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绝地求生2

孙立人赶到上海的时候,就遇到了很令人可气的一幕。当时,孙立人是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

孙立人在《统驭学》中写道:

“记得当晚大雨,不到翌日的12时,我团已经零敲补完,三个师都补得有我团的士兵,我的身边仅剩下二十余人了。刚到下午2时,忽然接到一道命令,说丁家桥指挥所正面被敌攻破,情势非常危急,让我立即补上,收复失地。我报告说,部队业已分散补完了。上面说:‘这是命令,违者军法从事!’我只得遵从命令,率领着20余传令兵,上去接战。丁家桥下面的河面足有二三十米宽,而河水却很深,无法徒步涉河,非从桥上过不可,我只见桥那边的友军潮涌般败退下来,势如山倒,不可遏止,于是我站立桥头,大声喊道:‘为什么后退?’他们说:‘他妈的,官长都逃了,我们不要命吗?’我说:‘我就是团长,你们不要退,听我指挥,快回去收复阵地。’他们都说:‘好,团长不怕死,我们也不怕死。’于是一拥向前,反让敌人惊慌失措,以为我军败而复进,一定是增援了大军,即刻退回原阵地去了。我恢复了阵地后,去见师长报告情形,当时连阴大雨,我从头到脚,遍体淋湿,而且天气很冷,难受之极,但是一看师长旁边还安稳地坐着两位团长,他们不上前线指挥,却躲在这里清闲。后来师长向上面报告:‘税警团无作战经验,闻炮声即散,因此影响全局。’”

从这段真实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到,当年的国民党军队一些指挥官是多么昏庸无能和贪生怕死。

孙立人在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还写了这样一段话:“共产党军队作战,为什么能够士气旺盛,就是因为他们的官长,能够以身作则。”

税警总团在作战中,因为两个支队长指挥无方,先后都被免职。第一支队支队长是何绍周,他是何应钦的侄儿,是一个依靠关系而爬上高位的。但是,尽管何绍周不会打仗,但是有一个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打仗,就放手把军队交给有能力的下属。何绍周在1944年的滇西会战中,任第八军军长,而副军长是李弥。我曾采访过当年的第八军少校参谋刘华,他说,在攻打松山的战役中,何绍周把第八军完全交给了李弥指挥,而自己只做后勤工作。

第二支队的支队长叫王公亮,王公亮在1944年也官居78军副军长。解放军进人四川后,王公亮在成都宣布起义,后告老还乡。

淞沪战场上,王公亮被免职后,孙立人接任第二支队支队长,兼第四团团长。

第二支队下辖第四、五、六团,在税警总团刚刚来到淞沪战场的最初几天里,第六团伤亡巨大,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孙立人就将该团拆散,分别编入第四团和第五团里。

10月18日,为了减少牺牲,税警总团第二支队奉命退到了苏州河南岸。

中日两方的军队隔河攻击。这种隔河战一直打了两周。而在这两周的每天黄昏,孙立人都会带着参谋和两名警卫,来到苏州河边,观察对岸的情况。

淞沪战场,这是孙立人指挥的第一次作战。

第四节孙立人身中1块弹片

10月27日凌晨,天降大雾。

日军四五十名敢死队员,在雾霭的掩护下,乘着橡皮艇,偷渡过了苏州河,登上了税警总团二支队防守的河对岸。二支队有多少人?不知道,不过按照当时税警总团被分食的情况来说,这个二支队应该没有多少人。

河边有堤坝,堤坝高约三米,日军要翻越堤坝,势必会暴露在二支队的火力下:所以,日军敢死队不敢爬上堤坝。堤坝下有储煤洞,这是为了运输煤炭的方便而挖掘的土洞。日军敢死队就藏身在藏煤洞里,等待天亮。天亮后,能见度提高,日军的飞机就会蝗虫一样飞临税警总团二支队的上空,藏在堤坝下的敢死队一跃而出,抢占制高点,压制中国军队的火力,后续的日军就会源源不断地渡过苏州河,占据中国军队的阵地。

孙立人得知日军敢死队已经来到阵地前,就悄悄命令第四团两个班的战士,抬着四块厚钢板,携带大量手榴弹,来到了河边。这一切,河对岸的日军不知道,藏在堤坝下的日军敢死队也不知道。

两个班的战士来到了河边后,将厚钢板竖起来,然后藏身在钢板下,把手榴弹噼里啪啦地投掷向日军的橡皮艇。橡皮艇被炸穿后,日军就无法逃走。现在,藏身在河这边的日军敢死队成为了瓮中之鳖。

对岸的日军听到这边响起了爆豆一样的手榴弹爆炸声,看到橡皮艇被炸成碎片,随波逐流,立即架起机关枪和小钢炮,对着这两班战士扫射轰炸,可是,子弹弹片打在厚钢板上,当当作响,而躲藏在厚钢板后的中国军人,毫发无损。

藏煤洞里的日军敢死队一看行踪败露,就发疯一般爬上堤坝,向前猛扑,可是,晨曦初露,天色渐亮,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普照大地,日军敢死队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的视线里。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一起奏响,日军敢死队吓得要死,赶紧像乌龟一样缩了回去。

日军的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了,航空母舰停泊在距离上海不远的洋面上。为了占领上海,日军也动了血本,大小舰艇多达上百艘,仅仅航空母舰,就有三艘。

中国的舰船在哪里?

