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治帝名存实亡的后宫

由于慈禧太后的极力干预,使得同治帝的后宫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更由于同治帝具有放浪形骸、叛逆不羁的性格特征,毁掉了自己的身体,也断掉了大清传承有序的皇嗣,自此开始,清后宫之中三代不闻婴儿啼哭之声。

同治帝名叫载淳,是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独子,他6岁即位,在位13年,19岁去世。

同治帝是典型的傀儡天子。他在位期间,从少年天子到青年皇帝,都是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垂帘听政。虽然,从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他也经历过短暂的亲政,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去世,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那么,同治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帝王呢?让我们先认识一他下。

在《清穆宗实录》中,并没有对同治帝的相貌有直接的描述,但却间接地说:“上聪明天亶,孝敬性成,仪度备娴;继体之象,圣圣相承”。意思是说,这个小皇帝很有风度,很聪明,很孝顺;至于他的长相呢,说他长得酷似乃父,和咸丰帝很像。

同治帝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我们从两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看读书。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小皇帝学习时的状态,我们或许能够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嬉笑意气皆全,功课如此,至难着手”;“精神不聚,读熟书不顺,兰荪颇有声色。”(《翁文恭公日记》)大家看一看,同治帝在学习中是一种什么状态?嬉笑,打闹,精神不集中,把老师都气坏了,都要厉声呵斥他。兰荪是同治帝另外一位老师李鸿藻的字,他和翁同龢同为帝师。

其次,看亲政。在同治帝亲政之后,他顽劣不恭的性格特征更是表露无疑。于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联合上奏,提出皇帝应该注意和改正的八大问题,其中提到“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去玩好”(《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宗室王公联名上书,对同治帝进行警示。

这样看来,同治帝从少年天子到青年皇帝,具有一种放浪形骸、叛逆不羁的性格特征。大家可能很奇怪了,一位堂堂天子,何以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征呢?

孩子的教育主要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古代圣贤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启蒙教育。同治帝形成这样的性格,一定与他的父母孩子的性格和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养成,很多人要负有责任。那我们看一看,对于这个孩子的这种性格,都谁要负责任呢?

父皇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父亲的影响很重要。我们先看看历史上最优秀的父亲是怎样影响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吧。以孔子为例,孔子就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不仅自己做出了榜样,对孩子也是严格要求,毫不含糊。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叫做“孔鲤过庭”。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儿子孔鲤之间。一天,孔子站在厅堂,孔鲤急急忙忙走过,孔子说,你学过《诗经》了吗?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怎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孔鲤回去之后,认真学习了《诗经》。另外一天,孔子又看见孔鲤经过,问道:“学过《礼记》了吗?”答:“没有。”孔子说:“社会这么复杂,不学习《礼记》,你怎么能立身处世呢?”孔鲤回去了,认真学习了《礼记》。

大圣人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是用这种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教育孔鲤要通过学习《诗经》《礼记》,培养多种能力,成熟地走向社会,立身处世。

咸丰帝又是通过怎样一种方式,影响自己的孩子呢?

一是堕落的行为影响了载淳。咸丰帝时时以醇酒和妇人自戕,在紫禁城,在圆明园,在避暑山庄,无论他到哪里,都是一群或满洲或汉族的妇人,陪伴在他的身旁。每当他喝得酩酊大醉,便失去常态,东倒西歪,胡乱作为。这些情况,载淳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

二是爱看戏的癖好影响了载淳。咸丰帝是个戏迷,戏班子一般是随身携带的,即使是逃亡也不例外。尤其是咸丰帝还会登台演戏,这一点儿对儿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载淳也是一个戏迷,也模仿父皇的样子,与升平署的演员一起研究戏码,有时还指导编排。不过,载淳扮演的角色一般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比如扮演灶君。

