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装甲部队雄起

希特勒的崛起迅速改变了欧洲版图,速度之快甚至令拿破仑也难以匹敌。正是德军装甲部队的崛起,使德军能够纵横欧洲大陆。如果没有装甲部队,希特勒的野心永远不会实现。装甲部队才是他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王牌,作用远远大于德国空军,甚至各国的内奸卖国贼。如果没有它们独特的穿透防线和征服敌国的能力,任何其它削弱敌军抵抗的方法都不足以令其速战速决。希特勒眼光长远,支持这一新发展,但他没能倾尽全力给予支持,这令他在最后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很幸运地从托马将军那里得到了关于“坦克”兴起的长篇论述,他是德军第一代坦克发展的先锋力量,也是古德里安之外声望最高的坦克指挥员。他勇猛强悍、坚韧不拔,同时又和蔼可亲。他是天生的坦克狂热分子,生命里唯有坦克,并为它而战,尊重任何有水平的对手。若在中世纪,他会是一个快乐的骑士,在十字路口为了荣誉向每个过客发起挑战。坦克在战争中的出现对这样一个男人来说是天赐之礼,他终于有了机会,能够重新扮演身穿铠甲的骑士。

他向我描述了自希特勒解除《凡尔赛条约》限制后,德军发展装甲部队的方式:

“1934年德国第一次拥有真正的坦克时,我们异常高兴,毕竟德国多年来一直遭到限制,只能拿模型坦克进行战术实验。在那之前,我们唯一的实战经验是根据苏联政府的安排,在苏联的一个实验基地进行演习。基地在喀山附近,我们在那里研究技术问题。但在1934年,我们的第一个坦克营在奥尔德鲁夫成立,名为‘摩托教导突击队’,由我负责该部队。它是德国所有装甲部队的先行者。

“后来部队又扩大为一个由两个营组成的团,而在佐森又建立了两个营。部队的武器根据工厂的生产情况逐步配备,进程相当缓慢。最早是风冷式的克虏伯公司产的PzKpfw1型坦克,只配有两门机关枪;第二年是迈巴赫生产的PzKpfw2型坦克,换成了水冷发动机;1937—1938年,PzKpfw3型坦克和PzKpfw4型坦克来了,这两种坦克性能大为改观,与此同时,我们的组织也在发展壮大。1936年,两个坦克纵队组建,每个纵队下辖两个装甲师。德国坦克军官密切关注英军的装甲作战理念,特别是你和富勒将军的方案。[8]他们同样以极大的兴趣关注英国率先创建的坦克旅的开创性活动。”

英国坦克旅设立于1931年,在布罗德上校(后来晋升为将军)的领导下作为一支实验部队而创建,1934年在英国霍巴特准将(后晋升为将军)的领导下成为永久性编制。

我问他,德国坦克的战术是否也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受到戴高乐将军那本传世之作[9]的影响。他的回答是:“不,当时那本书并没有一鸣惊人,因为我们认为他的观点太过虚幻。它没有提供太多的战术指导,而且还不切实际。此外,在书籍上市之前,英国早已阐述坦克战的可能性。”(古德里安评价说:“托马说得很对,我在1937年才读到这本书的德译本,那时德国已经组建了装甲部队,戴高乐的书对我们的发展没起到什么作用。我也是出于好奇才会去读那本书,并好奇戴高乐的观点是否被法军接受了。幸运的是,他们并没有。”)