中国有限而落后的舰船,根本就无法与日本抗衡。这些超期服役的舰船,此刻把守着长江口,防范日军舰船顺着长江进人中国腹地。如果长江口有失,日军就可以溯江而上,直捣南京、九江、武汉、宜昌、重庆等所有长江沿岸的城市,甚至可以沿着长江的支流湘江进人湖南,沿着长江的另一条支流汉江进入陕西。

日军敢死队进人了藏煤洞里,中国军队打不着;两个班的战士藏身厚钢板下,日本军队也打不着了。

可是,日军的飞机起飞了。

形势对中国军队极为不利。

两个班的战士采用第二种方案,他们把浸满煤油的棉花包点燃,然后推到了堤坝下,烈焰熊熊,光芒万丈,和初生的太阳交映生辉,藏煤洞里的日军敢死队无处躲避,被全部烧死了。

赶在日军飞机轰炸前,两个班的战士胜利返回阵地,毫发无损。

第二支队支队长兼第四团团长孙立人的指挥所距离最前线只有2300米,第二支队下辖第四团和第五团,第五团团长邱之纪的指挥部距离前线只有1300米。

指挥官距离前线越近,士兵们越有斗志和信心。

就近指挥,成为了孙立人以后战争艺术的一部分。

后来,在缅甸战场上,孙立人不但和战士们一起承受枪林弹雨,他的指挥所里能够听到最前线的喊杀声和刀枪的碰撞声,而且有时候他还亲自带队冲在最前面,亲自带队解救被围困的士兵。

战国时期,中国有一支冠绝七国的军队,叫做魏武卒。

魏武卒的长官叫吴起,他是和孙膑齐名的战国军事家。吴起是魏国的名将,魏国因为有了吴起,而能够位列战国七雄之中。

而魏武卒,则是魏国最精锐的武装,它大小经历64战,获得64胜。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没有吃过败仗,它是为了胜利而诞生的。魏武卒与秦军交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击败了十倍之敌,夺取秦国土地五百里,将秦军赶到了华山以西。

魏武卒为什么能够战无不胜?

司马迁给出了答案:因为首领吴起能够和最下等的士兵同甘共苦,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睡一样的床铺,行军不乘车,而和士兵背一样的行李。

遇到这样的将军,士兵们能不卖命吗?

11月日拂晓,日军趁着大雾,集中优势兵力和重型武器,突破了孙立人阵地的左翼,而左翼是由税警总团第一支队防守。

第一支队的防线被突破后,并没有后撤,而是与日军展开了绞杀,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双方的士兵你来我往,日军的重武器和飞机失去了效果。

第二支队的正面,日军用橡皮艇搭起浮桥,向孙立人防守的南岸强渡。双方很快就陷人了短兵相接的混战中。

早晨6时许,一轮被鲜血染红了的太阳,从东面慢慢升起,战场上的喊杀声还在继续。蒋介石亲自给税警总团总团长黄杰打来电话,严令黄杰速速将侵人苏州河南岸的日军全部肃清。

黄杰一放下电话,就带着中校参谋李则尧来到了第二支队的司令部,亲自督战,第二支队的司令部距离苏州河边仅有2300米;孙立人看到黄杰来到,自己则赶到了最前方的第五团团部,第五团团部距离苏州河边仅有1300米。而日军此时正在源源不断地涌上河岸。

第五团团长邱之纪看到孙立人来到,一言不发,就手持一杆步枪冲了上去,在河岸边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11月日这一天,守方所有人都在苏州河边与日军拼杀。日军倒下了一批,又上来一批,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接续不断地涌上来。

河岸边,死尸枕籍,河水染成红色。

下午6时,日军终于被税警总团第二支队压过了苏州河北岸。战士们终于能够喘一口气了。

然而,清点人数,第五闭伤亡惨重,第五团团长邱之纪也壮烈殉国:

黄昏时分,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兼第一军军长胡宗南传来命令,命伤亡极大的第二支队撤出阵地,阵地交给6师接防。

6师,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三个德械师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87师和88师。当年的三个德械师享誉全国,就像当年抗战初期的八路军115师、抗战中期的机械化2030师、抗战后期的新38师享誉全国一样。

另外,国民党军中得到了德械装备的,还有一个,这就是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因为教导总队是培养军事干部的地方。所以,人们没有把教导总队列入战斗单位,说起德械师,一般也不会说到教导总队。

税警总团到底伤亡多少?为什么要被换防?

