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塑胶花市场上大展雄风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的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化趋势迅速发展,很多像长江塑胶厂一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此时的长江塑胶厂也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业绩不断增长,面对这可喜的现状,李嘉诚非常欣慰。因为这种境况是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期待的结果。但他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知道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会被其他企业赶上甚至超过。李嘉诚没有让自己停下来,而是继续争分夺秒地工作。他每天除了工作十多个小时外,还要阅读大量经济类的报纸杂志,以掌握更新的资讯。

自从长江塑胶厂遭遇了那场危机后,李嘉诚更加懂得了居安思危的道理。长江塑胶厂现在发展得很顺利,但李嘉诚还需要考虑长江塑胶厂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嘉诚认为,一个工厂光凭单一固定的产品来争夺市场是远远不够的,最要紧的是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出路。李嘉诚开始致力于对市场的调查,力求出奇制胜,抢占先机。

就在李嘉诚为长江寻找出路而冥思苦想的时候,1957年初的一天,他无意间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条简短的消息:意大利的一家公司已成功开发出一种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精美塑胶花并准备投入批量生产,全面进军欧美市场。李嘉诚看后兴奋不已。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类物美价廉的装饰塑胶花将会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而香港正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用来从事塑胶花的生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花卉是美化家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但种植花卉要浇水、施肥、锄草、除虫等,程序非常烦琐。现代人都没有太多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最重要的是鲜花的花期比较短,很快就会凋谢,塑胶花则会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他预测这种“永不凋谢的花”——塑胶花将会在香港大肆流行,塑胶花的市场潜力将非常巨大。于是,李嘉诚决定大批量生产塑胶花。但是,在生产之前,必须要掌握制造优质塑胶花的工序和核心技术。

1957年春天,李嘉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意大利的梦想之旅。意大利的春天风景怡人,草地、广场、喷泉、白鸽、独特的古建筑都笼罩在和煦的阳光里。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却没有牵绊住李嘉诚急匆匆的脚步。李嘉诚一到意大利,就迫不及待地寻找那家生产塑胶花的工厂。

经过两天的走访,李嘉诚终于找到了他想要找的那家工厂。李嘉诚兴奋不已,刚走到工厂的大门口,他突然意识到,他这样贸然闯进去,可能一无所获。新技术是一个工厂最宝贵的东西,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和抢占市场的根本,别人怎么可能拱手让给自己?也可能通过购买他们的技术专利来获得生产塑胶花的技术,但这么新的先进技术,价格肯定不便宜,以现在长江塑胶厂的实力却拿不出太多的钱。再者,就算长江塑胶厂有钱购买专利,这家公司也未必肯卖。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工厂都是等自己先站稳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再把已经不算新更不算先进的技术卖给落后国家的企业。可是,李嘉诚又怎能甘心呢?他清楚市场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他必须在塑胶花市场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掌握塑胶花制作的最新技术,抢先占领市场。李嘉诚是以一名经销商的身份走进工厂的。他称他对该公司的产品很感兴趣,想经过实地考察,把他们的产品打入香港市场。这家公司的负责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李嘉诚,并把他带到产品展览室。展览室里目不暇接的塑胶花让李嘉诚惊叹不已,他一边“艰难地”挑选样品,一边抓住每个机会向他们打探有关塑胶花的知识。他也是做塑胶制品的,所以通过他们简单的介绍,李嘉诚已经基本掌握了制作塑胶花的流程,只是有些细节比如色彩的调制、定型等还不是完全清楚。李嘉诚在这家公司整整待了一天。他拿着他选购的样品被厂方热情地送出大门。这一天可谓收获颇丰,但由于他还不完全清楚色彩的调制和定型等,所以他不甘心就这样回香港,必须把全部技术都弄明白才行。可是,该从何下手呢?

