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判 : 大宋忠臣的悲歌

《水浒传》中真正的悲剧人物是一位读书人。他知名度 不高,住在三四线的小县城,官居通判,姓黄,名文炳。

正如《三国演义》尊刘贬曹那般,《水浒传》亦有明显 的倾向色彩。梁山好汉都自带光环,对立人物大都是欠抽形 象。所以,黄文炳出场就被定为丑角,鼻子上涂抹白粉的京 剧脸谱,让人很不待见。

他的职务是通判,却被作者特别注明:在闲。住的地方 与江州隔江而望,唤作无为军,施耐庵还特意补刀:却是个 野去处。他的结局很惨烈,一心报效朝廷,然全家灭门,自 身被剐。

平心而论,黄文炳无疑是帝国优秀的干部。论心,忠诚 朝廷,忠于职守;论才,能力出众,精明能干;论谋,推情 准理,颇有谋略,轻松识破吴用的计策,是集忠臣、能吏、 谋士为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一、忠臣: 忠君爱国,追求上进

水浒长卷,尽显大宋百官相。

身居朝堂者,如高俅、蔡京、童贯等人,大都尸位素 餐,祸国殃民;身居要职者,如梁中书、蔡九、高廉等人, 无德无才,献媚上司,欺压百姓。

官场小吏者,如宋江、朱仝等人,敷衍政务,公权私 用,暗通反贼,自留退路。职业军官者,如王进、林冲等人, 能力绝伦,勤勉王事,为官场所不容。

这是对北宋政权极大的讽刺。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 国策,反而是被压制的武官更忠诚。从高官显贵到基层官 吏,大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打着自己的算盘。满朝朱紫 贵,尽是算计人。

在这群文官中,黄文炳无疑是唯一一位忠君报国的异 类。以忠义自诩的宋江在押司岗位上,私放晁盖、结交豪 强、私通梁山、杀人逃亡,何曾见其对朝廷之忠? 只有黄 文炳满脑子“学会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居通判闲职,犹 位卑不忘国,发现谋反迹象,立即报告官府。防微杜渐,杀于萌芽,这才是对朝廷真正的忠诚。

若认定他有私心,只为邀功升官则略过武断。其兄黄 文烨听闻弟弟举报,很是担忧,此事风险过高。连官场之外 的哥哥都知朝廷腐败,事不关己,应高高挂起,官场老手的 弟弟却毫不动摇。没有对组织的热爱,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 尽忠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升官机会很多。

黄文烨听得说时,只在背后骂说:“又做这等短命促掐 的事。于你无干,何故定要害他? 倘或有天理之时,报应只在目前,却不是反招其祸。”

何况,追求上进也很正常,总比追求当强盗要好,要正 能量吧? 他无祖上的积荫(杨志祖上杨令公),无过硬的后台 (梁中书岳父蔡京),无干爹的关怀(高衙内干爹高俅),寒窗 苦读,以学识能力升到帝国中级官员的位置,也是励志的优 秀中年。

黄文炳时常过江,拜访蔡九知府,交流心得,联络感 情。这很好理解,积极向组织靠拢,求得进步是人之常情, 无可厚非。武松当年不也对张都监感激涕零,林冲当年不也 对高太尉唯唯诺诺,杨志同志当年不也挑着一担金银,到东 京去托关系、走后门吗?

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人,买了些时新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径去府里探望蔡九知府。

二、能吏: 目达耳通,精明能干

作为帝国能吏,黄文炳文学功底深厚,且反应敏捷,推 理严密。

信步入酒店里来看了一遭,转到酒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黄文炳 看了冷笑。

冷笑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见其文学素养。作为地方通 判,他能以评委的姿态旁观与点评,居高临下感十足。如此 多的题咏,有的深奥隐晦,有的浅显易懂,如果读不懂,只 能傻笑、苦笑,何来冷笑?

