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康熙帝妃嫔长寿之谜

康熙帝就是这样,对于他的妃嫔们来讲,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一个可以信赖的兄长;一个慈祥的尊者,一个有担当的家长,给他的妃嫔们营造了一个自由、温馨、浪漫、和谐的后宫环境。所以,这些妃嫔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情大好。

清朝第四位帝王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他8岁即位,在位61年,69岁去世。他是清朝十二位帝王之中,唯一一位被后人称为“大帝”的帝王。因而,他的功绩一定也是最不得了的。那么,康熙帝在位期间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主要有:

扫平三藩叛乱。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帝毅然扫平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统一台湾。康熙帝任用施琅,率军统一台湾,设置管理机构。

抗击沙俄入侵。两次在雅克萨自卫反击,击败沙俄的入侵,与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三征噶尔丹,稳定漠南、漠北蒙古。

进兵安藏,加强了清朝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康熙帝至少占了两个历史之最:一是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长达61年,后人无出其右;二是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实力最雄厚的大帝国。正由于这个原因,康熙帝去世后,朝臣给他上庙号为“圣祖”,把他视为开国皇帝一样,把他的成就与历史上的有为之君相媲美:“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清朝先正事略》)依我看,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他们。

那么,这个康熙帝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通过资料认识他一下: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中国现状》中记载:“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姿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在这里,我们看出,康熙帝是一位翩翩美男子。但是,李明也指出了康熙帝两个缺点:一是满脸的麻斑,二是眼睛小。这是历史资料对康熙帝外貌形象的描写。

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在后宫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清史稿》引用一句典故,评价康熙帝性格“为人君,止于仁”(《大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康熙帝作为君主,有仁爱之心。康熙帝恰恰是清朝最仁爱的帝王,所以,他的谥号为“仁皇帝”,这个盖棺定论的评价最合适不过了。

他不仅在朝廷上表现仁爱,在后宫里也是一样,对自己的后妃,大施仁爱之心,对她们和蔼可亲,情意缠绵,不断演绎着夫妻生活之乐。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见一位走下神坛的康熙大帝。同时,通过康熙帝在后宫中的表现,了解到康熙帝仁爱的性格特征。

在研究康熙帝后宫资料时发现,在康熙帝后妃身上,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现象: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皇后们都很短寿,二三十岁就纷纷去世;而那些地位低下的妃嫔,有很多却能够养尊处优,颐养天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妃嫔非常长寿,有的六七十岁,甚至高达八九十岁的也大有人在。据史学家杨珍老师考证,在康熙帝的55位后妃之中,60岁以上的长寿妃嫔竟有17位之多,占到康熙帝妃嫔总数的31%,这在那个时代,确实很不简单。造成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就依据档案资料,给大家揭开这一谜底。

我们先说说康熙帝那些短寿的皇后。

康熙帝在世的时候,一共有三位中宫皇后,她们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这三个皇后,在出身、封号、待遇、寿数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

第一,都出身名门世家。孝诚皇后,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孝昭皇后,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孝懿皇后,实际上是康熙帝的表姐妹,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对这三个女子,康熙帝发自肺腑地称赞她们“毓自名门”(《圣祖御制文集》)。康熙帝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康熙即位之初,有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就相当于当年辅佐顺治帝的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而他们的女儿成为中宫皇后,那简直是如虎添翼。所以,这三个皇后,有两个是出自辅政大臣之家,那就是强强联合。

第二,这三位都很短寿。这三位入宫都很早,而三位中,入宫更早的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她于康熙四年(1665年)入宫,和康熙帝举行大婚典礼。赫舍里氏比康熙帝大几个月,这时皇后13岁,康熙帝12岁。其他两位也应该是相继入宫,不会比赫舍里氏晚多少。但是,赫舍里氏的祖父索尼为孝庄所倚重,又为四辅臣之首,因而她率先被封为中宫。孝诚皇后死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仅22岁;孝昭皇后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年,康熙帝25岁,所以,她的年龄不会超过25岁;孝懿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这一年康熙帝36岁,所以,孝懿皇后的年龄应该在36岁以下。这样看来,这三位皇后的寿数,一个22岁,一个25岁以下,一个36岁以下。真可谓是三个短寿的女子了。

