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顺治帝废后案

当他恣意追求爱情,独宠董鄂妃的时候,企图第二次废后,两个人的旷世恋情,却以悲剧悄然落幕。

清朝第三位帝王顺治帝6岁即位,在位18年,24岁英年早逝。发生在顺治帝后宫的大事件,就是“顺治帝废后案”。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整整360年,可是,直到今天仍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清朝几百年统治期间,十二位帝王之中,唯一一位真正称得上是“废后”的事件。其他的皇帝,比如乾隆帝的那拉皇后,并没有被废掉名号,而是被打入了冷宫。这里讲一下皇后的定义,蔡邕在《独断》中定义“帝嫡妃曰皇后。”皇帝的正妻、正室就是皇后,可见其地位有多重要。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中宫皇后,何以被废掉了呢?

这恐怕与顺治帝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顺治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清史稿》记载:“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翌日上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

按照资料的描述,从怀孕到出生,顺治帝至少有三点与众不同:

一是怀孕时母亲红光绕身;二是出生时宫中有红光,有香气;三是顺治帝的顶部头发竖了起来。

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那么,这个神奇的顺治帝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我们查阅了《汤若望传》《北游集》《燕途纪行》等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里面,都不同程度涉及了顺治帝的性格特征,其中《燕途纪行》最具代表性。

朝鲜使节李窅《燕途纪行》中这样描述顺治帝:“气狭性暴,拒谏太甚,间或手刃作威。”

李窅是朝鲜李氏王朝的宗室,多次出使清朝,和顺治帝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了解顺治帝的性格。他认为,顺治帝气性大、暴躁、拒绝朝臣的建议,喜怒无常,甚至会无端杀人。我们不管李窅的认识是否正确,在很多史料中都能发现,顺治帝有这种倾向。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顺治帝就很有可能具有这样的性格。

这位个性鲜明的顺治皇帝,与其他皇帝有着不同之处。大家可能要问,顺治帝怎么会形成这样鲜明的个性呢?除了他自己可能遗传到父母的基因之外,最有可能的是,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首先,叔父多尔衮压抑所致。

顺治帝6岁即位,叔父多尔衮摄政。多尔衮贪权,专横跋扈,顺治帝委曲求全。在多尔衮的**威之下,小皇帝惊恐不安:

第一,受到惊吓。仰人鼻息,处境曾经危如累卵。我们知道,顺治帝即位,由多尔衮辅政。多尔衮权欲熏天,少年天子处境处处堪忧。比如,有一次多尔衮带福临出宫,到西喇塔拉避痘,顺治帝就遭遇了危险的处境:“侍卫不及百人,又乏扈从之兵,时经长夏,势甚孤危。”(《清世祖实录》)所以,凭多尔衮的实力,甚至会发生咆哮朝堂的事情。傀儡天子福临,日夜担惊受怕,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多尔衮废掉,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第二,遭到凌辱。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恣意欺凌顺治帝母子。很容易想象到,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事事受制于人,性命堪忧。尤其多尔衮专制期间,不知道适可而止,反而是变本加利。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皇叔父摄政王的称谓,在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居然下令:“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清代诏敕诰表》)多尔衮的权势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而且,更让少年天子难以容忍的是,多尔衮竟然欺负自己的生母——当今太后孝庄文皇后,“又亲到皇宫内院。”(《东华录》)多尔衮到大内干什么去了?可想而知。关键是,一个小孩子非常需要母亲照顾。可是,多尔衮却残忍地把他们母子分开:“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清世祖实录》)这样的处境,顺治帝当时的心情一定很糟,他对多尔衮的憎恨一定是咬牙切齿的。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顺治帝,性格偏狭固执。所以,一旦他亲政,多尔衮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夜,一代枭雄多尔衮一命归天,13岁的少年天子开始酝酿复仇计划。终于,到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的党羽被清洗,甚至多尔衮本人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被顺治帝毁棺扬尸,以泄私愤:“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鞑靼战纪》)顺治帝此时对亲叔叔多尔衮的憎恨,已经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顺治帝在叔父的压抑下,个性不得舒展,心情极度郁闷。