托马接着说:“也许你会感到吃惊,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遭遇了德军高级将领的重重阻力,就像英国一样。老辈人对部队跨越式的发展感到恐惧,因为他们自己不了解装甲作战的技术,就对这种新式武器感到厌恶。他们充其量只是因为好奇而对坦克表示兴趣,但又对它持谨慎怀疑态度。要不是他们的这种态度,德军的装甲部队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快。”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时,托马被派到那里。“人们认为西班牙将充当‘欧洲演兵场’。实际上,我是在佛朗哥将军叛乱即将爆发的那天晚上才出发,我穿过马赛和里斯本,在梅里达会见了他,并告知了我们将以何种方式帮助他。战争期间,我指挥所有在西班牙的德军地面部队。德军人数在报纸报道中被过分夸大,事实上人数从未超过600人(这不包括空军和文职人员)。”“德军的任务是训练佛朗哥的坦克部队,累积战斗经验。”虽然德军高层反对直接干涉西班牙内战,但面对宝贵的实战机会,托马这样的军人自然不会满足于顾问的角色。那年8月,瓦尔利蒙特将军曾作为军事特使被派往西班牙,帮助佛朗哥。他曾说:“托马自始至终都是德军地面部队在西班牙内战中所有行动的灵魂与核心。”

“我们对佛朗哥的援助主要为武器装备,比如飞机和坦克。一开始除了为数不多的过时武器外,他什么都没有。第一批德国坦克于9月抵达,随后在10月又有更大一批坦克抵达。它们都是克虏伯生产的PzKpfw1型坦克。

“苏联坦克在7月底就已抵达西班牙共和军阵营。他们的型号比我们的好,我们只配有机关枪。我开出悬赏,每俘获一辆苏军坦克奖励500比塞塔,我非常乐意将这些坦克为我所用。沼泽地让军队的行动受限。你可能会感兴趣,我那时的对手正是现在的科涅夫元帅。

“通过精心组织的德军人员,我很快就能训练出大批西班牙坦克兵。我发现西班牙人学得很快,但遗忘得也快。到1938年,有四个坦克营在我的指挥下,每个营有3个连,一个连有15辆坦克。其中4个连装备苏式坦克。我还有30个反坦克连,每个连配有6门3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

“佛朗哥将军希望按照老派将领的惯常做法,把坦克分给步兵师。我不得不持续抗争这一想法,以集中使用坦克。佛朗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这一点。

“1939年6月,战争结束后,我从西班牙回来,总结了我的经历和教训。我被派往奥地利指挥一个坦克团。此前我曾受命指挥一个坦克旅,但我提出由于身处国外太久,对国内事务缺乏了解,我更希望通过先指挥一个团来提高对最近德国实战的认知。布劳希奇将军批准了。但是在8月份,我被调往第2装甲师的坦克旅担任指挥,准备参加波兰战役。

“那个师隶属于李斯特将军的军队,驻扎在德军南翼尽头,在喀尔巴阡山脉另一边。我奉命向亚伦布卡山口前进,但又有建议派遣摩托化旅前往那里,而我则率领坦克旅穿过茂密的树林,越过山脊,从侧翼进攻。下到山谷后,我来到一个村庄,发现人们都去教堂了。看到我的坦克出现,他们大为惊奇!在夜间近50英里的行军后,我们一辆坦克也没有损失就穿越了敌人的防御工事。

“波兰战役结束后,我进入总参谋部,担任摩托化部队总监。这个指挥部包括坦克部队、摩托化步兵部队、骑兵部队(当时仅存的一个骑兵师)和摩托运输车队。在波兰战役中,我们有六个装甲师和四个轻型装甲师。每个装甲师都有一个坦克旅,每个旅有两个团,每个团有两个营,一个团最初的战斗力大约是125辆坦克。计算平均战斗力时,根据经验,在战斗开始的几天后,必须从坦克数量中扣除四分之一,因为有些需要维修。”

对此,托马解释说,战斗力包括连队(或中队)的实际参加战斗的坦克数量。一个团的总数,如果包括用于侦察的轻型坦克,应有160辆。

“轻型装甲师还处于试验阶段,各师的战斗力也各不相同。平均下来,各师基本包含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团由三个营组成)和一个坦克营。此外,就像重型装甲师一样,他们还有一个装甲侦察营和一个摩托运输营,以及一个炮兵团。