解放军上将陶峙岳当年是国民党军第八师师长,他在多年后回忆当年的血战时说:第八师上淞沪战场的有8000人,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仅有700人,而且几乎都带伤。

和第八师一起并肩作战的税警总团,也几乎打光了。

税警总团来到淞沪战场上时,拥有六个团,是一只装备精良的生力军。在蕴藻浜北岸,他们遭受了日军第三师团和第九师团的轮番进攻,连日激战,六个团伤亡过半,来了一支增援部队,编入税警总团,重新编队,税警总团组成了四个团。第一支队下辖第一团和第二团,第二支队下辖第四团和第五团。第三团和第六团的番号取消。

激战还在继续。短短的几天过后,这四个团因为伤亡惨重,重新改编为两个团,又补充了一个团,变成了三个团。

淞沪会战打到现在,也就是在苏州河南岸接受换防的时候,税警总团仅有的三个团,又被打剩为两个团,每个团的人员还不足1000人,两个团只有不足 2000人。

而当初奔赴淞沪战场上时,除过后勤部队留守江苏海州,税警总团所有的作战兵力都开来了,共计有两万多人,可现在仅剩下2000人,组成不满员的两个团。

在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先后补充了两次,补充了两个团,现在又只剩两个团就是说,税警总团已经在淞沪会战中被打光了。

蕴藻浜、苏州河,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每一滴河水都被鲜血染红,有中国士兵的鲜血,也有日本士兵的鲜血。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将军多达15位。

我在采访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老兵时,老兵说起当年的情景,双手颤抖,他用颤巍巍的声音说:“没有经历过那种情景的人,永远都想象不出来。”就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与6师交接换防的时候,孙立人负伤了。

胡宗南限令,税警总团第二支队的防地,必须于当天夜晚卯寸以前交接完毕因为,相隔几十米河流的那面,就是日军,日军即使夜晚不偷袭,天明肯定会发动进攻。这一天,从早晨6时到下午6时,中日双方的军队都杀得昏天黑地,整整12个小时的血战过后,双方的军队都需要补充营养,也都需要休息,在6时到9时的这三个小时里,日军无力进攻。

可是,已经幵到了税警总团第二支队驻地的6师,不愿意从第二支队手中接防,因为苏州河南岸已经有了日军,几十名日军攻占了周家桥西段的一幢二层楼房后,负隅顽抗,税警总团第二支队第五团第一营的战士多次攻到了这幢楼房的跟前,都被楼房里的日军击退。

那时候的上海建筑物,和乡下的房屋比起来,异常坚硬,能够屹立一百年不倒,子弹打上去只能打出一个指甲盖那样的白点。要攻击这样的建筑物,必须用大炮。

税警总团不是有德国大炮吗?为什么不用大炮轰击?

仗打到这个份上,人都快要死光了,炮弹肯定早就用完了。

德国大炮的炮弹,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中国生产不出来。中国那时候的重工业,冶铁技术根本达不到德国那样的程度,也就制造不出这样的大炮和炮弹。

德国的机械制造一直领先于世界,即使日本的机械制造,也无法与德国相比。今天,德国制造的汽车,比如宝马、奥迪、奔驰,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

6师磨磨唧唧,对苏州河南岸还有几十名日军极为不满,他们嘟嘟囔囔地说,上级只说让他们接防,并没有说阵地上还有日军。他们不愿接防。

孙立人爽快地说:“好吧,等我把那股日军消灭干净了,再把阵地交给你们。”

那股日军据坚顽抗,第一营攻打了好多次,都毫无办法,孙立人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孙立人说,他很快就能够消灭那股日军。

孙立人打电话给后方的参谋,让速速送来20颗地雷。

可是,第二支队没有地雷,参谋不得已打电话给军部,军部参谋长亲自打电话寻找地雷。战争进行了这么多天,各种武器都极为缺乏。

第二天凌晨时,军部终于派人开车,将20颗地雷送到了孙立人面前。

而此时,日军已经开始了拂晓前的炮击,炮击过后,日军步兵就要冲锋了。

如何用地雷攻击小楼里的日军?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孙立人看到地雷送来了,异常高兴,立即走出掩体,打着手电筒查看。

当时,孙立人戴着头盔,穿着军装。

突然,一颗榴霰弹呼啸而来,在孙立人的头顶上爆炸。孙立人全身负伤1处,背部、臀部、上臂,血流如注。

万幸的是,当时孙立人戴着头盔,弹片没有穿过。而当时又低着头,头部没有受到损伤。

身边的人看到孙立人倒下去,急忙将他抬进了掩体里。孙立人身中1块弹片,却神志清醒,他命人把第四团第二营营长张在平叫到身前,命他代理第四团团长,并负责用地雷将小楼炸毁,将日军消灭。

交代完这一切后,孙立人就昏迷过去。

军部听闻孙立人负伤,急忙派车将他送到了野战医院里。

孙立人负伤后,第二支队的防地交给了 6师,然后撤退到徐家汇休整。至于那个盘踞着几十名日军的楼房炸毁了没有,那些日军消灭了没有,没有人知道,因为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6师从不愿意接防到愿意,应该是楼房被炸毁了。用地雷如何炸毁楼房,中间的具体细节,也没人知道。

