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的奴才们

狐假虎威并非出于寓言故事,而是出自《战国策》。江 乙借楚宣王问话,用此讽刺令尹昭奚恤,倚仗宣王权势作威 作福。现实生活往往比寓言更像寓言。

领导身边人,因位置的特殊性、便利性,被领导所信 任,也具有了相当的话语权。《水浒传》中的老都管无疑是 此领域的杰出代表。

蔡太师寿期将至,女婿梁中书安排送礼,名曰“生辰 纲”。鉴于曾被打劫的深刻教训,梁中书采纳杨志的建议, 改大张旗鼓为低调行事,令人扮作挑夫,挑着一担一担的礼 物,悄悄地进京。

动身时分,梁中书临时增派谢都管,理由很堂皇,说得 很客气。毕竟杨志由戴罪之身火线提拔为提辖官,然终归不 是自己人,这么多的财物,如何让梁大人放心?

梁中书道:“夫人也有一担礼物……也要你领。怕你不知头路,特地再教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候和你一同去。”

杨志头大了,第一反应就是这活接不了。带别的人,早行晚行、要住要歇,他说了算。但老都管是梁夫人的人,又 是太师府门下奶公,“倘或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杨志如何 敢和他争执得?”

梁中书中气十足,给杨志打包票,“我叫他三个都听你 提调便了”。事实证明,杨志考虑得还是过于简单,有些资 源的使用并不是靠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何况梁中书不也要听 夫人的吗?

一、怨起

杨志选的路线是最难走的山路,选的时间又是一天最 热的时段。军士若要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打,执法严 厉,很不文明。两位虞候只背着包裹,走得气喘吁吁。也遭 到杨志的严厉批评,“这干系须是俺的”。言语上,直接把责 任全归于自己。二人稍做解释,便被杨志批为放屁! 虞候平 时养尊处优,何曾受过这般累,受过这般气? 虽没还口,但 心中腹诽:“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说完,又雄赳赳地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 担子。这种小人得志的形象,简单粗暴的做法着实减分。两 虞候等到老都管抱怨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 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老!”

都管先是忍着,说道:“须是相公当面吩咐道休要和他 别拗,因此我不作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

表面来看,是遵从梁中书的意志,很有顾全大局的高 姿态。略一琢磨,就品出味道来,突出梁中书,本意在于否 定杨志,也鲜明表达了自己反对杨志的立场。

二、激化

入住客店,十一个禁军官兵雨汗通流,叹气吹嘘。都向 老都管抱怨:火热天气挑着重担,动不动藤条打来,都是父 母生的,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都管许愿:“你们不要怨 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一句话,体贴之情,奖赏之 利,顿时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众军汉极为感怀:“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 怅。”大家虽是粗人,也需求理解与尊重。

次晨天色未明,众人欲趁凉赶路,杨志不许,拿了藤条 要打,众军忍气吞声。等到吃过早饭,天气转热,再开始赶 路。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

老都管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在团队中的作用,客观上, 他也确实做了一些息事宁人的工作。但杨志却从未表现出丝 毫尊重,做任何决定不商量、不告知、不解释,该打人继续 打人,就当老都管不存在。

众人的表现呢? 十一个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 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大家心知肚明,老都 管有实力抗衡杨志,都盼着他出招。老都管听了,自然心中 不爽,“权且耐他”变为“心内自恼他”。

我忍让着你,你不能不识抬举啊。矛盾开始升级。

三、冲突

又行了十四五日,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犯了 众怒。六月初四,天气极热。在崎岖小径行了二十余里,日 色当午,终于到了黄泥冈。大家奔上冈子,歇下担仗,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这个起 来,那个睡倒。都是血肉之躯,军士们实在太累了。

老都管与虞候皆气喘吁吁,坐在松树下喘气。见到杨 志又在打人,这时老都管出面了,劝道:“提辖,端的热了 走不得,休见他罪过。”杨志解释此处强人出没,风险太大。 老都管提议:“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 ” 杨志直接给老都管下了结论:你老糊涂了吧? 不能在此歇 凉。老人家拿出态度,说:要走你们走,我自己坐一会儿。

杨志拿起藤条,准备收拾军士。一个军士站起来抗议, 我们挑百斤的担子,你却空手,不能不把人当人,便是梁大 人亲自来,也要让我们说话不是? 杨志直接开骂,拿起藤条 劈脸打去。藤条,在文中第九次出现。老都管终于发威了。

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

老都管出招了,极见章法。大声呵斥,气势夺人。先自 抬身价,搬出自己在太师府的资历,无数军官对他的尊重;再贬低杨志,出身是戴罪之身,职位是草芥子的小官,彻底打消杨志的官威。再是倚老卖老谈道理,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作为老人,出言相劝是合情合理的,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

矛盾正式爆发。老都管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即一剑 封喉。

四、事发

老都管与杨志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动武不如你,辩论 秒杀你。他抓住杨志的话柄,“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上升 到政治高度,扣下一顶大帽子,句句诛心:“你说这话该剜口 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晁盖等人的出现,算是给杨志的台阶下,二人息战。智 取生辰纲的演出正式开始,白胜挑酒上冈,晁盖等人买酒消 暑,喝得不亦乐乎。

那些军汉心痒欲吃,动员老都管让大家买一桶吃。老 都管自己也口渴难耐,恰有众人相劝,于是对杨志提建议。 杨志领教过老人家的威力,妥协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 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买到酒后,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众军士先兜两瓢,叫 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老人家排到第一位。大家心 里都很明白,这支队伍的名义领导人是杨志,但还是谢都管 说了算。

结果中计,众人被麻翻,礼物被劫走。

五、善后

杨志吃酒最少,醒得最早,痛骂猪一样的队友,独自 开溜。这十四人直到二更方才醒来。出事了,谢都管把罪责 推得一干二净:“你们众人不听杨提辖的好言语,今日送了 我也!”

其实,真正不听杨提辖的恰恰是讲话者本人。假设没 有他的干涉,黄泥冈上不可能组团安歇;没有他的过问,杨志更不可能让大家买酒喝。坏事的还真是这位老人家。

久浸官场的老官僚一有罪过,自然而然就轻松把罪责扣 到别人的头上。众军士智慧大爆发,纷纷献计。杨志逃走, 背锅人都是现成的,而且故事都编好了:杨志一路凌辱打骂, 累倒众人,然后暗中勾结强盗,下药陷害,掳去金宝。老都管一锤定音。

老都管道:“这话也说的是。我们等天明,先去本处官司首告。留下两个虞候,随衙听候,捉拿贼人。我等众人连夜赶回北京,报与本官知道,教动文书,申复太师得知,着落济州府,追获这伙强人便了。”

看似是众人拿的主意,老都管只是附和者,而非倡议 者。然细观其行,思路如此清晰,善后如此周全,首告、留 人、报信、移文、追捕,环环相扣。足见老人家内心早有主 张,只不过需假人之口说出罢了。这项栽赃陷害的业务,谢 老都管操办得相当熟练。

所以,主子身边的奴才,那是千万不能得罪的,要待之 以礼。他们近臣之身,深得信任。口含天宪,却夹带私货; 指手画脚,却不担责任;邀功于己,常委过他人。

个个奴才都这般,说到底,根源还是在主子,上行下 效,自古皆然。

无怪乎,杨志们无路可走,落草为寇;无怪乎,山东有 宋江、淮西有王庆、河北有田虎、江南有方腊。

帝国余晖,处处起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