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在第四章中,我们将德国方面的战争模式追溯到了1941年年底。而上一章则在讲述隆美尔在非洲战场上的战事后,又随他一起重温了1944年夏天的西线战场。虽然那场战事对整个“二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样讲述会让西线的战争叙事脉络不连贯,因此在阐述大战的最后阶段前,还是让我们重新回顾1941年年底的欧洲战事。对于更全面的历史,我们将在第三部分对德军将领进行详细叙述时加以描述,本章则只起到起承转折的过渡作用,对相关的主要军事人物和事件进行概述。所谓“阴影”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希特勒对战事蛮横粗暴干涉的阴影,另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们的道路之上的战败阴云。

哈尔德的最后任期

1942年,进攻苏联的军事行动是由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指挥的,不过他只能在希特勒的“最高指示”下进行指挥。哈尔德十分优秀,那些在早期的成功作战计划与其说是总参谋部的优秀助手们的灵感,不如说是哈尔德自己的成功。布劳希奇被撤职后,哈尔德掌管了国防军陆军司令部,但那时它已经被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所控制,人们嘲笑它是“希特勒下士的军事处”。

若有陆军总司令的支持,总参谋长还能与国防军总司令进行抗争,而现在哈尔德身兼二职,他又是希特勒所中意的人物,这种抗争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哈尔德和布劳希奇一直存在着一种军方高层中罕见的融洽关系,两者几乎从未产生过意见分歧。据熟悉他们的将军说,虽然哈尔德的意见更多,但两个人总是共同商议,相互配合。“哈尔德的任何主张都会被布劳希奇呈递给希特勒。没有布劳希奇在场支持他,哈尔德从未只身会见希特勒。”但如今,哈尔德必须单枪匹马。

1942年的夏季战役一开始就取得了辉煌成功,这也证明了哈尔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德军一方面在主要战线上按兵不动,另一方面则突袭克里米亚半岛,诱使苏军主动进攻哈尔科夫。等把苏军深深地陷在那里之后,德军从敌侧两翼发起总攻,攻克了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走廊。但在穿越顿河下游后,由于希特勒的干涉介入,德军开始分头行进。原先,德军计划主攻高加索地区,占领那里的油田,同时派部队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从侧翼保护通往高加索地区大路的安全;但由于希特勒想要弥补侧翼进攻的损失,便放弃了这一计划。更糟糕的是,希特勒就像一年前觊觎莫斯科那样只在意斯大林格勒,这个城市的名字能够激起他的雄心。他的意图太过明显,这让苏军能够再次集中储备,击败德军。

当进攻逐渐失去动力时,哈尔德主张应该停止这次行动。而希特勒则对他的反对意见越来越不耐烦,这让他在9月底遭到解职。

蔡茨勒

哈尔德的职位被才担任西线参谋长不久的库尔特·蔡茨勒接替。蔡茨勒对东线的局势缺乏了解,这使他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很难顺利接班,同时他也丧失了向希特勒提出异议的机会。

作为一位年纪更轻的将领,战前蔡茨勒只是一个指挥步兵团的上校,后来成为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参谋长。在法国,他找到了一种在远程推进和发动突袭中解决装甲部队补给的方法。他雷厉风行、气宇轩昂,是纳粹领导人所器重的“实干家”类型;而哈尔德则是个“反思者”,不仅是位出色的军事作家,更是一位数学家和植物学家。

蔡茨勒不像前任那样是一个战略家,而是足智多谋又能随机应变的杰出组织者,对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能力有着非凡的把握。1940年,他出色地组织和维持了装甲部队横穿阿登高地和横穿法国的行动;1941年,他更是组织了一系列复杂的军事行动。为了阻止布琼尼元帅从布格河和第聂伯河撤退,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首先从乌克兰向黑海方向迂回进军;然后掉头向北与古德里安会合,实现了对基辅的大规模包围;此后,部队再次向南,直插正在越过第聂伯河攻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德军桥头堡的苏军身后;在苏军崩溃后,部队又挥师穿越顿涅茨河流域,切断了亚速海附近苏军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克莱斯特曾向我强调,“以这种方式指挥军队”最大的问题是能否保证充足的补给,而作为参谋长的蔡茨勒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复杂的任务。