孙立人人院后的第二天,第二支队的作战参谋郑殿起和龚志黄穿着便装来到野战医院看望孙立人,看到孙立人住在单人病房里。

当时,为了防止日军飞机轰炸,宋子文依靠自己的关系,把野战医院开在租界里:而这个小型野战医院,也只接收淞沪会战中受重伤的高级军官。所有来到租界的人,都不能穿军装。

孙立人的病房门口,贴着宋子文书写的手令,上面写着,任何人也不能进人探望。

两名参谋无法进人病房,只好找到护士长。护士长让两名参谋站在门外,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去,过了两分钟,招手让他们进来。

孙立人侧身而卧,面向外,上身和头部都缠着绷带。两名参谋向他行举手礼,他则点头还礼。

一些文章和书籍写到,孙立人受伤后,昏迷三天,这是不确实的。

孙立人身在病床,却还关心着前方战事,他问参谋:“部队现在在哪里?”参谋回答说:“在徐家汇。”孙立人说:“那么你俩就在城里休息几天,再赶回去。”郑殿起说:“今天报纸登载了,登陆日军已到淞江方面,我们今天就要赶到驻地。”

孙立人说:“军务紧急,你们就赶快回去吧。”

临出门的时候,孙立人送给两名参谋每人50元钱。

几天后,因为伤势严重,孙立人转入香港治疗。

孙立人离开后,税警总团战斗情形如何?

孙立人人院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7年11月5日,日军三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坚守在上海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情况危急。

刚刚开始休整的税警总团,不得不再次进入战场,与日军交战。后来,大势已去,再战无益,在掩护别的部队撤出上海后,税警总团和87师、88师、6师、18师才交替掩护,撤出战斗。

这几支抗战初期的王牌师,到达江苏镇江的时候,已经是12月1日。也就是说,在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前后夹击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这四个师仍然与日军激战了将近一个月。

税警总团在淞沪会战中,累计参战两个月,阵亡各级官佐190名,阵亡士兵414名,负伤15000余人,18位营长中,战死4名,负伤1名,而且好多人还

是反复负伤。

淞沪会战后,日军第18师团在当年上海的激战地,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他们和中国税警总团在此交战。用以纪念那些战死此地的士兵。

第18师团,是从杭州湾登陆的日军增援部队。

有意思的是,后来在缅北战场,第18师团被新一军打得满地找牙。而税警总团,是新一军的前身。

战争,充满了戏剧性。

淞沪会战结束后,残破不堪的税警总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那么,是应该保留税警总团呢,还是应该取消番号,统帅部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税警总团九死一生的战士们,像没娘要的孩子一样。

在淞沪会战结束后,税警总团属于第八军建制,名字叫第八军税警总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莫名其妙,既然是军队序列,那么部队番号就应该是某某师某某团,或者是第几团,或者是独立团,或者是新编第几团,军队序列中从来就没有税警的字样。既然有税警两个字,就应该属于地方保安之列,比如警察队,比如缉私队。可是第八军税警总团,这个不伦不类的称谓,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没有人管。

税警总团的经济来源也出现了问题,第八军以税警总团属于缉私警察序列为由,不拨给军饷;而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以税警总团已划归军队序列为由,也不拨给军饷。就这样,在淞沪战场上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弟兄们,现在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这些作为,令人寒心。

198年2月日,在黄杰的老上级顾祝同的一再催问下,军政部才确立了税警总团的番号:陆军第17军团第八军第430师。

税警总团终于有了番号。

曾经威风八面的税警总团寿终正寝了。

税警总团的老弟兄们来到第八军,做人家的小弟,处处受到排挤。以前的老大是宋子文,对他们珍爱有加;现在的老大是胡宗南,对他们冷漠有加:胡宗南有他的嫡系,那就是跟着他从军阀混战一直混到现在的老部下。而税警总团算什么?连干儿子都算不上。

税警总团的长官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很多都是从国内一流的大学毕业,然后考取了欧美的军校深造。在当时的中国,一个小学毕业生都很稀罕,而现在这些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却要受别人的冷眼和欺负,他们怎么能忍受这口气?

税警总团自成立之日起,就官兵平等,财务公开,它按照美国军校的标准和制度来训练士兵;而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沿袭了很多旧军阀的作风,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等级森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税警总团的将士们,又怎么能够受得了?

税警总团的薪水一直很高,这也是这些青年才俊们选择进人这支缉私部队的原因之一。而现在,编入了陆军序列,按照陆军的薪水发放,而且因为打仗,财政困难,再加上长官贪污,每回到手的钱都少了一大截这些一贯过足了富裕生活的战士们,也适应不了这种穷日子,每月拿着一沓薄薄的纸币,想起当初优厚的待遇,谁的心中能够没有落差?

税警总团的战士们,在胡宗南的手下,日子都过得很郁闷。

税警总团的战士们没有忘记孙立人,胡宗南也没有忘记孙立人,他给了孙立人一个第八军高级参谋的职位。

胡宗南也真敢这样安排,他也真好意思!

