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弗朗西斯·培根

欧内斯特·伯恩鲍姆[29]

弗朗西斯·培根被誉为现代科学的先驱和启蒙。在《新大西岛》一书中,他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科学机构和科学活动的想法。如今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多年前写下的文字竟然精准预测了现代医学、气象学、工程学和航空学的成就及实现方法。要是培根听到了我们的评价,肯定会谦虚地反驳“他不过是想挖掘科学的根本”。虽然他没能留下杰出的科学贡献,以至于从威廉·哈维到托马斯·赫胥黎等不少科学家都对他的高谈阔论嗤之以鼻,而且他提出的期望能帮助人类快速而完整地掌握生存环境中一切的新方法,后来也被证实为不可行。然而,他作为“科学伟大复兴”的始祖,就算无法成为人类科学前进的路标,却依然是科学进步的历史性丰碑。他提倡的学习方法不只是指明科学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让人以更高尚的目的,不断前进,用自信与合作征服未知的道路。培根用自己的著作向继承者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即通过共同的努力,人类一定能理解甚至控制那些在过去一直玩弄着人类生活的物理力量,使人类从此摆脱贫穷、疾病和危机。当时,英国皇家学会负责发现并检验理性知识,而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们则负责宣导和传播。狄德罗在编写《百科全书》时曾说过:“《百科全书》的成功首先得感谢弗朗西斯·培根。这位天才在科学和艺术尚未诞生之际,就已经列出了所有与科学及艺术相关的想法,甚至在无法辨明真伪的年代,用他的非凡智慧准确地告诉后人什么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如今,实验研究员们通过不断发现新的自然规律,使越来越多的人类受惠,而这一切都植根于培根的教育信念。

培根在科学外的成就

在所有论述教育的作家中,培根在科学历史上的非凡地位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他极力发展科学,并非因为科学的重要性凌驾一切,而是在他的时代,科学屡屡遭受忽视与争议。相对于培根,纽曼对发展科学的坚持则逊色许多,他认为科学虽然伟大,却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有鉴于此,培根在《学术的进展》和《伟大的复兴》中呼吁,科学真理不应只囿于实验室,而应该运用到人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指导人的理想、道德、精神和文化。他以毕生精力支持宗教和自由学习,并通过《新大西岛》向我们展示公共科学研究机构的原型及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理念。他所向往的乌托邦并非只有工业文明,那还是一个充满了人道主义、生活热情和艺术美感的宗教世界。

培根的随笔和其他著作

在《伟大的复兴》和《新大西岛》的序言中,培根正构思世界应有的现在与将来。这样的遐想或多或少地也出现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随笔》中,然后阴差阳错地误导了许多现代评论家,使他们忽略了这部最受欢迎的作品中所闪现的精华。培根说,描述道德理想的书已太多,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正确的观察:观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进程及付诸实践的方法。本着“理解自我,并懂得如何与生活同在”的观念,他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的人类生活并非理想中的模样,而是实实在在的境况。

培根的处世哲学

很多人对培根的形象总结起来可能就像一幅富有个人色彩的肖像画,下面标注着足以形容他一生的名言:“至诚为之善。”也许习惯冷眼看待人世冷暖的人天生就与多愁善感之士不对盘,所以总有很多人说培根是冷漠的愤世嫉俗者。举个例子,有些人在看培根写的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文章时,总会习惯性地忽视他的真实意图,反而一味期望从中找到他赋予爱情和婚姻的溢美之辞,结果他们得到的只有失望、困惑甚至厌恶,于是他们火急火燎地大喊:“这是一个多么冷漠功利的人啊!竟然只说‘夫妻之爱,使人类繁衍’。”世人指控最多的莫过于培根最有名的著作《随笔》。其实这些指控都是不实的,却最是能反映一般人的困惑。若抛开世人的误解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读者们不难发现培根所提及的真意。他在文章中加以鞭挞的并非是一般的爱情,而是“荒**纵欲的爱”,因为那是“只会使人堕落毁灭的爱”!至于家庭生活,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培根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都写在了《新大西岛》一书中。或许对于爱情,他是冷静的,但对于婚姻他却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愤世嫉俗。他曾清醒地指出,婚姻难免会干扰个人在社会发展的野心及活跃度,因此他本人更喜欢单身生活。在他眼里,婚姻应该是一门以慈爱耐心和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人生学问”,孩子们应该是家庭“甜蜜的负担”,而非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口中的“孽障”。专注研究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长短优劣,观察并预见人类的潜能与极限,然后有指向性地给予无私公正的协助,这就是培根一贯的主张。

培根的实践经验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要实现却困难重重,然而这些无所不在的困难有时既可以是危机,有时也可以是转机。培根的成功正源自于此,他当过律师、法官和政治家,对生活的改变和人性的特点有着入木三分的了解。他喜欢观察身边的人,总是以学生般的求知欲不断尝试着思考旁人的处事动机,同时又以科学家般精准的数据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他从观察得出结论:社会和政治条件的变化是肤浅的,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对真理的判断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培根依然以他的理念引导读者的生活。虽然听培根的话也不一定一辈子不犯错,但至少他的教诲可以让人反省自身,减少犯错的机会。

培根的头脑训练法

培根所做的远不只是提高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实践能力,他还训练我们如何用更明智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境遇。他先是给出了条件,提供了信息,然后教导世人应有的思考方式。他的文章所提到的特定主题不仅有讨论价值,而且在生活方方面面也能找到实践的环境。培根处事的态度是超然的,但这种超然却非本能所至。孩子看人往往只会简单区分出“好人”或“坏人”,若未经历练,即使是年纪稍长,也还是会简单把事情区分成“好事”或“坏事”。培根有条不紊地发现事物中蕴藏的优劣,然后衡量权重。在许多随笔中,他罗列出每种行为发生的场景和理由。读他的文章,不难发现类似的句子,如:“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是好的,但反之却未必;在这个程度内这是有益的,但超过了界限则另当别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是助益,但对于别人而言却是阻碍。”再举个例子。在论述年轻和年长的问题时,培根一方面公正地阐述了两者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客观地指出了各自对应的弱点。致力于创新的他有时会大刀阔斧地重建,有时则会进行保守细致的改造。“差别对待”是培根的座右铭,然而这跟世人所理解的却不尽相同。他说:“有些书只需要浅尝,有些则要细嚼,有些要慢慢消化,让它变为自己的养分。”我们可能会忘记他论述过的主题,但只要吸收了他的方法,我们便能培养出如培根一样理智的分析头脑。

培根之于今日的影响

要在少数几个事不关己的场合中做出正确判断并不难,难的是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始终能做出最客观正确的判断,具备如此能力之人目前在这个国家内绝无仅有。也许在遭遇复杂命题时,人类从不吝于表现出无限的热情、愿望和自信,但人性的缺陷和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公从创世之初便已存在并成为了伟人们努力的阻碍。我们曾希望能以纯净的能量和真挚的情感驱散这一切邪恶,却偏偏没有耐心深思熟虑查明真相;对待新鲜事物,我们习惯先入为主,同时不喜欢已认定的事物规律被推翻。久而久之,人类变得远离真理,也不再信任理性。然而,培根坚信,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理性都是道德进步不可或缺的助力。他不会打消人类探索的热情,只会谆谆善诱地将冒险者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向理性的渠道。在他的年代,培根从迷信中拯救了科学,又帮助个人从感性中树立了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