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咸丰帝嬖色遗后患

咸丰帝临终之际,将两枚闲章赐予慈安和皇太子:“御赏章”由慈安使用,“同道堂”章,则因皇帝年幼,由慈禧行使。这两枚印章就好比皇帝的朱批一样,权力巨大。咸丰帝这样的安排,使本来就复杂的政治局面更加扑朔迷离。

咸丰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名爱新觉罗·奕詝,他的生母是道光帝孝全成皇后。奕詝20岁即位,在位11年,31岁病逝。

清朝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不堪局面: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农民军势如破竹;外国列强破门而入,**京师;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鱼龙混杂……懦弱的咸丰帝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晕头转向,求治不治,欲衰未亡,于风雨飘摇中,娱情声色,苟且偷生。所以,我们讲咸丰这位皇帝,无法讨论他对历史的贡献,倒可以从他失败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教训,警悟人生。

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战乱天子。

关于咸丰的形象举止,《清文宗实录》这样记述:“上生有圣德,神智内充,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这是夸咸丰帝有内涵,声音洪亮,走路稳如泰山。

尽管官方资料把他夸成这样,但是,我们在其他资料中还是了解到,这位皇帝有两个大缺点:

首先,他是个瘸子。但是,奕詝并非天生就是瘸子,而是后来不慎造成的。一种说法是奕詝曾从猎南苑,坠马伤骨,经上驷院正骨医治疗后,“行路不甚便”。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即位后,在咸丰二年(1852年),去西陵祭祀父皇道光帝,返程途中失足落马,为此,他还惩罚了护驾的正红旗汉军副都统托云保。所以,奕詝有“跛龙病凤掌朝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之称。

其次,咸丰帝脸上有麻子,但不是很厉害,那是天花的后遗症。在我国北方,天花病毒很流行,因此,清代的皇帝都受到过天花的威胁,有些皇帝甚至死于天花,比如,顺治帝就是出天花去世的。天花像瘟疫一样,人们都要躲避它。朝廷在户籍管理上,还把人分为“熟身”和“生身”。“熟身”是指得过天花的人,“生身”是指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携带病源的人。每当天花大规模爆发时,生身都要被赶到城外。但是,并不是感染了天花就一定会死亡,那些体质好、症状轻的人就会侥幸逃生。但会留下天花的印记,那就是麻子。康熙之后,朝廷在太医院专门设置了痘诊科,开始推广南方传统的痘疫苗法,就是种痘。可是,种痘的人,也会留下麻斑,咸丰帝脸上的麻斑,应该就是种痘时留下的痕迹。

这里,我们引用一句资料,来概括咸丰帝的体质情况:“体多疾,面带黄。”(《满情外史外史》)所以,我们对咸丰帝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他并不像之前我们讲过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那样的身材魁梧、高大,而是长相瘦弱,体质较弱的一个“病龙”。

那么,咸丰帝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民间传闻,说咸丰帝是一位“风流天子”,尤其是电影《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放映之后,人们的这种认识就更加深刻了。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查找史料,果然发现两条反应他性格爱好的史料。

1.“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近代稗海》)

2.“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满清外史》)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嗜酒、好色而又堕落不堪的咸丰帝。

作为一个堂堂天子,大清皇帝,咸丰帝何以养成了这样不堪的性格特征呢?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我们还是撇开遗传的因素,看看他受到了哪些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奕詝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帝王之家,他的母亲是孝全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聪明机灵,又富心机。有一首《清宫词》记录了她的聪颖:“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于是,她脱颖而出,入主中宫,成为皇后。

但是,钮祜禄氏有着更加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让自己的独子奕詝成为皇太子,自己将来做皇太后。于是,她开始计划在后宫中争夺儿子的储君地位。事情泄露,孝全遭到处置,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她33岁的时候,暴亡于宫中。这一年,她的儿子奕詝年仅10岁。10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一些事情,面对这样的变故,一定是遭到了很大的刺激,心情冷暖可想而知。

