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巴菲特的报业投资情缘

巴菲特与报纸的缘分颇深,童年的巴菲特就为《华盛顿邮报》做报童,并且在送报的过程中发现了《时代先驱报》。而《时代先驱报》的发行线路和《华盛顿邮报》的发行路线几乎一致。所以他同时做这两家报社的报童,每天为客户送出的报纸达500多份。

当巴菲特成为一个真正的投资家的时候,仍然十分关心报业的经营和发展。早在1969年的时候,巴菲特就投资了第一家报社——他从利普席手中买下了奥马哈的《太阳报》。当时投资这家报社虽然没有为巴菲特赚到很大的利润,但是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巴菲特一直把报业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并一直关注着一些报社的经营状况。不过,直到1971年,巴菲特才真正决定进军美国报业。

在奥马哈,有一家很有名望的出版机构“青年之家”。它是由一位名叫爱德华·弗拉纳根的爱尔兰传教士在1871年创立的。当时,这位传教士花了90美元在奥马哈租了一栋维多利亚式房子,在这栋房子里,弗拉纳根收容了五个无家可归的男孩。后来他不断地扩大规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收容了近700名孩子。1939年,奥斯卡获奖明星斯宾塞·特蕾西的到来使得这家收容所声名鹊起。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家不引人注意的收容所,实际上却是一家强势的金融中心。巴菲特听说,青年之家的成员全部躺在成堆的金钱上,而这与创始人弗拉纳根的梦想相距甚远。

于是,巴菲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对记者说了这件事情。巴菲特的目的很简单:他想搞清楚这个青年之家为什么有能力义务照顾这么多孩童。巴菲特在协助记者了解情况的过程当中,发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十分贫穷。

后来,巴菲特等人通过努力,终于搜集到了足够的资料,于是一篇报道初步形成,但是还没有达到发表的标准。巴菲特在了解到国会刚刚通过一项关于“所有基金会必须公开资产的法案”后,马上告诉了记者。当记者从这家机构出来时,一份长达一百多页的报告完成:这个慈善组织持股总值竟然高达21900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诺特尔·戴姆大学捐赠金额的两倍,然而它却很少为孩子们服务。显然,他们是在贫穷的伪装下进行攻心的直销宣传。

这个机构的阴谋因为这篇报道被戳穿了:1972年3月,“青年之家”事件首次被刊登,其中一份独立的税收申报单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不久这篇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可以说,没有巴菲特,就没有这篇报道,更没有后来的普利策新闻奖。

最初,巴菲特参与新闻报道只是源于他对于报纸行业的一份感情:他不想看到一些报纸只发表一些没有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报道。正是他对报纸行业的这份感情,才使得他日后决定投资报纸。

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在美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经济收益不菲,而且它的报道也频频获得普利策奖,这在新闻界地位相当高。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分不开的。

巴菲特在与助手展开对《华盛顿邮报》的上市信息的调查并准备购买其股票的时候,还不知道凯瑟琳当时正在华尔街努力推销自己公司的股票。其实,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这家报社非常熟悉: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这家报社的报纸,近年来也一直在关注着报社的发展。巴菲特之所以决定大量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股市敏感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华盛顿邮报》的感情。在1973年春夏之际,巴菲特先后20次买进总价值106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报社的股票。这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投资,令巴菲特周围的人非常吃惊。

事实证明,他的这项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刚上市不久的《华盛顿邮报》报社的股票的升值空间。在巴菲特于1984年写给凯瑟琳女士的一封信中证明了这点。信中写道: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从在1973年的春季和夏季分批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以后,这些股票的价格已经从当时的1060万美元上升到了1.4亿美元。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购买《华盛顿邮报》而是选择购买其他传媒公司的股票,这1060万美元也许只能拥有价值6000万美元的《纽约时报》股票,或者价值4000万美元的《时代镜报》股票,或者是价值3000万美元的加奈特股票,或者价值7500万美元的骑士债券(Knight-Ridder),而不会拥有1.4亿美元。”

后来,巴菲特的这笔投资成为他最自豪的投资案例之一,而且这笔投资还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要赢利来源。当时国内很多投资者对媒体股的关注很少,而巴菲特却花费巨额资金来投资媒体股。在1974年以后,《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特区成为垄断性的媒体,巴菲特购买的该公司的B级股票的价格也从上市的发行价6.5美元飙升为480美元;凯瑟琳·格雷厄姆家族持有的A级股年增长也超过了20%。掌握了股权就是掌握了公司,巴菲特这项投资使他成为《华盛顿邮报》中除凯瑟琳之外的最大的股东。

1974年秋天,在凯瑟琳的邀请之下,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会的成员。此时,在《华盛顿邮报》的其他董事中,无论是格雷厄姆家族成员还是公司的高管,都对巴菲特持谨慎的态度。但是,因为凯瑟琳是巴菲特的坚决拥护者,所以巴菲特还是顺利成为了一名董事,并且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巴菲特在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又于1977年收购了布法罗市的《新闻晚报》。本来巴菲特想让凯瑟琳收购这家报社,使它成为邮报的子公司。但因为当时邮报正在经受着“水门事件”和工人罢工的折磨,凯瑟琳不愿冒险经营;而且《新闻晚报》4000万美元的价格也比凯瑟琳的想象高得多,所以巴菲特只好选择自己收购这家报社。当《新闻晚报》刚刚宣布投标出售的时候,巴菲特毫不犹豫地出资将其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