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甄嬛们的出殡和大葬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甄嬛们棺材的出殡。

甄嬛们的棺材在大葬之前,要经过几个过程,小出殡和大出殡。小出殡是从宫中移到殡宫,大出殡是由殡宫到陵寝。出殡的日期由钦天监测算,选择黄道吉日。因为棺具不可能总停留在宫中。在宫中停棺时间最少为3天。在这里,我将几个问题。

一是小出殡,由宫殿到殡宫。

在这里,我先讲讲清朝皇帝的小出殡。清朝皇帝的棺椁一般都要在乾清宫停灵。大行皇帝停灵于乾清宫的时间长短不一,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世祖25天、圣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仁宗18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穆宗17天、德宗11天。

皇帝的殡宫在康熙前后,略有变化。入关后,世祖和圣祖的殡宫设在景山寿皇殿,世宗登极后,将寿皇殿变成供奉圣祖圣容之所,不便再存放后世帝王之棺,因而自高宗迄德宗,除宣宗外,均将梓宫供奉于景山观德殿。世宗因其为皇子时居住在雍和宫,因而,死后将梓宫供于雍和宫之永佑殿,宣宗的殡宫则在圆明园之正大光明殿。

当大行皇帝梓宫由乾清宫移往殡宫时,嗣皇帝要恭送,但各朝情况不一。圣祖送世祖时,由于孝庄文皇后的关照,圣祖只出东华门,便由另道乘轿前往寿皇殿等候。世宗送圣祖时,世宗步送到景山寿皇殿,这一步送制度,为以后历代帝王所效法。高宗送世宗时,扶棺步行至雍和宫,为清帝送灵最远者。仁宗送高宗、宣宗送仁宗,均步行到观德殿。文宗送宣宗时,路途较远,殡宫设在圆明园,更由于文宗素有腿疾,文宗便步送到地安门外,乘舆由另道前往圆明园大宫门外跪迎。穆宗送文宗时,小皇帝只有6岁,自然效法康熙故事,扶棺步送出东华门,由另道乘舆预往殡宫等候。

梓宫抵达殡宫后,要停放于正殿。世祖之前,遵从满洲火化习俗,将巨大的梓宫举火烧掉。太祖时,由于典制未备,加之太祖留有遗嘱,要求丧事从简,很快就火化掉了。太宗在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于昭陵火化,这一时间距其崩逝正满一年,符合天子奇年而化的规定。世祖的梓宫是在百日后大祭礼这天火化的,世祖火化后,其宝宫照旧供奉于观德殿中。

梓宫在殡宫期间,嗣帝要按规定及时而准确地前往行礼。陈设纷繁,仪式复杂,前后计有:初祭礼、绎祭礼、初满月礼、大祭礼、清明礼、殷奠礼、百日礼、岁暮礼……,最重要的是上册谥、册宝礼,这一礼节先在皇宫中举行,皇帝亲自阅视,行礼,然后,将其奉安于黄亭内,抬往殡宫,按左册右宝的位置供奉于观德殿内,届时,其绢册、绢宝要焚化掉。

列后和皇帝一样,她们在宫内停留几天后,就要小出殡到殡宫。她们的殡宫地点并不一样,所以,抬棺人数会多少不等。孝庄、孝惠、孝懿在朝阳门外殡宫;孝康在坝上殡宫;孝诚则初在西华门外殡宫,后又移至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后也移到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恭在寿皇殿;孝敬在田村殡宫;孝圣在圆明园的九经三事殿;孝贤、孝和、孝德则均在景山观德殿;孝静在绮春园迎晖殿;孝哲在永思殿殡宫。

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有卤簿前导,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仪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舁旐、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服鞋帽,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二是大出殡,由殡宫到陵寝。

我还是先讲讲皇帝的大出殡。清帝的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世祖2年2个月,圣祖近4个月,世宗1个月,高宗6个多月,仁宗6个月,宣宗10个半月,文宗1年,穆宗10个半月,德宗4个半月。可以这样说,梓宫在殡宫停放时间越长,嗣帝去行礼上香的机会就越多,尽孝的次数也就越多。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清廷就要安排出殡日期了。

