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太极后妃改嫁案

皇太极后宫中的这六位特殊的女子,为皇太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出皇太极的婚姻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婚姻的状态。

皇太极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继承汗位。在位期间,注重改革民族政策,重用汉官;改革统治中枢,强化中央集权;指挥八旗劲旅,四向开疆:征朝鲜、蒙古、索伦、明朝,扩大了清朝的政治影响。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这些举措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文治武功被载入史册。

那么,皇太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两部资料中有所记录:

1.《清史稿》:“盖帝之诒谋远矣”。说皇太极这个人具有深谋远虑。

2.《燃藜室记述》:“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这是朝鲜人李肯翊编撰的一部书。这是记述大贝勒代善与皇太极的一句对话。在这里,代善心悦诚服地夸皇太极智勇过人,也就是说皇太极有心计。

那么,这个智谋、心机超过常人的皇太极,在他的后宫生活之中,会有哪些非常的表现呢?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皇太极其中有六位特殊女子,五人是改嫁女子,一人被休弃。这样算来,这些特殊女子占后妃总数的43%,比例是很高的。细细分析会发现,皇太极后宫中的这六位特殊女子,为皇太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出皇太极的婚姻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婚姻的状态。

首先,接受改嫁女子是政治的需要,是政治婚姻。

本来,这种女子改嫁的现象,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并非皇太极所独创。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努尔哈赤的继妃富察衮代。衮代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是其堂兄威准的老婆。并且,给威准生了好多孩子。威准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是衮代生的:第三子阿兰泰柱、第四子崇善、第五子昂阿拉。可是,威准在一次战争中阵亡,年仅29岁。于是富察氏便带着襁褓中的昂阿拉,改嫁努尔哈赤,并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孩子:莽古尔泰、莽古济、德格类。看来,皇太极能接受改嫁女子,是父汗做出了榜样。

皇太极即位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为了笼络蒙古,曾经两度娶进林丹汗的遗孀。

林丹汗(1592-1634年),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最后一任大汗。1604年,13岁的他继任汗位。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第三次远征察哈尔,兵分三路,对林丹汗是穷追不舍。林丹汗不抵后金强大的攻势,于天聪八年(1634年)初,率所部四万之众,逃奔青海大草滩。这年夏天,林丹汗在那里病逝。林丹汗病死后,他的部下逐渐土崩瓦解,他的那些福晋们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皇太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想通过接收林丹汗的女人来笼络蒙古。因为,若林丹汗的这些福晋们改嫁后金后,会带过来她家族的人,同时,还会对其他蒙古人有所影响。不然,她们要是投靠了后金的敌人,那就麻烦了。皇太极决定接纳林丹汗的女人,借以笼络她们,他共接受林丹汗的两个福晋。

皇太极接受的第一个林丹汗的女人是巴特玛·璪。

巴特玛·璪,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是巴特玛·璪。资料记载她归顺皇太极很简单:“奉窦土门福晋来归。”(《清史稿》)

这个巴特玛·璪在林丹汗死后,率先于天聪八年(1634年)八月投归皇太极。她真是太聪明了,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来到了后金。因为这是第一个投奔者,皇太极高瞻远瞩,考虑到她的政治影响,于是,便做了周密的布置。

第一,准备礼品。对于蒙古人来讲,最好的礼物是马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都喜欢宝马良驹。于是,皇太极为之准备了宝马四匹,并准备了豪华的御用马鞍。

第二,行抱见礼。抱见礼是满族早期社会生活中,一种亲朋好友久别重逢、贵宾来临时,使用的一种礼俗。“满洲俗,凡别久相见,必互抱以示亲爱。”(《满洲实录》)很显然,皇太极把巴特玛·璪当成了最亲密的亲人,与之行抱见礼,并给予隆重接待。