胡宗南是一个很认门派的人,只要是黄埔系的,都能在他的手下拿到实权。而孙立人无门无派,他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无名剑客一样,武功再高,也属于旁门左道,名门正派是不承认的。

孙立人此时在哪里?他在香港疗伤,他不知道税警总团的战士们,在胡宗南的手下过得多么憋屈。

兄弟们都等着孙立人归来。

第五节绝望中诞生

孙立人归来,已经到了 198年7月。

孙立人伤愈回来,自己一手带出的军队没有了,手下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见了。他来到武汉,站立在浩渺无际的长江边,站立在猎猎的江风中,心中充满了穷途末路的倜怅。

孙立人还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接受胡宗南给他的第八军高级参谋,去第八军赴任。然而,孙立人性情高傲,从淞沪会战中的表现看来,他是一个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又如何愿意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做一名参谋?

在腐败昏庸的国民党军队中,孙立人注定是孤独的,也注定是落寞的,从美国军事院校出来的孙立人,他的性格和处世方法,不是与第八军格格不人,也不是与胡宗南格格不人,而是与整个国民政府格格不人,与蒋介石领导的那支军队格格不入。

孙立人的军事思想是超前的,也被那个昏庸的时代所不容。所以,他一生的悲剧也是注定了的。

孙立人在郁闷了好几天后,先后找到了宋子文和孔祥熙。这两任财政部长都极为看好孙立人的才华,他们都觉得孙立人的军旅生涯一定会走得更远。他们比胡宗南更了解孙立人的军事才华。

那时候,孙立人还没有走进蒋介石的视线里。蒋介石所关心的,是黄埔系、

财政部属下的税警总团,在淞沪一战中损失殆尽财政部有意重建税警总团。然而,如果再打出税警总团的旗号,似乎不太好,好像是有意要与上面对

着干,对陆军收编了税警总团心怀不满。所以,孔祥熙就将重建的税警总团叫做缉私总队。

缉私总队的最佳人选是谁?他们选择了知根知底的孙立人。

而此时走投无路的孙立人最好的选择是哪里?也只能是缉私总队。

孙立人进入缉私总队,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缉私,他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军队,有朝一日再次带着部队杀奔抗日战场。

所以,孙立人的缉私总队,缉私是假,上阵杀敌是真。

孙立人一直看不起国民党军队,看不起当时国军里一些训练章程和作战方法,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训练一支军队,然后在抗日战场上建立功劳。

孙立人一直对共产党军队很推崇,他在自己所写的《统驭学》中,一直表示对共产党军队练兵、作战、官兵一致的敬佩。他认为共产党军队之所以拥有比国民党军队强大得多的战斗力,是“因为他们吃得苦,耐得劳,不怕死,肯牺牲。”

后来的孙立人之所以能够在缅北战场连战连捷,也与他吸收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有关。

孙立人一生三次练兵,第一次练兵,练出了税警总团;第二次练兵,练出了新38师;第三次练兵,练出了新一军。

这是孙立人的第二次练兵。新38师的前身是缉私总队。

关于第一次练兵,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孙立人带领税警总团第四团驻扎在一座村庄,而邻村也驻扎了一支友军。当时,那支友军的一个排正在打靶训练,靶距离射击点有150米远,全排战士绝大多数都没有打中,甚至排长都是零分。这时候,恰巧有税警总团第四团一个士兵路过这里,看到这么差的成绩,就忍不住笑了。那名排长看到后,非常气愤,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让这名笑话他的士兵也射击。结果,这名士兵端起枪来,连发三枪,枪枪命中。排长大为惊异,问他是不是狙击手。这名士兵说:“我只是一名传令兵,在我们团,我这种成绩都不及格。”

由此可见,孙立人训练出的部队和国民党部队确实不一样。

缉私总队招兵买马,重树旗帜,旗帜树在哪里,就在哪里征兵。

旗帜该树立在哪里呢?哪里的士兵战斗力最强?孙立人选择了长沙。湖南民风剽焊,世代尚武,自古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

孙立人重建税警总团的消息,传到了其他部队的耳中。当年的老部下纷纷放弃高位前来投奔。

李鸿,当年任税警总团第四团第一营机枪连连长,后升为第八军430师204团第二营营长,听闻孙立人回来,离开第八军,投奔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上表现突出,升为第一军新38师师长,西方军事家称他“东方的蒙哥马利”。

贾幼慧,原税警总团炮营营长,后为第八军炮团团长,投奔孙立人,后为

新一军副军长。

唐守治,原为税警总团第四团第二营营副,后为102师609团团长,投奔孙

立人,官至新一军副军长。

葛南杉,在税警总团担任职务不详,在第八军担任职务也不详,孙立人重树旗帜时,也来投奔,后来担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

然而,当时缉私总队前途怎么样,谁也说不上来,而这些后来成为孙立人得力干将、放弃了正规军团长职位前来投奔的人,完全是因为孙立人的个人魅力。

后来成为新38师第一任副师长的齐学启,当时在上海保安总团任职,孙立人将齐学启挖了过来,同他一起训练新兵。

齐学启、孙立人、贾幼慧,当年都是清华大学的同学,后来一起赴美留学。同去的共有四个人,还有一个是梁实秋。在美国,梁实秋从文,而这三人从武。不知道他们三个以后和梁实秋是否有来往,但是这三人的友谊,伴随一生