蔡茨勒的表现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1942年年初,希特勒召见他,并与他进行了详细的谈话。蔡茨勒向希特勒讲述了他如何因时制宜,以紧急措施保证第1装甲集团军度过严酷的寒冬。这令希特勒印象更加深刻,因为他深信,德国职业军人太过古板,无法相机行事。随后,蔡茨勒被派往西线担任参谋长,并重新组织那里的防御工事。9月,在击退迪耶普登陆后,他被召回东线。希特勒告诉他,他将成为陆军总参谋长。对于一位年轻的少将来说,这次升迁简直令人受宠若惊。

对于这次升迁,一部分原因在于希特勒偏爱懂机械化战争的年轻将领,蔡茨勒又有相关实战经验;但总的来说,希特勒提拔蔡茨勒,更在于他希望通过将这样一位初级将领作为国防军陆军司令部的领袖,让蔡茨勒对提拔他的人感恩戴德,而不是对军方献出忠心,就像凯特尔和约德尔一般成为自己的鹰犬。那些军方中拥有较高地位的“烦人的说教者”,总是在不停地提出反对意见,希特勒早就受够了他们,现在希特勒打算彻底赶走哈尔德,从而摆脱这种烦恼。

蔡茨勒被晋升冲昏了头脑。因此,他默许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且向高加索地区继续推进,直至德国的大部分后备部队陷入这场毫无成效的泥潭中而无法撤退,这让他们感到精疲力竭。

但他很快就对希特勒的计划产生了怀疑。他质疑希特勒在冬季依旧坚守斯大林格勒前沿阵地的计划考虑的并不周全。苏军反攻开始时,他想立即撤走保卢斯的军队,但希特勒断然拒绝。在那之后,两人之间的冲突摩擦增多,因为即使保卢斯的军队遭到歼灭,希特勒也不同意他放弃阵地向西进军。蔡茨勒被迫提出辞职,但希特勒置之不理。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迫投降后,蔡茨勒设法说服希特勒,批准让面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两个危险的北部要塞撤军。这一计划可以缓解紧张局势,有助于在随后的防御中保持防线的完整性,也可以将后备兵力调配到需要的地方去。但这一计划等于是让希特勒放下面子,从苏联两个最大的城市做出实质性的后撤,因此希特勒断然拒绝了,并表示不会考虑任何战略撤军。蔡茨勒并不缺乏与希特勒抗衡的勇气,但由于凯特尔和约德尔站在希特勒一边,他只能独自作战。他们的办公室就在希特勒的指挥总部,而蔡茨勒的办公室离希特勒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蔡茨勒与希特勒的距离并非只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态度上的疏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希特勒也开始在每天的例会上疏远不断抗议的蔡茨勒,这让他更难以与凯特尔和约德尔的影响力相抗衡。

这种对抗也扩大了希特勒贴身参谋长约德尔将军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希特勒本人对军事行动的控制力。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保持着这一职位,若不是他一直在希特勒规定的范围内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也不可能待这么久。他是个一流的机关工作人员。相比之下,蔡茨勒意气用事,不屈从于人——他经常在与希特勒争论时令他大发雷霆。但希特勒似乎不愿意离开一个既精通机械化部队后勤工作、又能解决实际作战问题的人,凯特尔和约德尔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1944年7月初,德军在第聂伯河上游溃败后不久,蔡茨勒和希特勒的合作终于结束。蔡茨勒私下会见希特勒,敦促他批准让北方集团军群能在被包围之前撤出波罗的海诸国。希特勒拒绝了,两个人还争吵了一番。在几次递交辞呈都被拒绝后,蔡茨勒只好托病请假。希特勒为了报复他,剥夺了蔡茨勒本应享有的各种特权,并以公开开除其军籍的方式来羞辱他。