正当李嘉诚因找不到获取配方的方法而心急如焚的时候,一则招工启事让李嘉诚眼前一亮:意大利那家塑胶厂的分厂正在招聘车间工人。李嘉诚觉得这不就是上天给自己的机会吗?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李嘉诚只有一张旅游签证,按当地的法律规定,持旅游签证的人不能在当地打工。好在那家工厂负责招工的人比较贪心,想用更廉价的劳动力,便雇用了李嘉诚,不过,付给他的薪水不及其他工人的一半。李嘉诚心中只惦记着做塑胶花的配方,哪还在乎什么薪金?在工厂里,李嘉诚比任何人都勤奋,工头和其他工人都夸他能干,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最能吃苦耐劳的工人竟是“国际商业间谍”。李嘉诚在车间的工作是负责清除废品。他每天在车间推着小车来回走动时,都会仔细观察每个流程。晚上不管多么累,他都会先把白天看到的流程一一记在日记本上才睡觉。这样,李嘉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完全掌握了塑胶花生产的全部过程,并悟出了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核心技术。在回香港之前,李嘉诚还在花店里买了许多当地最畅销的塑胶花样品。有了样品,也有了制作配方,李嘉诚迫不及待地返回了香港。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后,召集工厂的骨干和部门负责人开了一个会。他把他带回来的样品和资料拿出来给大家看。塑胶花样品在大家手中传阅,每个人都赞叹它的精美,并折服于老板的远见。李嘉诚宣布,今后长江塑胶厂要以塑胶花为工厂的主攻方向。在塑胶花准备投入生产前,李嘉诚担心的是文化喜好的地域性,样品是很漂亮,但未必适合香港大众。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塑胶花的颜色调制。调色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需要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李嘉诚让设计师设计出不同款式的塑胶花蜡样,并让技术人员试验调色。李嘉诚拿到塑胶花蜡样,开始走访市场并虚心听取消费者的建议。一切准备就绪,李嘉诚决定先试生产一批样品。在全厂上下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第一批样品终于问世了!

当李嘉诚把生产出来的塑胶花带到经销商那里时,许多经销商都惊得目瞪口呆。有一个老客户居然问道:“这真的是你们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吗?”李嘉诚不无得意地打趣道:“你难道以为是我从意大利带回来的?”面对如此精美又廉价的塑胶花,经销商们都非常满意。他们爽快地与李嘉诚签订了供销合同。有的经销商怕订不到货,竟然主动提出预付50%的订金……在很短的时间内,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就风靡了整个香港,紧接着在东南亚也流行开来。李嘉诚成功地占领了市场,长江塑胶厂也在同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

李嘉诚在香港先人一步研制生产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上的空白。按常理,“物以稀为贵”,卖个好价钱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李嘉诚心里清楚,塑胶花生产工艺并不复杂,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一推向市场,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跟风上市。倒不如在人无我有时,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塑胶花市场,将长江塑胶厂的旗号打响。到那时,就算效颦者蜂拥而上,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也已经先入为主,深深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

果然不久之后,香港市场上又冒出很多家做塑胶花的企业。李嘉诚知道这些厂家看到塑胶花行情不错,有利可图就一窝蜂地生产。这些企业的规模和技术良莠不齐,李嘉诚不担心它们追上长江塑胶厂,长江塑胶厂的实力是其他生产塑胶花的企业望尘莫及的,但李嘉诚担心这样塑胶花的市场会越做越小。这次去意大利考察,不但让李嘉诚学到了制造塑胶花的先进技术,还让他对欧洲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嘉诚了解到如果想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形成产业规模。他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和发展目标,才能让长江塑胶厂保住同行业的龙头地位。他针对“长江”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两个计划: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申请上市。

随着长江塑胶厂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1957年,长江塑胶厂由新蒲岗搬到了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并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分工更加明确。厂房扩大为两处:一处专门生产塑胶花;另一处生产塑料玩具。李嘉诚的事业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雄心勃勃的李嘉诚并不感到满足,他的眼光看得更远——又看上了欧美市场这块蛋糕。他觉得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该是推向国际的时候了。可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禁运。香港的商业贸易,仅仅局限于东南亚。欧美等市场则是由香港的洋行垄断供应。要想使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只能通过香港的洋行,把产品出口欧美市场。但这种方式严重缺乏透明度,厂家是无法掌握销售渠道的,而这也是令李嘉诚无法接受的。最终,李嘉诚拒绝了这种方式,他要继续探索,开辟一条自己的道路。

在调查中,李嘉诚发现,其实有很多海外的批发商也是非常渴望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直接进行合作的,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于是,李嘉诚牢牢地抓住了机会。他派工厂里得力的销售骨干深入欧美市场与批发商取得直接联系。最终,李嘉诚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手中的订单接踵而至。然而,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规模毕竟还不太大,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等都是限制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因素,也致使李嘉诚不敢放手接大宗订单。

