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对,这才是自由

//

做“正确”的事情,

不是我们的全部需求,

表达自己的自主性,

才是生命的需求。

//

之前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大火的女团中一个女孩的自述。读完后,我觉得我读了一个和娱乐无关,却和自由相关的故事。

流量和资本,让这个女孩坐上了某选秀节目第三名的宝座。然而争议巨大。其实这个看起来自由真实的姑娘,活得一点都不自由。

她在自述里面说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女团,当她被关注、当她爆红后,她说:“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站到我的位置上,来体验一下我的恐惧。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女团是什么,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从农村出来,读书不多的她来到了光怪陆离的世界,她是真的适应得很勉强。

她在节目中说:“能坚持到现在,我觉得已经挺好了,我害怕自己撑不住,所以我想快点结束,让我体面一些。”

从世俗的角度讲,一个十八岁就从老家去大城市打工的农村女孩,成为国内讨论度极高的选秀节目的第三名,她获得的绝对是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她可以不去获得吗?她可以选择放弃吗?这真的让她享受吗?还是这一切都是她必须争取、必须坚持的呢?她自由吗?什么是自由呢?

在这里我想放上两段话:

“她现在的名次非常高,但我相信她一定非常痛苦。老天爷就是给她这碗饭吃,这是她的命,但这碗饭她捧得摇摇晃晃的,这个碗随时可能会掉下来。但是她非常努力,因为她好不容易才可以吃到这口饭。”——这是节目导师对她命运的总结。

“我来参加这个节目,我的哥哥知道。但是现在我不希望他看到这些东西。我希望他还是过他原来的生活,我也会负责给他更好的物质生活,希望他不要太操劳。”——这也许是对这个故事的另一个解读。

我觉得,关乎自由。

有的人每天都想活得自由,却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自己总是有一种压抑窒息、动弹不得的感觉。我想,也许他不知道一个秘密——自由,从来就不是指“做一件结果好的事情”,而是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自由肯定是有代价的,因为可能导向不好的结果。生活中做所有事情都自由,肯定是不现实的。

“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也不想写作业。”孩子会这样说,这就是他想要的自由。但是他不能说不上学就不上学。

不过,即使在这件不可以那么随心所欲的事情里,也有一种自由容易被忽略——孩子拥有表达“我不想上学,也不想写作业”的自由,当然,前提是,他的父母能够承受住他这样自由的表达勾起的焦虑情绪,能够允许孩子产生“我不想上学”的想法。

一个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管教,自由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成年之后,或者说,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负责的时候,那么他是有权利去选择做一件事情的,而这件事情的结果不一定好还可能很糟糕,但是只要他喜欢并愿意承担代价,他仍然可以去选择。

这就是自由的日常体现。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小王,三十岁女性,未婚,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秋风起了,她跟我抱怨说,现在每天早上,穿什么衣服还要被妈妈唠叨:

“你还穿短袖?这样会感冒,换长袖啊!”

“别穿裙子了,将来老了你会和我一样得风湿啊!”

“妈妈是为你好啊!你怎么这个态度啊!我怎么养了你这种女儿啊!”

“你翅膀硬了是吧,妈妈说一句,你顶十句!”

……

在小王的故事里,她在降温的天气里仍然坚持穿着短袖短裙出门,即使真的被冻感冒,那也是她的自由。

也许听妈妈的话,换长袖长裤,小王不会感冒也不会得风湿。这是一个妈妈期待的好结果,但是,小王仍然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我想这样做,即使它可能会引发不好的结果。但是只要我喜欢,我就愿意承担这样的结果。

自由,在小王故事里的体现,并不是“我没听妈妈的话,但是你看我也没感冒,所以我是对的”,而是“我感冒了,也许我的选择不够好,但是我就是愿意这样”。

小到感冒,大到不结婚、不生孩子、结束关系、换工作、更换性别、放弃极好的事业或学习机会、做一件很蠢的事情、进入一段毫无结果的关系、爱上一个渣男或渣女……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自由。

自由当然是有后果的。小王一定要穿短袖短裙出门的话,后果不只是感冒,还会让她妈妈很不舒服,她得面对她妈妈的情绪。

不生孩子,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迎接众人关切询问的目光、父母的沉默和叹息,做好对另一半改变丁克想法、违背承诺另觅新人的思想准备。换工作,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可能换了之后发现,这个新的选择更糟糕。投入去爱一个和你不会有结果的人,是你的自由,但你也可能会一辈子揣着一颗破碎的心,再也找不到没有遇到他时的那种平静。

有的自由,也许无伤大雅。有的自由,也许会建立辉煌成就,或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是有的自由,就会导向失败、糟糕、心痛甚至被众人耻笑的局面。

可是,如果你当时真的很想去做呢?