由于失去生母,年龄很小,需要照顾,道光帝不得不另想办法,要别的妃子来带这个孩子。于是,他被交给了静贵妃抚养:“文宗幼失母,妃鞠养勤劬。”(《清列朝后妃传稿》)但是,静贵妃有自己的儿子,那就是奕訢。而且,奕訢很优秀,是一位非常强的皇位竞争对手。尽管静贵妃做出了努力,但是,奕詝的心理阴影是如影随形的,是深刻的。奕詝对养母的防范和猜忌心理是很深的。他即位后,有一次,静贵妃患病,奕詝前往探视的时候,还闹出了笑话,静贵妃误以为奕詝是奕訢,便拉着他的手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此,命也;汝宜自爱。”(《清稗类钞》)这种场面,真是尴尬至极。

所以,生长在这样复杂的单亲家庭之中,是奕詝独特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社会环境。奕詝本来是很上进的。即位之初,他立即颁诏求言,要求臣子上书,并“诏翰、詹诸臣分撰讲义进呈。”(《清史稿》)这样,各种真知灼见,治理国家的章奏纷纷呈上来。其中,太仆寺少卿徐继畬的见解最独到,咸丰帝十分欣赏:“宜防三渐:一土木之渐,一宴安之渐,一壅蔽之渐。得旨:‘置诸座右,时时省览’。”(《清史稿》)咸丰帝把徐的谏言当作座右铭,放在身边,时时自警,真是难能可贵。所以,咸丰帝曾一度十分努力,任用贤良,整顿吏治,使朝野内外感觉到,这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天子,一定能够挽救败局,走出困境,实现中兴。《清史稿》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

可是,理想和现实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太平天国起义,在南京划江而治,半壁江山付诸东流;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万般无奈之下,咸丰帝逃离京师,做了一个很不光彩的逃兵,“万园之园”圆明园也被付之一炬。

这就是现实,懦弱的咸丰帝经不起惊涛骇浪的打击,他开始堕落,开始不思进取:“已而洪杨之乱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亦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满清外史》)所以,关于咸丰帝寄情声色的历史档案随处可见。归纳起来,咸丰帝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毁长城。

第一,大选秀女。

咸丰年间,尽管国事糜烂,几年一度的选秀女制度却并未停止。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一批应选秀女被引入内殿,咸丰帝亲临阅示。其中,有一个少女,识文断字,又会针织女红,闲暇时,经常教给邻家小孩子文化课。这次大选秀女,小女孩哭着拜别父母,不知道前途如何。她们被带到坤宁宫前,由于少女穿的很少,天气寒冷,冻得直打哆嗦;也由于等的时间很长了,饥肠辘辘。少女见皇帝半天也不出来,心中恼火,多次想出列。然而,主持此事的内臣怕出事,便强行制止,吓唬她们说:“你们老实点儿,不然,一会儿皇上来,用鞭子抽你们。”秀女们议论纷纷,小孩子能不害怕吗?只听那个少女大声道:“吾主不知求将帅之臣,以谋战守而保大业;徒知恋情女色,强攫良女,幽之宫禁之中,使其终身不复见天日,以纵一己之欲,而弃宗社于不顾。所谓英主者固如是乎?吾且不畏死,况鞭扑耶?”(《清朝野史大观》)从这个无畏少女的一番话中,我们看出咸丰帝不顾局势糜烂,强行大选秀女的不得人心。当然,咸丰帝并没有惩罚这个秀女。

那些被选中的秀女,进入到咸丰帝后宫之中,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自己命运如何。咸丰帝纵情之后,竟然学会了他父亲道光帝的冷漠和无情,随意处置那些无辜的妃嫔。比如,玶常在,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封为嫔,九个月后,突然被降为贵人,不久,又被降为答应,已经是妃嫔中最低的等级了。玶常在的心情当然不会太好,被降答应后不久,便阖然长逝。

所以,入宫后的秀女谁能长久得宠,那就要看天意了,正是:“羊车望断又黄昏,懒却新妆掩苑门,风逗乐声歌燕喜,不知谁氏已承恩。”(《清宫词》)

第二,喜欢汉女。

大选秀女时,应选的都是那些八旗女子。但咸丰帝喜欢汉族女子,不断独出心裁,花样翻新。

1.喜欢小脚女人。有一个山西的寡妇,姓曹,颇有姿色,尤其是她的脚非常小:“足尤纤小,仅及三寸”(《清朝野史大观》),咸丰帝非常喜爱,忘记祖训,把她接进宫中。当年,孝庄严禁汉女入宫,她曾经严厉下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清宫词》注)

