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

//

我们需要知道,

美好的对立面就是丑陋,

光明的对立面就是黑暗。

世界如此,他人如此,

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

//

曾经有两起性侵的事件,引起大众的关注。

一起是发生在一九九八年的北大九五级本科生高岩被性侵事件。对“肇事者”沈阳教授的讨伐之声席卷了我们的朋友圈,有人在此际却表示怀疑,认为毕竟没有确凿证据,无法还原真相。

另外一起是二〇一七年四月因童年被老师性侵的二十六岁女作家林奕含患上抑郁症自杀的事件,人们因而觉得恐慌——女孩的生存环境如此危险,如此容易被侵害。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是女孩的父母,如果我们身边有女性密友,如果我们被一位少女视为可以信任的姐姐、哥哥或者师长,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1]

两个女生,一个在二十二岁离开,一个在二十六岁离开。

一个是名校文学院的优秀高才生,一个是台南有名的天才少女、长篇小说作者,她们都被认为是那种优秀、乖巧、纯洁的女生。

为什么她们的人生都会以这样的悲剧结尾?

对于少女来说,这种侵害的确“像一场核爆”。

人类存活,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这种精神力量坍塌,人也就会跌入深渊。

真正的崩溃,不是情绪上的崩溃,而是原来价值观的瓦解。跟随着价值观瓦解的,还有我们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自我信念。

荣格曾经有过这样的探索,他认为,人活着会经历一次或几次那种整个思想体系(价值观)的坍塌(转化),然后在这种“被迫的”坍塌(转化)之后,人再慢慢建立起新的思想世界。

我们活在一种自我信念中,这种信念有坍塌的可能。

某种信念坍塌后,你的自我也随之倒塌,如果没有新的信念建立,找不到可以自我依托的东西,那么这次坍塌就是足以埋葬你生命的黑暗。

不是所有人都能越过那段黑暗,不是所有人都能重新在真实世界建立一种自我可以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

比如有的人对婚姻有一种和自我相关的信念,觉得只有将婚姻维系下去的自己才是可接受的,所以一旦离婚,这种关于自我的信念也就崩溃了。

有的人对于事业有一种信念和追求,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在某个职位继续升迁,但是这类人如果突然遭遇了不可控的“滑铁卢”,就会因为不能接受这种失败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摧毁过去对自我的设想和认知,自我信念就会崩溃。

这个时候,也就是沉重的抑郁突袭一个人心灵的时候。

当世界和我们预计的、想象的、理解的不一样,过去基于这种理解建立的内心中的“自我图画”,随着超出我们预期部分的世界来临而被撕得粉碎,于是过去的信念都坍塌了。

对于这两个外在、内在都特别优秀的女孩来说,“那件事”就是一场核爆,它摧毁了她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也摧毁了她们内心对世界建立的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好的、纯洁的,我值得并且一定会被爱。

[2]

一个女孩,从小就觉得自己很美好,她的自我里面不能容纳丝毫的丑陋和肮脏。她这样理解自己,也这样理解世界和他人,如果说,在这个女孩长大后现实里遇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么她一定会很幸福。

但如果不是呢?如果不是,就会非常危险。

她可能没有接触过那些很阴暗的东西,比如人性的丑陋、自私和贪婪。没有人告诉过她,没有人谈论过那些,她不知道如何接纳他人的阴暗面、世界的阴暗面,甚至自己心中的阴暗面。

可遗憾的是,她还是活在一个有着自私、丑陋和贪婪的世界上。只不过这个真相,她并不了解。她误以为,世界很纯粹,爱很纯粹,心灵很纯粹。

每一个女孩都可能是这个女孩。

这个误会,在很多人身上,根深蒂固。

其实我们的心灵需要建立一种功能,去容纳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阴暗和丑陋。

我们自身也有丑陋,他人也有。

容纳是一种健康而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或者有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心理功能中的容纳功能很弱很弱,甚至是完全没有的。

对“坏”的容纳和理解,是一种对“坏”的免疫,而不是对“坏”的姑息,它能不让我们在被“坏”侵害后就被感染甚至被杀死。

我们不能完全阻止“坏”的发生,所以要锻炼面对“坏”的能力;完全无法面对“坏”,就犹如免疫系统损坏,活在到处都是细菌的环境里,没有了免疫力,存活会成为一个问题。

女孩的贞操以一种很可怕的方式被夺走,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能摧毁她们的生命?

从两个女生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是,纯洁而美好的内心世界,被一种突然到来的、强制性的、丑陋的方式侵入。

和真实世界绝缘的“防护盖”,随着这种侵入被粗暴地打开,女孩开始接触到了外界和人性的丑陋,外界的丑陋真相、老师人格的阴暗面和女孩内心自我认同中极为纯洁的一面发生了链接——这种链接,让她们的自我产生巨大的动摇。

那个内心赖以生存的信念——我是好的、完整的、纯洁的,我值得也配得上最好的爱,这种思想体系即将坍塌。

在这两个女生面前可能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相信自己和他之间,是爱。

她们做了同样的选择,或者说,别无选择。这是她们尝试自救的方式。

这就是女作家在小说里面写的“催眠自己爱上他”。

在另一个女生的故事里,根据当年好友的表述,开始她是说他对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让她很难接受,后面渐渐描述到“爱”这样的字眼,并且也非常苦恼于他还对其他女生这样。