数百里的送殡路程,恭送人员是十分辛苦的。所以,世祖出殡时,王大臣引用古礼,阻止玄烨亲送宝宫,当时的孝庄文皇后也极力阻止,玄烨未能亲送宝宫至陵。自世宗开始,清帝打破了这一制度,均能亲送梓宫至陵。可是同治年间,咸丰帝出殡时,两宫太后接受了王大臣的奏请,以同治帝年幼为由,引用古礼,停止了同治帝亲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两宫太后及同治帝均在东直门外向咸丰梓宫辞行。然而,光绪年间,穆宗帝后梓宫出殡,两宫太后却未接受王大臣的请求,年幼的光绪帝被迫亲送,备受劳顿之苦。

关于卤簿,出殡时备有两种。一为法驾卤簿,一为骑驾卤簿。法驾卤簿使用于禁城内停棺之所,以及殡宫、芦殿、暂安处、陵寝大红门内、陵寝隆恩殿前,也就是灵驾停驻时,要设法驾卤簿。骑驾卤簿设于送殡队伍的前方,有起自京城内的,也有设在第一站芦殿后的,总之,是灵驾在行走过程中的卤簿。法驾卤簿在用后要交归陵寝大臣妥为保管,遇有大事时,在陵寝内使用。骑驾卤簿在灵驾到后第2日的享奠礼后,随同楮钱与冠服一同焚化。

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世祖宝宫安奉于陵寝内芦殿之中,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安奉于陵寝隆恩殿正中,文宗、穆宗安奉于隆福寺殡殿正中。安奉时间长短不一,多者数年,少者仅几天,如高宗10天,仁宗7天,而穆宗梓宫则多达近5年的时间。

皇后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恭请朝廷安排出殡日期。

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夫役,从京畿选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以银两。

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称御路,凡御路所经,要提前平整道路,黄土铺垫,以备应用。在梓宫启行后,皇帝从御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从芦殿南门启行。

灵驾所过地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钱。

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和皇帝棺椁一样,要暂时安奉。

三是大葬,梓宫葬入地宫。

大葬是清帝后丧礼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称为永安大典。届时,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一天,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然后,梓宫走陵寝中门,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輴上,设册宝于左右案上。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有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同梓宫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輴车。

如果皇后是陪葬在帝陵里面,皇帝尚未去世,那么石门就不可掩闭,要等到皇帝葬入后,才可由内而外逐道掩闭石门。否则,就会铸成大错。嘉庆八年,孝淑皇后准备葬入昌陵地宫,拟仪注时,办事大臣有“掩闭石门,大葬礼成”(《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这样的糊涂话。嘉庆帝看后十分震怒,当即下旨严斥:“试思石门岂可闭?既闭不可复开。此吉地乃皇考赐朕之地,非赐皇后之地,若关闭石门,欲朕另卜吉地乎?”结果处置了一批承办丧事大臣。

四是地宫中棺具摆放的位置。

棺具摆放是关键中的关键,虽然地宫关闭之后,不会为外人所知,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情,一定要遵循礼制进行。在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

第一、帝陵地宫中的后妃陪葬。

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生前或死后都要有人陪伴。清代康熙朝以前的帝陵,基本上沿袭了明代人殉的陋俗,殉葬者或后宫主位,或奴仆或婢女。但他们殉主后,所葬方位要根据生前地位而定,只有极少数地位尊崇的后妃,才可能与皇帝合葬。

可是,清代十一帝的陵寝,除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中,有大妃殉后合葬外,其余十帝均无后妃殉后合葬的实例。绝大多数的后妃都是寿终正寝,由皇帝或嗣皇帝钦定其是否与皇帝合葬。那么,清代十一位皇帝的陵寝中,有二十四位后妃合葬,人数最多的地宫达六人。这么多棺椁同于一穴,如何摆放?本文拟据一些史料和开放实例,粗略地加以探索。

