段,写李广与匈奴作战的事迹,以及凸显李广善射的遗事“射虎没矢”等内容,展示了李广胆略超群,治军简易。同时写了李广也有心胸狭隘的一面,枉杀了霸陵尉。本段内容是全传的精髓,而对敢打硬仗的作风的描写是重中之重。作者用精细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对方上当受骗,化险为夷,最终脱险而归。

第二个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退,最后脱险而归。

第三个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能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战斗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退去。

三个故事集中表现了李广作为指挥员的三个侧面:第一个表现他临危不惧,沉着机智;第二个表现他善抓时机,勇脱困境;第三个表现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看过故事,没有读者不为李广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所感动。

李广在战场上对敌人猛打猛冲,冷酷无情;平时和战士相处又是那样平易近人,对士卒关怀备至。他得到皇帝的赏赐,从不独占,总是分给部下。队伍饮食供应不足,一向是“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为二千石四十余年,而“家无余财”,他也从不把治家产的事放在心上,“终不言家产事”。

在治军方面,他也有独特的风格。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阵,幕府中的文书簿籍事务一律“省约”,甚至夜间连刁斗都“不击”。是不是李广太随便、太麻痹大意了呢?当然不是这样。他只是不讲究烦琐的形式,在关键的地方他是丝毫也不放松的。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然亦远斥候”,这句话很有分量,尤其是那个“远”字,对表现李广治军粗中有细的特点,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段,写李广一生血战不得封侯的苦闷,以及晚年出征,遭受排斥,含恨自刎的悲剧。李广青年从军,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却始终未能封侯,相反“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不但封侯,还做了丞相,位至三公,甚至连“才能不及中人”的李广部下,封侯者也多达数十,这是什么缘故呢?李广心情十分苦闷,找望气者王朔解答。望气者王朔是专以观测星象云气预卜吉凶的,这种人算命的诀窍就是先引诱人说出自己一生中最内疚的事,然后接过话题作为占卜的依据,以便自圆其说。所以当李广说出“杀已降”的事件之后,他便煞有介事地告诉李广“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倘若李广说出别的内疚的事,他也会接过来说,“啊!祸莫大于如此如此”。这等人,说话总是左右逢源,不足为训。那么李广何以难封?下文将继续探讨。

第四段,写李广门第的衰落,加重了悲剧气氛。传末写李陵降匈奴事,因与李广个人事迹较远,这里不对李陵作评论。

第五段,作者评论。称赞李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二)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未能封侯,当时军民为之抱不平,故李广死时,一军皆哭,天下知与不知的平民百姓也为之动容。历代以来,人们也为李广鸣不平,以至于“李广难封”成为一个讨论的课题,至今还争论不已。有人说,李广难封,因其祖上李信是秦朝大将,汉朝承秦,对秦人遗民子孙有歧视。这种观点毫无根据,把现代的阶级观念搬到了古代,不符历史,姑置不论。有人说,李广不善言辞,不会公关,不拍马屁。也有人赞同司马迁提出的观点,李广数奇,即命运不好。李广数奇,是一般世俗之见,是当时人的历史局限,也是给予李广不平待遇的汉武帝、卫青等人的观点,而且还是李广本人无可奈何而叹息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今天当然站不住脚。李广难封,有主客观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当时人们观念凝固,立法不健全,主观原因是李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秦汉时奖励战功,以斩敌首级来论功,杀敌首级,爵位升等,所以封爵为级。卫青、霍去病,他们打了大胜仗,且不用说,而跟随卫、霍主力作战的那些偏将军,才能不及中人,在李广之下的人,乃至李广部属因李广调离后不久也得了封侯,因为他们都立了战功,杀敌若干,俘获若干,自己未败。李广呢?却总是与敌死战硬拼,杀得匈奴人胆寒,畏李将军如虎。李广杀敌不少,可是却没有战功。原因是,李广为支军诱敌,总是以少击众,如元狩二年(前121),李广出右北平,以四千骑之众迎战匈奴左贤王四万骑,虽然血战杀敌,而自己也差点全军覆没,于是功过相抵,无赏。这种封赏的法律本身是不公平的。李广打的是阻击战、攻坚战,策应主力,本军作出重大牺牲是对全局付出的代价,应为首功。现代战争,受命打阻击战的作战部队差不多也要全军覆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特别是李广死心眼打仗,吃亏不小。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四将军,各率万骑分路出击匈奴。李广等三路掩护卫青主力深入匈奴龙城,卫青如入无人之境,**龙城,立了战功,而李广出雁门恰遇匈奴主力,血战而全军覆没,自身被匈奴生俘,半道拼死逃脱回来,不但无功,按汉律还有死罪。由于李广勇猛杀敌,允许用钱赎罪,免官为平民。司马迁为之愤愤不平,字里行间批评李广为什么这样死心眼打仗?司马迁是以贬为褒,就像写《屈原列传》,埋怨屈原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到别的国家去谋发展,可是读了《离骚》后深受屈原爱国的精神感动,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不觉出了一身冷汗。司马迁埋怨李广死心眼打仗,很可能也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才倾其全力用心用血写出《李将军列传》,表彰李广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司马迁的命意就在于此。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人产生对李广的同情、怀念,李广难封在人们的心中,李广及其作者司马迁可以欣然长眠于地下了。