等他读到宋江的《西江月》,第一反应是大惊,“这个不是反诗? 谁写在此? ”谨慎起见,再读一遍。逐字逐句解读, 并据此分析作者性格,居然大体不差。

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

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黄文炳当即唤来酒保,调查询问:何人所作、外貌怎 样? 然后借笔砚、取幅纸来抄了,藏在身边,吩咐酒保休要 刮去。案情了解、信息收集、证据保护,井井有条。

次日,拜访蔡九知府。二人后堂相见,叙罢寒温。黄文 炳没急匆匆地谈及此事,而是问京师近来有何新闻。得悉蔡 太师家信中提及:罡星照临、天象有异、京城童谣。他寻思 半晌,笑道:“恩相,事非偶然! ”然后,从炳袖中取出所抄 之诗,呈给蔡知府。

极短的时间就将天象、童谣、反诗三者之间的关联梳 理清楚,并向知府建议:第一,取牢城营文册簿,查询此 人;第二,为防止走漏消息,立即捕获,关进牢房。事实证 明,他提议的这些措施很有预见,极为有效。

黄文炳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明个‘江’字。”知府又问道:“何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今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这四句谣言已都应了。”

不出所料,戴宗提前通气,宋江装疯卖傻。戴宗及众公 差空手归来,以此人乃疯子为由,禀告知府。黄文炳斩钉截 铁:从诗词、笔迹来看,这绝对不是有疯症的人,此事必然 有诈,抓来再说。宋江遂被控制。

被捕的宋江继续表演,又是黄文炳支招:到一线,向看 押人员了解情况,来时疯则是真疯,近日疯则是假疯。问清 之后,一顿棍棒,宋江的疯病得到根治,俯首招供。

这种目达耳通的敏锐,严谨周密的逻辑,当机立断的 作风,堪称宋朝官员的典范。看到异常动态,却视而不见,面对犯人破绽而束手无策,才是官员的失职,难怪蔡九知府称谢不已。

再说蔡九知府退厅,邀请黄文炳到后堂称谢道:“若非 通判高明远见,下官险些儿被这厮瞒过了。”

三、谋士: 推情准理,识破计策

戴宗受蔡知府差遣,到京城太师府送家书。所谓 的家书,其实是如何处置宋江的公文。

梁山截获此信件,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晁盖准备强攻, 吴用提议智取,毫无意外,会议决定采用军师的计策。吴 用的智慧谋略为梁山第一人,出谋划策,屡建奇功,鲜有 失手。

计策很英明,伪造太师回信,令蔡九差人解送宋江,路 过梁山,正好下手,连出兵营救的差旅费都省了。吴用请萧 让模仿蔡京的字体,金大坚雕刻印信,专业人士的造假水准 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蔡知府看过书信,果然中计,并 立即安排人手,准备押解上京。

遗憾的是,吴用这次遇到了对手,成了他鲜有的一次 “失策”。黄文炳将信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卷过来看了封皮, 又见图书新鲜,立即断言:这封书不是真的。黄文炳从书写 格式、世故人情、惯例规则等细节一一剖析:蔡京已任太师丞相,怎么还会用翰林学士的印章?寻 常的家书往来,父亲给儿子的书信,怎么还会盖印章?何况 子避父讳,父信中更不应该出现自己的名讳。蔡大人是个很 讲究的人,怎么会出现这些低级错误?

黄文炳道:“相公休怪小生多言,这封书被人瞒过了相 公。方今天下盛行苏、黄、米、蔡四家字体,谁不习学得? 况兼这个图书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学士时使出来,法帖文字 上,多有人曾见。如今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 出来?更兼亦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的人,安肯造次错用?”

他建议蔡九盘问戴宗,送信到太师府,接待的是哪个 人,回答不上,那便确认是假书。如其所料,戴宗编谎漏 洞百出,一打便招。吴军师的计策看似周全,但是碰到业内行家,则经不起推敲,一拆便穿。

宋江被捕的信息已泄露,黄文炳提醒蔡知府夜长梦多, 及早出手,免得梁山泊草寇来劫狱。奈何蔡知府被人忽悠, 推迟刑期,终刑场被劫,功亏一篑。黄文炳事事料敌于先,可见谋略胜于吴用。

等到宋江带兵攻城报复。张顺把黄文炳抓到宋江面前 时,黄文炳仍保留着读书人的气节,没有磕头求饶,说道: “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

如此心系朝廷、精忠报国之人,却惨遭黑恶势力的杀 害。为国捐躯,可歌可泣。朝廷应追授“烈士”,立以碑文 予以褒奖。书中未曾交代,但细细想来,难有此待遇。

蔡九知府治下,必然是太平和谐,岂能有贼寇强盗? 知府大人公务繁忙,自然是日理万机,何曾能记挂此人? 朝 廷歌舞升平,徽宗频幸师师,群臣忙于钻营,又怎知一芥小 官之生死?

如此甚好,免了尴尬。否则,宋江招安亦居于朝堂,为 国之栋梁,昔年强盗成为今日忠臣。黄文炳碑文,那段荣光 的历史——洞察反贼擒其归案、遭贼所杀为国捐躯—— 又 将如何书写?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