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法国战役的终结和德军首次败北

法国战役的第二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于6月5日开始。德军向索姆河以南发起了新的攻势,而此时距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开始大规模撤离还不到一个星期,最后一艘船刚好在那天启航。

法军左翼被斩断,损失30个师,占其总兵力的近三分之一,包括他们为数不多的机械化师的精锐部队。法国还失去了英国12个师的增援,在法国,英军仅剩下两个师。德军发动袭击时,这两个师没有和英国远征军主力部队一起行动。魏刚将军此时取代了甘末林,率领残余的疲惫不堪、损兵折将或是军事素养极低的66个师,去守御比原来更长的防线。另外,德军此刻有足够时间召集大批部队,这些部队几乎没有参与第一阶段的攻击。

新一轮进攻的前奏最受瞩目,所有曾西进英吉利海峡的德军装甲师都在短时间内向南或向东调转,为下一次进攻做好准备。他们能如此迅速地向一个方向重新集中的事实,证明机械化运动战已经改变了老一套的军事战略。

在新的攻势中,伦德施泰特的部队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不是预先在方案中明确部署好的。虽然伦德施泰特要应对更长的防线,敌人的实力也更雄厚,但德军还是把10个装甲师中的6个分配给了博克的集团军群。不过,作战方案是灵活机动的,作战模式也在战斗过程中不断衍变。这种衍变,再次证明了机械化运动战为战争赋予了新的力量。

在我们首次谈话中,伦德施泰特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这场战斗——“几天来境况艰辛,但不构成大碍。进攻是由博克集团军群在右翼打响的。我先按兵不动,等他的进攻取得进展,越过索姆河,我再加入攻势。我军在渡过埃纳河时遭遇顽强抵抗,但在那之后,一切都轻松了。这一战的关键是越过朗格勒高原向贝藏松和瑞士边境挺进,直插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右翼后方。”

虽然德军右翼首先打响进攻,但他们没能在希望最大的地方取得预期成果,反而是困难更多的次要战场的表现出乎预料。

在右翼尽头,亚眠和大海之间,克卢格统率的第4集团军发动进攻,而原先在右边的第18集团军留下来清理敦刻尔克战场。在得到一个装甲军的增援后,随着隆美尔第7装甲师的快速突破,克卢格的部队很快到达了鲁昂附近的塞纳河。法军陷入混乱,无心守卫渡口,这让德军能够紧随法军渡过塞纳河。

不过,德军并没有将塞纳河当作主攻方向,因为这里河道宽阔,易守难攻,在这里展开决战是不合常理的。博克集团军群的主要攻击力量集中在亚眠以东,他们预计决定性的战果会在这里产生,而莱歇瑙的第6集团军则担负了主攻的任务。

莱歇瑙的总参谋长贝希托尔斯海姆给我讲述了战事经过。“克莱斯特将军的装甲集群因这次进攻被归入第6集团军,此次部队的组成与第一次进攻时不同,因为古德里安被调到香槟地区的A集团军群,霍普纳的第16集团军取代了他。我们双管齐下,魏克尔斯海姆的第14集团军从我军在亚眠占据的索姆河桥头堡发动进攻,而霍普纳的装甲部队则从佩罗讷的桥头堡进攻。他们的想法是,两军应当在圣·加斯特附近的瓦兹河上会师。此后,就要决定追击的方向是朝巴黎东面还是西面。”

“在策划攻击时,我们对这种方案产生过争论。就我个人而言,应把两个装甲部队集中在一次打击中,但最终莱歇瑙将军决定从两个桥头堡实施钳形打击。如果把力量集中起来,进攻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当攻击开始时,在最初的三四天里,我们在‘魏刚防线’面前遇到顽强反抗。与预计的结果相反,我们没能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苏伊松东部的埃纳河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国防军陆军司令部决定调走克莱斯特将军的装甲部队,并将其东移去扩大战果。当然,我们很失望,因为这等于是比利时之战重演。”

克莱斯特继续讲述了战争的过程:“维特斯海姆的部队实际上已经在蓬特圣马克桑斯附近的瓦兹河上控制了一个桥头堡,但是努瓦永以西的激烈战斗拖延了霍普纳的进军速度。这时进攻香槟地区的德军已经打开缺口,尽管那里的攻击直到9日才开始,但他们很快就通过了埃纳河,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从兰斯以东第12集团军打开的缺口冲了过去,第9和第2集团军也突破了兰斯的西部。此时我接到命令,要我从正在进行的战斗中撤出,把部队调回原处,取道这个缺口。我们从香槟地区北面绕了一圈,然后在苏瓦松过了埃纳河,穿过蒂瑞堡的马恩河,向特鲁瓦前进。这时法军已经陷入混乱之中,濒于瓦解,所以我军开车经过第戎,直下罗讷河谷,一路奔向里昂。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前,我军在另一路又发起了巨大攻势,魏克尔斯海姆的部队掉头从西南方向前往波尔多,然后直奔比亚里茨以南的西班牙边境。”

