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希特勒在苏联战场进行赌博性进攻,最后却大败而归,根本原因在于他不够果断,而德军高级将领也对进攻方向存有异议。危急时刻,他却连续几周犹豫不决,错失了最宝贵的时间。此后,难以弥补的损失让他最终走向灭亡,也让德国走向毁灭。

这场战事是拿破仑故事的重现,但具体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错失了攻占莫斯科的良机,此时他离决定性的胜利只有咫尺之遥。他占领的土地比拿破仑更大,维持的时间也更长,结局也比拿破仑更惨。

希特勒曾希望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前摧毁大部分苏军,他差一点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但苏联红军远比预想中要强悍。他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主张继续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则倾向于先结束南方的战事。于是,德军按他的命令继续向南。基辅战役取得的重大胜利让希特勒颇为得意,他决定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进。进攻莫斯科的行动一再推迟,虽然战役初期他还能取得一些重大胜利,但当秋季到来后,德军便深陷泥潭,最终在冬季一败涂地。他的决定来得太晚了。

但德国将领们告诉我,这不是唯一的失败原因。虽然他们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人在森林反而无法清晰窥见树木”,但他们确实提供了可以得出结论的事实。

最令人惊讶的一点是,拯救苏联的并不是他们的现代化进步,而是他们太过落后。如果苏联的道路交通能像西方一样发达,可能很快苏联就被攻陷了。过于恶劣的路况阻止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

不过也有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的看法。德军没能取胜,在于他们的机动性依靠的是车轮而不是履带。在泥泞的道路上,车轮往往会陷进去,履带则可以继续推进。

依靠履带的装甲部队可能早在秋季之前就已占领苏联的中心地区。对于任何善于洞察并想象力充沛的人而言,“一战”早已明示了履带的重要性。英国是坦克的诞生地,“一战”后,我们这些提倡机动机械化战争理念的人曾敦促新型军队应配备能够越野的战车。在发展机械化部队方面,德军比英军或任何其他军队都走得更远,但在发展履带越野运输战车这一重要方面却存在不足。简言之,1940—1941年,德国军队比任何其他军队都更加现代化,但它没能理解20年前的军事观点,以至于错失良机。

德国将领们潜心于专业领域,从青年时期就致力于掌握军事技术,对政治毫不关心,更不关心外部世界。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干练精明,但缺乏想象力。直到“二战”后期,坦克学派中那些更具大胆思想的人才被允许自由发挥,然而为时已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十分幸运。

以下为被俘德军将领论及苏联战争时的要点。

巴尔干战役的影响

讨论入侵苏联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探讨希腊战役是否对侵苏战役造成重大延误。英国政府发言人声称,向希腊派遣的威尔逊将军的部队虽然仓促撤离,但当初派他们去希腊的调度合乎情理,因为它使德军入侵苏联的行动推迟了六周。这一说法遭到部分熟知地中海局势军官的质疑,并谴责这是一场政治赌博,特别是德·甘冈将军,他曾在开罗担任盟军联合规划参谋长,后来成为蒙哥马利的参谋长。

他们当时质疑这次行动,现在更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把兵力不足的部队调到希腊并不能让希腊摆脱被德军入侵的命运,反而错失了意军在昔兰尼加战败的黄金机会,没能在德军的援助到来之前占领的黎波里。[16]他们强调,希腊领导人原本对英国政府的提议持怀疑态度,但被艾登先生的劝诱所欺骗,以为英国会调动规模庞大的队伍来支援,才同意英国出兵干预。

历史学家必须承认,后来的战事推进证实了这一观点。三周后,希腊被攻陷,英军被赶出巴尔干半岛,而英国在昔兰尼加的部队也被隆美尔领导下的德军非洲军团赶走——本来他们是可以在的黎波里登陆的。这些失败不仅让希腊人民承受痛苦,更让英国的声誉严重受损。即使出兵希腊推迟了德军对苏联的入侵,也并不能证明英国政府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出兵的目的根本不是延迟德军入侵苏联。

不过,探讨希腊战役是否真的产生了这样一种间接的、不可见的影响,也具有历史意义。支持这一观点的最确切的证据是,希特勒最初下令在5月15日之前完成对苏联的进攻准备。在3月底,预设期限被推迟了一个月,定在6月22日。伦德施泰特告诉我,延迟的主要原因是参加巴尔干战役的装甲师推迟了集结时间,这让他的集团军群的准备工作受阻;而且那时的天气条件也不理想。

伦德施泰特麾下领导装甲部队的克莱斯特说得更为明确。“的确,”他说,“与我们的总兵力相比,在巴尔干半岛部署的部队并不多,但那里使用的坦克比例很高。准备从波兰南部进攻苏联前线时,我麾下的大部分坦克都参加了巴尔干战役,它们需要大修,且坦克部队的将士也需要休整。许多坦克一直向南打到伯罗奔尼撒,还得从那里赶回来。”

