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苏联红军

德军将领对红军的印象有趣且深切,描述也十分生动而发人深思。克莱斯特对红军十分赞赏,他简明地概括道:“一旦走上战场,他们就是最骁勇的战士。最初我们之所以能击败他们,主要是因为我们受过良好的训练。在兵戈磨砺后,他们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一流战士。他们战斗力强,有惊人的耐力,哪怕缺乏必需品也可以不间断地顽强作战。他们的参谋人员也能从早期的失败中迅速吸取教训,提高作战效能。”

但其他的一些德军将领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虽然总体上苏军坦克部队令人敬畏,但苏军步兵在战术和技术上仍然相当落后。我注意到,这些批判性的意见往往出自东线北方的将领,这表明红军中的精锐往往在南方进行战斗,而苏军的游击队则活跃于德军北方前线的后侧。1944年,在游击队的威胁下,德军被迫放弃主干道以外的所有补给线。苏军发起夏季攻势后,蒂佩尔斯基希的第4集团军在第聂伯河北部遭到堵截,他告诉我,此时通往明斯克的主要撤退路线已经被封锁,当他率部绕道向南前往普里佩特沼泽时,沿途的道路早已因游击队的破坏而被遗弃,荒废到难以行军。“我发现沿途的桥梁都被毁坏,不得不在撤退过程中将它们修好。”

谈到在东线北方的四年征战时,蒂佩尔斯基希说:“1941年,虽然我们的步兵不再害怕苏军步兵,但他们还是对被俘并被押解到西伯利亚甚至更糟的地方心怀恐惧。这种恐惧虽在当时有助于他们的拼命抵抗,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希特勒寸步不让的命令下,他们被迫留守在前沿阵地孤军奋战直到被围歼,这令他们感到格外恐惧。”

我问伦德施泰特,1941年的红军有哪些长处和弱点,他回答道:“开战不久,我就发现苏军重型坦克的质量和可靠性好得令人惊讶。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苏军的炮火威慑力不如预期,而且在第一阶段战役中,苏联空军也没发挥多大作用。”

曼陀菲尔说:“1941年苏军面临的问题与我们在1942年面临的问题相同——步兵同样缺乏足够的反坦克武器。如果没有机动反坦克防御的帮助,也就是说没有坦克的支持,他们就难以抵御敌军进攻。因此,装甲部队不得不附属于步兵部队,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因为这需要把他们拆散成小队。”

克莱斯特对苏军的武器进行了更详细的评价:“早在1941年,他们的武器就相当精良了,尤其是坦克。他们的火炮威力巨大,大多数步兵武器,尤其是步枪比我们的更现代化,射速更快。他们的T-34堪称举世无双。”在与曼陀菲尔的交谈中,他也强调了苏军在坦克设计方面的优势:“它们的履带坚固而宽阔,坦克即使是爬坡、涉水或跨越壕沟也不会出现履带脱落问题。”英国专家曾批评苏军坦克缺乏精良装备,太过笨重,在无线通信方面有重大缺陷;但德国坦克专家则认为,英美坦克太过追求精巧灵便,这损害了坦克的战斗力。

在装备方面,克莱斯特说苏军最薄弱的时期是在1942年。他们来不及弥补1941年的损失,部队尤其缺乏火炮,“不得不用卡车装载迫击炮来应急”;但从1943年开始,苏军的装备状况日渐改进。盟军源源不断的援助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大量的运输卡车;但更重要的是苏联在东部的新工厂的产量不断提升,且这些工厂对德国人来说鞭长莫及。他们所使用的坦克全部都是国产的。

古德里安说:“苏联人学习了美国人的坦克设计理念,1941年的第一辆主力坦克就是仿照美国克里斯蒂坦克的苏制克里斯蒂坦克(又称BT-1型坦克)。”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又出现了著名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也使用了克里斯蒂坦克的技术。T-34坦克最早生产于1941年,并于1941年7月首次出现在前线,而‘斯大林’坦克最早出现在1944年。

