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道光帝妃嫔屡遭降黜之谜

道光帝是一个无情、冷漠、寡恩的帝王,在他的后宫之中,妃嫔们即使小心翼翼,也还会惨遭降黜。在他的23位后妃之中,竟然有13位有过被降级的经历,占他后妃总数的57%,真是闻所未闻之事。

道光帝名叫爱新觉罗·旻宁,他是嘉庆帝第二子,母亲是孝淑睿皇后。道光帝39岁即位,在位30年,69岁去世。

道光帝是乾嘉两帝选中的优秀接班人。按说,以他享有30年皇位的运道,应该大有作为,可是,清朝却进入了“道咸衰世”,这恐怕与道光帝本人的性格大有关系。史学家孟森先生认为:“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孟森先生的这句评语,道出了关键,为我们诠释了道光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么,这样的一位帝王,究竟长什么样呢?史料这样记载:“生有圣德,神智内足,天表挺奇,宸仪协度,颀身隆准,玉理珠衡。”(《清宣宗实录》)这句话是描述道光帝外表的,把他从头到脚进行了一番夸赞:高挑的鼻梁,眉间骨长得漂亮,像连缀的珍珠,肌肤纹理温润密致,宛如美玉,身材修长,风度翩翩,完全是一副貌美而有威仪的帝王仪容。

关于道光帝的长相,我们看他的画像,好像没有资料中夸赞的那样。当然,那是老年道光的画像,依我看,只是有些偏瘦而已。

那这样的一位帝王,后宫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道光帝的情感世界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查阅了一些道光朝的后宫资料,发现在道光帝后宫之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在23位后妃之中,有13位妃嫔有被降级的经历,占到妃嫔总数的57%,也就是有一半还多。妃嫔被降级,其他帝王偶尔也会有,但是,这样大规模的降级,还没有先例。

由此,我们看出,道光帝具有寡恩的性格特征。

我们在查阅道光帝后宫资料时,随处可见道光帝寡恩的事例,如下面两个例子。

寡恩之一:孝全皇后暴亡。

孝全皇后为钮祜禄氏,三等承恩公颐龄女,满洲镶黄旗人。她比道光帝小26岁,入宫后,一度宠冠后宫,成为令人侧目的人物。之所以这么得宠,除了年龄的关系外,还有她特有的气质。钮祜禄氏“幼时随宦至苏州,明慧绝时。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清宫词》注)因为生长在苏州,那里的江南文人气息感染了她,使她聪明机警,心灵手巧,成为具有江南美女气质的满洲女子。所以,一入宫,她的才智便深深吸引了道光帝。同时,钮祜禄氏也收获不小。

第一,封号直线上升。钮祜禄氏入宫后,在宫中的发展十分顺利,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道光二年(1822年),晋封为全嫔,年15岁;道光三年(1823年),晋封为全妃,年16岁;道光五年(1825年),晋封为全贵妃,年18岁;道光十三(1833年)年,晋封为全皇贵妃,年26岁;道光十四(1834年)年,册立为皇后,年27岁。至此,钮祜禄氏仅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就将自己的封号晋封到泰山极顶。尤其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被晋封为中宫皇后,距离她的前任皇后孝慎成皇后去世,仅仅过去了18个月。而清朝家法规定,皇后丧事为国丧,要过27个月,其他妃嫔才可以晋封为皇后,钮祜禄氏却至少提前了9个月的时间,这算是一种特殊的恩宠吧。

第二,不错的生育。道光五年(1825年),钮祜禄氏生下第一个孩子三公主。当年夏天,她再次怀孕,第二年,即道光六年(1826年),生下四公主。密集的生育,说明她在道光帝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贵妃生下皇四子奕詝,也是道光帝当时实际上的长子,母以子贵,地位日隆。

