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1.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前身

巴菲特与伯克希尔公司的联系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他还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有意思的是,直到1962年为止,巴菲特仍然只是一个目睹它经营惨状的旁观者。当时伯克希尔的营运资金价值为16.50美元/股,而它在市场上的股价已经跌到了8美元/股。不过,在巴菲特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时机,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合伙人公司买进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股票。但那时候他还没有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将这家经营惨淡的公司整体接管下来。他只是像以前买进的其他股票一样,对它用相似的操作方法,并相信自己会持有它多年。

如果事情一直保持在1962年这个状态,或许伯克希尔公司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于是,他在纽约的经纪人朋友丹尼尔·考因为他找了许多这家公司的股票。到1963年的时候,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竟然成了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股东。但是,当时的巴菲特并没有将自己股东的身份公布于众,而是让考因当自己的代言人,使考因在伯克希尔董事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当伯克希尔的总监听说考因的客户是巴菲特的消息后,便打电话问巴菲特有没有购进更多股票的意向。接到电话后,巴菲特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有可能,也没有可能。”谁也不知道这个聪明的投资人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不久之后,巴菲特就对伯克希尔公司进行参观。听说杰克·斯坦顿保留了自20年代以来这个公司所有的财务报表的复印件之后,巴菲特表现出难以形容的兴奋,赶紧去复印了一份。然后他提出去看看厂房的要求。当时杰克很忙,于是派察思陪他一起去。但是,令这个冷峻的年轻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件小小的事情,使他远离了对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

事实上,奥蒂斯早就有意向让察思取代斯坦顿的位置了。在他看来,这个平易近人的化学工程师是以后总裁职位的最合适的人选。察思已经快50岁了。在进入伯克希尔公司工作之前,他曾在新贝德福德纺织学校念书。1947年进入伯克希尔公司的合成纤维部门工作,后来通过自己优秀的表现升到了生产副总裁的职位。

察思陪同巴菲特在纺纱厂的四周转了两天,“您对公司的产品营销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公司以后该怎样发展?”“目前贵公司在销售什么产品?”“贵公司的销售对象是谁?”巴菲特不停地向察思提问,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度对每一个问题都刨根问底。

虽然察思不明白巴菲特的真正意图,但是他仍然很坦率地对公司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巴菲特觉得,这个人正是未来的伯克希尔公司需要的。于是,巴菲特对他说:“我会再联系你的。”聪明的人都能看出,这是巴菲特对察思的一个暗示。

正是在这个时候,斯坦顿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妙。1964年,这个被称做“象牙塔”的老人开始多次要求收回伯克希尔的股票,使自己手中所持股票的比例有所增加。事实上,当时巴菲特并未认为伯克希尔作为一个公司机构还有哪些值得推崇的地方,甚至还考虑是不是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卖出去。但是,那个时候巴菲特认为斯坦顿无法在价格上耍花招,因为双方都没有在收购价格上作出让步。所以,最终巴菲特还是没有把股票卖出去。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变为巴菲特的财产,纯属一种偶然。

因为自己和斯坦顿之间还有账目上的联系,所以巴菲特不想对伯克希尔的困境袖手旁观,很想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伯克希尔公司进入正常运转。而一意孤行的斯坦顿对巴菲特的良苦用心却并不怎么买账,并且和巴菲特在一个问题上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对丹尼尔·考因大喊大叫,用气愤的口吻表示他不需要任何人对他指手画脚。但是当伯克希尔的执行副总裁听说考因代表的是巴菲特的时候,便飞奔到斯坦顿的“象牙塔”,对斯坦顿说道:“用这样的口吻和我们的主要股东说话真的很不合适!”

后来事情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在1965年年初,巴菲特约察思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会面。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巴菲特买了冰激凌和奶油棒同察思一起吃。他们坐在一家小公司里,巴菲特直截了当地问:“我想让你做伯克希尔的总裁,你觉得怎么样?”