那么,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个自由,付出可能的一切代价。

自由,讨论的不是对错、好坏,而仅仅指一个人的自主性,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一个人要活得自由,完全有可能违反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或者在一个评判体系里是错的,又或者在现实层面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全然的自由肯定是不现实的。

如果你不断违反法律,那你就会一直在监狱里;如果你不断伤害关系中的他人,那你也许就不再有社交关系了;如果你随便乱花钱,你就没钱花了;如果你不工作,你就会很拮据……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着我们的自由的。难点是,你能否允许自己做不那么对的事情,或者结果会不好的事情。

人不是机器。只有机器才要按照完全正确的程序运行。人不应该按照某种设定活着,而应该自由地活着。

假如你不关闭你身上那个“一定要正确”“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完美”“一定要被人肯定”的程序,你不过就是一台按照程序进行演算和工作的机器而已。

你当然就会越来越感觉到被捆绑、被束缚、窒息、毫无生气、活得没有意义。

[3]

做“正确”的事情,不是我们的需求,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标准。

表达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生命的需求。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煎熬,其实是在标准(价值观)和自主性之间,承受着内心的巨大冲突。也可以说,在主管本能的本我和主管道德评判的超我间,找不到平衡。

有的人,超我太严厉,发出的声音又大,本我总是被打压的话,他就只能按照严厉的超我定的标准去活。

他肯定是不自由的。

这个超我,当然也是和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你的态度相关。

超我里,充斥着评判指责的声音:“你看你又懒惰了”“你这么久都没有进步,别人都如何如何”“你还有脸放松自己”“你骄傲了,这样你马上会落后的”“你忘记爸爸妈妈说的话了吗”“你干这种事,别人会怎么看你,不丢人吗”。

于是,本我的愿望里想干的那些事、想冒出来的表达,都被堵住了。

如果一开始,超我**着你的行为和想法,让你只做令父母满意的事情,只做符合社会评判标准的事情,那么就会形成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只做结果正确、别人期待之中的、让别人满意的事情,那么你自己的本能和本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你活成了标准本身,而不是你的样子了。

为什么本我的声音,总是被压抑呢?

因为它总是看起来“不好的”“错误的”“自私的”“不够健康的”“会引发后果的”。可是,它是珍贵的,它代表了那些因为“不正确”而被你压抑的愿望。

如果一直压抑,从不去听它发出的声音,那么你的心就会生病。

如果你要活得自由,你就得面对,你自由的选择,不但可能导致不好(不符合标准)的现实结果,更难的是,你还得面对那些你在意的人对你的种种强烈的情绪。

小王只是想穿得少一点,但是她妈妈就扔给了她很多很多情绪。小王因此会内疚,会愤怒,但是妈妈是不会被她改变的。所以,小王在选择穿少一点的同时,就必须接受妈妈的情绪。

当然,现实中,她可以在物理上拉长和妈妈的距离。不过,即使隔着千山万水,甚至有的人父母都已经离世,却还是避不开“内心的父母”对自己背过脸去的样子,以及他们失望的声音。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你可能会让你在意的人不满意。

而他的不满意也会反过来折磨你的情绪。除非你越来越能划清你的生活和他人的界限;除非你能够越来越不在意这个人对你是否满意;除非你的自我越来越坚定、勇敢,能够去面对自责、自我否定、内疚、亏欠这样的各种情绪,那么你做出自由的选择就会相对容易。

所以,自由是建立在你拥有资本的情况下的,要不然就很难做到。

这个资本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内心力量的资本。

自由不是简单的想吃就吃、想哭就哭、想睡就睡——那样只是表面的自由。

一个人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放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建立在有资本的前提下的。有资本放弃,有资本输,有资本去试错。而很多时候,这个资本够不够,多少算够,也是由你自己去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