三是临死前的场面,惊吓了载淳。咸丰十一年(1863年)七月,文宗已经病入膏肓,肺结核咯血不止,病态吓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咸丰帝的独子,载淳:“侍疾烟波致爽殿。”(《清列朝后妃传稿》)一个年仅6岁的小孩子,经历了父亲由病重到死亡的全过程,那是很残酷也很刺激心灵的事情。如果是平常人家,这种吓人的场面,有可能不要一个小孩子看见,可是,皇家不同。载淳作为唯一一位继承人,他必须在场,而且,还要在主角的位置。咸丰帝临终之际,颁下朱谕:“立帝为皇太子,嗣大统。”(《清皇室四谱》)同时,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赞襄政务”(《清史稿》)。

大家簇拥着只有6岁的载淳,听着垂死父亲的遗嘱,对一个小孩子来讲,真是很残酷的事情。这就是咸丰帝对同治帝的教育和影响。

母后的责任。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母亲应该怎样教育和要求孩子呢?圣人孟子的母亲做出了榜样。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迁住址,直到最后找到了适合孟子学习的场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所以,后来人们赞扬孟母:“子之圣即母之圣。”(《祭孟母文》)也就是说,孟子成功的背后,是母亲的功劳。

那同治帝的母后是怎么做的呢?同治帝有两个母后,一个是慈安,一个是慈禧。这两个人,是他在皇宫里面最近的人,因而影响最大。

慈安的影响。

慈安不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却由于是中宫皇后,因而是他的嫡母。所以,按照清宫规定,不管哪位妃嫔生了皇子,都要抱到她那里,奉之为嫡母,听候她的教导。因而,慈安对同治帝的影响是深刻的。但是,慈安并没有肩负起这个重担。

首先是娇养。慈安对同治帝百依百顺,从不严格要求:“孝贞抚之,亦慈爱备至。”(《清稗类钞》)这主要是独子的缘故。

其次是宽容。同治帝不管犯什么错,慈安都不会大加惩戒。这可能与慈安的性格有关,她就是这么一个宽于待人的人;另外,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慈安也会指望他的亲生母亲来教育他。因而,慈安对同治帝的性格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慈禧的影响。

毫无疑问,作为载淳的亲生母亲,慈禧的影响是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

其一,一味追逐权力,不顾孩子的教育。慈禧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从她生下载淳开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生下孩子第二天就被封为妃子,生下孩子第二年,就被晋封为贵妃,咸丰帝去世,载淳继位,她又母以子贵,升格为圣母皇太后。可以说,她政治生涯中所有的一切,都得益于自己这个孩子。可是,慈禧从始至终,并没有把这个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而是以此作为资本和筹码,追逐权力,满足个人的私欲。

其二,与人争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大人带着孩子,如果和别人邻里发生矛盾,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所以,大人一般不会让孩子看到。但是,慈禧不管这一套。她带着孩子,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并不避开孩子。比如咸丰十年(1860年),慈禧随咸丰帝逃往承德,抱着年幼的载淳,一路颠簸。慈禧要求肃顺给换车,肃顺不答应,反而讥讽她:“尔何人,乃思驾中宫上耶?”(《清代野史》)双方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不已。再比如,辛酉政变前,她和慈安带着小皇帝见奕訢,痛哭失声,哭诉说:“肃顺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等等,这些事情,会对小载淳心灵造成巨大伤害,但是,慈禧全然不顾。

其三,带小载淳上朝,与八大臣激烈冲突,使孩子受到惊吓。辛酉政变前夕,慈禧带着小载淳见八大臣。与八大臣之间在政见和观点上发生重大冲突的时候,也不要小皇帝回避,双方的大声争吵,使其受到了惊吓:“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越缦堂国事日记》)这种事情,慈禧应该可以处理,出于对小孩子健康的考虑,要么回避,要么不要争吵。但是,她都不予考虑。

其四,督责过严,产生逆反心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对待同治帝的态度,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之前的放任自流,到严加管理。可是,慈禧并不知道,早年的环境对孩子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想使之有较大进步,也要慢慢来,循序渐进,慈禧则要求载淳马上成才。所以,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总结道:“盖督责过严,故诸事拘泥,其实不至如是也。”(《翁文恭公日记》)对孩子要求太过严格,恨铁不成钢,反而容易使孩子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效果最差。

