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甄嬛们的陵墓

在这里,我讲两个问题。

一是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

孝圣宪皇后就是雍正帝的二号甄嬛熹贵妃。这里我们产生一个疑问,熹贵妃作为当朝太后,有没有资格单建陵寝呢?

雍正帝崩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乾隆二年三月,奉安泰陵地宫后,办理丧事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海望即上书乾隆帝:“世宗宪皇帝梓宫安奉泰陵地宫,请照景陵之例,安设龙山石,其随入地宫之分位,并万年后应留之分位,相应诣旨”。折中提到“应留之分位”,指的是是否为尚健在的,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留一空位,也就是地宫之门先不关闭,以待将来再用。

孝顺的乾隆帝自己并不敢作主,他忙请旨于母亲崇庆皇太后(也就是熹贵妃),太后随即下了一道懿旨:“世宗宪皇帝梓宫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这段懿旨,太后讲得冠冕堂皇。同时,又为自己单独建陵找到了借口。确实,在这之前,已经产生了两座皇后陵: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和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我们重点说说昭西陵,因为它具有典范的作用。

昭西陵的墓主人孝庄文皇后,早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享年75岁。按中国传统旧俗,孝庄应与孝端一样,将遗体运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昭陵。可是,孝庄出于种种考虑,或戒于“太后下嫁”的事实,或怵于遗体火化的习俗影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与太宗合葬,而欲卜葬东陵。文献中留下了这样记载:“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理由虽过于牵强,但倍极孝顺的玄烨毕竟遵从了这一嘱托,祇承遗命,决定在孝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围墙外择吉修建了暂安奉殿。暂安奉殿的建筑,是紫禁城内慈宁宫东新建五间殿宇拆建而来,未设地宫,宝城等,殿南建东、西配殿,四周匝以红墙,南面居中设置宫门。由于不建地宫、方城,孝庄梓宫一如当年昭陵一样,其巨大梓宫一直停放于暂安殿,这一状况持续达37年之久。所以,终康熙一朝,玄烨一直未能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雍正帝即位后,敢于任事,他一继位,认为解决孝庄葬地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首先,敏感期已经过去,时机已经成熟。孝庄自康熙二十七年葬入暂安奉殿,到雍正二年,已历37年之久。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人们对于孝庄病逝之初的种种猜忌,诸如太后下嫁等等,早已淡化。而且,经历了四朝之后,再将已葬入昌瑞山37年之久的孝庄梓宫移入东北,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因而,此时提出解决孝庄陵寝问题,时机已经成熟,不会引起争论。其次,称谓上的不便利,必须尽快解决。孝庄葬入之初,称谓混乱,有:梓宫奉安处、梓宫奉安殿、暂行永设地方、暂行永设宫、暂行永设殿、昌瑞山寝园、暂安奉殿等等。这种称谓混乱不堪,感觉非常不好,又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后人对此也会产生种种猜测。因而,尽早解决孝庄葬地问题,将“暂安”二字改为永安,已是迫在眉睫的时候了。最后,臣子的上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礼》经说:“葬者,藏也,欲其弗可见也;然则厚终大事,必以入土为安”。说明暂安奉殿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雍正元年八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允恭率先上奏皇帝:“孝庄自宾天迄今,已历三纪,而梓宫尚供祀于暂安奉殿,未经大葬”(《雍正朝朱批奏折》),阐述了孝庄葬地应尽快解决,使孝庄文皇后早日入土为安。至此,孝庄葬地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是,为孝庄文皇后建陵,对于雍正帝来说,出于两难的境地。建陵的事情虽然已经决定,但是最终要建在哪里,要以什么规制建陵,这些还都是未知数。尤其是当时的雍正帝处境艰难:一是身心上力不从心。父皇康熙帝刚刚去世,不到半年,就在大丧期间,亲生母亲孝恭仁皇后也去世了,父母双亡,雍正帝热丧在身,已经是力不从心。一是经济上力不从心。大家可能会说,康乾盛世,国家有钱啊。其实不然,康熙末年吏治腐败,财政亏空已十分严重,雍正元年至三年,各地题奏历年钱粮亏空案达100余起,累计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之巨。世宗无力也不想耗巨资再为孝庄另建陵寝。

