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袁世凯夺走了儿子的女朋友,袁克文从此恨上他,走上了离经叛道的人生

上一节说到袁世凯大清的社稷、黎民百姓的长治久安,不愿和慈禧瞎胡闹,紧急关头加入了东南诸省封疆大吏们的“东南互保”阵营,没有卷入慈禧和西方诸国的纷争,使山东保持安定。

我们前面说过,袁世凯当上山东巡抚之后,把老母亲刘氏和几个老婆都接了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和和睦睦的。袁世凯也加紧让几个老婆生孩子,并把已经出生的儿女,和朝廷中的重臣结为儿女亲家。

袁世凯兄弟一共有六人(姐妹除外),除了他之外,还有袁世昌、袁世敦、袁世凯、袁世辅和袁世彤。古代的男人都会有正妻和小妾,这六个兄弟中只有袁世敦是为正妻所生,其他的五个全是侧室刘氏生的。古人非常看重嫡庶尊卑,虽然这六个兄弟都姓袁,但在袁世凯父亲袁保中的眼里,袁世敦才是他心中继承家业的首要人选。

刘氏也是一个苦命人,含辛茹苦的养育了这么些孩子,没过几天好日子,如今袁世凯发达了,接她到身边享福,可是在来济南的路上得了风寒,进城之时看到一群奇装异服的人烧香念咒大哭大笑(义和团街头表演),又受了惊,身体就不行了。袁世凯急忙找最好的医生救治(包括西洋医生),中西医结合确实能够治病,老太太的身体好了一些。袁世凯每日到榻前探望母亲,并亲自端碗送茶。

就在袁世凯尽心尽力伺候母亲的时候,朝廷那边的局势有了变化。

慈禧老佛爷的失心疯也是间歇性的,当然也就有清醒的时候。就在宣战后不久,八国联军冲进了北京城,她老人家带着光绪一路西逃,一直溜到西安,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慈禧玩额这一招之后,一看南方的大臣不支持她,也明白自己确实头脑发热,欠缺思考,弄得如此狼狈,看来,洋人是得罪不得的。

为了缓和与大臣的关系,也为了让自己能够继续掌权,慈禧就想着议和了。要议和就得找合适的人选,她只能又麻烦李鸿章,这位已是78岁的老臣了。于是,李鸿章又被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8月7日,李鸿章被太后授予全权,代表大清与列强议和。

洋人提出条件,惩办某些大臣,清剿义和团。

慈禧没办法,只能同意洋人的建议。于是,朝廷大臣该撤的撤,义和团该剿的剿。

李鸿章在与洋人谈判的时候,觉得地处京畿要地的山东能够独善其身,一定有不凡的举措,于是召见了袁世凯。

袁世凯一看老主人得势了,连忙叽里呱啦,把自己如何追随老主人的脚步,如何施政山东,如何应对洋人的事情,都给说了。

李鸿章一听,心中欢喜:我果真没有看错袁世凯,是个有本事的人。

这年冬季,袁世凯的老母亲终究没能熬过去,袁世凯非常难过,再一看朝廷中乱成一锅粥,以李鸿章为首的势力,和维新派以及洋人联手,想要逼慈禧让权给光绪帝,新主人荣禄和老主人李鸿章之间,斗得很厉害。他不想去搅这趟浑水,借口母丧上折子回老家丁忧守制,可是朝廷没有批准。

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得把母亲的棺材放在了济南,召集袁家六个兄弟一起,讨论决定第二年秋天安葬刘氏。第二年,朝廷给了袁世凯假期允许他回籍葬母,而且慈禧太后特意下旨给了他四十多天假期,并且封刘氏为一品封典,河南巡抚为葬礼还特意去项城参加祭礼。袁世凯还带着众多官员,一起参加母亲的葬礼,这场葬礼规模宏大,很多有名望的人都来帮忙。

本想着能够风风光光的安葬母亲,真是天不遂人愿,二哥袁世敦是让他出丑,不同意刘氏和袁保中合葬。两兄弟为此还吵了一架,差一点拳脚相向。其实袁世敦拒绝袁世凯的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毕竟只有正氏才能和死去的父亲葬在一起。为了能让母亲顺利下葬,袁世凯还请了很多人出面调解。可是袁世敦就是不同意对袁世凯说:官大没用袁家的事我说了算!