第三,为其接风。皇太极杀牛宰羊,设大宴为其接风。巴特玛·璪出席了宴会,坐在尊贵的左侧帐幄内,喝着美酒,观赏着精心准备的节目——“较射和角抵。”(《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巴特玛·璪是一个漂亮的妇人,也不否定她的美貌对皇太极的吸引。不然史料中不会有“深念久之”(《清太宗实录》)之语。而且,还为之准备了上述隆重的迎接仪式。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巴特玛·璪毕竟曾是别人的老婆,皇太极想娶她,还是要有所顾忌。于是,他授意史官编了一个故事。

故事说,在巴特玛·璪来归的两个月前,突然有一只漂亮的雌雉飞来,在天空中盘旋了一会儿,就直接飞入了皇太极的大帐之中。皇太极还抽到了一个吉祥的签,上书:“汗必遇贤美福晋。”(《清太宗实录》)

早就有人看透了皇太极的心思,大家“劝”皇太极赶紧娶巴特玛·璪。但是,皇太极很虚伪,他虽然很喜欢这位美人,却又担心别人会笑话他好色,便假装推辞说:“还是让给那些家庭不和的贝勒吧。”大家劝得更起劲了,纷纷说:“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抗的。”皇太极这才“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巴特玛·璪以此顺利入宫。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大封后宫,册封巴特玛·璪为衍庆宫淑妃。“淑,善也。”(《尔雅》)字面解释,她当然是一位又美又好的妃子了。顺治九年(1652年)加封号“康惠”,称“康惠淑妃”。很可惜,康惠淑妃一生没有生育,这也是皇太极感到非常遗憾的事情。于是,万般无奈的淑妃便领养了一位蒙古族女儿,借以排遣心中的寂寞。公主长大后,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娶了她。

皇太极接受的第二个林丹汗的女人是娜木钟。

皇太极对于娜木钟的接纳,则纯粹是政治的原因了。娜木钟于天聪九年(1635年)五月,率领一千五百户部众来归,与多尔衮的大军相遇。娜木钟是察哈尔林丹汗的第一大妃,号多罗大福晋,史称囊囊太后,是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首,是正室大福晋。“囊囊”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娘娘”的意思。这次娜木钟投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巴特玛·璪,因为:

第一,林丹汗的大福晋。她是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首,是正宫娘娘,影响力肯定很大。

第二,带着大批部众。有1500户的部众跟随其后,浩浩****,民族影响力是空前的。

皇太极对此非常重视,便召集王公大臣讨论,目的是要大家推荐,谁来接收娜木钟。由于之前皇太极已经接受了巴特玛·璪,这次就要让别人来接收,不然,会被人说是好色。所以,经过大家一致推荐,要求大贝勒代善接收娜木钟。本来,娜木钟对此是有把握的,因为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巴特玛·璪就得到了皇太极的热烈欢迎,被纳为妃子。凭借自己第一大福晋的地位,也一定没问题。

可是,娜木钟太自信了,她居然遭到了代善的拒绝,因为,她没有想到自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是年龄大。娜木钟作为林丹汗的大福晋,一般来讲,在汗宫里面,她应该是入宫较早,年龄较大。这样推算,她应该是那种年老色衰的女人了。

二是财产少。资料说她带着1500户部众投奔后金,但是却没有多少财产。代善拒绝他的理由也正是这个“该福晋无财畜,故不娶。”(《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代善嫌弃她太穷了。消息传来,娜木钟尴尬万分,她被无情地晾在了盛京城外。怎么办呢?

大家继续讨论,总不能就这样把娜木钟拒之于千里之外吧。皇太极陷入了沉思,这时王公大臣纷纷上奏:“此福晋乃察哈尔汗多罗大福晋,汗宜纳之,不可嫁与他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从心里来讲,皇太极的接受也还是有一些心理障碍的。他肯定考虑,进宫之后,我们之间能有感情吗?