再说,雍正帝和孝庄文皇后在辈分上隔了三代,感情上已经很淡了。所以,陵寝建成后,孝庄文皇后的棺材奉安地宫,举行奉安大典,这本来是朝廷最重要的事情,但是,雍正帝竟托故不往,他的理由是:“皇曾祖妣孝庄文皇后安奉地宫,朕本欲亲往祭奠,但圣祖仁皇帝三周年祭期,去十二月初十日甚近。一月之内,两次往还,天气严寒,沿途官民迎候供役,未免劳苦……”(《清世宗实录》),结果,雍正帝只派遣了诚亲王允祉去昭西陵参加了永安大典,而他自己却没有来主持典礼。

可是,这件事终究要解决啊。雍正帝思虑再三,终于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将暂安奉殿就地改建为陵寝,增加了宝城、方城、明楼、地宫及小碑楼,历时近10个月就完工了。要是从新选址,再绘图、设计、备料,没有5年的时间是建不成的,那样的话,得花好多钱。这样的话,既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葬地问题,又节省了大量经费,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雍正帝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暂安奉殿那里没有风水,同时,在风水围墙的外面,康熙帝一直都不敢建陵,人们难免会说三道四。总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啊。他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谁也不敢说不的好办法,那就是利用“祥瑞”。

本来雍正帝就崇尚祥瑞,史书中多有记载。这次,雍正帝为了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利用祥瑞说了这样一段话:“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清世宗实录》)。”意思是暂安奉殿这个地方好的很,很有风水,所以,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才保佑我父皇在位61年。因而,我们决定将暂安奉殿就地改建为陵寝。雍正帝的话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是,谁敢说不呢?

雍正帝改建之后的昭西陵规制很特殊,不同于任何一座皇后陵:

1、建筑了双重的围墙。一般皇帝和皇后陵寝的围墙都是一道,把陵寝最重要的建筑围在里面。而昭西陵的外围却出现了两道围墙,其原因就是由于昭西陵处在风水围墙之外,为了增加安全系数,建筑了双重围墙。尽管这样,陵寝也还是在1929年被土匪盗掘,当时,并没有及时发觉。过去了两年的时间后,溥仪才得到报告,发现孝庄已经烂成一堆朽骨,殉葬物品被劫掠一空。最终,溥仪还是派出了专门人员,给予了简单的敛葬。

2、大殿为重檐庑殿顶。清代帝王陵寝的隆恩殿屋顶一律为重檐歇山顶,这其实属于第二个等级的顶子,最高级的是重檐庑殿顶。清代,只有孝庄文皇后的大殿屋顶为最高级的重檐庑殿顶,其主要原因是历史上形成的。当年康熙帝把紫禁城内慈宁宫附近的大殿原样拆迁至此,顶子就是重檐庑殿顶,并不是雍正帝特意改建的结果。

3、赫然建筑了神道碑亭。就是为孝庄树碑立传,这在当时其实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事情。亭内有龙趺碑一统,也就是俗称的王八驮石碑。石碑的阳面用满蒙汉三体文字镌刻孝庄文皇后的谥号。这个事情非常敏感,因为它不仅仅是超越祖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古代,是不给女子树碑立传的。我们还是听听承办大臣是怎么说的:“以昭西陵距昭陵甚远,与孝东陵密迩孝陵不同,应请特建碑亭”(《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承办大臣的意思就是昭西陵远离昭陵,为了标明陵寝所属,才建筑的碑亭。这个我们理解,是一种特殊情况。可是,昭西陵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慈禧太后所效法,她也在神道上建筑了神道碑亭,公然为她的垂帘听政张目,这恐怕是雍正帝始料不及的事情。

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另外一座皇后陵,那就是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这里就不做具体介绍了。总之,有皇后陵成宪在先,乾隆帝为他的生母建造陵寝,就有章可循了。于是,乾隆帝下旨,仿昭西陵、孝东陵之例,在泰陵附近另卜兆域。终于在泰陵东北3华里处,营建了规模宠大的泰东陵。

泰东陵占地56亩,规模崇宏。其建筑一应俱全,由南向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1座,下马石碑东西各1座,东西朝房各1座,单檐硬山顶,东西值房各1座,单檐卷棚顶,隆恩门1座,单檐歇山顶,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1座,单檐歇山顶,隆恩殿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陵寝门3座。其后为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内竖一统朱砂碑,上书:“孝圣宪皇后之陵”字样。陵前左为神厨库,内有神厨1,省牲亭2,神库2。其陵用瓦除班房为灰布瓦外,其余各用黄色琉璃瓦。