第三,难得的机遇。尽管钮祜禄氏非常得宠,道光帝十分喜爱,但是,按照宫中惯例,只要中宫皇后健在,钮祜禄氏的宫中封号,也只能到贵妃也就结束了。因为,皇贵妃的封号是不会轻易给封的,怕对皇后构成心理压力。可惜的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宫皇后佟佳氏一病归天,谥号为孝慎皇后。这一年,钮祜禄氏26岁,正是一个女子成熟的好年龄。所以,道光帝急忙在孝慎皇后丧期未满,就晋封她为皇后。钮祜禄氏真是太走运了,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封号最高,后宫之主;儿女双全,幸福绕膝。她才27岁,真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就有享不尽的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很快过去。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十一日,正当人们欢度春节之际,钮祜禄氏却突然离世,暴亡于宫中。皇后暴亡,年仅33岁,可谓英年早逝。

关于皇后之死,有一种普遍的说法,那就是钮祜禄氏利令智昏,获得大罪:

1.干预朝政。钮祜禄氏干政,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比如,她曾经与宗室禧恩勾结:“禧恩自道光初被恩眷,及孝全皇后被选入宫,家故寒素,赖其资助,遂益用事。”(《清史稿》)钮祜禄氏家族得到禧恩的资助,当然不会白拿人家的银子。于是,禧恩在钮祜禄氏的关照下,成为道光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2.毒害奕訢。《清宫词》中有“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之句,大概讲的是,钮祜禄氏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奕詝做皇太子,便做了糊涂事,企图下毒,毒死最有竞争力的皇六子奕訢。奕訢生母为静贵妃,奕訢、奕詝为同父异母兄弟。

由于这两条大罪,使得钮祜禄氏最终走上了不归路。那么,是谁处死了她呢?一般认为是她的婆婆孝和太后。关于钮祜禄氏被婆婆处死,有几种说法:

1.毒死。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岁大寿时,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寝宫寿康宫颂读贺寿。皇后为了讨皇帝和太后欢心,也来凑热闹,且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却说:“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于是,太后同皇后之间产生了矛盾,互不相让。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并不惧怕太后。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给皇后,皇后喝过后当天暴亡于宫中。

2.被逼自杀。钮祜禄氏获罪,据传太后使用家法,传旨皇后,要她自尽。可是,孝全皇后不想死,太后便指使宫女在皇后门前日夜哭泣,逼得孝全皇后走投无路,便投缳自尽。

目前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但是,钮祜禄氏为太后处死这一说法并不合情理。理由是:

其一,太后并非皇帝亲生母亲。道光帝的亲生母亲是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而当今太后钮祜禄氏,并非其亲生母亲。所以,这种关系是很微妙的。道光帝对于皇太后,一面表现出很孝顺的样子“屡崇进徽称”(《清列朝后妃传稿》),不断给她加上尊敬的徽号,最终达到12个字:“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清列朝后妃传稿》)。这么长的文字徽号,给人感觉皇帝很孝顺,其实这只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地位,是道光帝做的表面文章。而实际上道光帝一直在暗中较劲,不断找茬惩治她的儿子绵恺,且不给太后修建陵寝,这是当时人们有目共睹的事情。所以,因为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在后宫之中,太后还要看皇帝的脸色过日子。试想,如果道光帝十分宠爱孝全皇后,太后又岂敢逼杀她呢?

其二,太后和皇后为同姓。太后和儿媳都为钮祜禄氏,满族八大姓之一。这个姓氏载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之中,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钮祜禄氏名人辈出,在皇宫之中,有好多皇后都是这个姓氏。这个姓氏的后人为同宗所传,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因而也有一定的凝聚力。所以,皇太后不会轻易处死这个同姓人。

这样,钮祜禄氏之死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道光帝冷酷处死。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道光帝有这样的残暴记录。道光帝曾经非常残暴地杀死过一个妃子,《清稗类钞》记载:“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宫,盛怒,厉声呵斥,立召值班侍卫王某入宫门,授以宝刀,令一宫监带至某宫第几室,于**取一宫眷首覆命,不知其为何事也。”这个女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会被道光帝如此残忍地杀害?虽然不知详请,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光帝不仅寡恩,而且残忍。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妃嫔,何况其他人呢?试想,如果钮祜禄氏果真做出有碍皇家子嗣的事情来,道光帝一翻脸,把她处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是道光帝非同寻常的表演。皇后暴亡,道光帝从正月十一日到正月二十三日这13天中,天天到皇后梓宫前奠酒。同时他发布谕旨,对皇后的一生进行了全面总结,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奉慈闱而成顺孝,秉淑德而著醇全。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道光帝亲自赐谥为孝全皇后,不由礼臣事先拟定,这在清代是仅见的:“宣宗亲定谥曰孝全皇后。”(《清史稿》)道光帝给她上了“孝全”这样的谥号,认为只有这个谥号最合适。“全”就是指钮祜禄氏儿女双全,又得到皇后的地位,该得到的全部得到了,也享受了,那就安心去吧。大概是因为道光帝自觉过于冷酷和残暴,以此赎心吧。