伦德施泰特和克莱斯勒的观点自然受到所处条件的束缚,因为他们发动突袭的主要力量是这些返回的装甲师。我在交谈中发现,其他的德军将领都很轻视巴尔干战役的影响。他们强调,进攻苏联的主要部队是当时驻扎在波兰北部的博克中央集团军群,胜利也主要取决于这一路的进展。伦德施泰特只起次要作用,他的兵力被缩减不会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苏军不可能轻易就被击溃;这种缩减甚至可能让希特勒放弃在第二阶段进攻时向苏联南方进军的想法(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进军南方为德军带来了致命的延误,致使德军在冬天之前没能抵达莫斯科)。其实,在紧要关头,即使伦德施泰特的部队没有到位,入侵也可以发动;但最后推迟进攻的观点还是占了上风,而对地面是否足够干燥的担忧更是加强了这一观点。哈尔德将军说,在入侵真正开始之前,天气状况并不理想。

不过,我们并不能根据将军们的事后意见,确定如果没有巴尔干的复杂局势,他们又会如何进行战略决策。一旦确定推迟日期的原因是巴尔干战役,那么也就不存在巴尔干的部队归队集结前就发动进攻的问题了。

但希腊战役并不是入侵苏联日期被推迟的主要原因。1941年,希特勒就已经策划了入侵希腊的方案,作为入侵苏联的准备步骤。改变计划的主要因素,是3月27日南斯拉夫突然发生的政变,当时西莫维奇将军及其同党推翻了刚与轴心国签订协议的政府。希特勒勃然大怒,立刻决定当天就要发动对南斯拉夫的压倒性进攻。这次进攻所需的陆军和空军力量,比希腊战役投入的兵力还要多,这迫使希特勒做出决定性的决策——推迟入侵苏联的计划。

对英国出兵干涉的恐惧促使希特勒进军希腊,最后的结果也让他安心。英国甚至没能阻止当时的南斯拉夫政府与希特勒达成协议,虽然这次出兵鼓励了西莫维奇,促使他发动推翻政府的政变,反抗希特勒的意愿——但这次政变并不是很成功。

布鲁门特里特在询问了哈尔德和格莱芬贝格后,进一步向我提供了入侵苏联之前的情况。格莱芬贝格曾担任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部长,后来成为李斯特第12集团军的参谋长,参加了巴尔干战役。

“希特勒想到了1915—1918年协约国对萨洛尼卡的占领,他担心1941年英国人还会再次在萨洛尼卡或南色雷斯海岸登陆。这将让英国绕到正在向俄国南部前进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后方。希特勒以为,英国人会像以前一样,试图向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推进。他清楚地记得,‘一战’结束前,巴尔干的协约国军队是如何对整次战争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的。”

“因此,他决定,为了预防入侵苏联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占领萨洛尼卡和杰贾加赫(亚历山德鲁波利斯)之间的南色雷斯海岸。李斯特第12集团军将负责此次行动,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也归他指挥。他们在罗马尼亚集结,越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并从那里穿透迈塔克瑟防线,以右翼向萨洛尼卡推进,左翼向德杰贾加赫推进。等他们抵达海岸,保加利亚人将接管海岸附近的防御,那里只留少数德军。然后,第12集团军大部队,尤其是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将掉头经罗马尼亚北上,投入到东线南段的行动中去。最初的计划并没有打算占领希腊的主要领土。”

“当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得到这个计划时,他指出,他不信任南斯拉夫,他担心南斯拉夫可能会威胁到第12集团军的右翼。但德国代表却向他保证,鉴于1939年南斯拉夫和德国的条约,南斯拉夫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危险。他们感觉,鲍里斯不太信任这个计划。”

“事实证明,鲍里斯国王是对的。当第12集团军按计划即将从保加利亚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在部队开始调动之前,贝尔格莱德忽然爆发了一场政变,摄政王保罗亲王被迫退位。似乎贝尔格莱德的某些人并不赞同保罗亲王的政策,他们的政变等于是站在了西方列强一边。我们军人不知道到底是西方列强还是苏联支持了这场政变,但这肯定不是希特勒搞出来的。这是个令人非常不愉快的意外,它打乱了第12集团军在保加利亚的整个作战计划,比如,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不得不立即从保加利亚向西北方向进攻贝尔格莱德。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则以卡林西亚和施蒂利亚为基地迅速集结编队,向南进入南斯拉夫。巴尔干战役的爆发迫使入侵苏联的计划推迟到6月。从这个角度上讲,贝尔格莱德政变实质上影响了入侵苏联的战役。”