其次,对母后的逆反心理。

顺治帝的母后孝庄,是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13岁便嫁给了比他大20岁的皇太极,为其生育了4个孩子,其中,皇九子福临诞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亡于清宁宫,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福临能够即位,除了多尔衮等诸王势力的妥协外,孝庄的作用不可低估。可是,孝庄母子却很不和睦,尤其是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母子间的矛盾逐步升级。比如:

第一,顺治帝抱怨母亲没有培养自己。毋庸置疑,顺治帝即位后,真的是没有正式或系统地学习过,因而,他看奏折很费劲。但这不都是孝庄的责任,也有多尔衮纵容的因素在内。但是,偏执的顺治帝把这一切归咎于母后的不负责任:“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北游集》)按照顺治帝的说法,他没有学好文化课,是他母亲娇惯的结果。

第二,政见相左,母子反目。顺治帝即位后,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日渐巩固。孝庄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极力提倡“首崇满洲”(《清世祖实录》),思想很保守:“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但是,成长起来的顺治帝并不这么认为,他发奋读书,包括《左传》《史记》《庄子》《离骚》等这些经典的汉文化,他都如饥似渴地苦读:“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北游集》)就是说,顺治帝苦读汉文经典,都累吐血了。

第三,喜欢汉女,与母后作对。顺治帝由于喜欢汉文化,因而对汉女也会产生一定兴趣。于是,主张在后宫之中充斥汉女:“世祖稽古制,选汉官女备六宫。”(《星源集庆》)

这就遭到孝庄的极力反对,她很惧怕顺治帝与汉人同流合污,便企图在顺治帝的婚姻上大加干涉。她曾以谕旨的形式下令,禁止汉女进宫:“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清宫词》)并把这道谕旨悬挂在神武门,时时刻刻警告顺治帝。即使这样,顺治帝也没有害怕,在他的后宫之中,还是有纯粹的汉女,比如永寿宫的恪妃石氏。

巧的是,顺治帝废掉的这个中宫皇后,恰恰和影响他性情的这两个人大有关系。

第一,和多尔衮的关系。

顺治皇帝一口咬定,这个中宫皇后是多尔衮一手安排的:“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清世祖实录》)目标直指睿亲王多尔衮。其实,多尔衮实在有些冤枉。因为,在顺治朝初期,清宫的选秀女制度并没有形成,顺治帝说“未经选择”不准确,小孩子的婚姻不就是由父母做主的吗?《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的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人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他的父亲皇太极也是这样做的,皇太极的大妃、后来的中宫皇后哲哲就是奉命成亲:“太祖命太宗亲迎至辉发国扈尔奇山城,大宴成婚。”(《清列朝后妃传稿》)到了顺治帝时,多尔衮就是他的“皇父摄政王”,父亲给你做主,这有什么不对吗?所以,我们说,顺治帝找这么个借口,实在是没有说服力。所以,对这个让顺治帝怀有切齿之恨的多尔衮做主选中的中宫皇后,少年天子一定怀有先天性的排斥心理。也就是说,中宫皇后无端地为此付出了代价。

第二,和孝庄的关系。

这个中宫皇后是福临亲舅舅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的父亲是孝庄的哥哥,长兄吴克善。顺治八年(1651年),吴克善亲送女儿到京师,与福临举行大婚典礼,成为中宫皇后。孝庄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她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在宫中的地位,因而,她先后为儿子至少安排了六位蒙古族后妃。其中,中宫皇后就是自己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