2.招惹“相公”。清朝皇帝都很勤政,没有昏君。之前,更没有谁去招惹“相公”,咸丰帝开创了先河,居然敢于招惹“相公”:“其时,有雏伶朱莲芬者,貌为诸伶冠。善昆曲,歌喉娇脆无比,且能作小诗,工楷法,文宗嬖之,不时传召。”(《清朝野史大观》)这个朱莲芬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成为时人追逐的目标。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因为朱莲芬貌俊有才,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很喜爱。有一个姓陆的御史也经常光顾他。但是,由于被文宗占有了,陆御史嫉妒,便想了个办法,上书谏止。他引经据典,“洋洋数千言”,看上去真是一篇好文章。奏章递上来,咸丰帝一看就笑了,说:“陆老爷吃醋了。”于是,拿起朱笔,批示道:“如狗啃骨,被人夺取,岂不恨哉!钦此。”(《清朝野史大观》)一个堂堂天子,竟然和朝官争宠,成何体统!

3.关于“四春娘娘”。我们看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经常提到“四春娘娘”。有一首词也提到了四春娘娘:“纤步金莲上扣墀,四春颜色斗芳时。圆明劫后宫人在,头白谁吟湘绮词。”(《清宫词》)有人还考证了四春的居住地,分别在圆明园的“镂月开云”“杏花春馆”“武陵春色”“绮吟堂”。“ 四春”就是所谓的牡丹春、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

关于“四春娘娘”,有的史料认为是汉族女子:“园中传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乃孝钦后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汉女分居之。”(《清稗类钞》)这里明确指出,四春娘娘都是汉族女子。

那么,所谓的“四春娘娘”到底有无此人?真的都是汉女吗?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这样一条史料:“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手抄清宫档案》)“海棠春”果有其人。我们又进行了细致考证,发现咸丰帝后宫之中,圆明园四春是存在的,她们分别是:禧妃、璷妃、吉妃、庆妃。不过,这几个女子,却并不全是汉女,其中禧妃和璷妃都是满族人,而吉妃和庆妃确实是汉女。这四个女子,出身都很低微,她们的父亲是地位低下的厨子、园户和主事。

第三,听荒诞之戏。

咸丰帝喜欢戏曲,是一个典型的戏迷,他甚至会达到痴迷的程度。

1.戏班子随身携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躲进避暑山庄。这时,他就把宫内的升平署带进避暑山庄,并先后把京城内府伶人两百多名调到避暑山庄,来给他演戏,继续他纸醉金迷的生活。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已经进入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了,从初一至十五,山庄里唱了十一天戏。直到其崩逝的前两天还在传命“如意洲花唱照旧”,两天后,他去世了。

2.戏曲“专家”。咸丰帝喜欢戏曲,并成为“专家”。如果演员演唱中唱词出现了问题,他会一下子指出来。有的时候,他还会调整唱词,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唱词。另外,咸丰帝还敢于上台参与。只要是他非常喜爱的曲目,不管是戏词还是表演,他都上台参与,毫不含糊。

比如,他很喜欢的一部戏,名叫《小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咸丰六年(1656年)正月,档案上记载了咸丰帝与升平署太监的一段对话。问:“有谁会唱《小妹子》?”答:“没有。”问:“原先谁唱过?”答:“吉祥、李福唱过,已故了。”咸丰帝很失望,于是,他下旨命开平署迅速学演《小妹子》。升平署赶紧布置,为了迎合咸丰帝,他们请来师傅,招募演员,加紧赶排。经过20多天的排练,终于在这年的三月十五日在同乐园开演。

咸丰帝兴奋极了,他在台下不时指点,竟能指出演员的错误。最后,他还走上去,与演员们对白。比如,他上台道:“听信你,说永不改肠,才和你把那香疤来烧。”(《缀白裘·小妹子》)非常投入地在台上与演员互动。

第四,恶补元气。

咸丰帝本来体质就较弱,这一点儿在史料中多有反应。

当他还是皇子的时候,身体就很瘦弱。比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文宗体弱,骑术亦娴,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际,坠马伤股”。身体本来就不好,还摔伤了腿,真是祸不单行。所以,当他和奕訢陪同道光帝到南苑打猎的时候,他知道肯定败给奕訢,便求教于他的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足智多谋,给他出了个好主意,那就是“藏拙示仁”:“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清史稿》)奕詝在师傅杜受田的指导下,化劣势为优势,转败为胜。我们从中清楚地看出,咸丰帝身体一直是很虚弱的。