三是错选皇后之子为接班人,作为弥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总结道光帝的接班人咸丰帝时说:“咸丰做了11年皇帝,我给他概括了三个字叫做错、错、错。”同时指出,他的第一个错就是错坐了皇帝宝座,我同意这种说法。因为,皇后之子奕詝的才能远不如静贵妃之子奕訢。奕訢:“天姿颖异,宣宗极钟爱之,恩宠为皇子冠,几夺嫡者数。”(《清稗类钞》)从中我们看出,道光帝在优秀的奕訢与平庸的奕詝之间进行对比选择。这件事情很奇怪,清朝历来立贤不立长,道光帝何以这么纠结。专家考证,道光帝在秘密立储问题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因而在同一张纸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分别写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上谕档》)共二道朱谕。这在历史上是仅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光帝明明知道选奕詝是迁就之举,是错误的决定,还要这么做,其中一定大有文章。

由此,我估计,皇后钮祜禄氏之死,不会和太后有什么关系,而是冷酷的道光帝变脸所致。

寡恩之二:皇长子奕纬的猝然离世。

奕纬是道光帝的长子。从奕纬的成长经历来看,道光帝应该感谢这个孩子,因为奕纬的出生,对巩固他的皇储地位立下了大功。

我们知道,道光帝旻宁被秘密立为储君是在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刚刚去世,嘉庆帝就遵照家法,秘密立储,储君就是旻宁。这一年,旻宁18岁了。但是,嘉庆帝对旻宁并不满意。因为,这个皇太子一直没有生育皇子,这是很大的忌讳事。

早在嘉庆元年,旻宁15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了,王妃是钮祜禄氏,可以想见,除了她之外,也还会有别的女人。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旻宁一直没有生育,嘉庆帝急坏了。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旻宁已经28岁了,他的第一个儿子才降生,这个孩子就是奕纬。要知道,在这个漫长等待的时间里,嘉庆帝一定很着急,因为他甚至怀疑,自己定的这个皇储是不是不能生育?奕纬的出生,使得嘉庆帝欣喜若狂,他给内阁下旨:“朕仰蒙昊苍鸿祐,列圣慈恩,于本日得皇长孙。云礽兆庆,奕叶延厘,明岁正值朕五旬万寿,嘉贶频仍,洵为吉祥喜事。”(《清仁宗实录》)奕纬的出生,并顺利长大成人,令嘉庆帝很欣慰;同时,也使旻宁的太子地位得以巩固。所以,奕纬得到了嘉庆帝极大的照顾。

第一,嘉庆帝晋封奕纬生母封号。奕纬生母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宫女,嘉庆帝特加恩晋封她为旻宁的侧福晋。

第二,嘉庆帝特殊晋封奕纬为贝勒。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特晋封皇长孙奕纬为多罗贝勒,这时他还不满11周岁,是清朝入关后历代皇子封爵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了,可见嘉庆帝对他的钟爱。

第三,嘉庆帝出巡,把他带在身边。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出巡避暑山庄,将12岁的奕纬带在身边。这一次,嘉庆帝在山庄暴亡,奕纬亲眼目睹。

嘉庆十八年(1813年),旻宁的长女出生,不过这个公主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就去世了。所以,到嘉庆帝去世,旻宁已经39岁,快进不惑之年了,嘉庆帝看到,旻宁只有一个孩子,这就是奕纬。可以想见,如果旻宁没有这个奕纬,嘉庆帝没准就要换掉这个皇太子,因为皇室怎么能够后继无人呢?