布鲁门特里特讲述了在埃恩河突围的过程:“此次进攻只有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正穿过法军前沿阵地,到达圣迪济耶和肖蒙之间的马恩河上游地区,此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在三条路中选择走哪一条。是应该向东,越过朗格里斯高原,直逼瑞士边境,切断在阿尔萨斯的法国军队?还是应向东南方向越过高原到达第戎和里昂,以便直抵地中海,帮助意大利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抑或掉头向西南,向波尔多挺进,以便切断从巴黎撤退到卢瓦尔河及更远地区的法军的路线?为此,我们事先准备了三条简短的无线电命令。”

古德里安被指示执行第一个方案,而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在通过埃纳河的缺口后,在右侧加速前进,执行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因为那时法国军队已经接近崩溃,德军分兵出击不会有很大危险。

6月14日,勒布的C集团军群加入战斗,进攻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此时古德里安已经横扫了马奇诺防线的后方。值得注意的是,直到防御力量被削弱之前,德军并没有冒险直接攻击马奇诺防线;即使在古德里安突破之后,他们的进攻也只是试探。位于萨尔布吕肯以南的普特林根附近的狭窄地带的海因里希第12军(隶属于第1集团军)作为主攻,第7军则在南面一百英里处作为副攻,德军在科尔马附近穿过了莱茵河。

海因里希告诉我他在12小时内就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但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他承认,这一突破是在防守被削弱,法军正在撤退之后才成功的。“14日,我的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在两个地方深入敌后。我曾下令在15日继续进攻,午夜时分,我得到了一份被截获的法国军令电报,称马奇诺防线的守军已奉命撤退。因此,我们第二天的行动就变成了追击而不是进攻。”

与此同时,贝托尔斯海姆讲述了德军另一侧进攻的情况。克莱斯特的一支装甲部队在瓦兹河上的蓬特圣马克桑斯攻占了桥头堡,然后撤出,并转向埃纳河。“步兵随即顶替装甲部队巩固阵地,但在步兵渡过瓦兹河向前推进时,一个难办的问题出现了,法国在桑利斯附近修筑的外围防御工事,阻住了他们通往巴黎的道路。莱歇瑙将军不知道该如何清除这一障碍,于是他决定绕到东侧。然而,法国的撤退帮我们解决了麻烦,当法军离开巴黎后,我们的右翼部队被调到第18军,他们刚刚从北方挥师赶来,准备攻占巴黎。与此同时,我的部队继续向南推进,在科尔贝尔和蒙特涅渡过塞纳河后,向卢瓦尔河径直推进。虽然萨利和日安的桥被炸毁了,但我们还是在奥尔良发起了突袭,俘虏了那里的全部法军。从本质上讲,从马恩河到谢尔河的进军,大多都是追击,并没有太多激烈战斗。”

布鲁门特里特在总结进攻的大致过程时说:“只有在法军坚决保卫的埃纳河渡口才有激烈的交战。在这里,虽然装甲师直到步兵强行通过这一区域之后才发动进攻,但他们还是在河对岸遭到了顽强抵抗,最后才成功突破。从那以后,战斗变得越来越轻松。装甲师不停地向前推进,席卷法国南部,也不担心侧翼暴露在外。德军步兵团紧随其后,每天进行40至60公里的强行军,消灭了坦克碾过之后仍在坚守的法国残兵败将。在许多主要道路上,我们的装甲部队势不可当,甚至跑到了向同一方向后撤的法国军队的前面。”

“在该阶段,德国空军与装甲师密切合作,采用了一种新的‘巷战战术’。当遇到抵抗时,轰炸机集中攻击,先头部队随后占领该地;与此同时,战斗师的主力部队通常以很长的纵队(绵延将近一百英里长)在大路上等待,直到路面畅通。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有空中优势,而敌人的反坦克防御薄弱,还很少埋设地雷。”

“在1940年的战役中,法国人战斗英勇,但已经不能与1914—1918年间的凡尔登之战和索姆河之战相提并论。英军的战斗更加顽强,较之1914—1918年,他们毫不逊色。一部分比利时人作战神勇,而荷兰人仅坚持几天。我们拥有空中优势,坦克也比法国更先进。最重要的是,德国坦克部队的机动能力更强,速度更快,战斗力更强,而且在行动中能够严格执行指挥员的要求随时转向任何地点——当时的法国部队根本做不到这些。他们仍更多拘泥于‘一战’中的传统战略思想和作战方式,不知变通,也缺少最新的指挥系统和无线电控制。当他们想改变行动方向时,必须先停下来,等新命令下达才再度推进。他们的坦克战术早就过时——不过他们很勇敢!”