最终,还是皇太极接纳了娜木钟。皇太极深谋远虑,他看到这不仅仅是娜木钟个人的问题,她涉及到察哈尔部落,万一受此影响,他们投奔了明朝或其他敌对势力,与后金为敌,那就坏了大事。于是,皇太极决定接纳她,把她安置在后宫之中。娜木钟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毫无疑问,皇太极和她毫无感情可言。但是,娜木钟却收获颇丰:

第一,给予显号。娜木钟进宫后,在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麟趾宫贵妃。”(《清列朝后妃传稿》)位居中宫皇后之下,成为第三号人物。皇太极病逝后,顺治帝即位,娜木钟被封为懿靖大贵妃。

第二,善待娘家人。崇德四年(1640年),贵妃的父母来盛京看望女儿女婿。贵妃率亲王贝勒前往迎接,皇太极“迎之于演武场”(《清太宗实录》),并在清宁宫设宴隆重款待岳父岳母,还给予厚赏。

第三,有两次生育。娜木钟入宫后,虽然不为皇太极所喜爱,但是,皇太极还是和她共同生育了两个孩子。这恐怕是娜木钟最大的安慰了。从这一点上讲,娜木钟并不简单,一定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不然,一个多次被人嫌弃的女人,怎么会和皇太极生育两个孩子呢?

娜木钟所生的两个孩子是一对儿女。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和皇十一女。博穆博果尔在宫中长大,得到了最高的爵位:“顺治十二年,封襄亲王。”(《清史稿》)而皇十一女,被封为只有皇后之女才可以得到的封号,即固伦公主。而且,在顺治四年(1647年),下嫁蒙古,圆了娜木钟的梦。娜木钟也应该知足了,自己的一对儿女,一个亲王,一个固伦公主,算是享受到了最高的荣华和富贵。

可是,这个女人终究是孤独的命运:两任丈夫林丹汗和皇太极都死在了自己的前面,当然,这不是她的错。可是,她所生的一对儿女也在她生前去世。固伦公主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年仅15岁;博穆博果尔亲王死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还不满15周岁。而在两个孩子去世后,她又活了18年。这18年应该是她最孤独的岁月。

其次,休弃妻子,也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皇太极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把政治前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就连他的女人,也要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他在即位之前,就有一个妃子,成为了皇太极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继妃乌喇那拉氏。这个女人进宫很早,而且,她也很得皇太极的宠幸。所以,那拉氏有很好的生育。那拉氏生育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生皇长子豪格、皇二子洛格。”(《清列朝后妃传稿》)也就是说,皇太极的前两个孩子是那拉氏所生,生豪格的时候,皇太极年仅17岁,是他第一次做父亲。而皇太极的皇长女固伦公主也是那拉氏所生,这一年是天命六年(1621年)。

但是,那拉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傲慢无礼。那拉氏仰仗自己入宫较早,又接连生育得宠,便在宫中颐指气使。这让皇太极的其他妃嫔们很讨厌,最主要的是,努尔哈赤也感受到了那拉氏的傲慢无礼,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那拉氏命运的事件。

天命七年(1622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那拉氏坐着狗拉的拖床,悠闲地回去拜见公公努尔哈赤。但是,也许是天气太冷了,也许是自己觉得生了那么多孩子,有功于婆家,便一路坐着拖床,经过代善门前不下拖床,经过阿济格门前不下拖床,她甚至于一直坐着拖床,进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努尔哈赤大吃一惊,这是谁啊?怒斥她有:“轻慢之恶行。”(《满文老档》)进而遭到努尔哈赤的严厉申斥。

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皇太极不知所措,但是,他要果断采取措施。因为目前正是他与代善争夺汗位继承人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能因为一个女人,因为区区儿女情长而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于是,皇太极做出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决定:休弃继妃乌喇那拉氏。

那拉氏太委屈了,因为她:

第一,地位尊贵。她嫁给皇太极后,处在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因为这时哲哲嫁进不久,还没有生育,地位逊色于那拉氏。

第二,有功于皇太极。两个儿子和一个格格,都是皇太极最早的孩子。他初次尝到了做父亲的滋味,这是那拉氏的功劳。

第三,并无大错。仅仅是傲慢无礼这点儿小错,是可以原谅的,经过教育也是可以改正的。

但是,皇太极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表现完全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关键不是你错在哪里,也不是错误大小,关键是父汗已经很讨厌你了。我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那父汗就会不满意,那我还有什么希望吗?就是出于这种考虑,皇太极毅然决然休离了继妃乌喇那拉氏。他的这种做法,果然得到了父汗的极大赞许,努尔哈赤认为皇太极做得很好,就应该这样。

