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审时度势,曾国藩蛰伏翰林院,得渔翁之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人在东南沿海挑鲜,小规模冲突接连不断。清朝的闭关锁国,看不到西方列强的发展,一直都认为西方列强像南方蛮夷之地那样,是西洋小国。

自鸦片进入大清以来,朝廷大臣们吸食成瘾,有时候在朝廷上丑态百出,有失国体不说,每年那么多银子,就这么白白的被西方小国赚了去,崇尚节俭的道光皇帝,怎么能不心疼?

大清朝每年的赋税,还没有英国的鸦片商人赚得多,道光皇帝能答应吗?

为了大清的国体,为了大清的银子,所以要禁烟,一旦禁烟,势必会爆发战争。清廷在对待英国人的问题上,分“主战”和“主和”两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首的一些内外大臣,是主战派。穆彰阿是主和派,但没几个追随者。

道光皇帝虽然宠信穆彰阿,但是在禁烟的问题上,有些趋向于“主战”,泱泱大清国,兵多将勇,还怕西洋小国吗?

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道光皇帝认为,西洋小国远途用兵,大清以逸待劳,就算要打,大清国也赢定了。可是他不知道,人家大英国经过了工业革命,早已经不是弱小国家,而是船坚炮利的海上霸主。如今也不是冷兵器时代,火枪和大炮代替了大刀和长矛,一旦打起战来,双方军队的综合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道光皇帝躲在深宫内不知道这种厉害关系,知道这种厉害关系的大臣们也不多,包括湖广总督林则徐他们那些主战派官员,其实他们之所以主战,是冲着大清的银子去的。他们的想法和道光皇帝一样:咱们的银子,可不能白白让英国人赚了去。再说了,如果还不禁烟,一旦军队普遍吸食,打战的时候如果犯了瘾,躺在地上抽搐不停,不等于去送死吗?国家没有了军队的保护,不就玩完了吗?

这时候的曾国藩,已在翰林院任职,由于他的名气大,加上自身谦虚谨慎,所以在翰林院里的人缘还是不错的。

翰林院是皇帝的智囊,穆彰阿在朝堂上有些被动,他急忙把曾国藩叫来,想通过曾国藩的口气,打听翰林院那帮智囊们的想法。也借此机会,想测试曾国藩的政见是否与自己合拍。

两人还是在书房中见面,还是晚上,穆彰阿首先语气关心地问了一些曾国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接着谦和地说:“这几年,英国人在东南沿海屡屡滋扰,每年因鸦片流失的银两,已经超过了大清国的赋税,皇上为此深感痛心。去年,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在广州耀武扬威,老夫承蒙皇上信任,权中枢之位,内事好办,惟独对此事,深感难以处置。今夜无人,想听听足下高见!”

曾国藩也主张“和抚”英囯,他面对恩师垂询,首先痛斥鸦片对大清的危害,还有英囯人赚钱不择手段的罪恶,接着表达了对穆彰阿的理解和支持,说老师老成谋囯、苦心孤诣,主战者不明事理、不负责任。这番话说到穆彰阿的心坎上,他深感欣慰,以赞赏的眼光示意曾国落说下去。曾国落感叹地说:“自南宋以来,书生好诋毁议和,以主战博爱国美名,而驾驭夷狄之道,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接着,曾国藩说了3条“和抚”英国的理由:首先,英国并非西洋小国,如今国力强盛,不易打败,不如“和抚”为上;其次,对英国人也要用忠信态度;最后,可用合法的外交、法律手段解决鸦片问题,这样才可釜底抽薪,而如果与英国人开战,结果将事与愿违。

从这三点上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然只是一个区区七品翰林,但是他的眼光很厉害,能够看到很多大臣们都看不到的问题。别看大清的地盘大,可是朝政昏庸上下离心,军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勇士了,靠着那点弓箭长矛,在人家英国人的面前,连几炮都挨不了。一旦开战,输的绝对是大清,到了那时,丢脸可就丢大了。不但解决不可鸦片的问题,还要被人欺负。所以,最好还是“和抚”,跟英国人摆事实讲道理,先不要闹事,双方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怎么处理鸦片的问题。

一句话:没有打战的实力,蛮干是不行的。

穆彰阿听了这番感同身受的言论,觉得曾国藩是自己门生中最具远见卓识的人才,前途不可限量,由衷表示赞。

在对待英国人的问题上,曾国藩虽然对他的恩师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在翰林院内,特可不能发表那样的言论。

时朝廷官员主战主和两派闹得很厉害,各说各的道理,从势力上看,主战派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穆彰阿门生的曾国藩,却显现出他那个“静”字的人生格言来。任凭你们两派吵得再厉害,我都稳若泰山,不站队,更不替老师摇旗呐喊。

他心里明白,无论主战主和,两派都有弊端。打战,大清不是英国的对手,最后肯定战败,朝廷一旦追究责任,主战派的前程可就完了。而主和,虽然一时太平,可英国人心狠手辣,若是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只怕也下不来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就是明哲保身,泰然处之。任他朝堂上吵得闹翻天,我一个小小的翰林,躲在这翰林院中,小心工作就行。

偶尔有同事问他对主战主和的看法,他则回答:“国事自有皇上和大人们们操心,我只不过小小的翰林,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皇上的最大支持,操那份闲心干嘛?”

确实,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他来操心。

当年十一月,下定决心禁烟的道光皇帝,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前往广东禁烟。道光皇帝此举,等于给主和派抽了一记耳光,穆彰阿被皇上晾了起来,心里非常不好受。曾国藩当然清楚穆彰阿的处境,皇上亲近了主战派,自然疏远了主和派。这官场上的人情,是最实际的,当你得势的时候,身边迎逢的人,比苍蝇都多,一旦失势,则门可罗雀,人家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招惹出什么事来。

曾国藩不是那种墙头草似的人,所以他在穆彰阿郁闷的时候上门拜访。

他也没有过多的礼节屁话,直接上来就是对恩师的开导: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要是能够成功,那也是好事一件,恩师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皇上为的是大清的国体和银子,不是针对恩师您的。林大人把事情办好了,皇上有封赏,那是自然的,恩师也没有必要放在心上,毕竟恩师有那么多的门生,乃朝廷之股肱,林大人哪里能够跟您比呢?恩师您想过没有,万一林大人把事情办砸了,会有什么后果?

穆彰阿一愣,想不到曾国藩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是啊,他只是认为皇上趋向于主战,对他有些冷淡起来,那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皇上并没有斥责他,降他的职,说明皇上还是宠信他的。主战派一时得势,仅此而已,万一林则徐办事不力,不正好给了主和派翻盘的机会了吗?我急什么呢?只要皇上对我好,我等就是。

师生两人谈了大半夜,从这之后,在穆彰阿的心中,曾国藩不再是他的门生,而是他的心腹知己啊!

从这以后,穆彰阿虽然还主张“和抚”,却以不再像原来那么唱高调了,反正皇上喜欢什么,他就迎合什么,你们主战派要折腾,就让你们折腾去,我在这里等着看好戏。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官居七品。在这场主和与主战的派系斗争中,他置身事外却能清楚地辨清厉害关系,成了最大的赢家。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鸦片战争爆发。身为七品翰林的曾国藩,在战争爆发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了战争的结局。(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