这就是同治帝两位母后对其产生的影响,一个过宽,疏于管理;一个过严,矫枉过正。

不良朝臣的影响。

同治帝和他的父皇咸丰帝一样,都受到不良朝臣的影响。咸丰帝受到肃顺的蛊惑。肃顺引导咸丰帝娱情声色,其目的很明显,就是麻痹了皇帝,趁机揽权。肃顺等达到了目的。同治帝是一位傀儡天子,没有实权,朝臣引导他,不过是投其所好而已。

这样的代表就是翰林院侍读王庆祺。王庆祺,顺天人,生长在京师,为世家子弟。被慈禧看中,选为同治帝伴读。王庆祺有三个特点:一是长得帅,是个“美丰仪”的男人;二是擅长戏曲,还会谱曲填词,现在讲,是一个音乐人;三是擅长谄媚术。这样的一个伴读引导同治帝,还好得了吗?

王庆祺从两方面引导同治帝。一个是走出去,到八大胡同去见世面;一个是引进来,把从集市上买到的**图册《秘戏图》带进宫里给同治帝看,据说,还被太监发现了。久而久之,事情传了出去,王庆祺声名狼藉:“同列羞之,相戒不与王齿。”(《近代稗海》)所以,在同治帝去世九天后,慈禧太后下旨,严厉处置了王庆祺:“侍讲王庆祺,素非立品自爱之人,行止之间颇多物议……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肃官方。”(《光绪朝东华录》)

宗室载[img alt="" class="zaozi" src="images/15532520469.png" /]的引导。载[img alt="" class="zaozi" src="images/155325206595.png" /]为恭亲王奕訢长子,此人聪明机灵,较有才华,被慈禧太后看中。更主要的是,这个孩子与同治帝年龄相仿,只比同治帝小两岁。但是,载[img alt="" class="zaozi" src="images/155325208415.png" /]作为伴读,却辜负了太后的希望。居然引导同治帝“微行”。同治帝与载[img alt="" class="zaozi" src="images/155325210350.png" /]两个人一拍即合:“二人皆好著黑衣,娼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者,遍游之”(《清朝野史大观》)。所以,事发后,同治帝恼羞成怒,召来恭亲王奕訢,质问:“‘微行’一事,闻自何人?”答:“臣子载。”(《清代通史》)这使得同治帝极为尴尬和不安。慈禧太后后来吸取了这一教训,给光绪帝挑选伴读的时候,再也不选年轻的人:“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质朴数人。凡年少轻佻者,概不准其服役。”(《光绪朝东华录》)

此外,还有同治帝身边的太监。这些人,被康熙帝称之为“虫蚁之人”,六根不全,心怀阴险,投其所好,引导同治帝,胡作非为。所以,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将总管太监张得喜等:“即行斥革,发黑龙江给官兵为奴,遇赦不赦。”(《光绪朝东华录》)

同治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受到这么多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叛逆和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的性格,在同治帝的后宫之中,必然会显现出来。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选立皇后这个问题,同治帝忤逆了亲生母亲慈禧太后。

选立谁为皇后呢?摆在同治帝面前的女人有两个:阿鲁特氏和富察氏。开始时同治帝并没有主意。但是,当他发现慈安和慈禧两位的意见不统一时,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让霸道的慈禧既没有面子,又非常失望。同治帝居然站在了慈安一边,按照慈安的意见选择。慈安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喜欢阿鲁特氏,而慈禧相反,喜欢富察氏:“孝钦后欲立凤女,孝贞后欲立孝哲,相持不决。”(《清稗类钞》)那么,同治帝要怎么办呢?他倾向于慈安。这就忤逆了慈禧太后,她愤愤地想,自己这个亲生母亲,居然不如那个后娘!她伤心欲绝。

慈禧是需要反思了。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查阅了史料,在同治帝婚姻这个问题上,慈禧使儿子大为不满:

第一,推迟大婚。按照大清家法,少年天子即位,年满14岁,就应该大婚。所以,顺治帝6岁即位,到顺治八年(1651年),已经14岁了,在孝庄的安排下,举行了大婚典礼。康熙帝,则比乃父大婚更早,他8岁即位,到康熙四年(1665年),12岁就已经大婚,举行了大婚典礼。那么,同治帝6岁即位,到同治八年(1869年),也已经14岁了。贪权的慈禧太后既不安排同治帝大婚,也不安排同治帝亲政。一直推迟到同治十一年(1672年),同治帝已经17岁了,至少推迟了3年的时间。这早已超过他的先祖大婚的年龄了,同治帝当然很不满意。

第二,推迟亲政。按照清宫规定,大婚的皇帝,就已经是成年人了。虽然,他们的年龄仅仅有十几岁,但是,大婚之后,就算长大成人,就要择期亲政。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是这样,在大婚之后,马上亲政:“上躬亲大政,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官员上表行庆贺礼,宣诏天下。”(《清圣祖实录》)可是,慈禧太后没有丝毫要交权的意思,她干得正起劲呢。

这样,慈禧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同治帝和慈安同心,选立了自己并不喜爱的阿鲁特氏为中宫皇后,而自己相中的富察氏,则只能屈居人下了。同治帝既已下了决心,便发布册立谕旨:“兹选得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淑慎端庄,立为皇后;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著封为慧妃。”(《清穆宗实录》)

同治帝这么叛逆自己的亲生母亲,选中阿鲁特氏为中宫皇后,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第一,同治帝喜欢成熟的女人。

同治帝的这种态度,看起来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他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比自己大两岁,所以很成熟。凤秀之女则小得多,比同治帝还要小3岁,就太不成熟了。而同治帝选择皇后的标准是:“择贤作配,正位中宫,以辅君德,而襄内治。”(《清列朝后妃传稿》)符合这一点儿的,正是阿鲁特氏。

第二,同治帝喜欢稳重的女人。

凤秀之女富察氏与阿鲁特氏相比,长相俊美秀气,绝对是“心秉柔嘉”(《清列朝后妃转稿》)。此人略显轻佻,不具备母仪天下的气质。但是,由于与慈禧的分歧,同治帝拿不定主意。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同治帝为了考验这二位,想了个办法。他把一碗茶水泼在地上,让两位从上面走过去。富察氏先走,她年纪小,又爱美,经过时,便低下头,提起了裙摆,免得被茶水弄脏。阿鲁特氏经过时,则迈着稳重的步伐,目视前方,庄重严肃地经过“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清稗类钞》),没有一点儿失礼之处。同治帝见状,使知道了答案。

第三,同治帝喜欢有才华的女人。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崇绮是一位状元,书法、诗文俱佳。受此影响,阿鲁特氏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据记载,崇绮亲自教育女儿刻苦读书。阿鲁特氏也是很努力,读书一目十行,书法也十分精湛,而且能够左手写大字。一首诗这样赞美阿鲁特氏:“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清宫词》)

同治帝这么忤逆自己的母亲,慈禧能甘心么?尤其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串通一气,公然对抗自己,让慈禧不仅失望,而且伤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同治帝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和表面上的。以慈禧的个性,她绝不会自甘失败:“而孝钦则大怒。”(《清稗类钞》)这就为同治帝的婚姻埋下了定时炸弹,种下了恶果。同治帝的后宫也因此而处在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

第一,不许皇帝去皇后寝宫。

按照规定,每年春节期间的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帝必须到皇后寝宫,这是赋予皇后的一种特权。按理说,阿鲁特氏是同治帝选中的皇后,与皇后的感情是不错的。尤其是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恒举唐人诗以试之,辄应口背诵。”(《清稗类钞》)阿鲁特氏的才气深深吸引了同治帝,所以,帝后二人经常在一起,耳鬓厮磨,感情深厚。但是,慈禧心怀不满,便横加干涉:“皇后年少,未娴礼节,皇上勿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清稗类钞》)慈禧居然横加阻止皇帝,不让他到皇后寝宫。