德国将领这番权威评议应有助于纠正世界对保卫法国的部队的轻率推论。虽然低落的士气迅速蔓延,加速了最后的溃败,但在第二次进攻打响前,德军就已成熟在胸了。法军的溃败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尽管可能会推迟一段时间。

如果对法军的布防空间进行估算,就可以发现魏刚当时面临着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这个空间包括从索姆河到瑞士边境的大片地区,如果再综合考虑军队的数量和技术装备质量,就可以发现法军早已毫无希望。更令人惊讶的是,英国政府,甚至部分法国人,在敦刻尔克溃败后还继续怀有幻想,而不是像魏刚和贝当这些军人那样,在索姆—埃纳河防线一开始瓦解时就放弃幻想。不过最令人奇怪的一点,还是德军本已确信能切断比利时的盟军左翼部队,却还是没推测到法国的抵抗会全面崩溃——本来这一结果是可以算出来的。所以当法军崩溃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德军并没有做好跟进的准备。

引而不发的“海狮计划”

法国溃败后,德军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战争已经结束了,可以悠闲地享用胜利的果实了。布鲁门特里特生动描述了当时普遍乐观的情绪:“与法国停战后,国防军陆军司令部立即派来了专职人员,组建巴黎胜利阅兵式的筹备部,并派遣参加阅兵的部队。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来组织这次阅兵。大家都指望着实现和平,情绪高涨。复员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我们收到了一份即将退役的部队清单。”

然而,几周后,胜利的情绪开始消退,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愿意缔结和平条约,一种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一厢情愿的谣言在落寞的环境中很受欢迎。“有人说,与英国的谈判是在瑞典进行的,通过阿尔巴公爵斡旋”。但这并没有得到证实。

6月29日,哈尔德飞回柏林,去看牙医。第二天是他的生日,他待在家里,又去外交部拜访了魏茨泽克。根据哈尔德的战争日记,这次谈话中提到“我们可能需要再展示一下我们的军事力量,英国人才会屈服,然后我们才能在东方自由行动”。第二天上午,在飞回法国之前,他见到了海军参谋长施尼温德上将,并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讨论对英作战的基础。先决条件是空中优势,这可以让我们免去陆战的辛劳。”然后,施尼温德提出了一些与入侵有关的问题:天气、路线和船只的集结。

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早就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当他在5月21日和6月20日与希特勒的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些问题时,元首却没有给予重视,显然他并不认为入侵是使英国接受和平的必要条件。

听完施尼温德的话,哈尔德与军械处的勒布进行了一次谈话:“他一直被告知,根本没有入侵英国的计划。我告诉他,必须研究各种可能性,如果上级要求进行登陆作战,就会要求你以最快的速度搞定一切。”

7月2日,希特勒第一次表露出入侵英国的想法,当时他召集三个军种的负责人开会,商讨攻占英国,并要求他们提供方案。但他最后强调“该计划尚处于初级阶段”,并补充说:“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以防万一。”直到两个星期过去,事情才取得进展。

7月16日,在法国投降将近一个月后,希特勒发出一项指示说:“尽管英国在军事上走投无路,但仍未有达成协议的迹象,我决意准备制订对英格兰的登陆计划,如果有必要,就付诸实施……整个行动的准备工作须在8月中旬之前完成。”不过,这个命令听起来很“含糊”。

其实早在7月11日,希特勒在与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的一次会议上就已经表明不想入侵英国,会议纪要保存在战后的档案中。会议开始时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内容不是入侵英国的问题,而是挪威局势的衍变——希特勒对此更感兴趣。他表示打算在特隆赫姆附近的峡湾建造一座“美丽的德国城市”,并下令提交规划方案。后来他们才谈及入侵英国,雷德尔认为“入侵只应作为迫使英国求和的最后手段”。他详述了此次入侵行动的许多困难,指出不仅要有漫长的运输线,还要有必要的制空权和大量的筹办工作。雷德尔讲完后,希特勒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谈记录概括如下:“元首也把入侵看作最后的手段,制空权是先决条件。”

13日,哈尔德从枫丹白露飞往贝希特斯加登,提交相关的军事方案。他在日记中写道:“英国坚决拒绝和谈建议,对此元首感到十分困惑。他认为英国人是在寄希望于苏联(我们也这么觉得),所以只有武力才能让他们同意和谈。”事实上,这根本不符合希特勒的想法。英国一旦战败,大英帝国就将解体,日本、美国将接收英国的遗产,德国人付出了鲜血的代价却什么也得不到。