“波兰战役结束后,我们放弃了这个试验,把它们改装成装甲师。1940年在西线的进攻中,我们有10个装备齐全的装甲师,还有党卫军中型坦克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党卫军警卫旗队’,其规模远远超过普通装甲师。一个师的中型坦克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即便如此,轻型坦克还是太多了。”

托马随后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入侵法国时,德军只有2400辆坦克,而不是法国当时报道的6000辆。他说,他没有计算轻型侦察坦克,它们只不过是些“沙丁鱼罐头”。“法国的坦克比我们的性能好,而且数量也多,但速度太慢了。我们正是利用速度,以迅疾的速度击败法国。”(古德里安说:“法军坦克在装甲、火炮和数量上都优于我们,但在速度、无线电通讯和领导能力上却逊色于我们。我们能够将所有装甲部队集中在关键地点,速战速决,积极发挥各级军官的能动性,这保证了我们在1940年能获取胜利。”曼陀菲尔说:“在和平时期,我们低估了坦克在战场上的速度。速度比装甲厚度要重要得多。”)

在论及不同类型的坦克以及各自的品质时,托马说,如果要在“坚硬的装甲”或“迅速的移动”之间做出选择,他总是会选择后者。换言之,比起重甲,他更喜欢速度,因为从很多经验来看,速度是一种更理想的品质。他接着说,在他看来,理想的坦克团将由三分之二速度较快的大型坦克以及三分之一速度极快的轻型坦克组成。

谈到1940年的攻势,托马说:“所有坦克军官都希望看到古德里安掌控装甲部队,在阿登山脉进行突袭。克莱斯特曾是个坦克发展的反对者,他对坦克的理解远不及古德里安。让一个怀疑论者(虽然他的怀疑态度有所改观)来掌管装甲部队,这是德国军队的典型做法。但古德里安个性桀骜难驯,是个难以对付的下属。最终,希特勒做出了最终决定,批准了克莱斯特的任命。不过,古德里安还是突破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将1937年军事演习中的做法付诸实践。成功突破后,他直扑英吉利海峡。他全力以赴,以‘不顾一切’的态度乘胜追击。这种突破决定了整个战局,因为这让法国人焦头烂额,没有时间重新集结。

“在德国军队里,人们常说古德里安太暴躁,如同公牛一般横冲直撞。[10]我不同意这个观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我曾在其麾下服役,当时敌方非常顽强,防守坚韧,而古德里安在那样的困局下还能指挥若定。”

我问托马,战争早期德国装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一系列突破主要依靠什么因素。他列举了五个要点:

“1.与轰炸机互助协作,在一个点上集中兵力进行突破;

2.乘胜追击,连夜急行军——这让我们常常出其不意深入敌后,取得成功。

3.充分利用敌人的反坦克防御的不足以及我方的空中优势。

4.装甲师配备的汽油足够行驶150~200公里,必要时还用飞机把装有汽油的油箱空投给先头部队。

5.坦克携带的给养足够使用三天,团级补给纵队又能提供三天的给养,师级补给纵队又能提供三天的给养。”

托马列举了一些装甲部队长途奔袭的例子。他说,在波兰战役中,从上西里西亚到华沙连续七天行军,包括作战,日均行程约30英里。在法国战役的第二阶段,从马恩河到里昂的平均前进速度也是一样的。在1941年的苏联战役中,从罗斯拉夫尔到基辅以东的地方,在20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前进15英里,而从格鲁考夫到奥廖尔的突袭,连续三天每天行驶40英里。最高纪录则是一天前进60英里。(古德里安曾向我展示过他的装甲集团军在入侵苏联时的行程,进军速度甚至比托马还要快。古德里安的一个先头部队在第一天就前进了50英里,第六天就到达了210英里外的明斯克,其中有一天又行进了50英里。)

托马强调了装甲部队指挥官亲临前线的重要性——要“在坦克群中间”。他应该像以前的骑兵将领一样下达“马鞍命令”。“指挥官的战术任务是坐镇前方,他必须亲临现场。他应该把后方勤务交由首席参谋长处理。”