慈禧对皇后不满,有三个原因:

1.慈安喜欢皇后。毫无疑问,慈安与慈禧矛盾是很深的,所以,慈安看中的皇后,自然成为慈禧的眼中钉。

2.皇后与慈禧癖好迥异。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不喜欢市井俗气的东西。比如荒诞之戏,她就不太喜欢,尤其不喜欢看那种非常荒诞的戏剧。而慈禧不但喜欢,还总是要求皇后陪着她看。皇后没有办法,只有在看到不喜欢的场景时,把脸转过去,面朝墙壁,表示抗议。慈禧由此恼怒。

3.阿鲁特氏为端华的外孙女。端华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是敌对的关系。端华的外孙女进宫,成为中宫皇后,慈禧当然会有先天性的排斥心理。

第二,强迫皇帝去慧妃宫中。

慈禧对于慧妃,大概有同病相怜之感,即都不是从大清门进来的。加之慧妃年轻漂亮,慈禧十分喜爱。所以,慈禧特别照顾她:

1.强迫皇帝去慧妃的寝宫。慈禧也真是太霸道了,感情这个东西她也要干涉,居然对同治帝提出了要求:“慧妃贤明,宜加眷遇。”(《清稗类钞》)她甚至背地鼓励慧妃,将来生出皇子,取皇后而代之。慧妃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卷入了同治帝母子的战争。

2.拟建超规制陵墓。慧妃一直得到慈禧的关照。在营建惠陵妃园寝的时候,慈禧指令扩大规模,把慧妃的宝顶前陈石五供,修建方城和明楼,添建东西配殿,等等。不过,慈禧的这一建议,遭到恭亲王奕訢的强烈抵制,认为这样做,太突破祖制。慈禧看到阻力太大,便废掉了这个超越的方案,基本恢复了祖制。

慧妃肠胃不和,身体不好,加之心情不好,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去世了,终年46岁。死后,慧妃葬入惠陵妃园寝。妃园寝在1928年春天被当地人盗发,由于慧妃死前肠胃不和,已经排空了肠胃,身体居然没有腐烂。

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同治帝的婚姻,陷入了泥沼之中。同治帝喜欢的皇后,慈禧不让去;他不喜欢的慧妃,却强迫去。以同治帝叛逆的性格特征,他会就范吗?那肯定不会,他不会听从于慈禧太后的摆布。这个时候,同治帝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中反映出来了,他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皇帝微行。

同治帝见霸道的慈禧太后这样强迫自己,去谁的宫里,不去谁的宫里,这种事都要管。所以他心情抑郁,索性哪里也不去了,自己“独宿乾清宫”(《清朝野史大观》)。就在他百无聊赖之际,开始了微行之旅。关于同治帝“微行”的地方,几乎无处不去。娼寮,会馆,琉璃厂,酒肆,无处不往,因而也出了好多笑话。有一次,同治帝跑到一酒肆中喝花酒,不巧碰到大臣毛昶熙也在那,同治帝便向他微笑点头。毛昶熙见后当场色变,仓皇逃出。不久,步军统领便带了十几个人急忙赶来,密随同治左右,暗中保护。数日后,同治见到毛昶熙,怪他多事,扫了他的游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基层,也见了好多之前不曾见过的平民百姓,对基层市井的生活也有了一些了解。在外面,他摆脱了深宫的清规戒律,看到的好多都是之前不曾见过的新鲜事物,使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有了全新的了解。不过,很可惜,这没有成为他的治政资本,倒因此而感染了传染病,成为朝臣交相谏阻的口实。

第二,冷落妃嫔,使之空守岁月。

如果按照大清家法,同治帝的后宫应该有八个等级,有固定的配额数目:“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贵妃一位、贵妃二位、妃四位、嫔六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自贵妃以下封号,倶由内阁恭拟进呈,钦定册封。贵人、常在、答应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国朝宫史》)这样算来,同治帝的妃嫔至少也应该有14位。