16日,尽管希特勒发出了对英作战指令,但三天后,在德国国会大厦就法国战役胜利发表演讲时,希特勒还是发出了“试探性的”对英国的和平呼吁。他用了一种非常温和的语气,痛惜战争会带来双方的死战,并详细申明这将导致两败俱伤。这番话甚至令一贯玩世不恭的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伯爵深受触动,他在日记中指出:“我相信他对和平的渴望是真诚的。事实上,傍晚时分,英国对演讲反应冷淡的消息传来时,一种隐藏不住的失望感在德国人中蔓延开来……他们希望并祈祷和平呼吁不会被拒绝。”

次日早晨,他拜会希特勒,并在日记中写道:“他证实了我昨天留下的印象,他希望与英国达成谅解。他知道与英国的战争将十分艰难,他也明白今天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反对流血冲突。”然而,返回罗马后,齐亚诺发现这番讲话令墨索里尼十分不安,担心英国人会响应希特勒的呼吁,同意和谈。“这对墨索里尼来说是并不是好事,因为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要战争。”

21日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指挥官会议,他在开场明确表明,他对英国坚持战争拒绝和谈的理由感到困惑。他只能猜测是英国希望美国或苏联参战,但这似乎也不太可能发生,尽管苏联参战“对德国不利,尤其考虑到来自空中的威胁”。接着他谈到了入侵英国的问题,并指出,这将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因为即使路途很短,这也不仅仅是一次登陆作战,而是穿越被敌方掌控的海洋。突然袭击是不可能的,我们面临的是防备严密、意志坚定的敌人”。随后他强调了登陆后增援和补给的困难,他坚信,开战前“完全掌握制空权”必不可少,而且这次登陆行动的成功依赖于持续的空中支援,而空中支援的力度又取决于9月下旬的天气状况,但9月的天气一般都很恶劣,因此主要行动必须在15日前完成。分析完局势后,希特勒声称:“如果不能确保准备工作在9月初完成,则可以考虑其他计划”。整个讲话带着迟疑的口气,最后一句又暗示他在设法谋求其他可能。

哈尔德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从布劳希奇那里得到的关于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言的记录。记录显示,希特勒的信心和担忧混杂在一起:“英国没有希望我们必将获胜。成功的前景根本不可能被逆转。”但他又强调:“只有在没有其他手段与英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才会入侵。”在讨论了他的“和平感召”,并乐观地讨论了英国舆论正在变得倾向于和平的迹象后,希特勒又谈到了他所认定的主要障碍:“斯大林正和英国人联系,希望让英国继续作战,以牵制住我们,从而为他争取时间,让他得到想要的东西。他知道,一旦和平来临,他就什么都得不到。”由此,他还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我们的注意力必须转到苏联,并马上有所计划。”

德国立刻启动了针对苏联的计划。计划的目标是:“粉碎苏联军队,或者尽可能地分割苏联领土,阻止敌人对柏林和西里西亚工业区的空袭。最好的结果是,让我们的军队渗透到足够远的地方,让我军空军能够彻底摧毁苏联的战略要地。”很快,在“今年秋天”进攻苏联的方案就被提交了,这一方案可以“减轻对英国的空战压力”。拜尔莱因将军告诉我,几天后,他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的作战参谋一起被派回柏林,“准备策划在对苏联战役中使用装甲部队的方案”,该方案计划使用四个装甲集群沿同一轴线进行纵深推进,一年后的实战也正是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的。

但在得知入侵苏联需要进行相当充分的准备后,希特勒在几天之内就改变了他在秋天就对苏联发动进攻的想法。他对外交部和陆军总司令的观点做出了让步,同意损害英国的海外利益来满足苏联的领土要求,从而避免英国和苏联进一步合作。但是,进攻苏联的计划还在继续,希特勒也更热衷于这一计划。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作出了一个倾向于英国的判断。

我查阅了当时英国对局势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实。德国海军的部署表明他们不能迅速地参与英吉利海峡的战事,他们担心英国海军参战,而英国海军上将也对德国空军的威胁而担忧。但就在希特勒的指示发布的同一天,我得到权威消息,在掩护敦刻尔克撤退时损耗严重的英国空军已然重建,当前战力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57个中队,一千架战机,并有预备队。

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的六周里,英国陆军严重缺乏可以应对入侵的兵力,德军只要几个师就可以击败他们。从法国撤出的陆军需要进行重组和重新装备,虽然过程缓慢,但人们感到,随着英国皇家空军战斗力的恢复,抵御入侵的主要保证已经实现,在欧洲大陆大获全胜的德军的威胁正在减弱。如果,有一个“看不见的”旁听者参加希特勒的军事会议,并对“山的那一边”的境况进行推测的话,英国人一定会感到更加振奋。看一眼德国情报机构的报告也会产生同样效果,因为他们严重高估了英国陆军的力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虑。