顺治帝由于怀着对母亲的抵触心理,所以当舅舅吴克善护送女儿准备进入宫廷的时候,他大大不满。怎么办呢?顺治帝决心抵抗,和母后大吵大闹,表示不愿意。但是,孝庄要说服他,给他讲亲上加亲的大道理。顺治帝怎么能听呢?他下了一道冷冰冰的谕旨:“大婚吉礼,此时未可遽议,所奏不准行。”(《清世祖实录》)

但是,孝庄岂能屈服于他?不过面对这种情况,孝庄内心也有了一丝震撼,这个孩子虽说年仅14岁,却这么有主见,竟然敢于顶撞自己,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不过这也就更加强了她的决心,一定要在母家选择皇后,不然,将来就更不好控制了。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这种对立,顺治帝能胜利吗?他自己都没有信心。一个是满、蒙联姻的传统,自己无法突破,这也是太宗以来的国策。他们认为两个民族之间“语言虽异,衣冠则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有着共同的价值与文化,所以,接受满、蒙通婚联姻。早在皇太极时代,崇德元年(1635年),皇太极册封五宫后妃,有哲哲、宸妃、庄妃姑侄三人,姓博尔济吉特氏;有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皇太极这五宫后妃都是一个姓氏,都是蒙古族女子,只不过不是一个部落而已。另外就是母后的势力非常强大。孝庄一直注重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两黄旗的那些老臣,比如索尼、鳌拜、遏必隆等,都非常效忠于她。这些人要是站出来说话,那是很难对付的。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顺治帝像木偶一样被母后操控了: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十八日“定大婚礼物,行纳彩礼”(《清世祖实录》);八月十三日,举行大婚典礼;八月十四日,感谢母后,加上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清世祖实录》);八月二十日,大赦天下,颁发恩诏。

但是,顺治帝还是采用了自己的办法进行抵抗,那就是冷战。其实,冷战更加可怕。这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孝庄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侄女入宫后,会受到冷宫般的境遇,顺治帝根本就不到她的宫里去。皇太后听说后出面干涉,都无济于事。顺治帝气愤地说:“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清世祖实录》)一直以来,顺治帝夫妻都处在分居状态,这让皇太后大吃一惊。自己的心血不白费了吗?不仅如此,孝庄安排的其他五位蒙古族女子也一样,处在“冷宫”的状态之中。所以,在顺治帝所生的14位子女中,没有一个是蒙古族女子所生。这使得孝庄极为恼火。

孝庄要挽救自己安排的这段婚姻!因为,孝庄就想安排自己的亲侄女做中宫皇后,将来如果生有皇子,那一定要继承皇位,岂不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孝庄极力弥合儿子、儿媳之间的感情。她把儿子叫来,极力夸赞儿媳,说她“容止佳丽,性巧慧。”(《清列朝后妃传稿》)意思是说,你看皇后多好啊,又漂亮,又心灵手巧,到哪去找这样的媳妇啊?你要珍惜啊。但是,感情的事情怎么能够靠弥合呢?顺治帝非常讨厌自己的这位皇后,他要打赢这场官司,他向皇太后控告,就必须下狠招。

顺治帝没等母后说完,早就准备了一大堆理由,说这个女人浑身是错,没有一点儿优点。

第一,心术不正。就是心眼儿不好:“乃处心弗端。”(《清列朝后妃传稿》)您说,我怎么会喜欢一个心术不正之人呢?

第二,嫉妒心强,容不下别人:“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地。”(《清列朝后妃传稿》)说她看见漂亮一点儿的妃嫔甚至宫女,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这还得了吗?

第三,猜疑心重。“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清列朝后妃传稿》)您说,连我她都要提防,像防贼一样,这哪里是中宫皇后的样子呢?

第四,太奢侈。顺治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穿的,“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绣缀端”;一个是用的,“当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清列朝后妃传稿》)顺治帝说了,我朝家法,历来注重节俭,皇后这么奢侈,还不把后宫给带坏了吗?