古德里安

为了填补蔡茨勒的位置,希特勒召见了一位更早更老的坦克专家古德里安。这一任命震惊了许多总参谋部成员,他们认为古德里安对装甲部队过于狂热,只是一头战场上的鲁莽“公牛”,缺乏总参谋长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平衡全局的能力。这一任命显示了希特勒对新思想的本能偏好,以及他对古德里安过去战绩的重视。[6]看起来,这也是在为古德里安这位军功显赫的德国装甲部队创建者加冕;但事实证明,选他为参谋长不过是为了装饰门面。

长期以来,希特勒一直把战争指挥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认为国防军陆军司令部不过是负责向东线传达命令和处理命令细节的机构。即使古德里安的气质和经验能够胜任总参谋长一职,他也难以施展才华。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他受到了双重束缚:一方面有参谋部同事质疑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希特勒的制约。他进退维谷。

总参谋部的下属以屈尊降贵而又带有不满的口吻称他是“打仗出身的军人,而不是受过军事学院训练的军人”。这种评价虽不符合事实,客观上却反映了双方理念的冲突。他对技术不熟悉的任何迹象都能引起他们的怀疑。有了希特勒的支持,他本可以克服这种阻力,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与希特勒也经常发生冲突。他上任时,德国国力已经逐渐走向衰弱;而在7月20日的刺杀事件后,形势变得更加危险。希特勒疑心不断加重,任何相反的意见都可能被他认为是叛国。一些年轻的军人知道如何消除他的怀疑,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争论,但古德里安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古德里安的活力也早就在与不信任者和怀疑论者的战斗中消耗殆尽。他在被冷藏的这一年并没有休息,而是在为那些他所看到的正在犯下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而痛心疾首。1943年年底,他差点因心脏病发作而死。虽然重新被起用让他感到兴奋,但他面对的左右为难境遇却增加了他的压力,反复的挫折也让他变得更不耐烦——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变成这样。在其他方面他也遇到了很多障碍。一位十分了解他的年轻将领曾评价说,虽然他很敬佩古德里安作为装甲部队指挥的能力,但是,“一个身居要职的将领必须要对政治有敏感性。我认为古德里安并没有这种敏感性,他既没有眼界,也没有宽广的胸襟”。

古德里安是新进攻战法的狂热宣传者,即使他们必须以防御为主,他也比他的上司更能洞察当前形势的要点。1944年年初,当他还是装甲部队的总督察时,他就敦促希特勒在东线进行战略撤退,以便能在1940年修建的前沿阵地上构建牢固防线。在他成为参谋长后,德军曾在普里佩特沼泽大败,而当时苏军进攻势头中止的地点正好就离他建议过的这条防线不远。然而,德军损失了20个师,大量武器装备也在仓皇撤退途中丢失了,只能让从罗马尼亚赶来的装甲师弥补战线缺口。很快,脆弱的防线再次崩溃,罗马尼亚忽然倒戈更是雪上加霜。此战后,苏军通过了喀尔巴阡山,为从侧翼向中欧推进打开了道路。

当年秋天,古德里安试图巩固东普鲁士到波兰中部的新防线,却遇到了多重困难。一方面,后备力量枯竭让他们无力支援保加利亚军队;另一方面,希特勒试图在西线再次发动进攻。希特勒调集了所有后备力量,欲从侧翼**阿登高地,以出其不意的攻势让英国重复一次“敦刻尔克”的仓皇撤退。此外,他也反对从波罗的海国家、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撤军,即使是在战争后期,东线主战场急需后备力量时,他也不愿接受撤军的意见。

在阿登高地的进攻失败后,希特勒仍然反对古德里安的看法。尽管古德里安警告,苏军即将发动新的进攻,而德国防御的力量不够强大,无法抵挡此次攻击,希特勒还是只允许向东线增加微不足道的援军。更糟糕的是,希特勒还调走了波兰最好的三个装甲师,派他们去打破苏军对布达佩斯的包围——而这一杯水车薪的行动也失败了。

