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上一节说到袁世凯靠着李鸿章的推荐,加上自身的运作,在李中堂去世之后,坐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官场上他是得意了,可是家里的事情却让他操心,他那个最疼爱的二儿子袁克文,年纪轻轻就不学好,和一个姓叶的女子同居,他找来那女子一看,顿时也被迷住了。在五姨太杨氏的唆使下,他一时兴起,就娶了这个美貌如仙的女子。

袁克文得知他爹强行娶了他的女朋友,气冲冲地拿着刀要去找父亲拼命,刚出屋子就被大哥袁克定抱住。

袁克定担心弟弟干出什么荒唐的事出来,一个劲的劝说:现在木已成舟,你就忍了吧。

心痛之下,袁克文扔掉刀子,嚎啕大哭起来。

袁世凯觉得此刻和二儿子见面,未免有些尴尬,便将家里的事情托付给杨氏去处理,他急忙去总理衙门了,那边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要网络人才为自己所用,进一步扩大北洋势力圈。在他所网络的人才里面,有两个人特别关键,他们是杨氏双杰,兄弟俩。

哥哥杨士骧,字莲府,安微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进京议和,杨士骧也随同赴京。杨士骧出身翰林,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重要奏章全由他誊写。杨士骧足智多谋,被誉为李鸿章手下继薛福成之后的“小诸葛”。他向李献计献策,参与机密,和议中出力颇多。李鸿章非常欣赏杨士骧的才华,曾赞其曰:“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杨士骧随李鸿章进京议和不久,李便保荐杨补直隶通永道,次年擢直隶按察使。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之后,对杨士骧也是十分看重,杨士骧自然也是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据说,杨士骧曾经对袁世凯说过这样的话:“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光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宗棠)。一为李合肥(鸿章)。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之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故,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他时应与曾、李二公争一日之短长,南皮(张之洞)云乎哉!”

杨士骧很准确地揣摩到了袁世凯的心思,在晚清时代,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日渐做大,有枪就有权,这点到了庚子国难之后更是如此。袁世凯要是能牢牢抓住枪杆子,他天下第一臣的地位就会永远稳固,帝国之内能够跟他竞争的就是一个张之洞,张之洞的实力比他袁总督还是差了一截。

如此一来,袁世凯对杨士骧是更加欣赏了。此后,在袁世凯的提携下,杨士骧先后升任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1907年代袁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杨士骧有个弟弟叫杨士琦,此人也是个牛人。杨士琦,字杏城,1882年中举,后来家里花钱给捐了个道员的头衔。1885年,被安排到直隶试用,干了十多年的铁路建设工作。

1899年,杨士琦和他兄长杨士骧一起投奔已经下放当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李鸿章的幕府中得到重用。1900年,李鸿章复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琦又与兄长一起跟随老李北上。这一年,杨士琦还曾上书袁世凯,请求“痛剿”义和团。杨士琦为人聪明,善于钻营,官场人情世故皆练达洞明,1901年李鸿章和洋人在北京善后议和的时候,杨士琦担任李鸿章与奕劻之间的联络人员,由于善于逢迎,得到李和奕劻的赏识。

李鸿章病故,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这位杨士琦又被袁世凯纳入幕中,任洋务总文案,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继杨氏双杰之后,还有一位是孙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州人。据说此人幼好学,长大后当过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军机处官报局局长,曾经创设育才学堂及开平武备学堂。孙宝琦一直在直隶地界儿上当官,一直是李鸿章的属吏。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孙宝琦也跟着两宫逃跑到了西安。

1901年,袁世凯向朝廷奏保孙宝琦“才器开朗,奋发有为”“堪称干济之才”(两人是亲家,互相帮衬),这一年孙宝琦调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1902年,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孙宝琦在国外竭力倡导君主立宪,朝廷任命孙氏为宪政编查馆提调。1905年回国,代理顺天府尹。1907年,孙宝琦再度出国担任出使德国大臣。1908年,在奕劻的力荐之下,朝廷任命孙宝琦为山东巡抚。民国后,善于溜须的孙宝琦又与袁世凯结成了姻亲,此后此人历任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

袁世凯这样的铁腕人物,在朝鲜的时候,就注重情报工作,所以他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想出要培养一个专门管理情报工作的人,他看来看去,看中了一个人,此人名叫赵秉钧,字智庵,河南汝州人。1878年以文童投左宗棠所部“楚军”,后升为巡检。1889年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东明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官差。1901年初,经“李鸿章委派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兼统带巡捕三营”。因在京畿各州县捕杀义和团首领多人,以“长于缉捕”闻名官场。赵秉钧心凶骨媚,深沉阴鸷。袁世凯认为他“才长心细”,派他创办巡警。从此官运亨通,渐渐成为袁世凯帐下的特务首领。