不久,财政部命令下发了,孙立人为缉私总队总队长,齐学启为副总队长,缉私总队下设四个团,李鸿、贾幼慧、唐守治、葛南杉分别为团长。

缉私总队,以后会成什么样子,谁的心中都没底。

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领着一群狮子

中国古语也有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些话说的都是将领的重要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将领。

孙立人要把缉私总队训练成为一头狮子。

他训练的教材叫《孙氏步兵操典》。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部用姓氏作为名称的操典。

刚好我阅读过日军《步兵操典》。将这两个操典,也就是步兵训练教材对比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师范学校的《教育学》上说,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是差生。同样的道理,没有一个士兵,天生就是孬兵。

世界上,只有差老师,没有差生;把学生教成差生,只能说明老师差。同样的道理,世界上,只有庸将,没有孬兵;把士兵训练成孬兵,只能说明将领平庸。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那样一个木讷迟钝的人,都能成为兵王就是很好的证明。

孙立人曾经就如何训练士兵,写过一篇文章,他说训练士兵很简单,无外乎射击训练和体力训练。

孙立人的《孙氏步兵操典》,是将中国传统的军事训练方法,同美国军校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训练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枪械的熟练使用能力,也注意训练士兵的意志品质、顽强斗志、坚韧不屈。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孙立人的步兵操典,是行之有效的,最符合东方人的训练手册。

日军《步兵操典》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日军《步兵操典》极为古板僵硬,它连怎么拼刺刀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准备冲锋时,这个操典要求每个士兵必须右手紧握枪身,枪口向下,左手握刺刀座,当听到突击命令时,要发出“冲锋”的呐喊声,冲上去肉搏。

日军指挥官要求每个士兵都熟练背诵《步兵操典》,可是按照这样的教条,每个士兵身高臂长不一样,又怎么能够要求每个人的左手右手必须放在什么地方;再说,如果这个士兵是左撇子,那又该怎么握枪拼刺?

僵硬的教条教给了日本士兵的蛮勇,也让很多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白白地送了性命。

在中国战场上,面对武器占据绝对劣势的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这种动不动就要拼刺刀的打法,能占据上风。因为日军的每杆三八大盖,前面都有近半米长的刺刀,专门就是为了拼刺的。而中国士兵普遍手中的汉阳造,不如三八大盖的枪身长。

但是,在缅甸战场上,面对武器占据优势的中国远征军,日本人还动不动就要拼刺刀,那不是送死吗?

日本人的这种二球打法,曾遭到德国军人的嘲笑。

日本和苏联曾打过一仗,这就是诺门罕战役。开战前,日本人信心满棚,相信皇军天下无敌。结果,诺门罕一役,朱可夫带着苏联军队把日本人打回了原形,让日本的师团长小松原羞于见人,剖腹自尽;而日军参谋长冈田也被炸断双腿。

当年日本人还准备西进苏联,此后就彻底断绝了这个念想。

诺门罕战役时,德国派出了军事观察员,观摩这场战役,想看看苏联和日本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战役结束后,德国观察员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就很不恭敬地嘲笑日本人,说日本人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欧洲的中世纪,给步枪的前面装了一把半米长的刺刀,实在可笑,动不动就要耍蛮勇,完全不像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而《孙氏步兵操典》,就没有拼刺刀的章节,孙立人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士兵们的射击精准度。

时代已经进入了 20世纪中叶,枪弹已经发明了几百年。当年欧洲殖民者拿着几杆来复枪就征服了拥有几百万人的墨西哥,拿破仑能够战无不胜,横扫欧洲,也是因为他拥有最先进的火炮。可是,日本人居然还没有觉醒,还以为人们生活在德国军事观察员讽刺的“中世纪”。

日军的《步兵操典》一直在极力鼓吹“精神胜利法”,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没有多大差别。日军《步兵操典》中说,无形的武器能够破铜墙铁壁,军人精神所到之处,必能以寡敌众。

所以,当机关枪和冲锋枪已经在中国远征军中广泛使用的时候,日军还在强调用精神战胜枪炮,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难怪,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攻击受阻后,能够前赴后继,不动脑子。原来编写日军《步兵操典》的人,根本就没有脑子。它训练的不是士兵,而是一群会开枪的机器人。

日军的《步兵操典》极力鼓吹进攻,认为进攻是摧毁敌方战斗力的唯一手段,要求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进攻。

缅甸战场上,远征军一个排坚守阵地,日军大队人马全力进攻,可是远征军依靠飞机空投弹药和补充物资,就是让日军攻不进来。然后,孙立人亲自带领援兵赶到,全歼日军。

日军的头脑不会变通,都是《步兵操典》害的。

看到了日本这些傻冒操典,再来看看《孙氏步兵操典》。

孙立人祖上都是进士举人出身,没有一个从军的。孙立人考上清华大学,专业不是军事;在美国考上的第一所大学,学的依然不是军事;后来又考上了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就读过的弗吉尼亚军校,这才开始接触军事。

可以说,孙立人的军事思想是受到美国熏陶的,和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没有什么联系。