孝庄被问得理屈词穷,心说,自己这个侄女也是太不争气了。儿子所说的那都是大忌啊。作为皇帝的女人,尤其是中宫皇后,那一定要宽宏大度,一定不要爱吃醋,不要有嫉妒心,一定要勤俭治理后宫。孝庄没有想到,这个侄女竟是这个样子。但是,对于孝庄来说不能认输,对儿子那是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的,一定要保持住这段婚姻。否则,不仅自己的颜面尽失,就是母家在宫中的地位也没有保障了。所以,孝庄当时的反应肯定是大发雷霆之怒,斥责儿子。但是,顺治帝并没有被吓倒,他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决定。

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差不多是他大婚两周年之际,他下旨给礼部,控诉中宫皇后:“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清世祖实录》)这就要废后了。他的这段话,简直是石破天惊。

孝庄、中宫皇后、皇后之父吴克善等都惊慌失措,怎么办呢?只有走正常手续,赶紧动员各级部门的官员劝谏,阻止皇帝废后。于是,各部门、各个官员便都粉墨登场,我们看看他们的演技如何:

一是大学士冯铨等。冯铨等引用前朝废后的故事,劝顺治帝要“深思详虑,慎重举动。”(《清世祖实录》)这些身居高位的大学士引用了前朝三位皇帝废后的实例:汉光武帝刘秀废掉郭皇后;宋仁宗赵祯废掉的郭皇后;明宣宗朱瞻基废掉胡皇后。这些皇帝都是一代贤良的明君,却因为废后事件“终为盛德之累”(《清列朝后妃传稿》),受到了废后事件的牵累,皇上您可要小心啊。

二是礼部尚书胡世安。胡世安是明朝旧臣,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在清朝接着做官,还做到这么大的官,那就是一个贰臣,肯定老于世故,顺治帝早有思想准备。胡世安讲了两点,一是劝皇帝要“慎重详审”(《清列朝后妃传稿》),不要莽撞行事;二要大家一起商量。这不是废话吗?他也真是太为圆滑了。其实,也难怪胡世安这样。他很清楚,如果措辞强烈,惹恼了皇帝,搞不好自己这个前朝臣子是要掉脑袋的,何苦呢?

三是孔允樾。孔允樾乃孔圣人后裔,他上了长长的一篇奏折,阐述坚决不能废掉皇后的理由。孔允樾指出:“皇上天下之父,皇后天下之母。父有出母之议,为人子者,即心知母过,尚不免涕泣以谏;况绝不知母过之何事,又安忍缄口?”(《清列朝后妃传稿》)讲得是情真意切,切中要害。顺治帝看后,虽然极为不满,但碍于他是孔子的后裔,也是无可奈何。

四是宗敦等14位御史。宗敦一等人风闻上奏:“皇后未闻失德,忽而见废……伏乞收回成命。”(《清列朝后妃传稿》)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皇后错在哪里,请皇上不要废后。

五是诸王大臣合议。郑亲王济尔哈朗召集王公百官再次讨论,请求不要废掉皇后,但同时,他们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仍以皇后正位中宫,即命礼臣考据典礼,选立东西两宫。”(《清列朝后妃传稿》)就是说,皇后还是皇后,再另立东宫、西宫。

面对这些朝臣的反对,顺治帝仍然一意孤行,一点儿也没有退缩的意思。最终,孝庄妥协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顺治帝的暴戾性格吓到了她。资料记载,说顺治帝“每大怒必笑,每大笑不止,则必有大处分。”(《雪桥诗话续集》)说顺治帝不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生气的时候,甚至会杀人的。谁还敢于说话呢?另外,孝庄发现,顺治帝确实身形消瘦,已经是身心俱疲了。她也不想再这样折磨儿子了。

于是,济尔哈朗等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赶紧表示:“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清世祖实录》)意思是皇上您说得对,我们支持您,拥护您。顺治帝看到王公大臣的这个结论,这才放下心来。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下诏废后:“废为静妃,改居侧宫。”(《清皇室四谱》)中宫皇后就这样被废掉了。

可是,虽然顺治帝高兴了,目的达到了,那太后怎么办?皇后怎么办?吴克善的面子往哪里放?这些问题,年仅16岁的顺治帝考虑了吗?

