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杨度等人给袁世凯出主意,厚葬隆裕太后,收买天下人心

宋教仁被刺事件,使袁世凯辛苦积攒的人气下滑,其真相扑朔迷离

上一节说到袁世凯和唐绍仪起了矛盾,唐绍仪称病不干了,这时候,传来消息说,有一批德国的新式武器运到了南京。

一旦让武器落到革命党人的军队手里,势必对北洋军造成威胁。

袁世凯利用自己是民国大总统的名义,紧急发电给发货方,让那批枪支直接运到天津。革命党辛辛苦苦凑钱买的枪支,就这样轻松给了袁世凯,黄兴得知此事,气得差点吐血。

办完这件事后,袁世凯装出一副很民主的样子,热情邀请宋教仁去北京谈事,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隆裕太后病死了。

根据记载,隆裕太后卒年46岁。

46岁正是盛年,按理隆裕太后生活优裕,并没有听说她有什么不治之症,那么为何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亡故了呢?

隆裕太后本名叶赫那拉·静芬,她生着一张长冬瓜脸,大高个,有点驼背。性格柔弱沉闷,因此外号“大木头”。

由于她是慈禧的亲侄女,慈禧本着亲上加亲的道理,再加上慈禧也需要在光绪身边安插一个眼线,所以在为光绪选妃时,她被内定为光绪的皇后。

然而,也是这层关系,让光绪一直以为隆裕是慈禧的耳目。再加上她确实长得不漂亮,所以对她非常敌视,对她不理不睬,更不与她有夫妻之实。

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隆裕不过是个毫无荣华富贵可言的皇后。

1908年,慈禧和光绪都死了。

按慈禧的生前安排,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被过继给无子的光绪,继承了帝位,隆裕则被尊为皇太后。

由于溥仪年幼,隆裕需要实行垂帘听政,与载沣共同执政。

久居后宫的隆裕,既没有亲信,在前朝也没有根基,很快就让载沣树立了威信。面对载沣的专权,对政治本来就没有能力的隆裕一再退让,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皇太后之位,她只能一心一意的抚养溥仪。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载沣眼见大势已去,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拍拍屁股回家养老去了。

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了隆裕手中,这意味着她成了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但是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军,完全不知从何着手的隆裕,再次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但她万万没想到,袁世凯是个私欲极强,毫无忠诚可言的投机分子。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在与革命军作战的过程中,数度报捷。这让隆裕愈发认定,唯有袁世凯,才是拯救清王朝的末世英雄。

但背地里,袁世凯却为了捞到实惠和革命军多次谈判,最终双方谈妥,只要他能让清王室退位,大总统一职便由他来担任。

优厚的条件,让袁世凯心花怒放。想着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真不值得动用武力。因此,他又跑到隆裕面前打起了苦情牌,直哭得涕泪横流,连蒙带骗最后逼着隆裕宣告了《退位诏书》。

1912年2月22日,隆裕虽宣读了《退位诏书》,但她并不以为亡了国。

宣读诏书的次日,她依旧穿戴周整,带着溥仪坐在养心殿上等待众臣觐见。然而,她等了很久,却不见一个人来。隐隐她觉得情形有些不妙,于是问太监,怎么了?今天都不用上朝吗?太监说,袁大人说了,以后就不用上朝了。隆裕脑袋轰地一声响,怆然泪下,喃喃道,难道是我亡了大清国?

虽说上朝一事再不必了,但反对退位的皇亲贵族,却不肯善罢甘休,要找她说理的一个接一个,背底里更是骂她昏庸又愚蠢。

隆裕不堪其扰,只得闭门不见。但自己也觉得愧对祖宗,常常以泪洗面,天天郁郁寡欢,茶水难进。

本就抑郁难欢的隆裕,这下自觉是清王朝的罪人,愈发痛苦不安。渐渐积郁成疾,到了冬天的时候,胸腹竟隆起许多,人也常有呕逆。虽经太医诊疗,但时好时坏,不能根治。

次年正月初十,是隆裕45岁的生日。往常王公大臣早就挤挤一堂,但自从清王室逊位后,那些势利的王公大臣却无一人来。唯有袁世凯派了个手下前来祝贺。结果那个手下不行跪拜之礼,只以外国使节的礼仪对她。此情此景,让隆裕再次悲从心头起,不久便病倒了。