按皇后陵规制,泰东陵地宫应为5券2门,5券分别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和金券。就在这5券2门之上,乾隆帝为充分表达其孝心,在上面分别雕刻了佛造像、经文和番字,为以后建造乾隆地宫,雕刻各式佛教内容打下了基础。档案中未详细记载雕刻的是什么内容,在什么位置上雕刻,只记载共用银5579两。另外,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用青白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

泰东陵的墓主人孝圣宪皇后(熹贵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乾隆帝生母。她13岁入雍和宫侍奉雍亲王,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弘历,雍正元年二月封熹妃,不久晋封皇贵妃。雍正帝去世后,弘历继位,尊崇为崇庆皇太后。

弘历12岁那年,钮祜禄氏奉特旨携子陛见圣祖,圣祖见她相貌天颜喜悦,连夸她是个“有福之人”。果然,乾隆即位后,备极孝顺,不但在宫中天天问安,即使出巡各地也带母亲在身旁,随侍左右。孝圣多次随乾隆帝下江南、巡五台、幸盛京,游山玩水,享尽人间奢华。在称谓上,弘历曾9次为其母加上徽号,以示尊崇。

孝圣在宫中共度过73个寒暑,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太后崩于长春仙馆,享年86岁。孝圣死后不足一个月,乾隆就下令臣工用黄金铸造了一尊金发塔,将太后生前梳落的头发藏于其中。金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伞、日月以及松石做成的缨络组成。其塔纹样端庄,构图精美,工序繁复,耗资颇巨,共用去黄金3000多两。

太后崩逝后,于本年四月十四日,乾隆亲自护送梓宫至泰东陵,10天后葬入地宫之中。最后谥号全称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二是泰陵妃园寝,那些甄嬛们的合葬墓。

雍正帝一生有明确记载的后妃近25位。然而,有明确葬位的后妃是24位,其中有21位妃嫔葬于泰妃园寝之中。

泰妃园寝在泰陵东北500米处的杨树沟。按清朝惯例,妃园寝与帝陵几乎是同时兴工,或晚一年半载,那么,泰妃园寝当建于雍正八年(1730)以后。

泰妃园寝的建筑基本仿效景妃园寝规制,但又略有区别。如景妃园寝内宝顶排列虽基本为东西走势,但又不太规则,显得较为零乱;而泰妃园寝内规则地排列出了3排宝顶,第1排5座,第2排9座,第3排7座,秩序井然。再如宫门前东西班房收小为两间,东西厢房各为3间,不似景妃园寝那样各为3间、5间。

泰妃园寝内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马槽沟上一孔拱券桥1座、东西厢房各3间,硬山布瓦顶、东西班房各2间,卷棚布瓦顶、宫门1座3间,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左侧燎炉1座、大殿1座5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园寝门3座,中有门楼,后院内有3排21座宝顶。周围环以朱墙,绿琉璃护顶。

雍正帝后宫妃嫔之中,鲜有生育,或生后享年不永。史载,雍正帝有10个皇子,4个公主。其中只有4个皇子和1位公主长大成人,其余均夭折。

泰妃园寝中所葬21位妃嫔,均按封建秩序礼法排序。前排正中,为本园寝墓主人纯懿皇贵妃,左为齐妃,右为谦妃,次左为宁妃,次右为懋嫔。第2排中为贵人,两侧为答应,第3排中为常在,两侧为格格。

纯懿皇贵妃,耿氏,满洲镶皇旗,管领耿德金之女。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初入侍亲王潜邸,康熙五十年,生皇子弘昼。雍正元年封为裕嫔。乾隆继位后,封为贵妃,乾隆四十三年晋封为皇贵妃。乾隆四十九年去世,享年96岁。

齐妃,李氏,汉族,知府李文烨之女。初为亲王侧福晋,康熙三十四年生皇二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子弘昐,康熙三十九年生皇二子弘昀,康熙四十三年生皇三子弘时。雍正元年晋升为齐妃,乾隆二年四月病逝。