“我不认为苏联人是一个落后的民族。1933年,我有机会参观哈尔科夫的拖拉机工厂,在这家工厂附近,有一家生产坦克的工厂,当时我亲眼看到有20到25辆克里斯蒂坦克出厂。苏联人说,1933年,那里每天都是如此。他们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模仿外国的设计,然后根据自己国家的条件进行改造。

“因此,T-34坦克在履带、发动机、装甲和火炮方面都优于德国坦克,但在光学仪器和无线电方面却逊色于德国坦克,而且没有供坦克指挥官使用的具有全方位视线的炮塔。当1943年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时,德国人再一次掌握了武器优势,但这只见于一对一的情况,在总体上德国并不占优势。苏联不加修改地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希特勒却总是想着要更换型号,以至于坦克的产量总是上不去。

“因此,我要以史为鉴,向你们提出一个警告:不要小看苏联。他们至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复制别人的思想。”

弗里德林·冯·森格尔上尉(后来升任中将,曾任北约中欧部队司令官)的评论也很有意思。他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森格尔将军的儿子,曾在苏联指挥过一支坦克部队,并因伤而失去了一条胳膊。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他曾任装甲部队监察长盖尔·冯·施韦彭堡的副官。他说:“苏联坦克总体设计很不错,只不过太过粗糙。它们并没有像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坦克那样为乘员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且外观和内部一样粗糙,甚至连油漆都不涂。但火炮底盘和其他关键装置的设计都很不错。在1943年夏天之前,只有排长以上的坦克指挥才配备无线装置,但在那之后,所有的坦克都安装了无线装置,从当时新出现的T-34开始。乘员也从4人增加到5人,多了一名无线电操作员。”(曼陀菲尔曾说:“我在好多场合都遇到过坦克里的女性无线电操作员,她们勇敢、坚强、狂热。”)

桑格尔强调说:“苏联人有着以下原则:只会把最好的武器搞到手,只留极少数类型。我们的装甲师在1942年时,配有12种不同型号的装甲车和20种其他车辆,而苏联的装甲部队大多都只有T-34一种类型,以及唯一一种其他车辆——福特卡车!

“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只有坦克和卡车,没有汽车,摩托或其他种类的车辆。战争后期,他们有了一些美国产的吉普车,供营长级别军官使用。苏联人的组织简单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他们不像德国那样,车辆种类太多,性能和设计各不相同,以至于行程的规划和零件供应也变得十分复杂。

“苏军的坦克维修也不错,大修虽然不像德国那么快,但常规维修的效率很高,而且他们拥有很多训练有素的机械技师。事实上,我们在自己的坦克维修队里也越来越多地雇用苏联技师。战前,德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普遍认为苏联不懂技术也不懂机械,但很快这种假设就被经验所否定。他们对技术问题有一种天生的感觉,也许比一些西方民族更有感觉。”

曼陀菲尔说:“他们的救助和维修服务做得很棒。在装甲部队中,部队永远离不开这种服务。因此,维修人员往往徒步跟随坦克部队行进,随时拖走并修理出现故障的坦克,展现出高超的技能。因此,我特别下达命令:如果损坏的坦克无法带走,原则上都要放火烧毁。”

“另一方面,苏军装甲编队缺乏战术机动能力,而配有足够人员的战术机动能力是随机应变灵活作战的基础。在这方面,虽然到战争结束为止他们进步很大,但始终没有达到德军和盟军的水准。”

森格尔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评论:“苏军坦克战术十分简单,他们照搬了自己精心策划的演习模式,不需要指挥员发挥多高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苏军的坦克车长虽然在他们有限的职权范围内效率很高,但他们缺乏智慧。因此在进攻前,他们会得到上级发下来的地图,地图上用彩色的线标注了路线和目标。我们缴获了很多这样的地图,从这些地图上,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们的战术是如何部署的。

“他们的坦克战术实际上是以小股部队为行动单位的步兵支援型战术。他们通常用一个坦克连,也就是10辆坦克,为一个步兵连开路。进攻时,坦克连排成长排进攻,每个坦克连都有步兵密切支援。他们不会用大型编队进攻,但在取得突破后,他们的坦克会集中起来,组成大型编队以继续前进,直到遇到新的防线。