此外还有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以及齐耀琳等,或主动趋赴投靠,或被延揽招纳,都转入袁世凯集团。同时,周馥、胡燏棻等淮系大官僚也都和袁世凯互通朝政,引为声援。

袁世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形成了一个超大的北洋集团势力。

他为了进一步扩张军队势力,在保定整合了所有军事教育资源,成立了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教授高等兵学,分速成、深造两科。这个保定军官学堂可谓人才辈出,就连著名的蒋委员长都是这儿毕业的。

作为中国现代化军队之父的袁世凯,自然也知道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他在编练新军,建立军校的同时,还向国外订购大批军火,派人去德国、日本专门学习武器制造,统一了北洋军武器装备的规制,武器装备的标准化为训练使用和修理补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还紧跟世界潮流,在军队中配置了最先进的无线电联络设备,信息畅通对打赢战争至关重要。他还请朝廷给自己的北洋新军改名,不叫什么北洋常备军各镇,一律改叫陆军各镇,他说的是要和各省保持一致,于是,直隶的北洋新军就改称为陆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镇。

眼看自己的羽翼已丰,袁世凯觉得有必要向朝廷展示一下新军的威风,不管怎么样,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1905年2月,袁世凯就跟庆亲王奕劻商量,让这位老王爷奏请朝廷派大员来视察一下自己练成的新军,向朝廷展示一下自己的政绩,也好向太后老佛爷有个交代。

最能检验军队战斗力的手段,除了实打实的战争之外,就是军事演习了。1905年10月,朝廷命袁世凯从直隶陆军六镇中抽调两万多人,在直隶河间一带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秋操(就是野战演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的、正式的野战演习。袁世凯的这两万多人马被分为两支部队,由王英楷和段祺瑞分别担任指挥官,这就跟解放军演习的红蓝两军一样。王英楷的部队从山东北上进攻,段祺瑞的部队则从保定南下防御,演习导演组安排的决战地点就在河间府,两军最后就在河间府举行大阅兵。朝廷任命的阅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各国驻华武官、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都被邀请观操,这是朝廷在向洋人和地方督抚炫耀练兵的成绩。当时,世界级大报英国的《泰晤士报》有个驻北京的记者叫莫里逊,为这次大演习写了好几篇通讯,高度评价了北洋新军的军事素质。从此,这个莫里逊和袁世凯也就成了哥们儿,关系越来越铁。

河间大演习之后,北洋军的声名远播中外!

北洋六镇,或者叫陆军六镇的编练,使袁世凯手中可以支配的兵力骤增至六万人,成立地方督抚中实力最强大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督。

北洋派的军人自成一套系统,其他势力简直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就连朝廷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留学生都难以在北洋立足。

袁世凯这么搞一人独大的局面,这就引起很多朝臣的猜忌和提防。有不少人都开始向朝廷上书,提醒老佛爷对袁世凯进行制约。可惜的是,大清宰相奕劻是个只知道贪财的老家伙,袁世凯对他进贡得很到位,几乎是月月都有银子送到庆王府,从未断过。赶上庆王爷奕劻和福晋的生日、王子结婚、格格出嫁、孙子满月、周岁的时候,所有的庆典开支,都是袁世凯预先花了,王府一分钱都不用花,这比地方上府州县官伺候督抚还要殷勤。

袁世凯后来还和庆王爷奕劻的儿子载振烧了黄纸,拜了把子,结成了异姓兄弟。

有一个比亲生儿子还孝顺的人伺候着,奕劻非常开心,他也把袁世凯当成自家人,连朝廷的政略,都和袁世凯商议之后再颁布。

奕劻虽为亲王,又是慈禧所倚重的人,可是他对于袁世凯这种手握重兵的大清顶梁柱,还是极力拉拢。

奕劻喜欢听戏,王府内有自己的戏曲班子,另外还经常从外面叫戏班子进去唱戏。他知道袁世凯是河南人,为此特地请了一个豫剧班子到王府内唱戏,还让人去请袁世凯来听戏。

豫剧班子唱的就是注明的豫剧曲目《花木兰》,扮演花木兰的,是一个叫张香玉的女戏子,张香玉的功底很好,举手投足,简直把花木兰唱活了。

袁世凯在京城听到家乡的曲目,一时间竟也看呆了,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母亲的事情,神情竟有几分伤感起来,而他又想起二哥的刁难,家族兄弟对他的不理解,脸上呈现些许怒容。

奕劻一见如此,以为这戏班的曲目触怒了袁世凯,于是朝身边的管家使了一个眼色。管家明白主人的意思,带着一帮人直奔后台。

在后台,张香玉刚下台,正要卸妆,就见王府管家带着几个凶神恶煞一般的侍卫,冲进来就将她摁住。(预知张兰香的命运如何,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