当48岁的察思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的时候,巴菲特又接着告诉他自己已经控制了足够多的股票,在下次董事会上可以任命察思为总裁了。“以后,伯克希尔就是你的孩子了,想想为他做些什么吧?”说完这些话后,巴菲特面带微笑地起身告辞。这次谈话总共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察思好像自始至终都没有回过神来。他坐在那里望着这个比自己小14岁的年轻人的背影,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表情。

等待巴菲特的还有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如果对伯克希尔公司怀有深厚感情的奥蒂斯紧握自己所持的股票,那么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的梦想就无法实现。后来,巴菲特约奥蒂斯在新贝德福德的沃姆休拉俱乐部共进午餐。令他欣慰的是,奥蒂斯并不是不会将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卖出。他告诉巴菲特,只要巴菲特以同等的价格将斯坦顿的股票买下来,他随时可以将自己的股票出卖给巴菲特。幸运的是,这个时候的斯坦顿对伯克希尔的控制地位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在买了斯坦顿兄弟的股票之后,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便占到了整个股票份额的49%,平均成本为15美元/股。

1965年5月10日是巴菲特正式接管伯克希尔公司的日子。巴菲特清早就从家里出发飞到新贝德福德去了。他穿着一件满是褶皱的上衣,将扣子扣得紧紧的,并携带着一个公文包和一个巨大的旅行袋。当梳着小平头的巴菲特全副武装地走向机场的时候,活像一个不修边幅却充满了无限热情的推销员去外地出差。

斯坦顿终于从他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等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准备就绪之后,斯坦顿面无表情地将相关的议程安排细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沉默着在上面签了字,迈着愤懑的步子走出了优雅的会议室。从此察思成为公司的总裁,而巴菲特则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尽管原来的董事长马尔科夫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头衔,但是巴菲特却成为了伯克希尔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当天,伯克希尔的股票就涨到了18美元/股。

事实上,这个时候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两个工厂了,它的资本净产值只有22万美元。在别人看来,当时的伯克希尔几乎成了废墟上的一堆瓦砾,但是巴菲特经过自己的调查,却看到了这个公司的潜在前景。在给合作者的信中,巴菲特这样写道:“当我们在1965年春天获得伯克希尔的控股权的时候,它只剩下两家纺织厂,员工的总数大约为2300名。但是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两家工厂的管理人员都非常优秀,这使我们省去了从外面聘请管理人员的麻烦……因此能够拥有伯克希尔公司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然,衡量企业赚钱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纺织业的经营状况。在这点上,我们可以让察思以他最优秀的手段管理这个纺织厂,同时我们还会派最优秀的销售人员分头负责有关产品的销售。”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公司,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它的经济价值,而是它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董事会结束后,察思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附近散步,察思本想好好听一下这位伯克希尔的新股东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有什么计划,但是巴菲特却告诉他,生产或者机器改良的事情由察思全权负责,而他本人只负责看管资金。而且,他还很直接地告诉察思,他不想让包括察思在内的任何人对股票期权有什么想法。

在关于察思的自治权方面,巴菲特一直恪守自己当初的诺言。他对察思说,察思只需要把每月的财务报表送过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将精力浪费在每季度的项目和其他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上。

事实证明,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公司交给察思打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察思发挥了他的敬业精神和聪明才智。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业绩也有了稳步的回升。在这种情况下,伯克希尔的股价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1969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攀升到了1.5亿美元。巴菲特也把自己个人拥有的250万美元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到了这个公司当中。然而伯克希尔公司所创收的利润却没有被用在业务本身的发展上。不仅如此,巴菲特还将公司下属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纺纱厂关闭了,最终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一家新贝德福德纺纱厂。但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对每一笔资金都要亲自过问的习惯,任何一笔费用的支出都无法逃脱他的眼睛。他极力地保证每一笔费用都被合理地运用,即使买一只办公用的削笔刀也不例外。

伯克希尔积累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被巴菲特尽可能地投入到其他行业。这个时候的伯克希尔公司与斯坦顿经营时期的伯克希尔公司在性质上已经大不相同了:它已经由一家经营纺纱业务的公司逐步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投资实体。1969年,伯克希尔公司对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联合企业和伊利诺伊州国家银行进行了收购,由此,其实力更加壮大。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简单的企业。”因此,在对伯克希尔经营的过程中,巴菲特从来没有想过将伯克希尔旗下的哪一家公司发展成从事开发或研究工作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