所以,孙立人尊重每一个士兵,而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里,打骂士兵是家常便饭。在缅甸战场上,已经成为了军长的孙立人,每逢大战,还冲在前面,而同时期的中国军队里,称职的军长用电话遥控指挥,不称职的军长,带着家眷逃之夭夭。

孙立人一生很注意军容军纪,军装总是一丝不苟,走路总是挺直肩膀。他身高186米,腰杆笔直,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无论面临多么危急的战况,他都不会慌乱,依旧衣着笔挺,马靴程亮。据说,这也是沿袭了美国军校的作风。

日本《步兵操典》极力鼓吹二球精神,极力强调意志力量和不分场合的进攻;而《孙氏步兵操典》注重的是步兵最基本的能力。

孙立人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熟练使用步枪、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不但能够精准射击,还要能够熟练维修;不但能够维修,而且还会保养。

甚至,在印度受训时,孙立人还要求战士们熟练驾驶坦克,熟练爬树,熟

练游泳。

孙立人之所以把枪械训练看得这样重要,是因为他明白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才不像编写日军《步兵操典》的那些没脑子的教官,思想僵硬而落后。

日军《步兵操典》是冷兵器时代的训练方法,《孙氏步兵操典》是枪炮时代的训练方法。

因此,孙立人能够在缅甸战场上,以中日伤亡1:5的比例,痛击日军。

日军是以武士的标准来训练军队,强调的是胆识;而孙立人则是以特种兵的标准来训练军队,强调的是技能。

武士是早就被时代淘汰的一个群体,而特种兵直到今天依旧是享誉世界,让敌方为之色变的一个兵种。

武士一拼杀先要摆出架势,虚张声势,让对方恐惧;而特种兵像猎豹一样悄然出击,一击致命,杀人于无形。

武士要和特种兵交战,如果不失败,那就没有天理了。

如果仅仅只是每天0公里的急行军,那么。孙立人培养出的,就只是“军中王军霞”了。

每天急行军,只是为了锻炼战士们的体力。

0公里过后,这才只是一天训练的开始,接下来是野外战斗训练,包括抢占山头滩涂训练和射击训练,还有攀爬、跳跃等方面的训练。

孙立人是前世界篮球冠军队成员,他的身体素质相当好,所有的训练项目,他都能够出色完成。

想想那时候国民党军中有多少军官,长期养尊处优,肥胖臃肿,走一步路也要停步喘息。而前世界冠军孙立人跟着士兵一起每天进行高强度训练,这样两种长官训练出的士兵,绝对有天壤之别。

白天的训练结束后,夜晚还有训练项目。

夜晚的训练项目是上课,主要是战术指导。怎么利用地形进攻,怎么利用地形防守,怎么进行步炮配合,怎么运用孙子兵法,这都是战术课上的内容: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训练方法几乎都脱胎于日本的《步兵操典》,每个士兵都极为重视刺刀拼杀、手榴弹投掷这些技术,看看反映抗战生活的电影电视,就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军人,是如何训练的。

而孙立人的《孙氏步兵操典》和别的军队训练方法都不一样,都要高出一筹,它更多的是来自美国陆军的训练方法。中国军人特能吃苦耐劳的特性,加上美国最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美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出来的士兵肯定不一样。

这些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都很强。

第一次缅甸战役开始前,孙立人练出的缉私总队被编为第66军新编第8师。第66军军长张轸检阅孙立人的部队,随机抽出四个班,进行远程实弹射击,居然绝大多数打出了10~12环的成绩。那时候的靶位满环是12环,张轸感到不可思议。而第66军另外两个师的师长,分别持枪射击,居然打出的基本上是2~5环的成绩。要知道,这些能够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军师长,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而他们的射击居然跟不上孙立人手下这些普通士兵。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新38师撤入印度时期。

新38师从缅甸撤入印度后,受到当时印度的殖民统治者英国的排挤和欺辱。当时,印度作为东南亚战场的总后方,西方各国的军事观察家云集,西方各国的警卫部队也聚集这里,互相不服气。有一次,好事者就组织当时在印度的各国警卫部队在首府德里来一次大阅兵,看看哪国的军事力量最强结果,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驻印军时期。

中国驻印军,是指当年从缅甸退入印度的两支中国军队的合称,一支是孙立人的新38师,一支是廖耀湘的新22师。

当年的军政部长何应钦来到印度查看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看到一场军事演习,他的下巴差点惊掉了。当时,步兵在向高地S标冲锋,机枪手在掩护,机枪子弹贴着步兵头皮飞过去,何应钦惊得站了起来。一直到步兵冲击到距离目标仅有十步远,投掷出的手榴弹在目标处爆炸,机枪才戛然而止。何应钦戎马半生,大仗恶仗见过无数,从来没有见过冲锋和掩护能够配合得这么绝妙。他回到重庆复命的时候,说:“驻印军的战斗力,是别的国军远远不能相比的。”

新一军的老兵,至今提起当年的战斗岁月,还心驰神往。

李文才是我多年前采访到的第一个新一军老兵,他说到新一军的往事,说起当年在缅北痛击日军的情景,神采飞扬,容光焕发,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一次釆访结束,他送我到门口,突然满脸落寞,我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在风中抖动,也伤心得差点落泪。