再次,命令妻子改嫁,是为了笼络臣子,也是为了政治。

在皇太极的后宫之中,出现过两次后妃改嫁现象。细细分析,虽很蹊跷,但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一位是叶赫那拉氏。这个女人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曾有过婚嫁,她的丈夫是正黄旗包衣喀尔喀玛,夫妻俩生有两个儿子。天命四年(1619年),喀尔喀玛在战斗中被努尔哈赤俘获,努尔哈赤处死了他,他的老婆叶赫那拉氏被“太祖皇帝让乌努春之母进了太宗皇帝的院子。”(《满文老档》)可以看出来,叶赫那拉氏是作为战利品被努尔哈赤赏赐给了皇太极,皇太极虽然不喜欢,但这是父汗的赏赐,那是一定要高高兴兴接受的。这是叶赫那拉氏的第一次改嫁。10年后,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了五子硕塞。历史证明,硕塞非常优秀,屡立战功,后来被封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可是,这一切,那拉氏都没能看到。不久,她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就是,必须改嫁他人。她又一次被皇太极赏给了别人。

皇太极即位后,他有了权力处理这个他并不喜欢的女人,他要这个女人出宫改嫁。但是,皇太极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不能叫她随便嫁人,不然,皇宫的秘密不就大白于天下了吗?于是,那拉氏被指定的对象是皇太极的内大臣占·土谢图。要知道,内大臣是自己的身边人,把叶赫那拉氏赏赐给她,占·土谢图定会感激不尽的,这是一种多么高规格的赏赐啊。但是,那拉氏很不幸,占·土谢图不久在跟随皇太极行围打猎时,被老虎咬伤身亡。孤苦无依的那拉氏被迫再次改嫁。这次改嫁应该是自愿的。她为了生存,是要找个男人作为依靠的。她的第四任丈夫是达尔琥。达尔琥曾任镶黄旗轻车都尉,那拉氏后来在他家去世。

另一位是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是扎鲁特蒙古贝勒巴雅尔图代青之女,她长相漂亮,又很贤良,故而远近闻名。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这个消息传到了皇太极耳中。皇太极此时正好缺东宫福晋,于是,他给代青下旨:“我召来观之,中则留于宫内,不中则遣之还。”(《满文老档》)博尔济吉特氏奉命来到盛京城外,皇太极亲临相看。两人见面之时,皇太极被博尔济吉特氏的美貌所吸引,立即迎入皇宫,“册为东宫福晋。”(《清太宗实录》)

这个东宫福晋入宫后,一度很是得宠。连续的生育最能说明问题了。天聪七年(1633年),东宫福晋生下皇六女,天聪九年(1635年),生下皇九女。她实际上是这一时期皇太极的后宫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后妃,可见是很得宠的。但是,就在东宫福晋尽享人生之乐时,形势却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谕旨,把正在坐月子的东宫福晋打懵了。

正是东宫福晋生下皇九女的第11天,十月初七,已经是寒冷的冬天。窗外刮着瑟瑟的北风,她虚弱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她要躺在**,静养身体。可是,她却不得不爬起来接旨:“不和汗意,改适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天聪九年档》)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东宫福晋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也是不敢相信,这太不合常理。

首先,不近人情。丈夫在老婆坐月子的时候,不来安慰产妇,却反而找借口,要在月子里把她轰出宫去,这让人难以理解。

其次,事发突然。皇太极做出有违人伦的事情,却不给解释,只说“不遂汗意”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必须改嫁。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一般来讲,女子被夫君休弃,可以或必须回到娘家,这是她们的权利。回到娘家,平复她们受伤的心灵,那是最好的归宿。可是,东宫福晋却没有这个权利,反而向物品一样,被随便赏给了别人。