托马接着谈到了在苏联战役之前对德国装甲部队进行的重组,并明确表示,这是个巨大的错误。“从每个装甲师抽调了两个坦克团,组建更多的装甲师,令总数达到20个。我不同意这一决定,并向希特勒提出异议,因为他总是对技术问题感兴趣。”托马认为,这一决定意味着要增加一倍的参谋和后备部队,装甲部队的打击力却没有任何有效增加,这意味着德军的战斗力最终会被削弱。“但我无法说服希特勒,他痴迷于装甲师数量的增加。数字总是令他冲动,让他难以冷静思考。”(古德里安评论说:“托马对装甲部队重组的批评是正确的,装甲师必须保证坦克足够强大。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也同意曼陀菲尔的观点,他是德军中最积极进取的装甲部队指挥官之一。”)

“希特勒没有干涉波兰战役,但是公众对‘他的’战略却大肆吹捧,在法国战役之后,这种吹捧变本加厉,令希特勒变得自大起来。他虽对战略战术略知一二,却对细节一无所知。他善于谋划,但很固执,以致自己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

“20个装甲师听起来很多,但坦克的实际数量并不比以前多。我们的战斗力只有2434辆坦克,而不是苏联说的12000辆。现在大约三分之二是中型坦克,而第一次战役时,轻型坦克占三分之二。”

在讨论苏联战役时,托马说,德国装甲部队开发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新战术。“装甲师会在夜间突破苏军前线,然后埋伏在前线后面的树林里。与此同时,苏军将很快派兵填补防线缺口。第二天早上,德军步兵向这个防线尚未巩固的阵地发动进攻,当这个区域的苏军出现混乱时,埋伏的装甲师就从背面向守军发动猛攻。”

在1942年的战役中,已被证明无用的骑兵师被解散,又组建了四个新的装甲师,另外还有三个步兵师也进行了机动化改造。在1941年战役中,已有10个步兵师进行了机动化改造。“但是,在20个装甲师中,只有10个师加强了战斗力,因为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国加强了U型潜艇的制造,坦克产量的提高被忽视。”

托马强烈批评高级将领和希特勒未能认识到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不能及时将其发展到足够规模并提升它的素质。“我们的实力足以击败波兰和法国,但还不能征服苏联。那里空旷辽阔,行军很困难。我们的装甲师应该有两倍的坦克数量,而机械化步兵的机动能力也不够。

“我们装甲师最初的模式很理想,有两个坦克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但后者应该装备装甲运兵车,尽管这意味着更多的汽油需求。在苏联战役的早期,他们乘坐卡车抵达战场,在离战线四分之一英里的地方下车。但当苏联投入更多飞机时,他们就不能靠得这么近了。卡车纵队非常脆弱,步兵不得不退到很远的地方。只有装甲步兵才能迅速行动,满足机动作战的需要。

“更糟的是,这些笨重的卡车极易陷入泥沼中。法国地形最适宜装甲部队作战,但苏联情况最糟,那里土地辽阔,要么是沼泽地,要么是沙地,有些地方沙子有两三英尺深,下雨时沙地就变成了沼泽。”

托马补充道:“相比之下,非洲简直是装甲师的天堂。曾在苏联作战的坦克部队发现非洲环境很容易适应。若将从非洲战役中获取的经验应用于完全不同的条件,就会犯下大错。对你们来说,未来的难题还是在苏联,非洲沙漠不再是问题。”托马讲话就是这样直接。

托马强调,苏联战役的另一个重大错误是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之间缺乏配合。“结果我们在很多地方遭遇失败。这是因为空降部队隶属于德国空军,因此最高层对配置伞兵的位置存在意见冲突,尤其戈林总是节外生枝。另一个障碍是我们的自行火炮存在缺陷。这种武器本来威力极大,但我们用的只是滥竽充数的假货,底盘太过笨重。”