袁世敦为什么这么做?

其实他对袁世凯怀有私怨,都说升米养恩人,斗米仇人。兄弟之间,你混得好,给他一点帮助,那是看在兄弟的情分上,可是有人却不认为,他认为你应该要帮他,而且要不惜余力地帮,帮一次还不够,要每次都帮。

其实袁世凯对他的二哥还是不错的,担任山东巡抚期间,他找人上下打点,给二哥还弄了个官。

按理说,袁世敦好好当官就是,可是他不听袁世凯的劝告,跟着义和团去瞎胡闹。朝廷为了应付洋人,不得已查办一批官员,袁世敦也在查办之内。袁世敦急忙袁世凯帮忙,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怎么帮啊?帮得不好,连自己都给栽进去。

袁世敦回了老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觉得身为自己的好兄弟没帮助自己。实际上袁世凯已经是尽最大力度帮他了,否则他是要被充军发配的。此后两个人的关系就不好了,再后来两个人矛盾愈演愈烈。

在众多族人面前,袁世凯不想留下仗势欺人的骂名,只得隐忍着,另外找了一个地方安葬了母亲。

经过此事,袁世凯和兄弟彻底反目成仇,死后也没回项城。

母亲的事情办完了,袁世凯将目光投向了北京。他的老主人李鸿章正替慈禧背黑锅,带着病体与洋人周旋呢!

慈禧派李鸿章与列强议和期间,宣布了著名的新政改革上谕。此谕一方面承认“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并以清王朝入关前后的变化,来为变法辩护。“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但同时,又认为“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承认“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慈禧终于承认要向外国学习:“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甚至认为“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因此:“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此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新政”的开始。究其实质,与康有为不到三年前发动的维新并无不同。或者说,慈禧镇压了维新,又不得不充当“维新遗嘱”的执行人。

但是,慈禧并不愿意承认此点。所以此谕特别强调当时“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甚于红拳”。现在还逃亡海外,仍“诱人谋逆。更藉保皇保种之妖言,为离间宫廷之计。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朕吁恳皇太后训政,乃拯朕于濒危,而锄奸于一旦,实则剪除乱逆,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慈禧虽行“新政”,但要强分与当年维新不同、仍坚持三年前的戊戌政变、镇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对的,不容藉此翻案。

对于朝廷的新政,袁世凯是双手赞成,并努力去实施。但是他知道,老主人李鸿章要倒霉了。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最终在《辛丑条约》上签字。但这份合约的签字和以往的条约有所不同,李鸿章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因为他知道这条约一旦签订必定会引来万世的骂名,他只在条约上签了一个“肃”字,因为他当时被清朝封为”肃毅侯”。

慈禧得知后十分的羞愧,因为她清楚李鸿章实在为大清背黑锅,李鸿章用清朝给他封号签字,是想让满清皇亲贵族,乃至天下人知道,他李鸿章是为了大清朝才签字的,真正的罪责不因由他一人承担。

1901年11月,这位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国柱——李鸿章,积劳成疾后去世了。在去世之前,李鸿章向慈禧老佛爷建议,让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慈禧也觉得袁世凯是个人才,便下旨让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袁世凯手里有了重大的兵权,眼睛盯上了直隶总督的位子(李鸿章一死,荣禄兼干着直隶总督),他让朱尔典联合其他诸国大使,上书给大清,要求找一个能够真正会办事的人来。

在这种情况下,荣禄也知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可以说是“非袁莫属”了。

1902年,袁世凯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袁世凯继承的不但是李鸿章显赫的地位和炙手可热的权力,他还必须继承李鸿章留下的庞大的淮系集团。淮系集团是李鸿章在剿发捻的时候带出来的,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袁世凯来说是必须要处理好的事情。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继承好李鸿章的人力资源,对自己的千秋伟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所以,他对李鸿章的淮系旧人都是礼贤下士,每日都挤出一段时间在办公室约谈李鸿章的旧部,谈话完全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让这些李鸿章的老臣子们心里很舒服,觉得这新来的总督真不错,完全没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