第三,康熙帝都倾注了最深厚的情感。这三位皇后的相继去世,使得康熙帝极为悲痛。孝诚皇后去世后,在三七之内,他天天去皇后梓宫前举哀,根据专家统计,从康熙十三年皇后去世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去皇后殡宫共计80次,在那里,他奠酒祭奠,表达思念之情。孝昭皇后去世后,康熙帝先后去皇后殡宫处行礼志哀48次,每次在那里都要待上几个小时,向逝去的皇后倾诉内心。康熙帝投入了太多的情感,孝懿皇后去世后,康熙帝表现出了多一层的爱,因为她是自己的表妹,所以,当孝懿皇后的棺椁移往殡宫的时候,康熙帝就住在了殡宫,一住就是九天,在那里日夜陪伴皇后,并且写下悲凉的心绪:“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圣祖御制文二集》)难怪朝鲜人误解:“清皇不恤国事,**嬉日甚,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这里,我们不妨逐一分析一下,这三位皇后为什么成为短命的皇后?

孝诚皇后之死。

孝诚皇后死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她刚刚产下允礽当天即死去。所以,康熙帝在一废太子时说允礽“生而克母”(《清圣祖实录》)。这句话很伤人,康熙帝这么说是不对的,对允礽极不公平。因为造成孝诚皇后之死的原因是:

第一,朱三太子事件。就在皇后的临产期,“朱三太子”杨起隆在京举火起事,消息传来,京城的老百姓都要逃离避难,这使得孝诚皇后受到惊吓。

第二,三藩造反。就在孝诚皇后临产之际,三藩王蠢蠢欲动,不断刺激朝廷:康熙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造反;平西王吴三桂更是不断恫吓朝廷。四月,康熙帝不得不杀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这些事件,刺激了孝诚皇后。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孝诚皇后难产。其实,孝诚皇后这次生育,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康熙八年(1669年),生承祜,那年她17岁,很顺利。不过,承祜只活到4岁就死了。按理,女子生二胎,有第一次的经验,不应该难产,可是,这次由于皇后受到了意外地刺激,竟然造成胎位不正,导致婴儿逆产,大出血死亡。

所以,孝诚皇后之死纯属意外,康熙帝竟然说是允礽克母,实在难以服众人之心。

孝昭皇后之死。

孝昭皇后死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可以这样说,自从孝昭皇后入宫后,她至少有三大心理压力:

一是父辈们的恩怨。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矛盾重重。谁家的女子立为皇后,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当初,索尼与遏必隆之间,究竟立谁家的女子,孝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是,当索尼家的孝诚皇后正位中宫后,遏必隆等极为不满:“噶布喇之女既封皇后,必动干戈。”(《明清史料》)如今遏必隆的女儿入主中宫,也必然遭到各种议论。这样,父辈们的恩怨,给后妃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家父获罪。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清除了鳌拜集团,“遏必隆罪十二,论死。”(《清史稿》)遏必隆作为孝昭皇后的家父,必然牵连到皇后。虽然后来遏必隆获得了宽宥,但是当时孝昭皇后的心境可想而知。

三是没有生育。孝昭皇后入宫多年,却没有生育一儿半女,这是最悲哀的事情了。可以这样讲,由于没有生育,她的内心一面歉疚于康熙帝,一面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因为,没有皇子就没有希望,前途是灰暗的。

所以,孝昭皇后虽然最终当了皇后,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压力,也只做了半年皇后,便香消玉殒。

孝懿皇后之死。

第三位皇后佟佳氏的死因,主要是她的身体素质不太好,是其早亡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应有如下原因:

第一,生育的因素。佟佳氏仅有一次生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她生育一位公主,即皇八女。但是,由于她和康熙帝是近亲结婚,他们的孩子仅仅活了一个月就死了,这给佟佳氏以沉重地打击。佟佳氏很喜欢孩子,可是,由于近亲的关系,她再也没有怀过自己的孩子。为了排解心绪,后来她不得不抚养了德妃的儿子胤禛。乾隆帝曾说过:“抚皇考于冲龄,十载劬劳。”(《清列朝后妃传稿》)可以想见,很喜欢小孩的佟佳氏,没有自己的孩子,心情一直是很忧郁的。

第二,封号的问题。孝昭皇后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按理,过三年丧期,康熙帝应该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佟佳氏为皇后。可是,身为贵妃的佟佳氏,在这一年只获得了皇贵妃的封号:“二十年晋皇贵妃。”(《清列朝后妃传稿》)从此,佟佳氏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坐上皇后的宝座。可是,她在皇贵妃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八年,康熙帝迟迟不表态,致使她的封号久久不能晋升。就连康熙帝自己也承认:“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清圣祖实录》)也就是说,康熙帝不愿意给她晋升。直到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康熙帝才在佟佳氏弥留之际晋升其为皇后,第二天,皇后去世。也就是说,她只做了一天皇后。

讲到这里,我们看出来了,康熙帝的三位至尊至贵的皇后,都很短寿。那康熙帝也一定看出来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凡是做了皇后,寿命都不长。所以,康熙帝坚信,一定是那些做了皇后的女子压力大,宫斗激烈。而且,皇后们的母家也在激烈竞争,矛盾重重。康熙帝会怎么处理这个矛盾呢?

康熙帝经过思考,痛下决心:不再封后。这是不得已的决定,因为后宫之中没有皇后是不完美的,不管怎么说,中宫久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后宫。自此之后,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孝懿皇后佟佳氏去世,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69岁去世,后宫之中始终没有中宫皇后,期间竟然长达33年!

康熙帝的这个决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研究发现,康熙帝多年经营的后宫非常和谐,呈现出了下列状态:

第一,妃嫔们出身低微。这很关键,出身低微,对于妃嫔来讲,并非坏事。由于出身不高,这些女子进入皇宫之后,每个人都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她们会小心翼翼,唯恐做错了事情,或礼数不周。和那些出身高贵人家的女子相比,这些女子心境会比较踏实,至少不会很浮躁,不会产生大野心,欲与人一争高下。那些70岁以上的妃嫔,出身都不高。比如,惠妃父亲为正五品郎中,宜妃父亲为正四品佐领,成妃父亲为正七品司库,密妃父亲为正七品知县,定妃父亲为正五品郎中,荣妃父亲为从五品员外郎,和妃父亲为三品协领,通嫔父亲为监生,身份就更低了。大家看一下,这种身份的人,怎么可能在后宫之中产生奢望呢?

第二,妃嫔们封号低下而且稳定。毫无疑问,后宫之中会由于封号的问题产生竞争,产生矛盾,进而产生宫斗事件。也正因为这样,康熙帝在册封后妃的时候非常谨慎,不会轻易晋封哪位后妃的封号,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比如,惠妃在生育了两个皇子之后五年,才晋封为嫔,又过了五年,才被封为妃子。之后,她的封号就没有再晋升。而荣妃是在生育了六个孩子之后,才被晋封为嫔,又过了五年,才被封为妃子。所以,在康熙帝的后宫里面,没有谁会轻易被晋封位号,也就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心理变化。