只有以戈林为首的德国空军元帅们在履行他们的职责,他们对完成压制皇家空军和阻止皇家海军参战的双重任务表现出信心,这使得计划能够实施下去。

德国陆军和海军将领们对戈林的承诺普遍表示出不信任,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分歧。最初提议的登陆部队由40个师组成,但由于海军最高司令部声称运力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计划,所以不得不缩减至13个师。如果条件允许,其余部队将分为三批渡海。坦克的威胁不会像英国人预期的那么严重,因为登陆部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坦克,大多数都被推迟到战役后期才上前线。陆军最高司令部坚持说,登陆战线应该尽可能宽阔,至少要从拉姆斯盖特到莱姆湾,才能分散英国的后备兵力。但海军最高司令部坚持认为,他们只能掩护一条航道和一条狭窄的登陆地带,向西最远不超过伊斯特本。争论持续了两至三周。哈尔德宣称,海军的方案等于让陆军“自杀”——“我等于把登陆的部队直接送进敌方的绞肉机。”海军参谋长则反驳说,从英吉利海峡拉开更广阔的战线同样是自杀。

最终,这场争论以希特勒强令妥协而告终,双方都不满意。那时已是8月中旬,各项准备工作则被推迟到9月中旬。13日,戈林发动了第一波空袭,陆军和海军上将们都更倾向于观望德国空军是否能将英国皇家空军击败,如果不行,就没有必要再对入侵英国进行争论了。

与伦德施泰特讨论入侵英国计划时,我向他咨询终止方案的原因以及终止的确切时间。他回答说:“由于入侵的初期准备是在法国投降后才开始的,所以无法确定计划起草的确切日期。日期取决于提供船运所需的时间,不仅要改装船舰以便能够运载坦克,还要训练部队适应上船和下船。如果可能的话,入侵将在八月份进行,最迟不超过九月。取消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德国海军必须控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但他们的力量不足以做到这一点;德国空军也不足以独自保护登陆场,主力部队即使能够登陆,他们的补给和增援也可能被切断。”我问他,是否可以像1941年入侵苏联的德军那样,通过空运为登陆部队进行补给?他说,1940年时,德国的空中供应系统还不够完善,根本不会去考虑这种可能。

伦德施泰特随后简要叙述了该计划的军事部署。“我负责指挥入侵,这项任务被分派给我的集团军群。布施的第16集团军在右翼,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在左翼,他们将利用从荷兰到勒阿弗尔的港口起航。第16集团军将从安特卫普到布洛涅的港口出发,而第9集团军则要利用索姆河和塞纳河之间的港口。泰晤士河以北不能登陆。”他还在地图上为我标示出了登陆区域,战线从多佛一直延伸至朴次茅斯附近。“我们当时计划在登陆后就向前推进,沿着伦敦南部的一个弧形地带建立一个更大的桥头堡。其范围沿着泰晤士河的南岸一直延伸到伦敦郊区,然后向西南到达南安普敦水域。”在回答进一步提问时,他说:“最初的想法是,让博克集团军群下属莱歇瑙第6集团军在怀特岛以西、韦茅斯两侧登陆,切断德文-康沃尔郡半岛,并向北开往布里斯托尔。但这一方案只被当做留存的备案,没有被采用。”

伦德施泰特还说,他对战胜英国没什么信心,拿破仑受挫的历史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将领们似乎也被历史所阻碍,就像当年秋天他们前往苏联的感觉那样。

当时和布劳希奇共事的西沃特将军表示,布劳希奇似乎比伦德施泰特更为乐观,对于海狮计划的可行性,西沃特说:“如果天气允许,有时间准备,考虑到英军在敦刻尔克遭受的巨大损失,布劳希奇认为海狮计划是合理可行的。”但我猜想,因为丘吉尔拒绝考虑任何和平建议,布劳希奇认为没有其他办法获得和平,才会产生这种想法。“我们的主张是尽快终结战争,为了实现这一想法,必须渡海。”“那为什么不执行海狮计划呢?”“许多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但天气一直不见好转。本应在九月份实施计划,但希特勒认为缺少条件,于是取消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海军缺乏信心,他们的兵力不足以保护侧翼。德国空军也没有力量阻止英国海军。”

这些陆军军官所透露出的海军的消极态度,得到了诸多海军上将的充分证实,其中包括沃斯、布林克曼、布鲁宁和恩格尔。有一个重要的说法反映了他们的共同观点:“德国海军完全没有阻击英国海军的准备阻击,哪怕只是在短时间内。此外,从莱茵河、易北河和荷兰运河征运来的驳船也不太适合运兵渡海。”在讨论中,有些人表示,他们不确信征集这些驳船真的是为了渡海,怀疑是否真的打算入侵英国。他们感觉这像是在演戏,大多数高级将领只是在表面上认真对待,实际上却并不赞同这一方案。“从我们随后了解的英国的情况来看,若德国情报部门能表现得更出色一点,这场战争可能会在1940年7月就以德国获胜结束;但大多数高级海军军官认为战争在1939年9月3日就已经注定失败了。”那一天,正是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日子。