托马于1942年秋在阿拉曼被俘,他无法在战争最后阶段的经验上提供任何证词。在那个时期,曼陀菲尔是装甲战杰出的代表,他的推断大体上支持了托马早期的观点,同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补充。曼陀菲尔对我详细论述了他的观点,虽然此处无法对非专业读者直接阐述,但他的一些主要观点值得引用——“坦克速度必须要快。我想说这是战争中坦克设计方面最重要的教训。作为经典,德国豹式坦克代表发展正确方向。我们把虎式坦克戏称为‘家具货车’——尽管在最初突破防线时很有价值,但它的速度太慢,在法国还算勉强,但苏联土地辽阔,它就成了一种累赘。”

他认为苏联的“斯大林”坦克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它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厚重的盔甲,构造矮小,速度比虎式坦克快,不比豹式差多少。它的机动性比任何德国坦克都要强大。

曼陀菲尔接着谈到了德国装甲部队遭遇的两个可以避免的障碍。“装甲师内每个单位都应该配备自己的机动修理车间,与战术梯队一起行动。我军认为这些机动车间应该留在后方,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车间必须置于前线,随时待命,因为战术指挥官与车间没有无线电联系。除了那些严重损坏的坦克,其余故障可以在夜间进行修理,这很重要。这样的系统避免了许多浪费,从而避免意外伤亡,弥补许多因坦克损耗而造成的恶果。前线指挥官们只能继续用不断损耗的坦克力量战斗,因为他们无法等待坦克修好,只能用理想的正常数字来计算并执行远超实际战斗力的任务。

“一个装甲师也必须有自己的空中分队——一个侦察中队、一个战术轰炸中队、一个飞行速度较慢的供指挥官和参谋使用的通讯机中队。装甲师的指挥官应该总是在空中指挥。在苏联战役的早期,装甲师有自己的空军特遣队。但最高指挥部于1941年11月将其夺走,用来加强中央控制。这是个严重的错误。我还要强调的是,在和平时期,空军中队应该与各师一起接受训练。

“空运对于运送弹药、燃料、食品和人员也至关重要。因为未来装甲师将不得不在更远的距离上作战,有时甚至要一天前进200英里。战前,我曾拜读过不少你的著作的德译本,我知道你十分关注装甲作战空中部队的发展。装甲战和步兵战争不同,步兵不懂装甲战,这是我们在战争中最大的麻烦之一。”

在论及坦克的设计和战术时,曼陀菲尔谈到设计低矮坦克的价值,这种坦克十分灵活,不容易被击中。问题在于,这种设计要将较低的设计和足够的底盘高度结合起来,让油箱底部与地面保持足够大的距离,以避免在穿越障碍物(如地面隆起物、岩石和树桩)时被它们“凿沉”。“然而,只要善于观察地貌,细微障碍可以克服,敏锐的观察是驾驶坦克时最重要的素质。”

曼陀菲尔举了一个例子。1944年5月初,苏军在罗马尼亚附近的塔古尔弗鲁摩斯发动进攻,这场战役使苏军进攻普洛耶什蒂的企图遭到挫败。500多辆苏联坦克直扑曼陀菲尔的“大德意志”装甲师,该师有大约160辆坦克,其中一支部队装备虎式坦克,两支装备豹式坦克,一支装备早期的PzKpfw 4型坦克。最后,苏军被击退,他们的坦克只有60辆逃走了,大部分都被击毁,德军只损失11辆。“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斯大林’坦克,令人震惊的是,尽管我们的虎式坦克在2200码的距离上就开始攻击它们,但直到我们缩短了一半的距离后,炮弹才将它们的装甲击穿。不过,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地面覆盖物,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机动性来战胜技术上领先我们的苏军坦克。”最后,曼陀菲尔用一句有力的话结束了他的叙述:“在一场坦克战斗中必须以动制胜,一旦稍有停顿就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回忆起那次成功战例,他显得十分得意。他补充道:“你一定会对这场战斗感兴趣。”