第三,妃嫔们的性格得以自由发展。进入后宫的那些女人,在性格上会和普通人有所不同,大概是压力导致吧。基于这一点,康熙帝很注意调整那些很有个性的妃嫔的脾性。比如宜妃是个性格直爽的人。康熙帝在世的时候,宜妃就最引人瞩目,说话直来直往。康熙帝了解她,并不与之计较,而是采取纵容的态度,对她“眷顾最深”(《永宪录》)。其实,康熙帝不是怕她,而是觉得这样做会使她的性格和情绪得以释放,有益于健康。可是,当康熙帝去世后,胤禛即位,宜妃还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性格,就很倒霉了。雍正帝很严厉地批评她,毫不留情:“皇考未登梓宫前,仓猝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国朝宫史》)所以,宜妃在康熙帝时期应该是最惬意的时期,自己在宫里面无拘无束,很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四、妃嫔们积极施展母性之爱。康熙帝的那些妃嫔们只有一部分有生育,有自己的孩子。妃嫔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会感到很开心,因为有了希望。但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妃嫔们,心里则会很不平衡。这就要适当调节,需要想办法,争取也做母亲。康熙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统筹安排众多皇子或皇女给那些没有生育的妃嫔们抚养。这样,这些女子们有了孩子,会施展自己做母亲的本领,对妃嫔们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比如,惠妃曾抚育皇八子允禩,孝懿皇后曾抚育胤禛,贵妃佟佳氏和和妃瓜尔佳氏曾抚育过乾隆皇帝,后来乾隆帝这样追忆:“朕自幼龄承蒙皇祖慈爱笃挚,抚育宫中,太妃皇贵妃、贵妃仰体皇祖圣心,提携看视,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清高宗实录》)这些妃嫔们通过照料别人的孩子,调整了心态,大施母爱,会对健康很有利。果然,这两个女人都是长寿的,佟佳氏活了76岁,瓜尔佳氏活了86岁。

所以,这些地位和封号都很低下的女子,谁也掀不起惊涛骇浪,大家就像一个普通贵族人家一样,和谐相处,互敬互爱,很少有竞争和宫斗,心情都没有大的起伏,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状态,是很有利于长寿的。

但是,只凭这一点儿是远远不够的。深宫之中,毕竟不是普通人家。那些入宫的女子整天不见天日,抑郁寡欢,加之受到很多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生活的依然很压抑。这就要求康熙帝再想办法。

从宫廷档案中看出,康熙帝确实是个有心人,他想尽了办法对待自己的这些妃嫔们,尽量为之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和环境,使她们心情愉快、健康长寿。我们发现,康熙帝做了很大的努力,来爱护、保护他的那些深宫妃嫔们:

一是带妃嫔出巡。

1.征伐带妃嫔。康熙帝太有情调了,居然在战事倥偬的时候也带着自己的妃子。他征伐噶尔丹叛乱的时候,带着徐常在和两位答应。那时候在外征战,时间长达几个月,况且远在塞外,加之季节的变化,她们的衣服肯定会不敷使用,但是她们地位卑微,怎么敢说不去呢?细心的康熙帝看到了这一点儿,便为她们排忧解难,给她们想办法:“徐常在、二位答应衬衣、夹袄、纺丝布衫、纺丝中衣、缎靴、袜都不足用,传于延禧宫妃,着量做完时报上带来。”(《掌故丛编》)这样细心的男人,妃嫔们会多么感动。

2.南巡带妃嫔。康熙帝经常出巡,尤其是到南方去,感受江南美景,那是妃嫔们的愿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第六次南巡,就带了德妃乌雅氏一同前往。可是,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德妃在江南不适应,竟然犯了哮喘病。康熙帝命人细心照料,当他们返回的时候,他命德妃的两个儿子前往迎接:“由四阿哥、十四阿哥带来迎接,不要来早了,白白等候。”(《满文朱批奏折·康熙朝》)病中的德妃,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定会心情大好。