正在李嘉诚一筹莫展的时候,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他。一位欧洲的批发商看到李嘉诚塑胶花的样品时,激动地对他说:“你们的样品款式齐全、物美价廉。比意大利的还要好。”随后,他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并决定与李嘉诚合作。李嘉诚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一切顺利将是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又一次转机,设备、资金的问题就都解决了,“长江”将顺利地突破“瓶颈”。但是,批发商有一个要求:必须找一个公司为他作担保。

当批发商说到要担保的时候,李嘉诚很自然就想到了他的舅舅——中南公司的董事长庄静庵。中南公司实力雄厚,市场巨大,营业额在整个香港都是数得着的。按常理他肯定会帮助自己的外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舅舅竟然拒绝了外甥的求援。李嘉诚没有放弃。他继续找公司为他担保,结果,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替他担这么大的风险。没有找到担保人的李嘉诚仍旧不气馁,他决定作最后一搏。

李嘉诚和员工们连夜设计了九种不同的样品。第二天,他带着样品去见批发商,并诚恳地向他说明没有人为他担保的事实。批发商看着那些制作精美的塑胶花,再看看李嘉诚说:“你不必找担保人了,你自己就是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最好的担保人,你的诚意和优质的产品打动了我。我决定现在就跟你签署合作协议。”李嘉诚喜出望外,他没想到竟然得到了本来已经不抱希望的合作机会。这次成功的合作使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市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营业额大幅度提高,仅1958年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营业额就高达100多万港元。李嘉诚也因此被商界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李嘉诚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稳步向前。1958年,李嘉诚又对香港的地产业产生了兴趣。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和深入调查,他敏锐地感觉到地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自己并不熟悉地产业,李嘉诚尝试着只作了一点儿投资。这时李嘉诚并没有因为投资地产业而忽略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广阔的市场。这一次他主动出击,制作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分别寄给北美的经销商和贸易公司。很快,李嘉诚就得到了回应,北美一家规模很大的贸易公司对他们的塑胶花的价格和款式都很感兴趣,并要求来港实地考察。李嘉诚当即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考察”。李嘉诚清楚,如果能与这样的一家贸易公司合作,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可是李嘉诚也明白,像这样的公司是不会只考虑长江工业一家公司的,这次来港考察,一定连同其他塑胶公司一起考察。李嘉诚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款式都是非常自信的。但是,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厂房比起其他的一些企业要简陋得多。如果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因为这一点被淘汰了,那实在太可惜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嘉诚紧急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决定在一周时间内扩大工厂的规模。短短一周的时间要完成的工作很多:旧厂房的退租、新厂房的选址、新设备的购置、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而且,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本来按李嘉诚的原计划,等他投建的北角大厦建好后,留下两套厂房自用,可现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李嘉诚便在北角最繁华的工业大厦租下一套占地一万平方米的厂房,把正在兴建的北角大厦抵押给银行。

李嘉诚和员工们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北美贸易公司所派的采购经理也如期到达。李嘉诚快马加鞭赶到机场,迎接这个大客户,并在希尔顿酒店为他预定了房间。两个人一见面,采购经理便对李嘉诚说:“李先生,我们认真地看了你们制作的画册,对你们公司的产品和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先参观一下你们的厂房如何?”李嘉诚已经胸有成竹,却客气地说道:“先生,一路辛苦了,还是先休息一下吧。”“还是先看看工厂吧。”采购经理执意要先考察。李嘉诚便开车把采购经理带到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新址。在回来的途中,采购经理很感慨地说:“李先生,我认为您公司的规模和生产管理得井然有序,完全可以和欧美企业媲美。”将采购经理送回酒店,临别时,李嘉诚礼貌地对他说:“先生,您好好休息吧。明天我再来接您参观香港其他的塑胶工厂。”采购经理连连摆手道:“不用了,今天我看了你们的工厂,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对于你们我们非常满意。你明天就过来,咱们签订协议吧,你们可以作为我们公司的独家供应商。”很快,双方达成了协议,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大客户,每年的订单高达数百万美元。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很快在北美打开了市场。在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美洲客户中,还有个叫马素的经销商,他向长江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销往美国市场,后来因为公司内部的一些问题要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他按合同赔偿,反而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合作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受感动,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有如此宽厚豁达的心胸。于是,他不断把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推销给美国的行家和朋友。自此,美洲订单源源不断地涌来。

此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气势如虹。李嘉诚所创造的业绩让所有同行望尘莫及。此时,李嘉诚新建在北角的那栋12层的大厦也即将完工。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规模再次扩大,并下设两大部门——塑胶部和地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