“他们没有用于运输步兵的半履带或全履带装甲车。一部分支援步兵直接就坐在坦克上面。此外,他们的机动部队也主要用卡车来进行运输。”

不过,东线战斗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特点:苏军没有有效地利用过空降部队——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研发走在了世界前列,战前的演习中也曾有过出色表现。我和施图登特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苏军不使用伞兵部队,我想,他们可能是训练不足,尤其是缺乏导航和空降训练。他们能做的只是把进行破坏活动的特工和小股部队丢到我军前线后面。”

虽然苏联空军没有什么战绩,但也有一次例外。有一次,苏联空军罕见地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施图登特说:“1941—1942年冬季时,为了帮助苏联骑兵突围,他们在莫斯科西南德军阵地后防空降了上千名士兵。他们行事简单粗暴,这次行动也相当原始。运输机直接在离地几米的高度开始滑翔,然后士兵连降落伞都不用就直接跳下去。”

对于哪几位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可称一流的问题,伦德施泰特说:“1941年,我与布琼尼的军队交手,当时一位被俘的苏联军官的评价十分到位:‘他胡子很长,但脑袋很小。’不过随后的几年里,他们的指挥作战能力迅速提高了。朱可夫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德国首席军事评论员的迪马特尔,最有资格收集德国将军们的意见,他说,人们普遍认为朱可夫最为卓越。科涅夫也很优秀,手段高明,富有谋略,但与朱可夫并不在同一档次。他补充说:“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领导水平自上而下都在提高。他们最显著的优势是军官们非常愿意进行深造,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很有效率。”他补充说,苏军由于拥有巨大的人数优势有机会犯错,而德军则承受不起太大的错误。

但也有一些德国将领反对这些对苏军的看法,尤其是曾在东线北方前线参战的将领。舆论大多认为,从广义上来说的苏军指挥等级上,最高层和基层指挥的意见最为宝贵,中层则总是战战兢兢。最高层往往机警聪敏,富有才干,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底层的初级军官则在自己有限的职责内具有良好的策略认知。战场是残酷无情的,有无数生命在枪林弹雨中消失,无能的人往往瞬间就会变为炮灰。而那些中层指挥官,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往往更瞻前顾后,上级的命令和判断比敌人更令他们感到恐惧。

一位曾在北方前线参战过的德军指挥管曾做出过这样一番颇有深意的评述:“只要我们的防御战术足够机动灵活,苏军的进攻通常不会有什么威胁。他们的进攻总是十分呆板,只会反复进攻。这是因为苏军指挥官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害怕一旦攻击中断,就会被上级责怪没有决心。”

关于苏联军人的独特品性,迪马特尔曾向我描述过,他对苏军的主要特征的描述很能发人深思。“首先,他们似乎心如铁石。看起来他们冷漠无情,但这种情感绝不是听天由命,也不是对将要到来的灾祸一无所知。在我指挥芬兰前线军队时,苏军投降的事情只发生过一次。虽然这种超乎寻常的坚忍让他们很难被征服,但从军事上来说,他们也显得太过迟钝,这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包围。”

“希特勒曾发布命令,要将红军中普遍盛行的这种决定性的精神意志灌输给德军将士。我们力争在精神层面效仿苏军,苏军则向我们借鉴战术,借鉴的效果还不错。苏军的训练十分死板,因为伤亡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军队总是盲目地执行命令。”

这种毫无疑问的服从习惯很容易打消苏军天生的战术意识,使他们作战死板,容易在遭遇出其不意的打击时慌乱。比如,蒂佩尔斯基希评论说:“打乱他们的计划并不难,因为他们太过死板。他们需要很多时间来改变他们的计划,特别是在行动中。根据我的经验,我经常发现,他们的进攻可以被果断的反击所阻止并击退,甚至败给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对手——只要能够立刻抓住反击机会,就能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苏军往往会在出乎意料的强大和顽强的抵抗面前感到震惊甚至恐惧,而在意识到自己拥有优势时他们则会表现得非常大胆。他们往往会在受到威胁时有意识地寻求安全,就像野生动物一样。也许,这正是他们的空军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虽然他们操作技术精湛,机械设计也不输敌人,但空军毕竟是一支强调进攻性和侵略性的部队,这与他们的性格相悖。不过,想要击败他们,就必须拥有高超的指挥,一流的训练,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意志。只有这样的部队才能做到以少胜多。”