我们先说孝庄太后。当废后已成定局之时,孝庄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马上做了周密的部署。她对顺治说,这次废后我就依了你,但是,再选立皇后,我要说话了。

九月废后,十月,孝庄就急急忙忙下旨:“应于在内满洲官民女子,在外蒙古王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清世祖实录》)孝庄虽是如此说,要在满蒙王公大臣内选择皇后,但孝庄还是在母家本家中选中了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侄孙女,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废后刚刚结束,孝庄的安排就有了结果:“朕恭奉圣母皇太后慈谕,册立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之女为皇后。”(《清世祖实录》)这时,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而废掉皇后的时间是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之间相差仅仅半年多而已,可见孝庄的安排何其神速。

顺治帝真是没有想到,刚送走了一个,母后就马上安排了一个。孝庄的这种做法,就更加恶化了母子之间的矛盾。母后选中的这位女子,其实是顺治的晚辈,对于顺治帝而言,这位女子是谁倒没什么,主要是他不喜欢母后这种霸道的安排,他要自己做主选择皇后。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顺治帝又故伎重演,冷落这位比自己小3岁的皇后,他又要做什么呢?顺治帝的这种态度让孝庄不寒而栗。

果然,顺治皇帝又在酝酿一个废后的计划。那么,他这次废后,又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在顺治帝的身边有一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人,他太爱这个女人了,他要废掉皇后,立这个女人为皇后。这个女人就是著名的董鄂妃。18岁入宫后,董鄂妃立即“独为帝所宠”(《清列朝后妃传稿》),这个女人宠冠后宫,得到了顺治帝的真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迅速晋升。董鄂妃进宫不久,就被封为贤妃,又不久被晋封为皇贵妃。这期间的时间间隔也就是34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晋升速度。而且,顺治帝又独出心裁的要“庆典恩赦”(《清列朝后妃传稿》),要颁诏大赦天下,这就太过分了。这种事,一般都是皇上大婚,皇太后、皇帝万寿节才会有的事情,从来没有为一个皇贵妃大赦天下的。

生子得宠。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顺治帝和董鄂妃生有一子。顺治帝爱屋及乌,十分宠爱这个孩子,尽管上面已经有了三个皇子,但是,他竟然想把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子,似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婴儿的身上。可惜,这个孩子仅过了104天就死了,顺治帝和董鄂妃大悲过度,他竟然称呼这个皇四子为“朕之第一子”(《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封之为荣亲王,并为之修建了豪华陵墓。

就是这个宠冠后宫的董鄂妃,几乎导致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被再次废掉。顺治帝处心积虑,终于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找到了机会。这年,孝庄出痘:“太后痘疹未愈,斋素三月”(《布水台集》),在南苑静养。顺治帝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再次废后另立:“帝密有夺嫡意。”(《清列朝后妃传稿》)但是,顺治帝这次废后计划很快破产,主要原因是:

第一,孝庄很快痊愈回宫。可以理解,这种事情瞒不了太后。得知消息的皇太后,不顾病体安危,紧急召见顺治帝,坚决阻止废后。

第二,董鄂妃之子薨逝。这个皇四子是个短命鬼,仅仅活了104天就夭折了,董鄂妃处于极度悲伤之中。顺治帝自己弱化了废后的念头。

第三,董鄂妃以死谏阻。董鄂妃这个女子是很优秀的,据说她的母亲是汉人,所以,她拥有汉人的细腻和满洲人的豪放,深深吸引了顺治帝。而且,董鄂妃这个人品质很好,当得知顺治帝准备废掉皇后而立自己为皇后的时候,她极力阻止:“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御制董鄂后〈行状〉》)贤良的董鄂妃竟然不爱慕虚荣,以死相拼,不让皇帝废后。

