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谪限满期后的升迁 第一节治庐陵县

为忤了刘瑾,弄得贬谪到龙场,三年之后,谪的期限也满了。朝廷升他为庐陵县的知县,在宦海一落千丈的阳明,渐渐地要往上升浮了。

赴任时,路过常德辰州,遇见旧日门人冀元亨、蒋信、刘观时等,又闻得他们都能卓然自立,不谐流俗,不禁大喜。说道:“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友,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愿恍恍若有即者。”即又在途中寄信与冀等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这段话,就是阳明告学者悟学的法子,是很有价值的。

他自从上任之后,对于政事,不用盛刑,专以开导人心为本。这不是他的迂腐处,乃是他为政的重要学问题处。他已知道用刑是治不好人民的,惟有正本清源,先从开导人心起,方易收民善之效。他考稽旧制,选举县中三个年高德厚、品端行粹的老人,作为治理词讼之事的总裁判,自己只在旁边做个监督,坐视三老审判。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我国人的心目中,最敬重的就是年岁又高、德行又好的老人,所以俗有“凡事要好,须问三老”之谚。阳明已看到了这点,故选三个有德的老人来主持讼事。如若有人诉讼什么事,便使三老向来诉讼的人,委曲劝谕。一般人民,均悔过自责,甚至受了感动太深的,还要泣下。明代的诉讼之风,原是非常之盛,而庐陵县的人民,更是健于讼争。自从阳明这样把人心一一开导,便都觉得诉讼,是件极不好的事,除非是出于万不得已,方来诉讼,否则再也不来。由是积弊已除,囹圄为之日清。

在庐陵县不仅仅是息了讼风,他还做了几件德政,值得我们说一说的。

有一次县里流行症大盛,罹者多不能免,一般人都怕病症传染厉害,每逢自己家中,如有一人染着了流行症,则其余的人,一概都潜自离开了,诚恐感受病者的传染。这病者每每因病还不曾死,可是汤药饘粥不继,反多饥饿而死的。阳明一方面派遣医生,分行救治,一方面又出谕劝令子弟,须兴行孝弟,各念骨肉,莫忍背弃。由是染疫而死者渐少,浇薄之风俗,也为之一变。

在县里盗贼颇为横行,民间既无防御之法;以前的长官,又无抚缉之方,盗势由此益盛。阳明便立一种保甲法,保甲法就是与现在的调查户口差不多。又谕寇至须互相救援,坐视者科以重罪。又令各家家长,须严束子弟,毋染薄恶,已染者宜速改过向善;过去不咎,否则即治以法。盗风由此乃戢。

天时亢旱,以致火灾流行,有次竟延烧千余家。这原因即在衢道太狭,居室太密,架屋太高,无砖瓦之间,无火巷之隔。所以一遇火起,即难救扑,往往成为巨祸。阳明便立一法,以为救济。凡南北夹道居者,各须退地三尺为街;东西相连接者,每间让地二寸为巷。又间出银一钱,助边巷者为墙,以断风火。沿街之屋,高不过一丈五六,厢楼不过一丈一二,违者有罚。火灾从此也渐渐减少,即或起火,亦不能成为巨祸了。

此外,还有绝镇守横征,杜神会借办,清驿递,延宾旅,在庐陵总共不过七个月,便做出许多有益于民的成绩。他走了之后,庐陵人还是口碑载道,思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