仅半月余,隆裕已面色枯槁,气息奄奄,呈弥留之态,几天后就过世了。

袁世凯一听隆裕太后去世了,寻思着按照一年前与南方革命党签订的章程,随便搞一下就行了,可是杨度和杨士琦等人却不这么认为:隆裕太后识大体,配合咱们演了那出戏,可不能忘了人家,必须将她风光大葬,让那些大清的皇族们看看,你袁世凯不是忘恩的人,也让全国的人看看,你袁世凯待人很诚恳,对待每一个人,不会因为没有了利用价值,就立刻翻脸。

说白了,就是厚葬隆裕,收买天下人心。

袁世凯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准了。

1913年3月19日,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太和殿,一改平日的金碧堂皇,所有富丽夺目的陈设和端秀耀眼的布置都被手札的素白纸花层层覆盖,殿堂显得沉闷压抑、凄楚惨淡,充斥着死亡的意味。

这是北洋政府精心设置的灵堂,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空前盛大的追悼会。

灵堂上,一幅巨大的油画像用白纸花包围摆放在正中间,颇有几分欧式追悼会的感觉。两侧挽联、祭文密布,一条“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悬挂在灵堂上方,身着清室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密不透风地竖立在左右,在场的每个人无不流露出悲戚哀痛的神情,和油画人物浅笑静淡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画像中的女子徽号“隆裕”,史称隆裕太后。

在象征皇权的太和殿搭建灵棚,这是清代太后葬礼的最高规格。北洋政府还为她设立铜像,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的薨逝亦表惋惜,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那么,北洋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为何会对一位前朝太后如此重视?这位隆裕太后何德何能享此殊荣?这可是她的姑母慈禧都未曾享受过的殊荣!

这一切,都是袁世凯安排的,各国使节给他面子,都认为这个看似平凡的女人,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比老佛爷慈禧伟大多了,值得下半旗。

隆裕太后的葬礼一过,杨度他们出了这一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时间连南方革命党中的不少人,都认为袁世凯是个顶天立地的仁德君子,身在上海的宋教仁,也应邀北上,要与袁世凯商议国事。

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他和中山先生搭档的时候,为司法总长,用一夜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属于中国的律法。袁世凯上台,内阁重组之后,他被排挤去了农林部。期间同盟会改组,他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他激烈言辞全盘否定袁世凯政府当局的内政外交,认为只有南方革命者出面组织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在宋教仁的努力下,三月份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南方革命党势力大获全胜,占据的席位最多,北洋派势力输得一败涂地。

受裕隆太后葬礼的影响,宋教仁认为袁世凯是可以共事的人,也答应去北京商议国事,不料就在他正要上车前往北京之际,遭到了杀手的袭击,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最后希望袁世凯能够竭力保障民权,自己则虽死犹生。

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宋教仁都对袁世凯寄予最大的希望。

直到凶手武士英被抓获,大家才知此案与北洋派系有莫大的干系,由于多种原因,此案成为民国初年的最大悬案,至今都无法得知其真相。

不管怎么说,宋教仁被刺杀事件,受打击程度最大的就是袁世凯,他辛辛苦苦积攒的人气,一下子滑到了最低点,南方革命党势力的人,都说他背信弃义,是个伪君子,以前对不起光绪(戊戌变法事件),现在对不起革命党人。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听从了杨士琦等人的意见,采取了沉默的姿态,因为他越争辩,越让人认为做贼心虚。

随后他提出让自己的大哥徐世昌来当内阁总理,可是革命党人那边认为徐世昌是袁世凯的人,这么搞,不是你袁家的天下了?哪还有什么共和可言?绝对不答应。

袁世凯一见革命党不让他大哥上去,也就退了一步,推出了一个中间派的陆征祥。陆征祥在外交上有一套,外国话也说得很溜,但是让他搞内阁,等于赶鸭子上架。

陆征祥信心满满地当了内阁总理,就在组阁的时候,他提议的几个人选都被议会给刷掉,他一看这内阁总理还真不是人当的,难怪唐绍仪甩手不干。他一看情况不妙,也学着唐绍仪的样子“生病”了。

陆征祥也生病了,袁世凯也有些火了,议会专门跟他作对,这个大总统也当得不安稳,你们不是我说虚伪吗?不是说我独裁吗?那好,我就让段祺瑞上去,你们来北京,我要和你们好好聊一聊。

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邀请议会的议员们去北京商议国事。议员们中间有胆大的,你不是杀了宋才子吗?我们就送命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丑恶嘴脸,看你这个大总统还怎么当?

这些议员们上火车的时候,大有风萧萧其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究竟这些议员们会不会遭到暗杀,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