天气在1941年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是一个偶然因素。在波兰的布格河—桑河线以东,由于道路泥泞,地面部队的行动在5月之前都受到很大限制。田野大多是一片泥沼,许多河流洪水频发,而且越往东情况就越严重,尤其是在普里皮亚季河和别列津纳河的沼泽森林地区。即使天气正常,5月中旬以前的行动也受到很大限制。但1941年的气候更为特殊,冬季更为漫长。直到6月初,在德军面前的布格河仍然处于泛滥之中,河水漫过河岸绵延数英里。

类似的情况在北方也很普遍。当时在东普鲁士指挥一个先锋装甲军的曼施坦因告诉我,5月底和6月初,那里一直在下大雨,如果提前发动进攻,情况可能更糟。即使能排除巴尔干半岛的威胁,也很难将入侵日期提前。1940年的天气对入侵西方太有利了,但1941年的天气则对入侵东方大为不利。

入侵苏联的冲动

此后,我又与德国将军们一起探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动机。我们无法得知事情是从何时开始发生的,至少在1940年7月,这个计划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年末就有了明确的作战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是个事关德国生死的计划,但大多数将领根本都对计划的动机一头雾水。当他们被告知将入侵苏联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忐忑不安;但在希特勒的阴谋下,他们对计划所知甚少,而且很晚才得到通知。希特勒将将领们放置于在不同的“隔离舱”内,相互隔绝,每个人仅被告知希特勒要他完成的任务及相关的情况。他们就像一排牢房里的囚犯,相互隔绝,各自像计件工一样工作着。

我从他们那里听说,伦德施泰特是入侵计划最有力的反对者,也是第一个敦促放弃入侵的人,因此我急切地想听听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告诉我:“希特勒一意孤行,认为苏联的强盛远超我们设想,他坚持要在苏联军力雄厚之前发动进攻。据他提供的情报称,苏联打算在1941年夏天发动进攻。当时我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我们越过苏联边境时,我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准备进攻的迹象。我们中的许多人曾对苏联袭击感到不安,但当我军忙于西线战事时,苏军却保持沉默,这让我们暂时安心。我认为防范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我们的边防力量,苏联人想进攻就让他来吧。这样的方法可以试探他们的真实意图,也能大大减少草率入侵苏联的风险。”

我进一步问他,是什么缘故使他质疑希特勒所谓苏联即将发起袭击的说法。他答道:“首先,当我军越过边境时,苏联人似乎被吓了一跳。我在前线没有发现有进攻准备的迹象,只有更远的地方才有少数防御力量。他们在喀尔巴阡地区部有25个师,面朝匈牙利边境。我原以为他们会在我的右翼部队前进的时候掉头反击;事实上,他们却全线撤退了。我由此推断,他们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因此,苏联司令部并不打算尽早发动进攻。”

我接着询问了布鲁门特里特将军,他当时是克卢格第4集团军的参谋长,年底又成为国防军陆军司令部的副总参谋长——在那里他处理了大量作战文件,并在入侵过程中进行战后评析。

布鲁门特里特告诉我,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以及伦德施泰特都反对入侵苏联。“这三人凭借1914—1918战争中的经历认识到入侵这个国家是相当棘手的,交通、增援和补给是最大困难。伦德施泰特直截了当地问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行动,你是否已经考虑清楚了?’”

希特勒依然独断专行,没有更改决定,但他被迫承认,对苏战争必须决胜于第聂伯河以西。希特勒事先警告说,如果进攻范围扩大到那一地区以外,将面临军队调动、物资补给以及增援等诸多困难。希特勒计划,让主攻路线上的装甲部队越过第聂伯河,向斯摩棱斯克和杰斯纳河进军,从而造成苏联的恐慌,切断行动迟缓的苏联大部队之间的联系。当希特勒发现苏军在第聂伯河以西的战斗中没有被决定性地击溃时,他就同拿破仑当年一样被引入苏联腹地。这一举动对整个战争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希特勒对最佳方向的犹豫不决使这场战争出现致命后果。

与克莱斯特的进一步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侧面信息。他说,他只在进攻开始前不久才被告知希特勒打算入侵苏联,“其他高级指挥官亦是如此。我们被告知苏军即将发起进攻,德国必须消除这一威胁。有人向我们解释说,在这一威胁迫近之际,元首没有落实其他计划,因为太多的德军被牵制在东线,警戒苏联进攻。有人认为,主动进攻是我们消除威胁的唯一途径。”

“我相信约德尔反对希特勒对战事的判断,还有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凯特尔也表示了怀疑,但他不愿向希特勒表明他的怀疑。”

克莱斯特接着说:“我们并没有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低估红军。驻莫斯科最后一任德国武官科斯特林将军异常老练能干,一直向我们通报苏军情况,以便我们更好地掌握战局。但希特勒拒绝相信他的情报。