他接着谈到,为了确保战术得到执行,在现代战争中取得优势,一定要仔细挑选坦克机组人员。“在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下,坦克的设计必须以装甲、武器和速度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尤其要考虑空袭、伞兵和火箭武器带来的特殊风险。”

随后,曼陀菲尔又全面讲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火力、装甲、速度和越野性能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好的坦克应该能够将这些相互冲突的要素进行最成功的结合。在我看来,德国的5型坦克,也就是豹式坦克是所有坦克中做得最好的。如果它能设计得更低一点就更完美了。我从所有的经验中得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坦克的速度才是一切,人们应该比战前甚至战争期间的普遍观点更重视这一点。速度可以让坦克迅速改变位置,从而避免敌人火力的致命威胁,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机动性应该发展为一种‘武器’,作用不亚于火力和装甲。”

我们会发现,曼陀菲尔和托马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在国外作战时,坦克的速度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机动变位”。拜尔莱因也向我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是年轻的装甲部队将领中最精干的一个,有着丰富的装甲战经验。他在入侵法国和苏联时是古德里安的参谋,在非洲战役后期是隆美尔的参谋长,后来在诺曼底和阿登指挥装甲教导师,最后在莱茵地区指挥一个军。拜尔莱因说:“未来的坦克设计,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机动性,也就是速度和灵活性;其次是火炮的威力、射程和口径;然后才是装甲。‘机动性第一’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移动、出击都是越快越好。”

在我们的另一次会谈中,曼陀菲尔就未来如何组织军队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看法。“现代条件表明,军队内部应该有两个等级的军队。最好要组成一支精锐部队,挑选一定数量的师,并给他们尽可能好的装备、充足的训练经费和最好的兵员。一个大国可以用这种方法建立一支多达30个师的军队。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装备如此庞大的军队,但是,最好有一支精锐的军队来完成主要作战任务,它总比一支装备平平又训练不足的人数更多的军队要好。这支精锐军队将拥有更多的空中支援、空降部队和火箭武器。目前火炮部队的规模是机动性的一个障碍,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只有榴弹炮才能提供猛烈炮火,但未来火箭武器的发展也许会提供替代品。”

曼陀菲尔接着说,他同意我在著述中经常表达的观点,现在的基本军事问题是减少辅助部队、车辆与打击武器的比例。“但要想取得这样的进步,最高统帅部必须学习机械化战争的新理念。”

“新型军队要设计一种新战略,让这些想法得到实践;更重要的是,所有新型部队都应该由一名具有适当地位的统帅领导。同时,为了培养这支精锐部队的团队精神,他们不仅要有最好的装备和训练设施,而且要有与众不同的军装。”

在对自己的战争经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进一步反思之后,曼陀菲尔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未来战争的结论。其中的主要观点值得一一引述。

“指挥官必须要对在1945年仍能占上风的新概念有所掌握,要能够找到在战争中保持机动性的方法。”

“要彻底打破老旧的、过时的做法,就像德国陆军引进战略上的装甲部队时那样。对于一种新的作战技术,虽然一开始它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但总会逐渐巩固下来,1939至1941年的成功以及1942年在非洲的成功都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这些成功不仅是引进了能够机动作战的新武器,而是创造和应用了新的作战技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快速识别目标,快速行动,速战速决,从而实现最高程度的机动性。”

“空降部队和机动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无疑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两种兵种解决了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现代军队的炮兵将与1939年至1945年的炮兵截然不同。火箭和原子能武器指明了方向。”但曼陀菲尔也论述了如何改进火力控制的方法,以求产生更猛烈、更灵活的火力集中:“随着火力的日益强大和配合的熟练,在地面上,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肉搏战争终将失去意义。”

“侦察部队要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进行突击的力量——以便在遇到抵抗时能够通过战斗达到目的。这次战争中,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充分强调,侦察结果也没能达到预期,导致部队的作战效率受到影响。”