李广难封的主观原因当然是受到统治集团的不公平待遇。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正是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漠北战役。汉朝投入骑兵十万,步兵(包括辎重部队)数十万,卫青、霍去病各率一军,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对李广来说是最难得的杀敌立功的好机会。他不顾年迈,“数自请行”。汉武帝本应该给他创造条件,发挥这位老将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他百发百中的射技。不料,汉武帝表现却很冷淡,“弗许”。经过再三请求,“良久乃许之”,以李广为前将军。前将军本应为先锋,正面当敌,李广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不料,出军之时别生枝节。原来卫青是个外戚将军,他为郎时,其友公孙敖救过他的命。这次出征,卫青早有计算,他要公孙敖为先锋立功封侯,于是从中作梗。果然汉武帝嘱咐卫青“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这样,卫青有恃无恐,强令李广改出东路。东路迂远,又失向导。结果,李广非但未能杀敌立功,亲捉单于,而且还贻误了军机,按军法当受审。他毅然“引刀自刭”,演出了一幕千古悲剧。

李广死后,李氏的不幸并未结束。作者在第四段落又告诉我们,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替父报仇击伤了大将军卫青,结果又被霍去病趁打猎的机会用暗箭“射杀”。当时霍去病正威名显赫,汉武帝为了袒护他这个姨侄,竟声称“鹿触杀之”,一桩人命就这样不了了之。

李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为保卫汉朝边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剑之下,这个历史悲剧是令人深思的。它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培养选拔除了要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需要外,还有一层亲疏关系、恩怨关系,以及个人偏爱或成见等人为的罗网笼罩着。即使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功劳显赫的卫青、霍去病也不例外。何况李广又是个“讷口少言”“自负其能”的人,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还敢和顶头上司发脾气,不辞而别,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才,要想取得统治者的重用显然是很困难的。

一生血战的李广虽得不到统治者的喜欢,在人民群众中却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死以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可以肯定在这个悼念的行列里一定也有司马迁。司马迁是怀着深深的敬意与同情来追述李广的事迹的。在第五段赞语中司马迁引用了一句古语和一则谚语,高度赞扬李广那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品质,说明他和李广在感情上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篇传记之所以感人至深,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三)《李将军列传》的艺术特色

本传作为千百年来传颂的名篇,不但内容丰富,思想厚重,而且书艺绝伦。举其大端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司马迁塑造典型人物,善于立一主题编织故事,人物情节故事化,本传就是一个典型。从故事性来看,《李将军列传》重点记述李广追杀匈奴射雕者、佯死脱险、斩霸陵尉、右北平射虎没矢、破左贤王之围、不对簿自刎等一系列故事,用以展现李广一生“数奇”而怀才不遇的悲情故事,故事突出,所以读来兴味无穷,氛围悲壮,发人深省。从主题看,明人陈仁锡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陈评史记》)李广一生屡立奇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全篇故事围绕这一主题矛盾进行组织和展开,因此寓意深刻,非大手笔不能为此。

其二,把握人物特征,突显李广“善射”与“忠实宽厚”,写出个性。先说“善射”。凡名将各有特长,李广“善射”,乃是受“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在李广身上发扬光大。李广“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这里的“竟死”,指李广一辈子,终其身以善射为乐。匈奴是引弓之民,为汉边患,李广以“善射”对匈奴,征服射雕者,其武艺精彩绝伦,乃至于射虎、射石没矢。艺高人胆大,如比“善射”,敢与引弓之民族匈奴比高低,所以李广敢打近仗、硬仗。李广凭“善射”判断敌情,伤中贵人者乃匈奴射雕者。李广还凭“善射”脱险,凭“善射”在打遭遇战中稳住阵脚,阻敌前进。射石没矢,则是“善射”的传奇。李广有如此绝世之才艺,运用于生逢其时的抗匈战争中,却以悲剧结局,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司马迁写李广“善射”,不是孤立地写才艺,而是写人的际遇与命运,韵调高昂,不同凡响。

其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格魅力。李广的“忠实宽厚”也是古代名将中最突出的。李广外貌“悛悛如鄙人”,长得像一个庄稼汉。李广不善言辞,司马迁说他“口不能道辞”,一句假话都不会说,一点假也装不出,可以说貌如其心。李广作风宽缓不苛,让士卒人人自便,尊重人格,又廉洁奉公,把赏赐都分给了部下。李广行动上热爱士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做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圣人之教。司马迁许之以“忠实心”,说李广“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这些是李广的人格美、心灵美,赢得了全军的拥护。李广死心眼打仗,与他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其四,善用对比手法。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将李广的“善射”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将李广的治军与程不识对比,将业绩与李蔡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才艺、品格与际遇。《史记》用互现法将《李将军列传》与《卫青霍去病列传》对比,突出李广死心眼打仗,虽受不平待遇而爱国精神不减,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可贵民族精神,牺牲小我,一切为国为家。《李将军列传》与《韩安国列传》对比,韩安国是忠厚长者,善待曾侮辱过他的人,而李广却杀了霸陵尉,这是对李广心胸狭隘的批评,也恰与一个粗犷猛将的生性合拍。

短短三十几个字,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形象。霸陵尉与随从当面对话,是明写;李广默不作声,是暗写。明写者,形象鲜明,惟妙惟肖;暗写者,虽不著一字,但读者从作者叙述的矛盾冲突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理、神态、面貌的变化。多么精彩,多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