施图登特将军向我详细介绍了德国空降部队在入侵英国的计划中的任务,以及他希望空降部队该怎样作战,他的评述十分有趣。他本人当时正因在鹿特丹战役中头部受伤而在医院养伤,空降部队由波泽尔将军指挥:“我们计划动用两个师[14],包括300架滑翔机,每一架滑翔机都有一名飞行员和九名伞兵,总共3000人。其任务是利用空降部队占领福克斯通附近的一个大约20英里宽、12英里深的桥头前沿阵地,由空军对预定的降落区域进行严密的观察。当时我们发现,英国人正在迅速设置障碍物,降落区被大量木桩填满,而且据推测,那里也是一片雷区。出于这些原因,波泽尔在8月底报告称,空降行动已经不可能实施了。

“如果我当时还在现场,肯定会在英军从敦刻尔克撤离的过程中敦促使用伞兵部队入侵英国,占领英军回国的港口。所有人都知道,离开敦刻尔克的大多数英军都没有携带任何重型武器。”

“即使这个计划被否决,我的空降部队入侵的计划也会与实际方案有所不同。我会用伞兵占领比预定桥头阵地更深的内陆机场。在攻占机场后,没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的步兵师将被空运过来,有的从后方攻击海岸防御工事,有的则向伦敦进发。我估计一天半到两天内就可以空运一个步兵师,而且这一速度可以被一直保持下去。”在我看来,波泽尔的计划相当乐观,虽然运送来的部队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能聚沙成塔。

“但最好的时机,”施图登特再次强调,“是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你们还来不及加强防御措施之前。后来,我们听说英国人对降落伞‘过敏’。这让我们觉得好笑,但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防御性措施,很有针对性。”

从决定放弃空降行动时众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某些问题,尽管准备工作还在继续,但越接近完成,入侵的意愿就越弱。空袭的进展不尽如人意,陆军和海军的所有怀疑论者都强调戈林没有将承诺兑现。“不列颠空战”对守军没有带来计划中的压力,情报部门也在此时做出了对英国地面防御力量过分强调和夸大的报告——有理由怀疑,这份报告是蓄意的。希特勒本人不仅强调入侵英国的各种困难,还担心入侵失败会产生不良后果。随着暂定进攻日期的临近,“观望”的论调越来越高。希特勒一直拖延确定执行计划的确切日期,并于9月17日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

此期间,希特勒的军事会议无时无刻不弥漫着犹疑的氛围,不仅是怀疑,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排斥。这些都证实了布鲁门特里特的说法:“虽然下令拟订‘海狮行动’,也做好准备,但大家并没有推进这件事。希特勒一反常态,似乎一点也不关心这件事;参谋人员兴味索然地制订着详细的计划,大家都将其视作一场‘战争游戏’;伦德施泰特没有把这件事当真,他自己也很少忙于这项工作;他的参谋长索登斯特恩将军经常休假。大约在8月中旬以后,再也没有人相信该计划会得到执行。从9月中旬起,本来就不足的运输工具再次被分派至各地。到9月底,事情已经十分明显,这项计划被完全放弃了。我们谈及此计划时均认为那不过是虚张声势,大家都期待着与英国达成谅解。”

不过布鲁门特里特的说法和哈尔德的日记并不吻合。8月6日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我们正处于两难之中,海军充满疑虑,空军也不愿去执行这个本来就属于他们的任务。最高统帅部是应该指挥三军协同作战的部门,却对此事无动于衷。只有我们还在推动这件事,但只靠我们根本就无法摆平。”

很明显,陆军们对这场入侵毫无兴趣,而海军们更不愿意冒险。他们对英国海军可能采取的行动持最悲观的态度。戈林是唯一热衷于这项计划的人,他们被准许去试探英国的实力,但在他们迟迟不能将皇家空军赶出战场时,陆军和海军们迅速重申了他们对这项冒险计划的反对意见,而希特勒出人意料地接受了他们推迟的借口。这一推迟是永久性的,因为希特勒的心思此时已经转向东方。

7月,希特勒开始酝酿入侵苏联的计划,但他的高级将领们都对这一计划并不看好——而且他们对入侵英国的前景也产生了怀疑。哈尔德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在30日与布劳希奇进行的一次长时间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海军很可能没办法为他们提供成功入侵英国的手段”。但他们也同意,如果可以,就应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并赞成努力“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通过满足一些斯大林的扩张目标,也许就可以避免“有巨大威胁的英苏联盟”。“我们不需要操心苏联对黑海海峡和波斯湾的野心,而在涉及我们经济利益的巴尔干地区,我们也能做到互不干涉。”

