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以诚布公,曾国藩赢得穆彰阿的钟爱,得两次御笔钦点

曾国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真正拜在穆彰阿的门下,靠上这棵大树。

拜会完各位考试官,最后当然要拜主考官,这是规矩。曾国藩和诸位进士一起,选了个日子,一同去礼部衙门拜见主考官穆彰阿。

这一次,他虽然仍穿着破旧的衣衫,却没有带书去。进去后,和诸位进士一起,向穆彰阿行门生之礼。

凡事适可而止,已经烧了三把火,要是再过于狂妄,势必引起同僚们的极度反感,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树大招风,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尽管曾国藩没有做任何引人注目的事,可穆彰阿早就注意到了他,还特地叫人让他上前来问话:“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曾国藩一副很实诚的样子:“回大人,学生原来叫曾子城,为了避大人的讳,现已改名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氏,祖上世代为农,父亲乃壬辰年的秀才……”

他不待穆彰阿再问,已经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家庭情况,说了个清清楚楚:祖父尚在,他有妻儿,是四世同堂之家。

穆彰阿捻须听着曾国藩的回答,不住地点头:此人外貌实诚,说话也实诚,是个实在人,值得信任啊!

行过师生之礼,从今往后,曾国藩和那些新科进士们一样,都是穆彰阿的门生了。从穆彰阿对他的态度上,他已经感觉到了与众不同,这就已经够了。

令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穆彰阿不仅仅对他刮目相看,而是异常钟爱了,钟爱到什么程度?

其实曾国藩在朝考中的成绩已经出来了,列一等第三名,皇榜都已经张贴了,穆彰阿觉得还不够,拿着曾国藩的文章进宫去见道光皇帝,在道光皇帝跟前,将曾国藩的诗文大大称赞了一番,什么此文章通明事理,文辞优秀之类的美誉之话,说了一大堆。

接着,穆彰阿又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解释了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一应俱全,堪称有福之家。道光皇帝粗略浏览了一遍普国藩作的诗文,觉得清明通达,虽不是一等一的佳作,但也属不错了,何况穆彰阿这么极力推崇,大臣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用朱笔将名字划为第二名。

这下可了不得,那可是御笔钦点啊,古往今来,得御笔钦点的进士,屈指可数。如此大的荣誉从天而降,砸得他的头都有些晕了。

晕归晕,但他保持了镇定。面对那些前来向他道喜的人,他表现出一副“静”和“谨”字的人生格言出来,谦虚而谨慎,再次赢得了别人的称赞。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行为处事,都是经过了深谋远虑的,在不露痕迹之间,替自己打了广告。

曾国藩感激劳崇光,更感激穆彰阿。他用同乡们赠给他的银子,买了一些礼物,当晚要去穆彰阿府上拜谒,以显感激之情。

他为什么选择晚上去?

这是有讲究的。

因为穆彰阿是国家重臣,白天要陪王侍驾,处理国家政务,晚上才回到家里,而且晚上去的话,没有人看到,不用担心被人揭发“结党”之嫌。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晚上最适合做交际的工作。诸如工作之余的同事之间聚会,宴请客户什么的。白天不好谈的工作,可以晚上谈,没有了职业和身份上的束缚,谈话也就轻松得多。

对于曾国藩的到访,穆彰阿丝毫不显得意外,一切都在情理当中,就好像有亲戚上门那样,非常自然。

穆彰阿在书房里客气地接见这位新门生,他见曾国藩步履稳重,举止端庄,心里更加喜爱。曾国藩再次行过师生之礼,然后站立在一旁,待穆彰阿两次让他坐下后,方才诚惶诚恐地坐定。

既然是自己人,有些话就可以必要客套了,寒暄了几句之后,穆彰阿说:“足下以三甲进翰苑,实不容易。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靠天赋,靠的是勤实。翰苑为国家人才集中之地。雍正爷说过:国家建官分职,于翰林之选,尤为慎重,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所以培馆阁人才,储公辅之器。足下一生事业都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

穆彰阿是一只在朝廷这口大染缸里混得如鱼得水的老狐狸,精于玩弄心计。要想牢牢控制一个人,就是必须让那人心生敬畏。所以,他首先要曾国藩珍惜以三甲进翰林的机会。接着,他又直言相告,说曾国藩天赋并不高,只有中等素质,优点是勤奋诚实,并鼓励他自古成大事者靠勤奋而非天赋。

最后,他勉励曾国藩:“翰林院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要地,藏龙卧虎,起点高,你一生事业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

一打一压一鼓励,足见手段之高超。

穆彰阿这几句话,对曾国藩来说,好比醍醐灌顶,既实在,又寄与厚望。遇到这样一位恩师,真是最大的福气。大恩大德,将何以报答?曾国藩含着热泪,用着近于颤抖的声音说:“中堂大人,门生永远铭记您山高海深般的恩情,铭记您今晚的谆谆教诲,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报答您对门生的知遇之恩。”

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感激很是满意,凭他的观察,知道这个湖南乡下人的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

临别之时,穆彰阿又有意无意地说了当今皇上的一些喜好,意在指点曾国藩。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二,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礼部堂官的引见下,曾国藩第一次在大内禁宫的勤政殿见到了道光帝。

起初道光帝对曾国藩的印象一般,后因曾国藩在回道光帝问题时,都能对答如流,且思路明晰,加之曾国藩朴素的衣着,让道光帝对眼前这年轻人刮目相看。

道光帝问曾国藩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参加科举?曾国藩当即回答:“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道光帝问曾国藩第二个问题是: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曾国藩马上回答:“做官第一要义讲的是一个‘廉’字。”因为当时的官员大都贪污成性,所以道光帝特另需要像曾国藩这样朴素节俭之人为官。

由于曾国藩岀色的回答深得道光帝喜爱,所以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次被皇帝钦点,清朝自开国以来,很少有人有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只有曾国藩做到了,这里面的功劳,除了他自己的智谋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恩师穆彰阿。

进翰林,就意味着到了科举仕途的顶峰。朝中大部分官员、各地方封疆大吏等,多数都来自翰林院。只要进了翰林,就说明成功近在咫尺,更何况当时的曾国藩只有二十八岁,可谓年轻有为。一般进入翰林的学士,少说也得四五十岁。有的人从青丝考到白发,才得了个举人而已。相比之下,曾国藩真可谓是平步青云。

曾国藩如愿以偿进了翰林院,可是进了翰林院,意味着就能当大官了吗?非也!殊不知,进翰林院没多久的曾国藩,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对人性的考验。(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