即位后,他的身体更加不好,因为有人引导他走上了歧途。这个人就是肃顺。肃顺,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雨亭,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受咸丰帝的信任和重用。肃顺不顾皇帝的安危:“益得出入自便,导上娱情声色。”(《 庸庵笔记》)肃顺的目的很明显,他用这种方式,误导咸丰帝娱情声色,便把朝中大权放给他,要他来当家。于是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三奸盘结,同干大政,而军机处之权渐移,军机大臣皆拱手听命,伴食而已。”(《庸庵笔记》)咸丰帝把大权交给肃顺,自己乐得其所。

那么,身体久亏的咸丰帝,采取了哪些补救办法呢?

一是吸鸦片。咸丰帝即位不久,就吸上了鸦片烟。这种烟,在宫中叫“益寿如意膏”,又称“紫霞膏”。吸食以后会上瘾。所以,咸丰帝经常吸食,败坏了身体。

二是服用壮阳药。咸丰帝命令御医给他配制很多壮阳药,《十叶野闻》记载:“禁中蓄**数十种,以此为第一,即阉人服之,亦可骤生人道。与妇人交,药力弛则复其初。”咸丰帝毫不避讳,将此药放在圆明园的宫殿里面。有的资料里面,还记载了当时觐见咸丰帝的朝臣丁宝桢,误食此药,而大受其窘。

三是喝鹿血。《本草纲目》记载:“鹿血主**、补虚、止腰痛。”可见,咸丰帝本来就是体弱之人,不适宜常喝鹿血。但是,咸丰帝却乐此不疲。为了能够及时喝上新鲜的鹿血,咸丰帝要求马兰镇总兵进献活鹿,而且,有数量要求。据资料记载,咸丰七年(1657年),马兰镇总兵要在4个月内上交30头鹿。可是,当时只凑够12头,相差甚远,这可把马兰镇总兵绵森急坏了,赶忙上折请示,请求宽限时日,咸丰帝批准了他。

咸丰帝对鹿血达到了依赖的程度。当他跑到承德避难时,身体已经很糟糕了:“既至热河,文宗已疾甚。”(《十叶野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饮用鹿血:“咯疾大作,令取鹿血以供,仓猝不可得,乃殂。”(《满清外史》)到最后,竟丧掉了性命。

所以,这个咸丰皇帝,自甘堕落,糟蹋自己的身体,31岁便英年早逝了。咸丰帝的荒唐作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概括起来,他的行止,对宫中的后妃、子嗣以及清朝的历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是皇后当家。

这个皇后就是慈安。慈安,钮祜禄氏,父亲穆扬阿是一个道台。她小咸丰帝6岁,属鸡。慈安何时入宫,是有争议的,还有待确切考证。但是,咸丰二年(1852年)对她来说,简直是喜事连连:二月封为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六月直接晋封为中宫皇后。这种晋封速度,在咸丰朝绝无仅有。

慈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时人薛福成采取对比的方法,这样描述慈安:“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东宫见大臣呐呐。”(《庸盦笔记》)“东宫”就是慈安,“西宫”是慈禧。按照薛福成的说法,慈安品德很好,但是不善言辞。但是,当咸丰帝怠政、荒政之后,慈安作为中宫皇后,也居然走出后宫,参与政事。朝廷内外,她就像一个大当家的:

1.管皇帝。在咸丰帝面前,慈安就像家长一样,没有不管的事情。比如皇帝冶游她管:“偶以游宴自娱,婉言规谏。”(《清稗类钞》)皇帝荒政她管:“外省军报及奏疏寝阁者,闻孝贞一言,无不立即省览。”(《清稗类钞》)皇帝情绪消沉她管:“圣意不乐,因御书‘且乐道人’四字,命张诸行殿。孝贞执不可,亲督内侍去之。”(《清稗类钞》)