南褚是什么人?皇太极为什么要把福晋赏给他?我们查阅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发现,南褚姓叶赫那拉氏,是皇太极的姥姥家人,也是皇太极的表侄,官至巴牙喇纛章京,相当于护军统领,正二品武官。南褚在招降林丹汗旧部时立有功劳,皇太极大赏功臣时,南褚位列其中。皇太极为了表彰南褚的功绩,特将自己这位正在坐月子的东宫福晋赏给了他,使自己的老婆变成了侄媳妇。

所以,从这两个苦命的女人改嫁来看,皇太极出于多种考虑,有可能是感情的因素,比如不太喜欢。但是,肯定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他把自己不太喜欢的女人赏赐给那些身边的人,或是地位很重要的人,来笼络、羁縻臣子,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那皇太极就没有真正的感情吗?可以这样说,皇太极很有感情,他也很重感情。为了感情,他甚至会不惜代价。皇太极的后宫之中,就有一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为这个女人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终生都不能释怀。她就是皇太极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26岁才进宫,是寨桑儿子吴克善送进宫的。专家推断,海兰珠一定有过婚嫁。清代女子出嫁,是有年龄要求的,而且很严格,因为这些规定是以皇帝谕旨的形式发布的,老百姓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上谕曰:凡女子十二岁以上者许嫁,未及十二岁而嫁者,罪之。”(《清太宗实录》)这是一个钢性规定,是不可以违反的。但是,女子出嫁的上线却没有规定。即使如此,在人们的心里,也还是有一个标准的:“自十四至十六岁为合例,十七岁以上谓之逾岁。”(《养吉斋丛录》)这就明确了,女子只要是超过17岁,那就是大龄了,就属于老姑娘了。所以,没有特殊情况,海兰珠怎么可能要等到26岁才出嫁呢?

海兰珠改嫁给皇太极之后,使已经42岁的皇太极眼前一亮,他觉得这才是自己所要的女人。于是,海兰珠宠冠后宫。皇太极对这位改嫁的女子表现出痴情甚至于痴迷,与之前他对改嫁女子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

一是破格赐封号。海兰珠位居东宫之主,成为后宫的二号人物,仅次于中宫皇后。所居住的宫殿赐名为关雎宫,意义深远。它是以《诗经·国风·周南》中的首篇《关雎》为根据命名的。而海兰珠的宫中封号叫做“宸妃”,其中,“宸”字是帝王的宫殿。皇太极这些颇具深意的安排,奠定了海兰珠在宫中的地位。

二是破格定“皇嗣”。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宸妃生下皇八子,很凑巧,这个孩子和皇太极一样,都排行第八,因而皇太极欣喜若狂:“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清太宗实录》),“皇嗣”这个称谓,被人们认为就是继承人。皇太极做了许多逾制的事情:

1. 颁诏大赦。宸妃之子诞生,皇太极特颁“大赦令”,前所未有。

2. 各地上表。各地风闻,纷纷上表,以示庆贺。

3. 朝鲜国上表。朝鲜国上表:“上皇太子笺文,并献皇太子礼物。”(《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在表文中,公然称之为皇太子。

皇太极想通过上述做法,将宸妃襁褓里的婴儿的皇储地位合法化。这无疑是为了讨好和感动宸妃。然而,这孩子不遂人意,仅活了7个月就过世了,这让满怀希望的宸妃悲痛欲绝。

三是破格办丧事。宸妃之子殇逝后,宸妃和皇太极双双陷入悲痛之中。尤其是宸妃,自己一生的荣辱系于一身,孩子的病逝,等于结束了自身的性命。宸妃为此而不能自拔,丧子后三年零八个月的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宸妃病逝,年仅33岁。宸妃的死,对于皇太极来说,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天都要塌下来了。他表现的极不理智:

1.哭昏过去。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正在前线指挥对明军作战的皇太极,接到宸妃病重的消息,居然匆忙返回盛京。皇太极历来都是以国事为重的人,此时的松锦对决,正是一场关键的战争。而皇太极却不肯在此耽搁一点儿时间,海兰珠的重要可想而知。他从前线急速返回,日夜兼程。可是,还是没能看到宸妃最后一眼。十七日五鼓,圣驾刚抵达盛京城外,就传来宸妃病逝的消息,皇太极“恸甚,昏迷伏地。”(《清列朝后妃传稿》)他都哭得昏死过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不仅如此,皇太极几天不吃不喝,终于出了大事:“是日午时,忽昏迷,言语无序。”(《清列朝后妃传稿》)把那些王公大臣和妃嫔们吓得不知所措。

2.特殊谥号。一般来讲,清朝的后妃,只有皇后去世,才隆重上谥号,那些妃嫔去世,简单的使用生前封号也就可以了。可是,宸妃去世后,皇太极一面隆重治丧,一面破例,为死去的宸妃盖棺定论,就是上谥号。他率领王公百官、后妃命妇、外藩诸王、朝鲜使节,朝着宸妃神位隆重行礼:“上跪,奠酒三次。”并颁下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清太宗实录》)这个谥号,成为清朝所有妃嫔最特殊的封号。一是字数最多。清制,妃子谥号一般用生前名号,没有另外加封的。二是称之为“元妃”,她明显不是,她的入宫时间是最晚的,却称之为元妃,皇太极真是失态了。

3.错定为国丧,兴案狱。清代,一般只有帝后的丧礼,才可称之为国丧,全国举哀,不许剃头,不许娱乐,妃嫔之丧则不是。可是,皇太极却向全国宣布,宸妃丧期为国丧,谁敢违制就惩罚谁。资料记载:“札哈纳值国丧歌舞作乐。”(《清列朝后妃传稿》)为此,皇太极处置了一大批人,其中就有位高权重的郡王阿济格:“阿济格值国丧期歌舞作乐,在伊帐内复弦歌为戏,拟阿济格夫妇俱幽禁。”(《清列朝后妃传稿》)

4.不能释怀。对于宸妃的死,皇太极一直牵挂于心,至死都无法释怀,甚至于会把这种情绪带进工作之中。松锦大捷后,洪承畴、祖大寿等一大批明朝将领投降清朝,皇太极亲自到崇政殿召见。但是,却没有参加宴会而闷闷不乐地回到宫里去了。为了解除洪承畴等人的顾虑,便派人特意向他解释,说:“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视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耳。”(《清太宗实录》)就在宸妃病逝后两年,皇太极“无疾崩。”(《清史稿·太宗本纪》)人怎么可能没病就死呢,专家考证,是皇太极对宸妃之死始终不能释怀,导致病发死亡,这起码是原因之一。

在皇太极的后宫里面,还有两个女人与宸妃是亲属关系。一个是她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名哲哲,是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的女儿。皇太极登基后,她是后金国的第一夫人。1636年,哲哲被晋封“清宁宫中宫皇后”。 宸妃另外一个亲人就是妹妹孝庄文皇后,又称庄妃,名字叫本布泰。两个人相差4岁,可是,庄妃入宫的时间,却比海兰珠整整早9年。姑侄三人共嫁一夫,这对于智谋过人的皇太极来讲,同样刻有政治婚姻的烙印。因为,她们的入宫,稳固了和科尔沁蒙古的关系,满蒙联盟进一步加强。

所以,我们说皇太极的后宫中,上述六位特殊的女子,为了皇太极的政治前途做出了牺牲,是皇太极后宫中政治婚姻的体现。

这里说一下庄妃,她13岁就进宫了,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皇太极。庄妃和皇太极之间,虽然没有像她姐姐海兰珠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庄妃机智聪明,富有谋略。她涉足清初政坛,有着非凡的政治表现。尤其是她和皇太极生育了皇子福临,当皇太极去世后,福临就成了她登上政治舞台的阶梯。在庄妃的努力下,福临即位,即历史上的顺治帝那么,已经成为皇帝的福临,是否要听命于母后的摆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