似乎,她们都在努力去相信,那个男人和自己产生了链接不是因为内心的邪恶丑陋,而是因为爱情。

“我从此不纯洁了,变得不完整变得肮脏了”,这样的自我认知,对于两个女孩来说,是她们的自我无法承受的,她们建立的自我信念会坍塌。

所以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如果我和他是相爱的,是因为相爱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么我就可以认为自己还是纯洁的。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情,我没有被玷污。”

但,很快,对爱情充满了幻想的女孩就会发现,当她需要把这个人放进爱的位置去相信时,这个男人根本没有办法进入这样的位置。不管她们多么想拯救自己,如何催眠自己去相信这是爱情,但他的行为却在说明,这的确不是爱情。

不仅不是爱情,而且还是一种为了满足欲念而暴露人性丑恶,伪装在善良、高尚外表下自私的侵害。

无论女孩多么不想接受,这个冰冷的现实最终还是砸到了她们身上。

无处申诉,无法通过惩罚去实现公平,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犯错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反而倒打一耙要将受到侵害的女孩钉在耻辱柱上,这种现实的“砸”,她们的内心经受不住。

她们身处的那个她们觉得无比美好的世界和自我认同里美好的自己,都崩溃了,粉碎了。

荣格所言的思想体系的坍塌和重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在那段黑暗的路程里,有的人,此后就一直活在黑暗的谷底,一直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再也找不到一种方式和信念让自我可以再度聚合起来。

有的人,就此选择了离开。

[3]

面对那种颠覆性的改变和轰然倒塌,我们应当如何?

一个人本来觉得,世界只有好的一面,因而在这个世界中的自己,也是完整的、好的,自己认同的人,也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心灵是纯粹的。

突然,在自己相信的人里面,遇到了一个颠覆这种“本来觉得”的人,他打开了世界的潘多拉魔盒,里面黑暗肮脏到无法描述。

强烈的冲击,会打垮纤弱的灵魂。

尽管也有很多人经历了很糟糕的事件,但他们携带着剧痛的内心创伤以及“糟糕的自己”,慢慢接受了这个结局并活下去,接受了世界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艰难而努力地活着,而有的人,真的做不到。

接受不了那个不完整的自己,接受不了在别人眼里被玷污的、糟糕的自己,建立在美好纯洁基础上的自我认知体系坍塌了;建立在别人心目中的那个纯洁美好的自己被抹黑了,自己也就随之死掉了。

不知道如何与那个不够完整的、遭遇了丑陋事物侵害的自己共处,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好坏参半的世界,好好活着,对有一些人来说的确是困难的。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世界的黑暗,那么当她最终去面对黑暗的时候,她很可能就会被黑暗吞噬。所以,从一开始就去接触一些黑暗,才是一种保护。

给孩子的保护,不是给她伪装一个美好世界,而是,陪她一起去面对她接触到的不完美。当她被否定、被攻击、被伤害时,支持她、接纳她,让她因为有后盾而变得强大——这才是保护。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一些父母心里,自己就是道德完美的,自己就不接纳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不接纳自己人性的弱点。比如有外遇的夫妻常年在孩子面前伪装彼此忠贞;比如自己的生活千疮百孔并不和谐完美的父母,却常常在孩子面前高谈完美,对孩子提出“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要完美”“绝对不能这样那样”的要求。

明明世界时不时有阴暗,他也能感觉到,但是他周围却没有人去面对和承认那种阴暗残缺,父母只是一个劲儿地和孩子说你的世界就是学习,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应该怎样……

父母不能面对和接纳自己的真实、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接纳孩子的真实、孩子的不完美,然后孩子也就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在这个处处都有问题、人人都有丑恶面的世界里,这样的人,活下来不困难吗?

很多人最后的放弃,就是因为当自己身上发生了糟糕的事情时,无法接纳自己,也找不到一个愿意去接纳自己的人。她们害怕一旦父母知道,就无法再去爱那样一个“不够美好的她”——“我导致了糟糕的事情发生,这一切都是我的责任”。

如果有人接纳,如果有人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糟糕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我仍然爱你,这不影响你的完整和纯洁”,也许女孩就会讲出秘密,就会被看见、被抱持、被接纳;就会找到力量,重新黏合起那个因为糟糕的事件被粉碎的自我,重新爱上这个世界。

[4]

悲剧背后,自有凶手。讨伐不会停止。但是,如何能够少一些悲剧?

“被侵害了,就不够好了,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了……”

“被坏人玷污了,自己没能阻止这件事发生,就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

“别人误解了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女孩……”

我们太希望我们的世界绝对美好,希望我们在他人那里永远得到肯定和赞美,然而,我们需要知道,世界从来就不是绝对美好的,肯定和赞美也不代表什么,至少它不值得你用命去换。

我们需要知道,美好的对立面就是丑陋,光明的对立面就是黑暗。

世界如此,他人如此,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

我们要锻炼自己,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包容不完美的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包容,不是去姑息坏人,而是指内心对黑暗的消化能力、整合能力、接受自我缺陷和过错的能力。

在接受了世界的真实之后,学习如何与这样的世界相处,如何看待自己的丑陋和欠缺,如何在犯错后继续前行。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并不是人生的绝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才会把你带到人生的绝境。

我们的心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活着,就是要保持心中的光明,和黑暗周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