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在政治上,没有实力就没有一切。这个道理,中山先生懂得,袁世凯更加懂

上一节说到袁世凯软硬兼施,终于逼迫裕隆太后下旨大清逊位,他成了倡导民主共和的第一大功臣。

早在几个月之前,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在南方独立各省为组建中央临时政府召开的联合会中,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4日的《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南方革命党势力派系众多,很多政略无法达成统一)

《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他极力保证大清皇族的权益,坚持君主立宪制,力争和平逊位。这样,他的心里就好过一些,不至于对不起大清,不至于被人骂他是大清的乱臣贼子。

几经商议,南北终于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相关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山先生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选出中山先生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中山先生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上,为后来的矛盾激化埋下了火药。

宋教仁的职务安排,比较微妙。宋教仁有大才,他要设立内阁制,被许多人视为是要雄心勃勃地当内阁总理、国家的二把手。因为他非常年轻,三十岁左右,许多人看不惯他的锋芒毕露。中山先生不设内阁总理制,提名宋教仁当内务总长,这也是有实权的职位,但参议院却不同意,否决了,结果,宋教仁担任了法制局局长。

而武昌首义之区,除黎元洪之外,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人连影子都没见到,创建民国的先锋人物“首义三武”——孙武、 蒋翊武、张振武也没有职务(武昌起义以后,他们三个的职务分别是:孙武,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张振武,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蒋翊武,就在汉阳保卫战失败、黄兴黯然离开汉阳回到上海时,接替黄兴任战时总司令。

这三个最重要的人,居然什么都没捞到。

且说中山先生当了民国大总统后,给袁世凯去了一封电报。

北京袁总理鉴: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 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弓|嫌自避,故文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全集》第1卷, 576页)

中山先生在这封电报里向袁世凯透露出三重意思:

第一,大家非让我挑起组织临时政府的责任,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东南各省缺乏统一的领导,行动困难。所以我是勉为其难了。

第二,袁总理你责任重大,肩负着亿万人的期望,但以你目前的地位和处境,即使想把满族人赶出皇宫,也不能来个挥师直捣京城,需要避嫌。(意在警告袁世凯,不要贪功,而落下千古骂名)

第三,我只是暂时坐在这个位子,将来这个位子,可能还是你的。(可能而已,安抚一下袁世凯脆弱的心灵)

中山先生的这个口气,与他刚抵达上海时的宣言完全不同。刚到上海时,他坚决主张不能谈判,必须把革命进行到底。“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中山先生选集建国方略》)几天之中,他已经明白了革命派的处境,也知道了袁世凯的实力。否则,他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民主共和理想,而留待袁世凯来当大总统。

南京方面有将无兵,湖北方面有兵无将,袁世凯兵多将广。

在政治上,没有实力,就没有一切。这个道理,中山先生懂得,袁世凯更加懂。

这一下,袁世凯火了,他辛辛苦苦折腾一番,眼珠子瞪着的位置却落到别人的手里,按袁世凯的意思,是直接用北洋的军队,将南方革命党镇压下去,但是杨士琦、唐绍仪、杨度和徐世昌等人却不赞同,他们认为南方十七省选出中山先生,肯定有其原因,大丈夫行事,不可冒天下大不韪。

袁世凯并不知道,武昌起义之后,黎元洪、黄兴、陈其美等人率领革命军队与北洋军以及残余清军势力拼杀的时候,中山先生在美国呢。当时革命党势力内部矛盾很多,群龙无首,于是一封电报过去,中山先生回国了,以他的德高望重,当了这个临时大总统。

杨士琦等人认为在对待南方革命党的问题上,应该采取了打击和拉拢两种手段,在军事上进行打击,让南方革命党知道他的势力,而在政治上,与革命党势力进行有条件的谈判,并用高官厚禄收买一部分人,以分化南方革命党势力的目的。当时的革命党势力分为武汉(黎元洪、黄兴)、上海(宋教仁、陈其美)、南京(中山先生)等,各派之间内斗不止。

袁世凯同意了几个谋士的看法,分化工作由杨士琦派人去办,要钱给钱,要官给官。而在另一面,袁世凯为了证明他是大清的忠臣,下令北洋军东西并进,直逼武昌。北洋军队的武器装备先进,加之训练有素,所以进攻能力很强,一路势如破竹。革命党的军队防守不力,节节败退,才几天的时间,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

为了对付袁世凯,激进的革命党人想出了暗杀的招数。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

经过此事,袁世凯加强了自身的安全,他也明白,越是这种情况下,他的危险系数就越大,因为很多人都想他死。

1月18日,中山先生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

袁世凯以中山先生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他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中山先生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

期间,中山先生向日本借款,以筹备战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凯也不愿过多逼迫革命党势力,下令段祺瑞和冯国璋部暂缓进攻,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在革命党内部人的极力周旋下(杨士琦收买了不少人),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势力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结束南北对立。

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在这种情况下,裕隆太后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同意退位。于是2月12日,袁世凯成功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

袁世凯立此大功,国人争相歌颂其为民主共和的大功臣。紧接着,他加紧了与各国驻华使节之间的联系。大家成了朋友,以后帮衬一下,什么都好说话。

受各国势力的影响,加之内部不和,中山先生不得已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其实导致中山先生辞去职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中山先生之前想和袁世凯在军事上斗一斗,可是他多番努力,都筹集不到钱款(打仗是要花钱的)。

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严重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国库”亏空,公务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政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每人每月只发给军用券30元。“军用券”, 意味着这是自己印出来的纸钱。 这就明白各部的部长为什么躲在家里不上班了。有着同盟会身份的各部次长,掌权之后才发现,自己处在矛盾的风口浪尖,掌握了权力却没有能力负得起这个责任,这让同盟会的威望大大受损。( 张力升:《钱眼里的历史风云》, 金城出版社, 2010年,第26页)

让南京临时政府威望受损的,还有一些伤及商绅阶层利益的具体举措:因为资金严重短缺,各省纷纷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手段,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地方纸币贬值,不少地方的纸币贬值一半。“新政权重新开征曾宣布豁免的苛捐杂税”,“引起起商人的普遍反感”。革命者善于革命,但是,“革命党在商界没有做过深入的工作,也缺乏同商界的密切联系,无法取得商界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拥有正规军并得到官僚和士绅支持的袁世凯,革命党人的力量显得异常的薄弱。中山先生心里明白,如果他再与袁世凯斗下去,革命这两个字,会变成历史名词,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他必须忍让。

1912年2月15日,在中山先生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中山先生于4月1日正式离职),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一番辛苦,终于如愿以偿,可是他高兴不起来,因为中山先生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要知中山先生给袁世凯出了一个什么难题,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