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落水狗要打,软柿子要捏,袁世凯跟载沣开始玩民主

上一节说到袁世凯在家里赋闲,却盯着朝廷上的动静,武昌起义后,各省跟着闹独立,载沣一个人摆不平,在众人的要求下,只得起用袁世凯。袁世凯吃定了载沣,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家里呆久了,他也想出来透透气,顺便联络一下手下兄弟的感情。于是袁世凯奉旨出征了,11月1日抵达湖北萧家港。

就在他到达萧家港的当天,奕劻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载沣急了:大清内忧外患,我一个人根本处理不过来,老皇叔你可不能撂担子啊。

奕劻把话给说直了:我这把年纪了,还想着多活几天。咱大清怕是要真的玩完,要不你给我寻个省事的去处,紧要关头,好歹给你出出主意。我看这内阁总理大臣,除了袁世凯,没人能够当得了。大清是福是祸,就看他的了。

载沣没有办法,任命奕劻为弼德院院长,徐世昌、那桐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袁世凯赶快进京,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接到朝廷上谕的时候,正在和一帮属下兄弟喝酒,另外派人把密信给黎元洪,信中的意思是:你们该怎么闹就怎么闹,别管我,我不是来打你们 的,是来看戏的。

接着,他又以痛打落水狗的方式,给朝廷去了一封推辞的电报:根据大家提出的宪政理念,内阁总理大臣应该是国会选举的,而不是朝廷任命的。

怎么样?

落水狗要打,软柿子要捏,袁世凯跟载沣开始玩民主了。

袁世凯还在和黎元洪勾勾搭搭的时候,北京那边的资政院开会,大家一致通过,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那就是大清王朝的CEO,这是袁世凯梦寐以求的,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既然当了内阁总理,那就要去北京上任,湖北这边的战事呢?先撂着,不进也不退,不管怎么说,得让革命党人也知道,我的刀子是磨快了的,随时杀人,那样也有谈判的余地。

兵不血刃而得其势,那是兵家的上乘方式。

袁世凯率领大批卫队,耀武扬威地到了北京。很快,他的袁氏内阁就成立了,其成员是: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启超、熙彦、梁如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这个时候,其实大清不姓爱新觉罗,而改姓袁了。

宣统小皇帝他爹载沣,不但没有替哥哥光绪皇帝报仇,杀了袁世凯,反而被袁世凯挤兑得没了退路,宣布去除摄政王的封号,恢复了醇亲王封号,退归藩邸。

袁世凯笑了,纵观整个大清,已经没人是他的对手,至于南方的革命党,势力不足以影响他,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解决战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切实的基本问题。

袁世凯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控制着军队,他的内阁就是个空架子,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和毅军姜桂题等的节制调遣全权,可是北京城内还有军咨府大臣载涛(宣统的叔父,载沣的兄弟)统率的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在北京就足以使袁不敢恣意作为。这支禁卫军是载沣做摄政王放黜袁世凯以后组成的,可以说组织这支军队的目的完全为了保护满族亲贵。禁卫军全是满人,他们待遇好,训练好,装备也好。袁世凯组阁后便向清廷建议,革命军大敌当前,为了振奋军心,为了鼓励士气,禁卫军应该起一种倡导和示范作用,皇族大臣也该为臣民表率,所以应由皇族大臣率领一部分禁卫军出征南方。他的这个题目很光明正大,可是这样一个提议,就足够把载涛吓得魂飞天外。载涛是出了名的胆小如鼠,他一听袁世凯要点他为帅,立刻找到庆亲王奕劻,求他向老袁说情,这一遭免了他的“军役”。

奕劻早就是袁世凯一条船上的人,立马建议载涛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并立即推荐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于是禁卫军的统率权也由皇族手中移转到袁世凯的手中了。

袁世凯从汉口调回来冯国璋,当时冯国璋是湖北前线第一军总统,这个第一军是一个战斗编制,为了对南方革命军作战编组的,下辖第六镇(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的第八协(协统陈光远)。

袁世凯委任冯国璋为禁卫军军统,以切实掌握禁卫军军权。同时调第二军总统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兼统冯国璋的第一军,驻节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此外,袁世凯还把自己带进北京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负责北京城内的护卫责任,而把原来的禁卫军调到北京城外驻扎。

如此,整个北京城都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他要是和载沣算老账,载沣的小命就不保了。

不过,袁世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大度,并没有为难满清皇族,除了没有权力外,其他的都好酒好肉的伺候着。

都说春申门下三千食客,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已经有了取代大清王朝的雄心壮志,开始礼贤下士,大肆招揽人才,尤其是文化人和军事人才,而对那些已经成了气候的人物,如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人,用各种手法进行拉拢。

对于大清朝廷那边,袁世凯采取多种逼迫手段,让奕劻去游说载沣,暗示大清顺应时代潮流,退位让贤。面对袁世凯的咄咄逼人和南方革命党的雄起,加上各地藩属的独立宣言,性格温驯的隆裕太后几经思考,终于做出了决定。

公元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养心殿,站立着的内阁学士正在伏案疾疾落笔,端坐在大殿正前方的隆裕正在暗自流泪叹息。众官员们挺着僵直的腰杆,一双双通红的眼睛凝视着即将到来的结局。

只过了一盏茶的工夫,诏书便起草好了,由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呈上来。他从容地展开诏书,用略带河南口音的官话一字一顿地大声念着:“前因军民起事,各省回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遗员与军民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

才念了几十个字,隆裕太后就听不下去了,她轻轻地摇头叹息,只是挥了挥手,诏书便交给了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

刚才还强忍啜泣的群臣们终于忍不住了,哭声由嘤嘤嗡鸣变成了嚎啕大哭。功名半纸,荣华半生,江山依旧如画,年华不断叠加。他们谁都没想到,自己竟以这样的仓促,被卷入世事更迭,又以这样的狼狈,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袁世凯也在抹泪,只不过他那是开心的泪水,逼清帝逊位,他是天下第一大功臣,放眼宇内,没有人能够达到他这种声望和境界。

那份让隆裕和大臣不忍卒读的诏书,史称《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便成了中华民国元年。

电影《辛亥革命》里,这个退位桥段演绎得格外精彩,陈冲扮演的隆裕太后在诏书颁布之前,神色愤懑嘴角带着几丝嘲弄的苦笑,咬牙说道:“列祖列宗在上,如今列强欺压,民党猖獗,王公大臣们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子孙无能,愧对祖宗,倒是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了些体面,没有屠城,没有断头台。”最后,她望着大殿上依旧慵懒昏聩的大臣们,眼中的怒火喷薄欲出,大喊一声:“退位!”

自此,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132年的帝制宣告终结。

天下兴亡无定数,自有大手主沉浮。风云变幻波谲莫测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威武勃发、志得意满的雄主起头,划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居然是一位毫无政治野心的弱质女流。历史总是充满了无奈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