不仅如此,旻宁即位后,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皇次子奕纲才出生,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奕纬一直是道光帝的独子。

可是,道光帝并不喜欢这个皇子,表现在:

一是不遵守密立太子的祖制。很明显,道光帝即位后,破坏了大清家法,没有秘密立储。这个制度是雍正帝创立的,从雍正帝开始,都是在即位或亲政后就秘密立储。雍正帝在元年立储,乾隆帝在元年立储,嘉庆帝在嘉庆四年(1799年)亲政后立即立储。可是,道光帝即位后,一直不立储君,严重违反了大清家法。道光帝立储的时间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那时候,奕纬已经去世15年了;而道光帝也已经65岁高龄了,这种做法,实在不合常理。

二是不给奕纬晋封爵位。奕纬的爵位贝勒,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爷爷嘉庆帝给的。道光即位,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奕纬去世,他的爵位一直没有晋升。道光帝去世,咸丰帝即位,立即追封奕纬为郡王。

道光帝之所以不喜欢这个皇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皇子的生母出身低贱。他的母亲那拉氏仅仅是一名宫女:“嘉庆时,以宫女子入侍宣宗潜邸。”(《清皇室四谱》)立这个女人的儿子为皇太子,保守的道光帝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所以,这个给道光帝带来机遇的奕纬,最终却在刻薄寡恩的道光朝离奇去世。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道光帝寡恩奕纬的故事。

一个是永璇看望奕纬被惩事件。永璇,乾隆帝的皇八子,和硕仪亲王,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生,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嘉庆帝出于对皇兄的尊敬,谕曰:“仪亲王,朕长兄,年逾六十,冬寒无事,不必进内。”(《清史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嘉庆帝再下谕曰:“朕不忍烦劳长兄,致失颐养。嗣后止留内廷行走,平日不必入直。”(《清史稿》)道光十二年(1832年),永璇薨,寿八十七,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长辈,却被道光帝无情申斥,并加以惩戒。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道光十年(1830年),道光帝长子奕纬患了病,一直住在圆明园消夏,没有随父亲进宫。皇族中人听说皇长子患病的消息都很不安,惇亲王、惠郡王、庆郡王、定亲王等纷纷差人前去探问。仪亲王永璇是乾隆的第八子,道光帝的八叔,也就是奕纬的八叔爷,他以85岁高龄,在儿子绵志的搀扶下,亲自前往圆明园探视。当时觉得他资历老,园内值班官兵及太监等并未拦阻,使其径入园门,直至奕纬居所。永璇看到病榻上的奕纬,虽是个青壮年,但已形销骨立,面色如灰。奕纬看见八叔爷来探望自己,挣扎着要下床,无奈气力不支,只好作罢。见奕纬病成这个样子,仪亲王不禁老泪纵横。

就是这件事,传到了道光帝耳朵里。道光帝竟然以永璇没有向他请旨为由处置了他:“率行进门,不听阻止,殊属不合,想系年老神瞀,故习未悛。”(《清宣宗实录》)又加罪于永璇的儿子绵志,说他不能从旁劝阻,“甚属非是”,革去了绵志宗人府右宗正和正白旗汉军都统的职位。永璇是去看他的长子,还遭到了这样的惩罚,是不是很寡恩呢?

第二个故事是奕纬离奇去世。《清皇室四谱》记载:“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十二日未刻,卒,年二十四”。关于奕纬的死,众说纷纭,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奕纬是被父皇给踢死的。

这种说法源于一个老太监信修明的回忆。信修明这样回忆:道光初年,为了培养奕纬,给他请了一位好老师,教他知识。可是,谁知道这个老师很多事,为了劝贪玩的奕纬读书,竟然这样对他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好皇上。”奕纬本来就很烦,父皇迟迟不立储君,已经让他大为不悦,偏巧老师拿做皇帝这事说话,他十分生气,说:“等我做了皇上,先杀了你。”奕纬说完也就忘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也做不了皇帝。可是,谁知道这个老师认真了,他怕万一将来奕纬真做了皇帝,杀了自己可怎么办。他便跑到道光帝那里去密告,意思无非是要道光帝保护他。道光帝闻报:“大怒,把大阿哥叫来。他刚跪下来请安,道光帝就踢了他一脚,正好伤了下部,几天后就死了。”(《老太监的回忆》)