1945年1月12日苏联发动进攻时,古德里安需要防御近800英里的防线,他手中却只有12个师的摩托化预备队。此外,三天前他提出的将受苏联威胁的部队先行后撤以阻止苏军行动的提议也被希特勒否决了。结果,在苏联的攻势下,波兰防线迅速崩溃,所向披靡的苏军一路深入德国境内,直抵奥德河畔。此时,由于苏军补给没有跟上,侧翼暴露,德军本来是有反击的机会的,但希特勒并没有将西线抽调的第6装甲集团军投入到东线的反扑中,而是将其投放到匈牙利,再次尝试为布达佩斯解围,结果惨遭失败。此时的希特勒已经脱离现实,满脑子都是空想。

在绝望中,古德里安和其他的一些纳粹分子开始寻求议和。这种行为很快被希特勒觉察,3月,古德里安被解职。此时离纳粹的最终灭亡只差一个月了。

曼施坦因

所有德国将军中最精明强干的当数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从伦德施泰特到其他各级军官,几乎每一个曾与我讨论“二战”的人,都众口一词夸赞曼施坦因那极为罕见的才能。他有着高超的战略意识,对机械化武器的理解比任何一个非坦克派将领都更透彻,又不像狂热鼓吹坦克的将领那样忽视防守的重要性和对常规武器的改进。战前,他曾负责研制装甲突击炮,这一武器在后来的战事中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曼施坦因出身于莱文斯基家族,从小就被曼施坦因家族收养。1914年“一战”前不久,他曾在步兵部队服役。由于年龄太小,他没有资格进入参谋学院,但他还是于1917年在罗斯伯格将军,一位曾创建新的纵深防御系统的将领手下出任参谋。1935年,曼施坦因已经成为总参谋部主管作战的厅长,次年成为贝克将军的副官。1938年2月,弗里奇被撤职,纳粹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为了清除异己,将曼施坦因也赶出了陆军司令部,把他调到了西里西亚担任师长。1939年,就在“二战”即将爆发前,他又被任命为伦德施泰特集团军群——波兰战役的主力部队——的参谋长。此后,他就随伦德施泰特一起前往西线。

在西线,他提出了打败法国的作战计划——让坦克穿过阿登高地突袭法军。但他的方案并没有被采纳,军界高层觉得他太过激进,直到在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后才得到认可。1940年1月底,他被派去指挥步兵第38军,他提出的配备装甲部队的请求则遭到拒绝,理由是他缺乏经验。后来,希特勒召见了他,他抓住机会,向希特勒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希特勒同意了他的方案,一周后,陆军司令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新计划。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作为一名军队指挥官,曼施坦因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因为他的部队只是装甲集团的后援部队之一。但在第二阶段,即对法国索姆河新防线的进攻中,他的军队在亚眠东部的首次突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隆美尔的坦克利用开阔的空间首先突破,而曼施坦因则率领他的步兵部队快速追击,行进之神速完全不亚于机械化部队。他长驱40英里,于6月10日率先抵达并渡过塞纳河,然后马不停蹄地直扑卢瓦尔河。此后,在入侵英国的计划里,他又被分配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福克斯通附近的多佛海峡进行登陆英国的作战,但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实行。

入侵苏联之前,他被任命为东普鲁士第56军的指挥。在这里,他突破了苏联防线,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四天内奔袭200英里,迅速占据了德维纳河的大桥。但他没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样趁势进攻列宁格勒,而是被命令原地待命,直到一个星期后其他装甲部队和第16军才姗姗来迟。此后,他又率军前往伊尔门湖,并于7月15日到达,但被得到了喘息之机的苏军所阻击。9月,他被调往南部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那里,他展现了自己对攻坚战术的精准理解,突破了狭窄而防御坚固的皮里柯普地峡,打开了通往克里米亚的大门。

那年冬天,德国的进攻步伐被通往莫斯科路上的泥泞与大雪拖住,布劳希奇被当作进攻不利的替罪羊,遭到了希特勒的免职。在接替者的问题上,德军许多年轻将领都希望曼施坦因能出任陆军总司令,但希特勒想要大权独揽。虽然希特勒考虑过让曼施坦因出任总参谋长,但他又担心曼施坦因会比哈尔德更难操纵而作罢。