布鲁门特里特总是醉心于从哲学和历史角度探讨问题。他从“一战”的经历开始,向我详细阐述了他的见解。

“‘一战’时,我还是一名中尉。在1914年8月,我在那慕尔与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有片刻接触,后来又去东线和俄军打了两年。在我军对俄军的第一次进攻中,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军人和法国人、比利时人完全不同,他们善于隐蔽,技术纯熟,性格坚韧而果敢!我军损失惨重。

“那时,他们还是沙皇俄国的军队,他们作战凶狠勇猛,但总体上心地善良。他们在被迫撤离东普鲁士时,便按照习惯的军事原则放火焚烧城镇与村庄,后来在自己的国土上也是如此。随着村庄放出红色的光芒,照亮傍晚的地平线,我们便明白俄军要撤走了。奇怪的是,俄国百姓并不抱怨,这是他们惯常的做法,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

“我所提到的‘善良’,主要指欧洲地区的俄国军队。亚洲地区的军队,比如西伯利亚军团,他们的举止就很野蛮,哥萨克人的军队也是如此。1914年德国东部就曾遭受他们的**。

“即使是在‘一战’期间,德国在东线的战争也比西线更艰难,军人们也是宁愿去西线也不愿去东线。西线往往依靠物资和大规模的炮兵攻击,比如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西线的战争令人精疲力竭,但至少还是在与西方人打交道。而在东线,虽然炮火并没有这么猛烈,但战斗却更加残酷,两军近身肉搏,场面极为惨烈。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夜间作战、近身肉搏和丛林作战。当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英勇而不怕牺牲的军人在东线搏命,救火队员则在西线袖手旁观。’

“但是,现在的这场大战,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俄罗斯’的真切含义。1941年6月,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全新的苏军。我军损失高达50%。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那里的特工和女兵营面对铺天盖地的炮火,在一座旧要塞里坚守了一个星期,直至拼尽最后一人。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和苏军作战意味着什么,但元首和高级将领却不知道,我们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1941—1945年,红军比沙俄军队更英勇善战,理想让他们无比狂热。他们比从前更加顽强,这也让我军更加强硬。东线的格言就是‘你死我活’。红军的纪律比沙俄军队更严格,他们要求绝对服从命令。我曾拦截一些红军的命令,比如‘你为什么不进攻,我最后一次命令你拿下斯特兰科,否则你的性命不保。’‘为什么你的团还没有抵达进攻的初始位置?立即投入行动,否则你的性命有碍。’可以看出,我们的对手是残酷无情的。但在1941年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到,几年后我们也会遇到相同的情况。

“战争史中,只要有俄国人参加,战斗总会变得激烈而残酷,总是伤亡惨重。只要他们决定全力捍卫领土,想击败他们就是难于上青天,战后往往是尸横遍野。他们有大自然的恩惠,掌握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有的俄国人都必须对命令绝对服从,这正是亚洲斯拉夫人的特点。指挥官可以对下属发出各种苛求,下属绝对不许发出任何怨言和牢骚。

“东、西方是两个世界,无法相互理解。俄国人就像斯芬克斯一样神秘,他们沉默寡言,从不对人表露自己的思想,令人参悟不透。”

布鲁门特里特所思考的问题对战争至关重要,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军队的士气。所有的将领都强调过,苏军的最大优点便是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也能顽强奋战。曼陀菲尔曾多次率领坦克在前线冲锋,他的描述十分生动:“苏军的进攻令西方人难以想象,坦克冲在最前面,规模庞大的主力部队则在后面绵延不断,其中大多是骑兵。士兵们往往身背一个麻袋,里面装着行军时从田野和村庄里收集的干面包屑和生蔬菜。马的草料则是屋顶上的干草,除此之外几乎吃不到任何东西。他们常常在如此原始的方式下进行长达三周的行军。你不能像对付其他普通军队一样,靠切断补给来阻止他们行进,因为你几乎就找不到他们的补给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