二是在外惦记宫里的妃嫔。

1.与妃嫔飞鸿传书。那个时代,飞鸿传书,写情书,恐怕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康熙帝在这方面确是非常熟练,手到擒来。比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战事倥偬,军务繁忙。玄烨却不时想起了他的那些妃嫔,并给她们写信“给钟粹宫书一封,若有回书即带来”“给永和宫书一封,若有回书即带来”“给翊坤宫书一封,若有回书即带来”(《清宫述闻》)。据杨珍老师考证,这三座宫殿的主人,应该是荣妃、惠妃和宜妃。康熙帝不仅给她们写情书,居然还要求她们回信,在那里等着她们的回复,那种心情和情调,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谈恋爱差不多。这些妃子们怎么回复的,目前还没有查到资料,却也给人一种情意浓浓的感觉。

2、给妃嫔们惊喜的小礼品。今天出外旅游,都会带回一些小礼品,送给家里人、身边人,表达心意。康熙帝也一样,他在新疆哈密吃到进献的瓜干、葡萄干,觉得很爽口,便想到了宫中妃嫔,命人给她们捎回来,详细注明吃法,并给妃子们写信调侃道:“传知妃们,物虽微而心实远也,不可为笑。”(《掌故丛编》)可以想见,皇宫里面什么宝物没有?吃的用的更是极尽人间之奢华。康熙帝想到了这一点儿,故而也怕那些妃嫔们取笑他。但是,在深宫中吃到皇帝从几千里外送来的土产,看着皇帝写给大家的叮嘱,心情一定是暖暖的。

3.时刻挂念于心。康熙帝每当出巡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的宫中妃子,可以说是挂念于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巡视塞外,感受到塞外天气的寒冷,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妃嫔们:“问宫里妃嫔、公主、阿哥都好吗?”并特地问德妃的病情:“朕来时德妃有些恙,如今全好了吗?”(《掌故丛编》)宫里的妃嫔们听到远在塞外的皇帝还惦念着她们,定会感激不已。

三是和妃嫔们一起娱乐。

康熙帝妃嫔成群,他理政之余,会和这些妃嫔们寻乐游戏。《南亭笔记》就记录了康熙帝与妃嫔们一起娱乐玩耍的情景:“尝在池上率妃嫔钓鱼取乐”。意大利神父马国贤在他的书里面讲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康熙帝坐在大宝座上,旁边有太监侍奉,前面是一群后宫的妃嫔们。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康熙帝坐在那里,和家人聊天,有说有笑。突然,康熙帝搞了个恶作剧:“将假造的蛇、癞蛤蟆及其他令人憎恶的小动物抛向妃嫔们中间,她们跛脚疾跑。”(《清廷十三年》)可见康熙帝的生活情趣多浓,与妃嫔们相处多和谐。

四是关心她们的孩子。

对于妃嫔们的孩子,康熙帝都视若掌上明珠,极为关照,使那些妃嫔们大受感动。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问题,更能够体现出丈夫对妃嫔的关爱,孩子的母亲会感到无比温暖的。

1.关心病中的幼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出巡塞外,带着十八子胤衸,很不幸,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在途中患了急性腮腺炎,持续发烧,病情反复。康熙帝抱在怀里,万分着急:“朕仁爱妪育,抱在怀中,精心照料。”(《满文朱批奏折·康熙朝》),虽然,最终没能救回胤衸的性命,但是,胤衸的生母密嫔看到此情此景,该是多么感动啊。

2.宽恕犯罪的儿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期间,康熙帝得知是大阿哥允褆使用巫术镇魇了允礽,便大骂允褆为“乱臣贼子”。康熙帝这一骂,把允褆生母吓坏了,她担心自己受到牵连,将来前途未卜,便日夜不宁,最终跑到康熙帝那里:“其母惠妃,亦奏称其不孝,请置之于法。”(《清圣祖实录》)从中我们看出,惠妃为了自保,竟然要求康熙帝将自己的儿子正法。但是,康熙帝没有那样做,只是将他圈禁在高墙之中,这就解除了惠妃的后顾之忧。我想,惠妃肯定很感激康熙帝对允褆的宽恕。