1942年夏,曼施坦因受命进攻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作为主攻的前奏。很快,曼施坦因便拿下了要塞,令苏军失去了黑海最主要的海军基地。此后他又受命指挥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并将自己的部队从一个侧翼调往另一个侧翼。看起来,擅长攻坚的优点反而束缚了他在其他方面大展拳脚。

然而,曼施坦因的任务没能完成,因为当军队被调往列宁格勒时,一个电话又把他调到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进攻在那里陷入僵持,很快,僵持又变成了一场危机。为了解救被包围的德军,曼施坦因临危受命,率领临时拼凑而成的“顿河集团军群”前往救援。

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在经历了最残酷的肉搏战后,救援失败。在随后的撤退中,曼施坦因拉起了防线,阻止苏军越过第聂伯河,并在一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反击中使苏军后退了很长一段路。1943年3月,德军重新占领哈尔科夫。此时,曼施坦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那年夏天,他与中央集团军群克卢格联手,在东线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

曼施坦因提出两套进攻方案。一个是在5月初,在苏军尚未准备好时,就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实施钳形攻势,打苏军一个猝不及防。另一个他认为更好的方法是等待苏军进攻,诈败后退,然后从基辅地区发动侧翼攻击。希特勒认为,第二个方案过于大胆,于是采纳了第一个方案;但是,他推迟了方案的进攻日期,认为要等准备充足后再行动。结果,进攻一直拖到7月,而这让苏军受益匪浅。虽然曼施坦因指挥的南路军**,但北路军却被苏军坚固的防御所阻挡,随后被一次反击打开了缺口,而这次反击很快便演变为苏军的全面反击。此时德军已经无力抵抗。

曼施坦因在艰难形势下,一步一步地撤退到波兰边境,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技巧。但希特勒不愿听取他的意见,不愿意采取长距离撤退来摆脱苏军的压力。曼施坦因坚持己见,与希特勒不停争论,这令希特勒怒火中烧。1944年3月,希特勒终于将他免职。显然,谨慎的防御此时已经比精妙的谋略更重要。希特勒和希姆莱在政治上不信任曼施坦因,这令一位盟军最强大的对手的军事生涯就此结束。曼施坦因将现代机械化理念与古典的机动意识、精湛的技术细节与强大的驱动力结合在一起,堪称一位战术大师。

布鲁门特里特回忆起曼施坦因被免职的情景时,他深表遗憾:“他不仅是我们所有将军中最出色的战略家,还在政治方面具有优秀的判断力,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不可能为希特勒长久容忍。他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在别人面前表达与希特勒不同的意见,甚至宣称希特勒提出的一些想法是无稽之谈。”

克卢格

在曼施坦因被免职的几个月前,希特勒在东线失去了另一位著名的指挥官,当时克卢格在一次意外中受伤。等到1944年夏天他康复后,希特勒便将他派往西线,接替伦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

自1939年以来,在众多一直与希特勒共事的指挥官中,君特·冯·克卢格元帅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1941年的苏联战役中,他指挥第4集团军。在苏联战役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他隶属于博克集团军群,虽然他并不像希特勒和博克一样乐观,但他还是被命令进攻莫斯科。克卢格个性很强,但他还是能忍受难伺候的博克这么久,这证明了他的隐忍。克卢格性格直率,会直接向希特勒坦言自己的观点,但他也会注意让自己不至于招来口舌之灾。1942年,博克被解职后,克卢格接替他指挥中央集团军群。在任期间,他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防御体系,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抵挡住了苏军的连续进攻。

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未能满足希特勒的野心,并指出劣势已无可挽回,这令希特勒火冒三丈。而克卢格在防守上的成功,加上他的隐忍和忠诚,自然引起了希特勒的重视。当克卢格接手西线时,诺曼底桥头堡阵地已经开始扩张,盟军已经在桥头堡上投入大量部队;三周后,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发动新攻势,西线德军的沿岸防线瞬间崩溃,但希特勒仍然禁止撤军。