清帝陵祔葬后妃的做法,是其地宫多位棺的来源。

根据清陵现有的地宫开放实例看,其地宫内宝床有大小之别。乾隆裕陵地宫宝床平面呈倒凹字形,正面棺床面阔12.48米,与金券面阔一样,垂手床面阔3.71米。光绪崇陵地宫面阔12.25米,较裕陵稍小。慈禧陵地宫金券面阔为11.45米,而棺床面阔只有2.285米。乾隆帝裕妃园寝内,纯惠皇贵妃地宫金券面阔与宝床面阔同为6.44米,容妃地宫金券面阔与宝床面阔同为4.48米。

又据王其享著《清代陵寝地宫研究》中,样式雷图纸分析,昌陵地宫宝床平面基本同裕陵宝床,道光慕陵宝床较其它帝陵为小,没有垂手床,正面宝床面阔与金券面阔同。在后陵中,嘉庆昌西陵地宫与道光慕东陵中孝静成皇后地宫中宝床面阔远远小于金券面阔,这在后来开放的慈禧地宫中,已得到验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帝陵地宫内宝床宽大,且有垂手床,这就为帝陵地宫祔葬后妃提供了前提。后陵以下,自嘉庆朝开始,其宝床面阔大大收小,而在乾隆朝之前,即使是妃型地宫,宝床也十分宽大。

自努尔哈赤到光绪的陵寝地宫中,合葬后妃情况如下。努尔哈赤福陵:孝慈高皇后、大妃;皇太极昭陵:孝端文皇后;福临孝陵: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玄烨景陵: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胤禛泰陵: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弘历裕陵: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颙琰昌陵:孝淑睿皇后;旻宁慕陵: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奕詝定陵:孝德显皇后;载淳惠陵:孝哲毅皇后;载湉崇陵:孝定景皇后。

第二、我们说说清陵葬法中,关于方位的几个标准。封建时代的方位尊卑,几经变化。到了清代,形成了以下标准。

1、居中为大,左为贵。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即形成了鲜明的宗法制度,在宗族的家庙排序中,即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于左右两侧,按序排列。《周礼》中,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记载。

清代的陵寝,就清东陵而言,充分体现了昭穆葬法。落成于康熙三年的孝陵,以其墓主为入关第一帝,位尊而显赫,占据清东陵中心位置,他的儿孙分左右次序排列。按这一法则,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辈分虽最高,但由于其子顺治帝已占据陵区中心位置,便无法安置孝庄的陵址,所以,只好在风水墙外,单独建陵,自成体系。

就陵寝的建筑而言,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法则,神功圣德碑楼中,清汉两体文字,左清文右汉文;小碑楼中的满蒙汉三种文字,满文居中,左蒙文,右汉文,反映出清代统治的民族种类中,尊卑有别的等级次序。就陵寝宫门而言,中门为神门,走棺椁或墓主人,两边则左为君门,右为臣门,方位卑尊,判然可知。

2、预留分位与卑不动尊。

皇帝后妃众多,帝陵地宫内宝床格外宽大,且有垂手床,将一些地位高的、死于皇帝之前的、较受宠爱的后妃与皇帝合葬。所以,在地宫宝床之上,要预留一些位置,以备使用。可是,大多数后妃死于皇帝之后。按惯例,皇帝死后,一般不超过三月,最迟不过四个月,即入葬地宫,一旦葬入地宫,即关闭石门,永不开启。那么,遗下的皇太后将葬于何处呢?只好根据卑不动尊的原则,在帝陵左近另卜茔城了。雍正帝死后,于乾隆二年三月奉安泰陵地宫,当时,办理丧务王大臣上奏:“世宗宪皇帝梓宫奉安泰陵地宫……其随入地宫之分位,并万年后应留之分位,相应请旨。”这里共有两层含义,一是入葬地宫,后妃的位置如何,二是是否为皇太后留有棺位,以备将来使用。孝圣宪皇后立即下了一道懿旨:“世宗皇帝梓宫奉安地宫以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这样,孝圣以卑不动尊为由,在泰陵左侧,另建泰东陵。