2.管后宫。后宫之事她当仁不让:“妃嫔偶遭谴责,皆为之调停,旋蒙恩眷。”(《清稗类钞》)比如限制皇帝过度宠幸慈禧。《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咸丰帝一直在兰贵人寝宫,不上朝视事,皇后就头顶祖训,诵读规劝。咸丰帝害怕,才赶忙上朝去了。但他马上意识到,皇后有可能借故惩罚兰贵人,便马上赶回。果然,皇后正在坤宁宫准备处置兰贵人。咸丰帝大吃一惊:“请皇后免责,渠已有娠矣。”(《清稗类钞》)从这个小故事,我们看出,在后宫之中,咸丰帝表现的荒诞和滑稽,皇后则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仪。

3.管朝政。有人认为,慈安老实厚道,对政治不感兴趣,其实不是。可以这样讲,慈安不但对政治感兴趣,而且是很感兴趣。举个例子,咸丰帝去世后,慈禧与肃顺为首的八赞襄政务大臣争权,慈安也积极参与进来,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政变前夕,她与慈禧密谋,如何除掉肃顺:“太后与慈禧太后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縻肃顺。”(《庸庵笔记》)垂帘听政之后,慈安更是积极任事,毫不含糊。在对重大事情进行决策时,慈禧“凡事必咨而后行”(《庸庵笔记》),都要征求慈安的意见,只有她同意了,点头了,才可以执行。

正因为这样,慈安生前,与慈禧一起,修建了极为超越的陵寝,丹陛石上面雕刻了“凤压龙”的图案,严重违背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建置了小碑楼,其中竖立了大石碑,上面堂而皇之的刻上了自己的谥号,这都是最为严重的超越和突破。而这一切,并非慈禧所独断,慈安是知道和支持的。

二是贵妃干政。

这个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帝还在世的时候,慈禧就对朝政产生了兴趣。但是,咸丰帝是一个实权天子,也是清朝最后一个实权皇帝。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不放纵自己,非常勤政,慈禧是没有机会的。再者,如果他发现慈禧敢于干预朝政,就立即加以惩治的话,慈禧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了。有人说,慈禧这一生中,最敬畏的男人是咸丰帝,这个一点儿也不假。直到咸丰帝去世,每到咸丰帝忌辰,慈禧都心悦诚服地到他的神灵前哭泣:“孝钦跪于文宗神座前,哭泣良久。”(《清稗类钞》)这说明,在慈禧心里,真是非常敬畏这个男人。可是,咸丰帝怠政,却给当时还是贵妃的慈禧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1.偶尔尝试,兴奋不已。懿贵妃进宫时,正赶上内忧外患,咸丰帝焦头烂额,无心理政。也正是这个时候,慈禧窥到了咸丰帝的内心,开始投其所好,“帮助”咸丰帝整理大臣奏章。这其实是非分之举,是越俎代庖:“我十八岁入宫,文宗显皇帝在宫内办事时,必敬谨侍立,不敢旁窥,一无所晓。后来军务倥偬,折件极繁,文宗常令清检封事,略知分类。”(《圣德纪略》)慈禧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是咸丰帝一步步让给她的权力,不是她自己有野心。但是,就是咸丰帝的这些迁就和让步,使懿贵妃尝到了甜头,对朝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同时,她的理政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与肃顺等争权,结下仇怨。肃顺等是权臣,慈禧是宠妃,两个人之间,由于咸丰帝的懦弱和荒政,而争权夺势,产生了对立。举两个例子:

一是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咸丰帝在英法联军的打击下,逃往热河避难。逃跑前夕,咸丰帝得知英法联军攻下天津,竟然抱头痛哭,这时,慈禧大声说:“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付。”奕訢进宫后,与肃顺的观点对立,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就这样,肃顺非常憎恨慈禧:“顺遂衔后。”(《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篇》),慈禧开始与肃顺之间激烈争权。

二是咸丰帝病重后,肃顺与慈禧之间争夺权力。其实,是在争夺咸丰帝去世后的权力分配问题:“亲王载垣及端华谋摄朝政,若皇上崩,则懿贵妃等将为皇太后,但贵妃与载垣等有隙,诸人多谗贵妃于帝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三是政变不幸发生。咸丰帝去世后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这个政变的发生,从后宫这个角度分析,是咸丰帝在两个关键环节上出了问题。

1.懦弱,留下了野心勃勃的慈禧。其实,咸丰帝对慈禧是有认识的,因而早有警觉:“文宗浸知之,渐恶其为人。”(《清稗类钞》)他对慈禧已经有所觉察,而冷落了她。于是,与慈禧矛盾极深的肃顺积极争取,在咸丰帝临终之际,想搬倒慈禧。肃顺给咸丰帝出了两个主意:

一为打入冷宫:“废慈禧或贬之冷宫。”(《慈禧外纪》)

二为除掉她:“曾密疏请文宗行钩弋故事。”(《近代稗海》)就是要杀掉慈禧。

钩弋故事,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汉武帝有一个年轻漂亮的钩弋夫人,她生的儿子弗陵,汉武帝很喜爱。但是,汉武帝担心弗陵即位后,钩弋夫人弄权,便处死了她。对此汉武帝解释道:“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资治通鉴》)肃顺等人给咸丰帝讲这个故事,要他立下决断,处死慈禧。可是,咸丰帝犹豫不决:“文宗濡濡不忍。”(《第二次鸦片战争》)肃顺等人非常失望。咸丰帝留下了慈禧,改写了历史。

2.赐予的两枚闲章,为太后垂帘提供了机会。咸丰帝临终之际,立年仅6岁的独子载淳为皇太子,同时,他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可是,咸丰帝却不该将两枚闲章赐予慈安和皇太子。这两枚闲章,作用非凡:“母后用‘御赏’印,印起;上用‘同道堂’印,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热河密札》)就是说,这两枚印章就好比皇帝的朱批一样,那权力可太大了。“御赏章”由慈安使用,“同道堂”章,则因皇帝年幼,由慈禧行使。咸丰帝这样的安排,使本来就复杂的政治局面更加扑朔迷离,慈禧和肃顺之间的战争爆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咸丰帝之后的政局形成,政变的发生,慈禧的专权,那都是咸丰帝临终之际的错误安排,是他始料不及的。

四是子嗣骤减。咸丰帝的荒唐生活,最直接的后果是子嗣骤减。咸丰帝之前的皇帝,努尔哈赤有24名子女、皇太极有25人、顺治帝15人、康熙帝55人、雍正帝14人、乾隆帝27人、嘉庆帝14人、道光帝19人。而咸丰帝,成群的后妃,却只给他生育了3个子女,这与之前的皇帝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咸丰帝的那些后妃,到底都是谁生育了子女呢?

第一个是丽妃。丽妃姓他他拉氏,她比慈禧小两岁,与慈禧同一天进宫,但她早于慈禧一年生育,在咸丰五年(1855年)生育了咸丰帝第一个孩子大公主,因而早于慈禧一年封妃。在影视剧中,丽妃遭到慈禧的嫉恨,被慈禧做成人彘,凄惨至极。其实,正好相反,丽妃是在咸丰帝去世后,在慈禧的关照下,才得到很高的封赠:“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谨尊为丽皇贵妃。”(《清穆宗实录》)慈禧使她一下子跨越了两个等级,是一种特殊的照顾。而她的女儿,也得到慈禧的关照,先是给她指婚,完成其终身大事;接着赐给了超越规制的封号——固伦公主,要知道,固伦公主的封号是只有皇后之女才可享有的称号。

第二位就是慈禧了。慈禧的儿子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生子第二天,她就晋升为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懿妃晋封为懿贵妃”(《清文宗实录》),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继位,她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可以说,就是这个孩子给她带来了后来的一切。

第三位是玫贵妃。玫贵妃是个不守本分的人,她曾经触犯了宫中规定,遭到严厉的惩罚:“因玫常在凌虐使女,并伊与太监孙来福任意谈笑,已将伊之位分褫革,从重惩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按照宫规,妃嫔不能凌辱宫女,不能与太监嬉笑。但是,这个玫贵妃都做了,所以,咸丰帝两次给她降级,把她降为了宫女子,实际上就是宫女身份了,她尝到了处罚的滋味,非常沮丧。可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她居然为咸丰帝生育了皇二子,于是她的封号有了晋升,可惜,这个孩子很快就去世了。

这就是咸丰帝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皇子,只有慈禧所生的大阿哥活了下来,这就给慈禧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们总结一下:由于咸丰帝懦弱怠政,使他的两位后妃慈安和慈禧得以涉足政治;也由于他荒诞无稽,使他的子嗣骤减,作为独子的载淳继位,就为慈禧真正走上政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咸丰帝去世,他的独子载淳即位,这就是同治帝。在强势女人慈禧卵翼下的同治帝后宫,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