克卢格是个唯命是从的人,从不敢违背命令。8月6日,他试图在曾被巴顿部队突破的阿夫朗什瓶颈地带发起反扑。这一步堪称妙招,如果那里部署的装甲师还像以前那样拥有强大的坦克力量,他们本可以给盟军一次致命打击;然而德军已经十分缺少装备武器,即使在被盟军集中空袭摧毁前,他们也已经没有多少获胜机会了。更糟的是,当希望已经彻底消失后,希特勒仍不允许德军撤退突围。而且,就算允许撤退,此时撤退也已经太晚了。结果,这场战斗以德军在法国的全面崩溃而宣告结束。希特勒将克卢格撤职,并以莫德尔取代他。

克卢格平静地接受了撤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向继任者说明情况、交接工作,然后悄无声息地动身回家。路上,他服下了一粒毒药,他的服毒自杀并不是出于对自己的军旅生涯的结局的悔恨,而是出于自己将会被逮捕的预感。1942年,他就与企图推翻希特勒的人有过密切接触。1944年7月20日,他们对希特勒进行了暗杀,但没能成功。虽然克卢格没有参与此事,但他知道他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事后的调查文件中。

莫德尔

沃尔特·莫德尔上任时54岁,比大多数德国高级指挥官年轻十岁左右,同时他与大多数将领也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在这一点上,他和隆美尔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他的军事知识比隆美尔更扎实。当希特勒政权开始大规模扩张军队时,莫德尔在国防部的培训部任职,在那里他与纳粹领导人产生了紧密的关系。戈培尔十分关注他,并将他介绍给了希特勒。后来他负责技术发明部门的工作,虽然他的技术知识匮乏,但他的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虽然他的过分热情产生了不少浪费,但客观来说他促进了许多新装备的研发。

波兰战役中,他担任第4军参谋长,在法国战役中则担任第16军参谋长,后又受命指挥第3装甲师。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他率部发动迅猛的攻势,直逼第聂伯河,战功彪炳。他精力旺盛,很快就被提拔为装甲军司令,到冬季又被提拔为第9集团军司令。在恶劣的形势下,他展现了强悍的防御能力。

1943年,他在夏季攻势中担任主攻,负责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带的钳形攻势中从北部发起进攻。但莫德尔劝希特勒将进攻延后,以储备更多的坦克,加强部队的打击能力。他的意见与克卢格和曼施坦因相反,而事实证明这一延后也让他们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机会。苏军得到了充分的备战时间,在他们精心构筑的防线面前,莫德尔的进攻严重受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在遏制苏军反攻的战斗中,他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于10月被提拔为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1944年4月,他又被调往南部集团军群,取代曼施坦因,并于6月抵御了苏军对喀尔巴阡山口的强力攻击。此后,莫德尔又被派到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在那里收拾因苏军的夏季攻势而崩溃的部队。但当他刚在维斯瓦河一线阻截了苏军的进攻时,他就因西线情况紧急而被调到西线去救急了。

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当时还在东线的莫德尔第一个发来电报,重申他对元首的忠诚。这使希特勒对他军事天赋更加器重。不过莫德尔也是敢于无视希特勒的指示、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的少数人之一。

我曾与莫德尔手下的一些将领交谈,他们都对莫德尔的指挥能力表示尊敬,但也强调莫德尔无论作为上级还是下级,都显得过分孤傲和冷淡。曼陀菲尔这样评价他:“莫德尔在战术指挥方面十分出色,善于防守,能够准确估计自己军队的力量。他态度粗暴,策略也常被军方高层所拒绝,但希特勒十分欣赏他,几乎没有人敢像他那样直接拒绝希特勒的命令。”

在西线,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已经弹尽粮绝、支离破碎的西线德军才实现了不可思议的重新集结,而盟军在1944年秋季取得全面胜利的期望也就此落空。后来,虽然“为德国而战”的主要指挥者是伦德施泰特,但主要负责遏制盟军进攻和指挥12月阿登反击战的主角还是莫德尔。而在纳粹德国行将失败之时,希特勒再一次召回了伦德施泰特这位“老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