五是解除妃嫔们的后顾之忧。康熙帝心里明白,自己那么多妃嫔,而且有很多是年轻的妃嫔,有朝一日自己去世了,她们还会活在世上。她们会不会很担心自己的最终归宿呢?自己去世之后,她们怎么办?康熙帝未雨绸缪,早作安排。胤禛即位后,他发布康熙帝遗嘱:“朕即位后,恭检皇考所遗朱批谕旨,内有料理宫闱家务事宜一纸,皇考谕令:有子之妃嫔,年老者各随其子,归养府邸;年少者暂留宫中。”(《雍正朝起居注册》)康熙帝的这种安排当然大快人心,谁都愿意离开宫禁。因为那里的规矩太多,心情一定很压抑,对人身体极为不利。尤其是当康熙帝去世后,一群寡妇生活在冷宫里,简直生不如死。妃嫔们想到这里便会不寒而栗,幸亏康熙帝做了这样的安排,妃嫔们欢呼雀跃:“咸愿随子归邸。”(《 雍正朝起居注册》)就这样,那些有儿子并且已经成家分府的妃嫔们离开了紫禁城。成妃到允祐府邸,定妃到允祹府邸,惠妃到允禩府邸(因为惠妃亲生子允褆被圈禁,她曾经抚养过允禩,就被安排到允禩府邸)。

六是康熙帝带领妃嫔们养生。康熙帝本身就是一位养生大家,他活了69岁,在封建帝王中,实属长寿。所以,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养生长寿的至理名言,并带领妃嫔们共勉:

1.清淡。康熙帝认为,日常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高年人饮食宜清淡。”(《庭训格言》)

2.节食。康熙帝认为,节俭饮食,慎重起居,会有益于健康:“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庭训格言》)

3.多穿衣服。康熙帝认为,冬季人一定要多穿衣服,那样才不会感冒:“如朕冬月衣服,宁过于厚,却不用火炉。”(《庭训格言》)

4.不抽烟。康熙帝自己不吸烟,也不主张别人吸烟,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连王公大臣他都禁止吸烟,何况是他的那些妃嫔呢?有诗云:“瑶池宴罢云屏蔽,不许人间烟火来。”(《清宫述闻》)

5.专心书法。康熙帝认为,一个人专心练习书法,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会有益于健康:“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庭训格言》)

康熙帝不仅自己大谈养生之道,号称医生天子,还带领那些妃嫔们,引导她们去掉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清心寡欲,清淡饮食,再专心钻研一门自己爱好的事情,就能够长命百岁。

所以,经过康熙帝这样精心的经营,他的那些妃嫔们有17位的寿命在60岁以上。按照古人寿命标准,60岁为花甲之年,应该是那个时代的长寿老人了。这些长寿妃嫔之中,有86岁的和妃,有97岁的定妃,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老寿星。这个定妃是清宫几百年所有后妃中,寿数最高的了。

康熙帝就是这样,对于他的妃嫔们来讲,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一个可以信赖的兄长、一个慈祥的尊者、一个有担当的家长。他给妃嫔们营造了一个自由、温馨、浪漫、和谐的后宫环境。所以,这些妃嫔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情大好。妃嫔们对康熙帝感恩戴德,她们是真心渴望康熙帝健康长寿:“我们在宫中,只是各自念佛祈祷,愿皇上之福分永世无尽。”(《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她们盼望着自己的丈夫健康长寿,是肺腑之言,是妃嫔们的良好愿望。

康熙帝为了使自己的妃嫔健康长寿,使大家保持平和心态,不仅不封皇后,其他高等级的宫中封号也概不封给,大家和睦相处,鲜少竞争和宫斗,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宫中环境。同时,康熙帝的努力呵护,细微关照,也是那些妃嫔得以长寿的原因所在。康熙帝死后,他的儿子胤禛继承了帝位,是为雍正帝。那么,雍正这位颇具争议的雍正皇帝的后宫又会是怎样的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