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按照规定,给他配齐后妃额数。同治帝的后宫总共有五位,她们是皇后阿鲁特氏、慧妃富察氏、珣嫔阿鲁特氏、瑜嫔赫舍里氏、瑨贵人西林觉罗氏。虽说只有五位后妃,但对于同治帝来讲,也应该知足了,毕竟是一个傀儡皇帝。

由于慈禧的横加干涉,同治帝不能与自己喜爱的皇后在一起,便索性独宿在自己的宫殿里。其他几位妃嫔也因此而被冷落起来。

慧妃,慈禧虽喜欢,同治帝反感,他不会去那里。

珣妃,进宫时17岁,比同治帝小,是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她辈分虽高,进宫后却只能做妃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著封为珣嫔。”(《清穆宗实录》)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珣妃的父亲是赛尚阿,而皇后的爷爷是赛尚阿,所以,她和皇后是姑侄关系。珣妃长相漂亮,有倾国倾城之色:“珣瑜颜色能倾国”(《清宫词》),其中的“珣”指的就是珣妃。但是,由于她的侄女是皇后阿鲁特氏,不为慈禧所喜欢,她也受到了牵连,同治帝不会关注这个珣妃,她也只能孤守空房而已。

瑜妃,进宫时18岁,与同治帝同岁。她与珣妃一样,长相非常漂亮。但是,由于自己的父亲是一位不起眼的知府,也只有按下风头,谁让自己进宫了呢,更不会引起同治帝的注意。瑜妃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她擅长针织女红,擅长写诗词歌赋,比较了解西方文化,喜爱看书:“瑜妃尤为聪颖,能诗工乐,堪称女子中之最有才智者。”(《清朝野史大观》)很可惜,她嫁进了帝王之家。

所以,同治帝的这些妃嫔,自从嫁进了后宫,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失去了女人最基本的权利:爱情和生育。造成这一原因的,明显有同治帝的责任,因为,他有负气的因素,和自己母亲斗气,就谁的宫里也不去,冷落了这些可怜的女孩子。另外,是慈禧太后的霸道。同治帝对于自己后宫的这些女人都做不了主,这一切要由慈禧太后做主,听从她的安排,这是她们入宫前就有所耳闻的。所以,她们入宫,不能满足她们的丈夫同治帝,却可以侍奉慈禧太后,满足她的要求:“为太后作女红,以消磨岁月。”(《清朝野史大观》)

当然,同治帝“微行”也好,冷落他的后妃也好,这些后果,当时的人们是无从知晓的。因为,那都是同治帝的隐私,是他在暗地里的活动,作为一个皇帝,不会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以下两个结果,则是他们无法隐瞒的:

第一,皇帝青年殒命,皇后自杀。

由于慈禧太后的干预,同治帝的后宫处在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同治帝为他的后妃们所营造的后宫,从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大婚,到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同治帝病逝,实际上只维持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前,同治帝和他的后妃们满怀欢喜地走近婚姻的殿堂,最终却以悲剧落幕,他们一无所获。同治帝后二人,最终结局是:皇帝殒命,皇后自杀。

1.皇帝殒命。

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

有的说是出天花而亡:“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翁同龢日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官方公告的史料,都说明同治帝是出天花病逝的。

有的说是感染梅毒致死。持这种说法的人,大致源于同治帝微行,不慎感染了梅毒。相关史料记载,宫里的太医已经确诊,但慈禧碍于皇家的颜面,坚决不承认:“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清朝野史大观》)但是,这需要更为可靠的资料进一步证实。

不管同治帝得的是什么病,他的死,都与慈禧太后紧密相连,是慈禧趁人之危,导致皇帝殒命。

(1)婆媳矛盾升级,导致病重的同治帝病危。据记载,就在同治帝病重之际,皇后前往探望,慈禧派人跟踪,并偷听皇后与皇帝的谈话,其目的,无非是关注在同治帝临终之际,会不会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进行安排,这是慈禧最忌讳的事情了。同治帝见到皇后,安慰悲痛的皇后道:“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偷听的慈禧太后破门而入:“孝钦以其不能防护,掌责之。”(《清稗类钞》)慈禧这么一折腾,病重的同治帝进入病危状态。