就这样,顺治帝的第二次废后计划不能如期实现。但是,他还是对皇后进行了惩罚:“止存皇后之号,册宝照旧,停其签奏。”(《清世祖实录》)就这样,顺治帝取消了皇后的签字权,皇后虽然感到很委屈,但这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可是,这个差点儿使继后被废掉的董鄂妃,却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去世了,年仅22岁。董鄂妃之死,顺治帝亲眼目睹,他揪心裂肺地写道:“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御制董鄂后》)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为她做了很多不理智的事:

晋封封号。把她由皇贵妃晋升为皇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这就是超越晋封了。

朝廷命官抬棺。顺治帝居然命令朝廷命官,二三品大员为之抬棺出殡。

为之作传。顺治帝悲痛之余,“敕大学士金之俊为之传”(《清列朝后妃传稿》),追述她的一生。

亲作行状。顺治帝简直不能自拔了,“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清列朝后妃传稿》)

奴仆殉葬。据《汤若望传》记载:“太监与宫女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让他们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服侍她。

即使如样,顺治帝自己也根本走不出这段生死之恋。于是他:

失眠。他自己痛苦地说:“朕若早睡,则终宵反侧,愈觉不安,必谯楼四鼓,倦极而眠,始得安枕耳。”(《北游集》)由于失眠,他身形消瘦如柴。

自杀。他真的是太悲痛了,失眠、揪心,“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着他,使他不得自杀”。(《汤若望传》)他是真的想自杀,追随董鄂妃而去。

出家。与其这样受罪,还不如出家做和尚。资料中果然记载顺治帝曾经剃发的史实:“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敕赐园照茆溪森禅师语录》)顺治帝自己也曾说过,“朕想前身的确是僧”(《北游集》),可见,他是想出家,逃避情感的困境。但是,他没有成功。他的母后孝庄采取了巧妙的办法,才阻止了一场闹剧。

大家看出来了,这两个人真的是很相爱。对于一个皇帝来讲,确实很难得。但是,也正是顺治帝的这种痴情,激怒了孝庄文皇后。当顺治帝也去世之后,董鄂妃的厄运就来了。虽然她已经去世了,但朝廷仍然采取了打压董鄂妃的办法:

第一,不准董鄂妃的神牌进入奉先殿和太庙。作为皇后是应该进入的,但是,遭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待遇。

第二,不准在她的忌辰行大祭礼。皇帝、皇后的忌辰都要行大祭礼,要由礼部主持,是国家大礼,场面宏大。资料记载:“每遇端敬皇后忌辰,不遣员,不请神位。”(《昌瑞山万年统志》)董鄂妃的忌辰大祭礼被取消,永远不许举行。

第三,降低皇后谥号规格。虽然顺治帝在世的时候,晋封她为皇后,但是按照清朝规制,后世帝王要做两件事,表示对她的尊崇:一是增加字数,由开始谥号的12个字,追加到16个字,就结束了;二是系谥,就是把顺治帝的谥号“章”字系上,称为章皇后,比如康熙帝生母就称为“孝康章皇后”,董鄂妃就应叫“孝献章皇后”,但是,这些都被取消了,董鄂妃的谥号只保留了最初的12个字。

顺治帝和董鄂妃都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的凄惨。顺治帝自己更没有想到,当初一意孤行废掉了中宫皇后,使她凄凉地返回了蒙古大草原,对此,顺治帝深表歉疚:“至今尚歉于怀,引为惭德”(《清世祖实录》);当他恣意追求爱情,独宠董鄂妃的时候,企图第二次废后;两个人的旷世恋情,却以悲剧悄然落幕。他又不得不反思道:“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清世祖实录》)那么,顺治帝的这种敢恨敢爱独特性格是否遗传给了他的儿子康熙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