第二天,也就是7月31日,他们飞往贝希特斯加登,参加与希特勒举行的军种首长会议。会议一开始,雷德尔就指出了海上入侵的种种困难,认为入侵最早也要到9月中旬,甚至可能会拖到明年春季。随后希特勒也指出了更多的困难,也强调潜艇战和空战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如果不进行入侵,我们就要将行动目标改变为消除英国改变局势的希望……英国寄希望于苏联和美国。如果苏联消失,美国也就不会帮助英国,因为消灭苏联会极大地增强日本在远东的势力。苏联是英美指向远东的一把利剑。”接着,希特勒又引用了一通截获的电话记录,证明英国最近的士气恢复的源头是苏联即将介入战争的暗示。“一旦击碎苏联,就击碎了英国的最后希望。”随后,希特勒宣布了他的决定:“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毁灭苏联。”不过,为了能够一次性击败苏联,整个入侵计划将被推迟到第二年春季,以便养精蓄锐,发动一次更强有力的打击。

但在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反对的意见开始出现在负责作战和外交的军官们之中。哈尔德9月30日的日记反映了这种意见:“元首在与日本签订条约前24小时通知斯大林,说与日本签订了条约。一封信被寄往苏联,其目的是引起斯大林对瓜分英国遗产的兴趣,从而使他与我们联合起来。如果计划成功,我们就能全力对付英国。”由此可见,德国在外交上做了两手准备。11月,莫洛托夫被邀请到柏林,德国官方十分希望苏联会同意加入三国同盟。虽然德国对莫洛托夫有所保留的态度感到失望,但还是对会谈的总体成果感到满意。可是,这次会谈只是加深了希特勒的猜疑,令他更不情愿去改变他现在一意孤行的态度。

瓦尔利蒙特站在最高统帅部的角度,向我解释了希特勒的这种思想转变以及其发展方式。在谈到入侵英国的计划时,瓦尔利蒙特证实,“希特勒对这一冒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不同意布鲁门特里特和其他人的看法——希特勒的入侵不是虚张声势,连续三次改变主意让人们产生了这种错误印象。第一,希特勒不会采取任何逼迫英国人坚持战争的行动;第二,希望落空后,希特勒便下定决心,以入侵的方式迫使英国求和;第三,希特勒担心入侵难度太大,就迅速改变主意,以其他的方式逼迫英国就范。

这里,我将详细引用瓦尔利蒙特的观点,因为他是入侵计划的主要提出者之一。“在我看来,希特勒长期以来所珍视的、奉为指导性政治原则的,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持久地与英国达成协议。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在法国崩溃后,他又开始倾向于这一计划——但只是暂时的,而且是最后一次倾向于这个计划。在1940年6月底到7月初的短暂时间中,希特勒先是表示完全不愿入侵英国,后来又很不情愿地开始处理入侵计划。直到后来,他的一个外交随从人员告诉我,希特勒打算以公开和谈的方式再次接近英国,我才明白为何他会有如此不同寻常的态度。希特勒7月19日国会的讲话令人失望,但随后的事实则让希特勒更为失望——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英国的回应。”

“在重新产生的幻觉再次破灭后,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就不再受政治考量的影响了。在我看来,希特勒此后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尽可能快而有效的方式击败英国为目标的。他采用了四种方式:对英国的贸易和工业进行海空联合攻击;以空袭作为对英伦三岛入侵的前奏;进攻英国在地中海的据点;为最终入侵苏联做好准备——这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后希望’。”

很明显,希特勒的思想与拿破仑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以至于他一直在想象着英国和俄国可能出现的暗中勾结。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种勾结,双方甚至连相互帮助都不愿意。希特勒只想坚决地追求四种方式的最后一条,毕竟,对英国的敌意只是暂时的,对布尔什维克的仇恨才是永久的。

瓦尔利蒙特还说,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代表的陆军最高统帅部起初是赞成在英国登陆的,但前提是海军和空军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我所在的国防处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它由三个军种的军官组成,工作目标是让三军在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事实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对于这一点,瓦尔利蒙特补充道:“入侵英国的航运需求也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计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们准备动用运输船和7000吨级的货船,不过第一梯队则采用比较简易的船只。”)

在那年夏末,约德尔在给希特勒的备忘录中总结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对终止“海狮计划”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写道,从一开始,入侵英国就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恶劣的天气让空袭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又加剧了这种风险。如果登陆不成功,就会危及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全部战果。因此,只有在其他迫使英国屈服的办法全部失败后,才能考虑直接入侵。他提出,应该先攻占英国在地中海的阵地,比如直布罗陀、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一旦英国失去这些阵地,战争就将结束。