(2)慈禧太后虎视权柄,导致同治皇帝在焦急中归天。看到同治帝病情加重,慈禧太后唯恐大权旁落,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一月初八日这一天,慈禧太后在同治帝病榻前召见王公大臣,先看病情,目的是讨论怎么办,逼迫王公表态,太后再次垂帘听政:“拟请两宫皇太后权时训谕,俾有遵循,命诸臣具折奏请。”(《翁同龢日记》)同治帝是在悲伤和痛苦中,交出了权力。

慈禧太后的这种做法,完全出于一己之私利,并不顾及病中皇帝的感受。这就极大地刺激了同治帝,使他的病情更加不稳定,十二月初五日,便在焦急中去世了。

2.皇后自杀。

同治帝去世,阿鲁特氏自觉毫无生路,但是,因为慈安太后尚在,皇后还是被上了徽号:“德宗立,后居储秀宫,号‘嘉顺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而且,慈安也经常找她:“孝贞时召与语,力抚慰之。”(《清稗类钞》)所以,还能勉强度日。

可是,慈安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尤其是她向慈禧妥协,同意立慈禧妹妹四岁的儿子载湉即位,这使阿鲁特氏大为失望:“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曰某。”(《翁同龢日记》)

光绪即位,阿鲁特氏的处境极为尴尬。因为,她是光绪帝的寡妇嫂子,等光绪帝长大之后,自己要怎样立足呢?于是她“以孝钦不为穆宗立后,以寡嫂居宫中,滋不适,乃仰药殉焉。”(《清稗类钞》)这样,就在同治帝去世后75天,她选择了自杀身亡,年仅22岁。

关于皇后自杀致死,有以下证据:

(1)资料记载。皇后阿鲁特氏之死,资料不同,说法各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为绝食:“或谓绝粒伤生”(《清列朝后妃传稿》),说她是皇后绝食身亡;二为服毒身亡,说她吞下鸦片,另有说吃下砒霜;三为吞金身亡,等等。这些资料很多,比如《李鸿藻先生年谱》《清皇室四谱》《清史稿》等,都有不同的记载和不同的说法,但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阿鲁特氏之死属于非正常死亡。

(2)盗陵案证明。1945年,匪徒盗掘了惠陵,当时发现皇后没有腐烂,证明临死之前,她确实是绝食了,因为只有空腹,尸体才不会腐烂。盗匪为了找那块吞下去的黄金,便给她开膛破肚,肠子流了一地,盗匪们残忍地撸她的肠子,让人惨不忍闻。

第二,断了大清皇嗣。

我们先统计一下,清朝从努尔哈赤一直到同治帝,这么多皇帝,到底生育了多少位子女:努尔哈赤24位、皇太极25位、顺治帝15位、康熙帝55位、雍正帝14位、乾隆帝27位、嘉庆帝14位、道光帝19位、咸丰帝3位,总共达到196位子女。

到同治皇帝,虽然有五位后妃,有近两年的帝后妃生活,却没有生育出一儿半女。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皇后阿鲁特氏曾经怀孕,但是由于慈禧迫切希望再次垂帘听政,便不顾一切地另立新君:“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十叶野闻》)而在另外一部史料《慈禧外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也。”这是恭亲王奕訢对慈禧的建言。这一说法是否可信,自然需要更充足的史料证实。

我们总结一下,由于慈禧太后的极力干预,使得同治帝的后宫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更由于同治帝具有放浪形骸、叛逆不羁的性格特征,毁掉了自己的身体,也断掉了大清传承有序的皇嗣。自此开始,清后宫之中三代不闻婴儿啼哭之声。那么,同治帝去世之后,慈禧拥立四岁的载湉即位,是为光绪帝。这位傀儡天子的后宫,又会遭到哪些厄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