“胜利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入侵将导致苏联政治动**的前景上。大多数将领早就意识到,如果苏军选择后撤,没有政治动乱,取得最后胜利的机会就微乎其微。我们太过指望在遭受重大军事失败后,斯大林被自己的人民推翻的可能性。这种信念是元首的政治顾问们怂恿的,而我们作为军官,对政治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无法反驳。

“我们没有考虑过长期作战,一切都是建立在秋季前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设想上。”而冬季来临后,德军便因这一短视之举付出惨痛代价。

关于希特勒入侵的动机,瓦尔利蒙特曾向我阐述过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看法。那时在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他能更频繁地接触到希特勒,能更详细地阐述希特勒是如何把入侵俄国的想法发展为一个关键决策的。

“为什么希特勒要入侵苏联?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处境和拿破仑完全相同。两人都把不列颠看成是他们最强大、最危险的对手。两人都无法下定决心入侵不列颠以推翻英国。两人都认为,如果英国再也没有能从欧洲大陆上获得援助的希望,英国就会被迫同欧洲大陆上的主宰者达成协议。他们都怀疑,俄国人会是英国的盟友。他们都认识到,英国和俄国这些欧洲外围国家都有着介入欧洲中心的野心,而欧洲中心的大国不能给他们等待时机的机会。因此,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两个人——希特勒和拿破仑都认为,必须从战略防御角度出发,做到先发制人。

“希特勒很可能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因此作出了上述考虑——至少,他的随从们普遍持此看法。希特勒此前的一句话可能证实了我的看法,在入侵苏联开始前,凯特尔和约德尔在与意大利人和芬兰人打交道时就曾说过这句话:‘我们已经赢下这场战争了,只需要结束它。’”瓦尔利蒙特还说,约德尔在自己的圈子里也经常发表类似言论。

“关于苏联军力的情报工作一直做得很差。”瓦尔利蒙特指出,会议上讨论的、作为计划依据的估计是由总参谋部而不是凯特尔和约德尔准备的。“陆军总司令部只能通过总参谋部的工作才能对情报进行评估,从不会让凯特尔公布结果。”

从瓦尔利蒙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并非只有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实力,他的随从,甚至总参谋部都倾向于低估的看法。这与克莱斯特的观点相反(我发现,克莱斯特对苏联的评价总是比他的同僚们更高)。也许总参谋部没有低估在苏联进行战役的困难,但他们肯定低估了苏联能够派出的部队数量。文献证据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哈尔德日记中的一条记录:“我们低估了苏联。我们估计有200个师,但我们已经确定至少有360个师。”

虽然德国情报机构低估了苏联的兵力,但它所报告的情况却为人们对苏联可能发动进攻的忧虑提供了实质内容。1941年上半年,集中在苏联西部以及苏占波兰的部队数量继续稳步上升,到5月时已是苏联入侵波兰前的两倍。空军的集结和机场的扩建也非常明显。所有这些都激起了希特勒的恐惧。当他和他的将军们以及其他人谈到苏联可能在夏季结束前进攻德国时,毫无疑问,他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担忧。他的一些顾问也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德国人总是忽视自己的行为在别人身上可能引起的应激反应,希特勒尤其如此。另外,由于报告中不断提到苏联在边境的人数上升,希特勒也感到时间越来越紧迫——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有一个更令人吃惊的事实: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早就知道自己的兵力不敌对手,而且如果战争持续下去,力量对比势必越发悬殊。只从这点来看,入侵苏联就堪称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赌博性进攻。当希特勒的计划在二月份向将军们公布时,哈尔德也陈述了双方相对实力的评估,其结论令将军们感到恐惧。因为,即使是按照哈尔德给出的数字,苏军在苏联西部的兵力相当于155个师,而德军只能集结121个师(实际上,德军真正能立即调动的军队还低于这个数字),而“德军的素质远远比苏军高”的保证根本不足以消除他们的疑虑。

德军主动进攻,在普利佩特沼泽以北地区略占上风,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明斯克—莫斯科高速公路上挺进。但是,位于波罗的海附近的勒布北方集团军群与敌军势均力敌,而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则处于下风,尤其是在最基本的武器装备方面。克莱斯特告诉我,他的装甲集团军组成了伦德施泰特的先头部队——只有600辆坦克。“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我们从希腊返回后所能集合的全部兵力。布琼尼的军队在南部与我军对阵,坦克数量达2400辆之多。除了攻其不备的战术之外,我们的成功完全依赖于部队的优良的训练和高超的作战技能。直到苏联吸取教训之前,这些都是我军得胜的决定性因素。”

战事清楚地表明,希特勒所坚信的技术优越足以弥补数目的缺陷的理念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他的冒险差一点就取得了成功。如果德军能够事先就制定好更为明确的目标,他们成功的机会就更大。德国人的内部分歧让苏联在防守时受益匪浅,最终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