袁世凯在外面运筹帷幄,官场得意,却没有时间管理家里,家里的事情,都是交给杨氏去管理的,可是杨氏管理家庭事务还行,在管教孩子的方面,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力。金氏所生的袁克文,在过继给沈氏之后,受到了沈氏的影响,虽说熟读四书五经,可是更喜欢戏曲,整日和一帮戏子混在一起,小小年纪还经常出入八大胡同,结识了一个姓叶的女子,两人在府外买了座院子,同居起来。

杨氏管不了袁克文,便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袁世凯一听火了,训斥了儿子一番,可是袁克文也是驴脾气,打死都要和那姓叶的女子相好,还说什么沈妈妈就是妓院中出来的,爹还不是那么喜欢她吗?

袁世凯明白自己忙于官场上的事情,疏于对儿子的管教,如今已经晚了。他想来想去,让人去把那个姓叶的女子找来,他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够让他儿子如此着迷,如此不顾一切。

姓叶的女子来了之后,袁世凯一看,惊呆了,天底下居然会有这样的漂亮的人儿,那脸蛋,那身材,简直就是仙女下凡啊!

杨氏一见袁世凯那模样,心知天下的男人,都这德行,于是便出了一个主意:老爷,妾身都觉得这女子长得像天仙一样,老爷整日忙于政事,家里的几个姐妹都顾自带着孩子,老爷身边缺少一个人关心哪。妾身一看这女子很不错,要不我帮老爷说和一下?

袁世凯吞了吞口水,问:这样行吗?

他那意思是,这女子是儿子的女朋友,他这么做,儿子一定会恨他的。

杨氏想杀鸡给猴看,只要整治了袁克文,其他几房妻妾身下的子女,都不敢不听她的话,于是说:自古英雄配美女,哪有什么行不行的呢?妾身知道曹操乃一代英雄,还不是纳了甄氏吗?那甄氏原来是他儿子曹丕的呢!克文和她相好,那是年轻人一时的兴趣,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厌倦的,可别害了人家。再说了,老爷一旦得到了她,给了她一个安稳的家,克文是明事理的人,应该不会有想法的。

袁世凯一直都自诩自己就是曹操和赵匡胤那样的人,他被杨氏给说活动了,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走了出去。

等袁世凯一走,杨氏就对姓叶的女子来了一场软硬相逼,小女子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当即哭着答应了。

在杨氏的主持下,袁世凯当天晚上就当新郎,娶了第六房姨太太。(这叶氏跟了袁世凯之后,生了二子三女,解放后死于宁夏。)

再说袁克文以为他爹只是带他女朋友过去看看,等他明白过来之后,红颜知己已经变成了他的六妈妈。

沈氏觉得袁世凯这事办得欠妥,却也没有多说话。但袁克文从此恨上他爹,从这之后,彻底走上了离经叛道的人生。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袁克文是民初大官子弟中的一股清流,不同于那些纨绔子弟,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致力古钱币研究,能演唱昆曲,他收购文物挥金如土,但兴尽后就转让。

袁克文是个奇葩,大姨太的骄纵,袁世凯的偏爱,造就了他的挥霍、任性、骄奢的花花公子性格,才十几岁的孩子,吃、喝、嫖、赌、抽(鸦片)样样都干。他还花钱加入“青帮”,当上了“大字辈”的“老头子”。除元配妻子刘梅真外,他还娶了5个姨太太,她们是:情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亚仙。后来成年,更加乱来,没有名分或“一度春风”的情妇那就更多了,据知情人讲有七八十个。

据有关专家考证,袁克文之所以变成那样,与袁世凯横刀夺去他的红颜知己,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内心受到最大的伤害之后,往往会用另一种方式来报复。

尽管袁克文这么挥霍自己的人生,但是袁世凯照样对他偏爱,以至于后来袁世凯“登基”之后,还想着立他为“太子”。但袁克文不屑一顾,公开发表对他爹不利的言论,最终导致父子决裂,被迫出走上海,饶是如此,袁世凯还是惦记着他,去世之前,叮嘱徐世昌帮忙关照家人,特别是袁克文。那已经是后话了。

袁世凯第二天起床,正要要领着新人叶氏去拜见各房老婆,却听到前院传来哭喊声。(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