显然,希特勒非常赞同这些反对直接入侵的意见。[15]此后,希特勒就再也没有认真努力过。12月初,“海狮计划”被完全放弃,此后再也没有被提起过。

不过,在计划被放弃后,它又以某种不同的形式——或者说,两种连续不同的形式瞬间复活了。第一种形式早在“海狮计划”被放弃之前就开始形成了,它不再追求直接入侵英国,而是计划占领爱尔兰,以遏制英国的海上供应线。这个计划很可能是戈林想出来的。

在12月3日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确可以在爱尔兰登陆。不过,只有在爱尔兰主动请求帮助后,我们才能尝试去这么做。我们必须让我们的特使确定德·瓦莱拉是否真的愿意这么做。对空军来说,爱尔兰很重要,它是攻击英国西北港口的基地,攻占它,战争就可能结束。必须对此事展开研究。”但海军参谋部的报告却给出了令人沮丧的结果,他们认为在海上发动进攻是不可行的。

这让希特勒又把心思放回到了“海狮计划”上,但又有所不同。我从施图登特那里听说了后来的情况,他在入侵法国的第一天受了重伤,1941年1月初才回到岗位上,并被任命为由空降部队组成的新组建的第11航空军的指挥。不久后,他接到命令,要他和戈林一起去贝希特斯加登见希特勒。这是施图登特第一次拜访这座要塞。同时,他也被要求要拟订好如何使用这支部队的建议与方案。

“随后我们就讨论了如何在入侵英国时使用第11航空军的问题。此时,我提出疑问,我们很难在英国南部海岸使用这支部队去为陆军建立桥头堡,因为英国人已经用障碍物覆盖了紧靠海岸附近的地区。希特勒对我的疑问表示赞同。于是我提出,如果事实证明必须在南部海岸使用第11航空军,我们就该全力夺取距海岸25到35英里的机场,并在这些机场上部署步兵师。

“突然,希特勒指着康沃尔—德文半岛的中部,在地图上绕着汤顿和布莱克当山画了一个大圈,说:‘你的空降部队可以在这里掩护侧翼。这里在战略上十分重要,而且我们也必须打开这个重要的隘口。’接着,他又指着普利茅斯,滔滔不绝地讲起这个大港对德国人和英国人的重要性。此时我也跟不上他的思路了,便直接问他在南海岸的什么地点进行登陆。而希特勒则严格遵守他自己‘行动保密’的命令,回答说:‘我还不能告诉你。’”

施图登特直接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案:突袭北爱尔兰。他认为,这一行动应该是进攻英国南部的助攻,两个行动要同时进行。他还解释说,这个行动“不像我们在英格兰南海岸空降那样困难,也符合我们空降部队的作战习惯”。他的目标是,先在当地占据一个牢固的作战基地,然后扩大——他将这种战术称为“在纸上洇染墨水”。空降部队从布列塔尼的机场出发,在贝尔法斯特以西、蒂维斯山和内伊湖之间的三角地区进行投送,并夺取该地区的三个机场。同时,在利斯本也进行一次辅助投送,以封锁该公路和铁路中心。此外,还要在许多难以到达的地方投送假伞兵,比如莫恩山和斯佩林山,以分散防御部队的注意力。由于距离太远,这次战斗不能使用滑翔机部队,但战斗机中队将在白天跟进,并从被占领的机场起飞作战。万一行动失败,施图登特的部队至少可以推进到爱尔兰,然后守在那里,而不是被俘虏或被歼灭。

希特勒认真听取了这个计划,但“按照他‘观望’的方法,他必须考虑一下能否实行。然后他讨论了在地中海,包括直布罗陀、马耳他以及苏伊士运河地区可能发生的行动。”此后,施图登特退出了会议,戈林则留下继续与希特勒商议。第二天晚上,他们返回柏林,临别时戈林对他说:“不要再为阿尔斯特的事情给自己找麻烦了。元首不想入侵英国。从现在起,直布罗陀将是你们的主要任务。”

施图登特说,“他选择以最短的距离入侵英国。他可能从来没制定过在多佛的海岸线以外的登陆计划。对于1941年1月的会议,我有一个明确的印象,那就是他决心在更宽广的战线上进行最终的登陆,不仅仅是在多佛—朴茨茅斯地区,而是在更西边的地方,也就是伯恩茅斯—布里德波特发起主要进攻。第11航空军要利用康沃尔—德文半岛最狭窄的地方,对主攻部队进行侧翼保护,强行攻入半岛。不过,也许他想在英国最南端登陆,第11航空军则负责建立联络线。也许,他只想把登陆范围限制在半岛上。”

“我很清楚,在1941年1月,他还没有放弃‘海狮计划’,只是将它推迟了。希特勒在‘海狮计划’、直布罗陀和苏联间摇摆不定,而戈林则倾向于‘海狮计划’和直布罗陀,而不愿进攻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