3、棺位可动。

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人死之后,就要葬入地下,即入土为安。一旦葬成,应永不起动。可是,清代皇族的墓地,却经常发生葬后复行起动棺木的现象。如孝东陵修建以前,顺治的一些妃嫔死后,葬在了风水墙西门外,黄花山脚下,有贞妃、恪妃、悼妃等,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移葬孝东陵,康熙帝敬敏皇贵妃,死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当时封为敏妃,据考证,她死后葬于景妃园寝内,雍正帝继位后,由于他实行了严酷的政策,众叛亲离,只有敏妃所生怡亲王允祥十分得宠,雍正帝为报答他,将允祥生母敏妃追尊为敬敏皇贵妃,将棺木由妃园寝起出,堂而皇之地祔葬景陵地宫,经考证,这就是景妃园寝内空券的来历。

第三、地宫中棺椁摆放位置的办法。从制度上看,清陵地宫中棺椁的位置不断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遵循以中为尊的原则。下面逐一分析。

1、康熙景陵地宫棺位的摆放推测。

康熙帝景陵地宫中,葬有五位后妃,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二子理密亲王允礽难产而死,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葬景陵;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于坤宁宫,康熙二十年葬入景陵;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死去,同年十月二十日葬景陵;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死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一与圣祖同日入葬景陵;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于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祔葬景陵地宫。

这么多人同葬一座宝床之上,应怎样摆布?《陵寝事宜易知》中记载:“孝诚仁皇后合葬左,孝昭仁皇后次左,孝懿仁皇后在右,孝恭仁皇后祔葬次右,敬敏皇贵妃从葬旁。”这一记法,明显违背了昭穆次序,而且,孝昭仁皇后先于孝懿仁皇后封后,她的葬位若居于孝诚仁皇后次左,则明显低于孝懿皇后的葬位,此种记法有误。

再考大殿神牌位次,则圣祖居中,孝诚居左,孝昭居右,孝懿次左,孝恭次右,敬敏皇贵妃在西暖阁内。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所记大殿神牌的位次。

由此,推断景陵地宫宝床棺位:圣祖居中,孝诚居左,孝昭居右,孝懿次左,孝恭次右,敬敏皇贵妃在左侧垂手宝**。

2、裕陵地宫棺位质疑。

乾隆裕陵地宫内共葬有五位后妃,关于这五位后妃的棺位,档案阙载,或语焉不详。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裕陵,劈棺扬尸,加之地宫内积水将棺木浮起,到1928年8月中旬以后,逊帝溥仪派遗臣来东陵重葬时,已无法确定后妃的具体棺位,因而,有这样的记载:“裕陵帝后妃奉安位次,高宗居中,孝贤后居左,孝仪后居右,其石床西面,则首淑嘉,次慧贤,次哲敏皇贵妃。”另记“裕陵地宫内,高宗左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右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其西从葬者,守护员司说首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次为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次为哲敏皇贵妃富察氏。或慧贤居首,哲悯次之,淑嘉又次之。”

同去视察地宫的郝省吾则认为,地宫内正面三棺,中为高宗,左为孝贤,右为孝仪,其余的按慧贤、哲敏、淑嘉次序陈于两侧。

这几种说法谁是谁非?一时难以确定。按居中为大的原则,乾隆帝棺居棺床正中金井之上,按左为贵说法,乾隆元后孝贤应葬于高宗之左,两个位置已定,乾隆右边应是谁呢?