“行动和战斗应该更多地在夜晚进行,以减少敌方空袭的影响。军队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这种作战方式。通过训练,让军队习惯于这种作战方式,就能在敌军实行大规模夜战时不容易感到紧张。比如说,当苏军进行强大的夜间攻势时,德军就会感到十分紧张。”

“根据我的战争经验,我仍清楚地记得人工烟雾在进攻时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战争会在空中和地面同时进行,在我方空军不能及时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予必要支援时,它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加。化学专家们必须要发明出一种难以消散的烟雾,以覆盖广阔的区域。”

“所谓战术,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和最合适的地点,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在战场上,从而确保自己的武器能发挥最大作用的艺术。我认为,现在还要扩大范围,将汽油也纳入战斗手段和‘武器力量’的范畴……为了确保在战斗中随时随地都有充足的汽油,必须对汽油的供应进行战术控制。”

对于未来的军队编制,曼陀菲尔设想了两种战斗师将继续存在:一种是用轮式车辆运输的步兵师,另一种则是装甲师——他更喜欢将其称为“机动师”。战争结束后,我很快便见到了他,在与我讨论后一种类型时,他建议的组织结构与“二战”后期流行的组织结构非常相似,但后备部队的半履带运输力量有所提升。不过在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后,他得出结论,坦克的数量应该大幅增加,如果步兵能都用上全履带装甲车,从而提高越野机动性能的话,步兵师的规模就可适当减小。他所建议的师不再是三个坦克团每个团60辆坦克,而是四个坦克团每个团100辆坦克。步兵部队由三个装甲步兵营组成,而不是四个只有半履带车或轮式卡车的步兵营,因为那等于是恢复了战前装甲师的原始比例,而那时的坦克的重量和装备远比现在要轻。曼陀菲尔说:“有人认为随着坦克火力的不断增强,就不再需要这么大规模的坦克编队了。事实上那是错的。在每次行军作战后,能够行动的坦克数量就会迅速减少,减少的数字令人震惊。”

他和托马都认为,苏联战役前对装甲师的重新组织带来了巨大影响。“重组后,装甲师失去了装甲部队核心的突破能力,而这本应该是得到加强的。此后,装甲师的进攻速度和其他许多东西都要取决于步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一点都是错误的。在装甲作战中,坦克才是最主要的,其他一切都得放在次要位置。一个装甲师只有加强其核心部队——坦克部队的力量才能得到加强。”(后来我也得知了古德里安的意见,他也强调说坦克的比例应该得到提高,400辆才是一个理想的规模。)

“大规模的坦克部队才是装甲师进攻的必要动力,步兵的任务则是帮助坦克作战,让坦克能够尽量地集中在主攻点。把步兵作为装甲师的主力是完全错误的,它将让装甲师的发展停滞下来。有人认为当时装甲部队发展的最高峰已经过去了,事实绝非如此。”

对于后备力量,曼陀菲尔认为:“辅助核心力量坦克的武器——装甲步兵、工兵、炮兵——都应该乘坐车辆,以便保证他们能够跟得上坦克的脚步。在战争中,坦克炮要以底盘为依托;未来,这应该做得更加实用,让火炮使用更轻的支架,装甲兵和工兵则乘坐在拥有更轻底盘的车辆上。比如SPW轻装甲半履带车,它具有很好的越野能力,能够穿越苏联最深的沼泽。装甲师刚组建时,只有一个步兵营和工兵连拥有半履带车,但在战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装甲师的规模得到了扩充,能够同时拥有一个装甲步兵团、一些装载在半履带车的防空炮和野战炮,让部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未来,这样的车辆足以满足普通步兵师的作战需求,但是装甲师的步兵还是要配备全履带车辆。装甲师的所有作战人员都该如此,军车也必须要有越野能力。火炮应该是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而不是拖车牵引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