这件事情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奕纬去世后,道光帝进一步表现出了他的冷漠:

第一,降格治丧,不能自圆其说。按说,奕纬早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就已经是贝勒了,至道光十一年(1930年),已经做了13年的贝勒,死后不晋封,可也不能降格。可是,奕纬去世后,道光帝下了一道不能自圆其说的谕旨:“著追封多罗贝勒,所有应行典礼,著照皇子例办理。”(《清宣宗实录》)奕纬早就是贝勒,道光帝却下旨追封,既然已经追封为贝勒,却要降格,以普通皇子例治丧,明显不能自圆其说,对奕纬不公。

第二,谥号耐人寻味。奕纬去世,道光帝给他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谥号“隐志”。这个谥号源于《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其中,“隐志”的含义是隐而不露的意向。所以,史学家们推测,这个谥号表明,道光帝和奕纬之间有一个永远也不能公开的秘密,这个秘密对于道光帝来说,或许是难言之隐。

所以,我们看出,道光帝确实有寡恩的“前科”,他也确实是一位寡恩的帝王。那么,这样一位寡恩的皇帝,在他的后宫之中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查阅了道光帝的后宫资料,果然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道光帝的23位后妃之中,竟然有13位有过被降级的经历,占他后妃总数的57%,真是闻所未闻之事。细细研究道光帝这些被降级的女子,特点很明显。

第一,范围广。

之前大家可能也听说过皇帝因事降低妃嫔封号的事件,比如顺治帝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乾隆帝因惇妃打死宫女,被降为惇嫔等等,但那都是极为个别的事件。可能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后妃出过类似的事情,而且都是妃嫔触犯了皇帝,或者触犯了宫规,皇帝在大怒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可以理解,妃嫔作为皇帝的老婆,皇帝是要保护或者袒护她们的。即使出了问题,皇帝也要尽量息事宁人,处置只是一种姿态而已。可是,道光帝妃嫔的封号被降格却不是这样,范围非常广泛,被降格的妃嫔成为普遍现象。那些不被降格的妃嫔反而成了凤毛麟角。

第二,迅速上升,直线下降。

道光帝的彤贵妃就是代表。彤贵妃的父亲是一个郎中,出身低微。她15岁入宫,比道光帝小35岁。这个女人入宫有三个显著特点:

1.晋升快。彤贵妃一入宫就是贵人,起步高。进宫第二年就连续晋升,让她自己都始料不及,晋封的程序眼花缭乱,太刺激了: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贵人晋封为嫔;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嫔晋升为妃;道光十六年,由妃晋升为贵妃:“彤妃著封为彤贵妃。”(《清宣宗实录》)这期间,仅仅经过5年的时间,而且,这个女人还没有生育一儿半女,就这么容易得到了很高的封号,可以说春风得意,这一年她才年仅20岁,大好时光还在后头呢。果然,接下来的宠幸,使她再一次晕头转向,可以说,又一次尝到了刺激的滋味。

2.连生皇女。彤贵妃的生育确实很集中,在5年之内连续生育三个皇女。道光二十年(1840年),生皇七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皇八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生皇十女。连续的生育,按照常理,应该是很得宠,彤贵妃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盘算着,有朝一日,再晋升一个档次的封号,那就太完美了。可是,接下来,可让她尝到了乐极生悲的道理。

3.迅速下降。就在彤贵妃生下十公主之后,仅仅半年的时间,她自己还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时候,灾难降临:“顷之,降贵人。”(《清列朝后妃传稿》)我们查遍各种资料,道光帝都没有作解释。这是为什么啊?这个女人很惊讶,由贵妃到贵人,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是由女主子成为了后三等的低级嫔御,她真的很沮丧,这让她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之后6年的时间,直到道光帝去世,她都没有再被提升。

第三,反复升降。道光帝的成贵妃是这样的典型。成贵妃比道光帝小31岁,15岁入宫,之后,她经历了几次沉浮:

进宫封贵人,不久降为常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晋封为贵人封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再晋封为嫔。可是,过了4年,不幸再次降临,“后复降为贵人”(《清皇室四谱》),道光帝当然不做解释。直到道光帝去世,她的封号一直没晋升,成贵妃的封号,是后来的皇帝尊封的。

可以看出,这个成贵妃在道光朝几次升降,苦不堪言。但是,这个女人心胸阔,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76岁高龄去世。

第四,儿女双全,却遭降级。祥妃就是这样的典型。可以这样说,不管如何,只要妃嫔有了生育,尤其是生育了皇子,即使她们犯了错误,如果不是十恶不赦之罪,皇帝是很难下决心惩处的。可是,祥妃却是个例外。

祥妃入宫后,经历了两个跨越:

一是完成封号跨越。她由贵人,晋为嫔,再晋为妃,这一年,她仅仅16岁。16岁的小姑娘,又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就被快速晋升为小主,实在难能可贵。在这里,也可看出这个小姑娘曾经的辉煌。

二是完成生育子女的跨越。接下来,祥妃很卖力气地回报道光帝,生育了三个子女:道光五年(1825年),生皇二女;道光九年(1829年),生皇五女;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皇五子奕誴,祥妃这时候23岁。宫里的人们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个仅有23岁的祥妃,儿女双全,封号也不错,可以称为“小主”了。

可是,6年后,不幸降临:“顷之,降贵人。”(《清列朝后妃传稿》)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女,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怎么会被降级呢?而且,一下子降到了入宫开始时的封号。祥妃并不甘心,可是,道光帝并没有因为她生育了子女,就网开一面。而且,这种局面持续了13年,直到皇帝去世,都没有改变她的封号。祥妃死于咸丰十年(1860年),当时,她跟随流亡政府,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没想到却死在了山庄。

第五,连续打击,两次降级。道光帝有三个妃嫔,惨遭两次降级。

一是恒嫔。姓蔡,是一个汉女。恒嫔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进宫,起步封号并不低,被封为贵人。可是,不久,道光帝便降其为常在,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再降其为答应。这个封号,一直持续了12年,直到道光帝去世,始终没有变化,恒嫔这个封号,是后来皇帝的封赠。

二是睦嫔。睦嫔入宫即是贵人,道光十年(1830年),被晋封为嫔。一年试用期满,就要正式下册文的时候,道光帝突然把她降为贵人,没过多长时间,又将她降了两级,降为答应,已经是后妃中最后一等了。睦嫔是个禁不住打击的人,遭此不幸后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三是那贵人。那贵人出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小道光帝43岁,可以说是隔辈人吧。那贵人进宫时,被封为常在,很快晋封为贵人。可是,那贵人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降为常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再降为答应,已经是后妃中最低的封号了。

由此,我们分析道光帝后宫这13位被降级的妃嫔,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降级不分等级。道光帝这些后宫妃嫔,被残酷降级的有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等,各个等级都有。所以,作为道光帝的后妃,即使做了贵妃,当上了堂堂的主子,也并没有保证,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第二,灾难突然降临。道光帝的这些妃嫔被降级,往往是突然袭击,道光帝一般并不说明原因。不管是生育的、没有生育的,还是很得宠的,会在突然之间给予降级。那些生儿育女的妃嫔,往往居功自傲,觉得自己有功于皇帝,会沾沾自喜。所以,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很占优势的妃嫔,会突遭不幸,这样的女子,心一定要大,否则,禁不住打击,会丧命的。

第三,遭降级之人,一般没有翻身机会。我们总结道光帝这13位遭降级的妃嫔,一般都没有翻身机会。凡遭降级,就不再升格,直到道光帝去世,也不会有任何机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光帝的冷漠、寡恩和无情。可是,这里面,也有一个特例,这就是光绪帝的奶奶,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她小道光帝40岁,进宫即被封为贵人,不久被降为常在,后来,却有了机会,再度晋升位号。当然,这是唯一的个例。

所以,我们从这些无辜妃嫔屡遭降黜的事例上,看出道光帝是一个无情、冷漠、寡恩的帝王,在他的后宫之中,妃嫔们即使小心翼翼,也还会惨遭降黜。道光帝去世,他的儿子奕詝即位。奕詝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他的后宫会是怎样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