孝贤后死后乾隆十三年,过了一年,乾隆帝晋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到乾隆十五年八月,正式册为皇后,即乌喇那拉皇后。乾隆十七年,孝贤后葬入地宫后,居高宗左,那么,高宗之右应是那拉皇后的预留分位。可是,乾隆三十年,那拉后失宠,死于乾隆三十一年,高宗诏以皇贵妃礼,降格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棺床左侧。在以后的几十后中,高宗一直未封后,这个位置便不知何属了。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遵照秘建储位家法,亲书皇十五子颙琰之名,秘定皇储,这样,他的母亲皇贵妃魏氏,在高宗死后,其子继位,她必然封为皇太后,所以,高宗之左的棺位,应为之预留。魏氏死于乾隆四十年,自然应葬于高宗之右。

地宫内其她三位女子,除慧贤外,生前都不是皇贵妃,均为死后追封,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棺位。哲悯死得最早,高宗在藩邸时,于雍正十三年死去,乾隆十年追封为皇贵妃;慧贤死于乾隆十年,其死前三天,即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皇贵妃。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孝贤、慧贤、哲悯三位同日葬入地宫,慧贤与哲悯虽同为皇贵妃,但慧贤生前封号显赫,自然应高于哲悯,故此,其棺位应于孝贤之左,哲悯应于孝仪之右,至于死在乾隆二十年的淑嘉皇贵妃,葬入地宫稍晚,自然在垂手**。

所以,裕陵地宫宝**棺位如下:居中为高宗,左为孝贤,右为孝仪,孝贤左为慧贤,孝仪右为哲悯,西侧垂手**为淑嘉皇贵妃。

3、推断其它帝陵中棺位摆放办法。

顺治帝孝陵为东陵第一陵,还保留着关外火葬习俗,其地宫内为三坛骨灰。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康熙帝为其父行宝位安葬地宫礼,“世祖章皇帝宝位奉至地宫,安设宝**正中,奉孝康章皇后宝位安设于左,奉孝献皇后宝位安设于右毕,掩闭元宫石门。”

雍正帝泰陵为西陵第一陵,内葬有三人,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乾隆三年二月初三日,世宗、孝敬后梓宫先后由龙輴车载入地宫之中,世宗居中,孝敬居左。按雍正帝谕旨,敦肃皇贵妃丧仪以皇贵妃例行,所以,皇贵妃金棺也葬入地宫。按封建宗法制度,皇贵妃虽比皇后仅差一级,但皇后为六宫之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则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所以,推断敦肃皇贵妃棺位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世宗之右,一是在左侧垂手**。

嘉庆帝昌陵地宫内葬有两人,嘉庆帝居中,孝淑睿皇后居左侧。

道光慕陵地宫内葬一帝三后,宣宗居中,三位皇后按时间先后,孝穆成皇后居左,孝慎成皇后居右,孝全成皇后居孝穆成皇后之左。

咸丰帝定陵地宫葬二人,文宗居中,孝德显皇后居左。

同治帝惠陵葬二人,穆宗居中,孝哲毅皇后居左侧。

光绪帝崇陵地宫葬二人,德宗居中,孝定景皇后居左侧。

总之,封建时代宗法制度极严,礼制等级不可逾越。清帝陵地宫中,葬位的基本规律是,帝棺居中,皇后按左为贵的原则,以时间先后分葬左右;皇贵妃则按死亡先后从葬两旁。当然,由于皇族内部勾心斗角,宫闱秘闻极多,在葬法位置中,也可能出现颠倒,甚至随心所欲的现象,本文对此不作探讨。

可是,那些或许是死在皇帝之后,或许是级别较低下,或许是皇帝根本就不太喜欢的后妃,就没有与皇帝葬入同一地宫之中的荣幸之事了。所以,死在皇帝之后的太后们则要单建陵寝。

清代共建有7座皇后陵,分别为: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两座定东陵。这些陵墓均在丈夫帝陵的旁边,成依偎之状,拱卫在帝陵的东边或西边。

最低档次的是妃园寝。入关以后形成了两大区域,即东陵和西陵。其中共有8座妃园寝,即:景陵妃园寝、景双妃园寝、泰妃园寝、裕妃园寝、昌妃园寝、定妃园寝、惠妃园寝和崇妃园寝。

就雍正帝的这些甄嬛们来讲,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机会和雍正帝合葬同一地宫之中,而是要另外建筑陵寝,究竟要葬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