谦妃,刘氏,内管领刘满之女,康熙五十三年出生。雍正七年入宫,封号刘答应,八年晋刘贵人。雍正十一年生皇六子弘曕,并晋升为嫔。乾隆继位后,晋封为谦妃。乾隆三十二年去世,年54岁。

在这里,需要多说两句。关于弘曕,《甄嬛传》中,反复提到是甄嬛和果亲王允礼的孩子。其实,这个弘曕是雍正帝的第六子,序齿排行为第十子,是乾隆最小的弟弟。但是,他和果亲王确实产生了关系,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把他过继给了果亲王为子,因为,果亲王福晋生的一对儿女先后去世,这样,果亲王就有了后继香火。

这个弘曕,小的时候,很羞怯。有一次,乾隆帝到圆明园,看到小弟弟弘曕在那里玩耍,突然来了兴致,便命停轿,下来和他打招呼。可是,弘曕对哥哥皇帝并不熟悉,惶恐地看了乾隆一眼,一溜烟地跑掉了,乾隆帝有些失望,也有点儿生气。成年后的弘曕,确实很有性格特点:

第一、贪婪。弘曕作为果亲王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却很贪婪。他曾和乾隆帝的大舅子高恒一起贪婪国帑,被乾隆帝发觉,十分生气。

第二、散漫。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从来不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诸王都进园救火,弘曕住处离的最近,来的最晚,并且和皇子们嬉嬉哈哈,毫无关念之情。这种散漫的情绪,遭到乾隆帝的痛斥。

第三、性格外向。弘曕的性格一点儿也没继承他的父亲雍正帝,可能随了他的母亲谦妃。当他不满意的时候,不管是谁,都要表达出来,哪怕是对皇帝不满。比如,弘曕的生母谦妃寿辰的时候,乾隆没有加赐称祝,弘曕忿激不满,形之于色,竟然向乾隆帝陈词讽刺。乾隆帝也没有客气,反唇相讥,使得弘曕狼狈不堪。

终于,在一个事件中,乾隆帝惩罚了他。有一次,弘曕和弘昼一起到皇太后宫中请安,之后,便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乾隆皇帝平日跪坐之地。倒霉的是还正好被乾隆帝看见了。乾隆帝责备两个弟弟“仪节僭妄”。最终乾隆皇帝给予了弘曕严厉的处罚,降职罚俸,弘曕由郡王降为贝勒,并罢免了所有官职,还被罚王俸三年。弘曕病倒了,闭门家居,抑郁不欢。病危时,乾隆帝亲临视疾,弘曕在衾褥间叩首谢罪。乾隆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动,呜咽失声,拉着弘曕的手说:“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处分,以改变你的脾气,想不到你会因此得这样重的病。”看来,乾隆帝是后悔了。之后,乾隆下令恢复弘曕郡王的封爵,但是弘曕不久即死,终年33岁。

宁妃,武氏,知州武国柱女。早年入侍亲王潜邸,雍正十二年(1734)死去,追封为宁妃。

泰妃园寝中,埋葬的其她16位墓主是:郭贵人、李贵人、安贵人、海贵人、张贵人、那常在、马常在、李常在、春常在、高常在、常常在、顾常在、苏格格、伊格格、张格格、张格格。这些人在宫中地位低下,因而没有档案记载,其生平不详。

这里,提到了格格。需要解释一下。《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并不是皇帝的后妃称谓。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规定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了。顺治帝即位后,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可是,在雍正帝后宫的甄嬛们,却也出现了格格,比如,乾隆帝的生母,入宫就是一个“格格”,这其实是一个非正式的称谓,并不符合宫中规定,也可能是一种可爱的称谓。

泰妃园寝中葬有4位格格。同孝东陵、景妃园寝一样,雍正时期,后宫典制尚待健全,仍有称嫔御女子为格格的事例,乾隆以后,宫闱称谓肃然,不再有格格之称。

雍正帝还有一位嫔御,封号“老贵人”,葬清东陵之昭西陵东侧,与其同园葬入的还有孝庄使女苏麻喇姑。

我们说了好多关于甄嬛们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但是,所有这一切,她们都要依靠雍正帝,听从于他的安排。所以,雍正帝的性格、爱好和情趣就至关重要了,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雍正帝胤禛,这位颇具争议的一代帝王,究竟有着怎样的多面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