真想不到就是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当年是缅北战场上的战士。

和那时候国民党军队中所有的长官不一样,孙立人个性鲜明,对上级不满,形之于色。

因为他个性鲜明,所以他遭受黄埔系的排挤;因为他骄上谦下,所以他从印缅战场回来后,就没有得到重用。

在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中,孙立人是一个另类。他敢于顶撞上级,拒不执行上级的错误命令,也从而给自己带来隐患。

杜聿明也是国民党军队中有名的将领,他无论在缅北还是在东北,都是孙立人的上级,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不及孙立人,下达过一些错误的命令,孙立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和他对着干。

蒋介石更是孙立人的上级,他终生重用的是自己的黄埔系,而留洋归来的孙立人,能力高过黄埔系。所以,孙立人只要和别的国民党军将领在一起,总是郁郁不得志。他一个人无法与抱成团的黄埔系争斗。孙立人先后任过多个虚职,从第八军所谓的高级参谋到没有实权的东北副司令,都是拜黄埔系所赐。

缅北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建立了功劳。然而,新六军的军长廖耀湘能够在东北战场上担任实力最雄厚的兵团总司令,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手中却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派,为什么?因为廖耀湘是蒋介石最宠信的黄埔将领之一,而孙立人无门无派,是从海外归来的浮萍。

孙立人对上级骄慢,而对下级却极为尊重。

孙立人在税警总团担任第四团团长的时候,全团所有战士,上至营长,下至下士,孙立人都能够喊出他们的名字。和那t时候的军队管理不同,孙立人管理士兵非常宽松,谁要走出营房,不需要给他请假,只要在营门口登记一下就行。

1944年,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线战役,从河南打到了贵州。当时,新一军的家眷都留在贵州都匀,而新一军的将士们在缅北拼杀。惊闻日军进入贵州,家眷急需撤退,而当时的新一军留守处仅有几辆卡车,无法一次撤完。孙立人就下令:“排长的家眷先撤,撤完后,连长的家眷撤;连长的家眷撤完后,营长的家眷撤……所有人的家眷都撤完了,我孙立人的家眷最后再撤。”

在缅北战场上,日军处心积虑想要杀害孙立人,他们派出了很多狙击手,拿着最新式的狙击步枪,藏在大树上,或者躲在战场的一角,等着孙立人出现为了辨別孙立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张孙立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孙立人军装肃正,神情威严,器宇轩昂。

可是,日军的狙击手等候了很久,也没有见到孙立人,他们感到很不解。后来,一名日军狙击手被俘虏,出于好奇,就问孙立人到底在哪里。翻译带着他去看孙立人,没想到的是,孙立人长髯飘飘,**上身,戴着一顶钢盔,手中拿着一支冲锋枪,带着士兵们打冲锋。

日军狙击手万万没有想到,新一军的军长竟然和普通士兵一起作战。

这名翻译出生在台湾,被日军征丁。在一次战斗中,新一军攻占了日军阵地,这名台湾人坐在地上,兴奋不已,一问,才知道是台湾出生的人。他后来担任了孙立人的翻译。

他的名字叫钟正平。

孙立人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他从来不知道在国民党军队中,要能够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一个团体,或者依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个团体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一样,盘根错节,首尾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利益,就是这个团体的利益,伤害到其中一个人,就是伤害到这个团体。

孙立人在国内练兵的时候,曾经有人建议他加人国民党,孙立人回答说:“我不会加人国民党,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

有人分析说,没有加入国民党,又性格直爽,喜怒形之于色,就为孙立人

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孙立人不会投靠权贵,不愿意加入国民党,而且他自己也不会结党营私,建立帮派。孙立人成立缉私总队的时候,过去的老部下纷纷来投,有人就建议孙立人依靠老兵,建立自己的小团体,孙立人回答说:“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都是我的兵,我都会一视同仁。”

民国要人张佛千说,孙立人是一个政治白痴。

这样一个心无城府、心地坦诚的人,在当年国民党的军界是极为少见的。

缉私总队在长沙成立不久,日军开始向长沙进犯。这些尚未训练的新兵是不能走上战场的,孙立人就带着他们来到了贵州都匀训练。

在贵州都匀的大山里,当年正面战场上最强的一支军队正在悄然成长。

在贵州都匀的一天,孙立人想起了在淞沪会战中,手下的一名叫徐永的连长,曾经负伤,被截断了右腿。孙立人问当初的税警总团老兵袁子琳,徐永现在在哪里?袁子琳说,徐永被锯断右腿后,装上了假肢,现在流落到了昆明一个亲戚的家中。孙立人听后,黯然神伤,他派人去昆明接来徐永,安排他到缉私总队的政训处做了一名干事,并叮咛政训处长多多照顾徐永。

抗战期间,孙立人收留了 1400名孤儿,也是抗战正面战场上唯一收留孤儿的将军这些孤儿,以后基本上都成为了教授、作家、建筑学家等各领域专家。

他当年在淞沪战场负伤,失血过多。在医院做手术时,急需用血,一名学生挽起自己的手臂,献血给孙立人。孙立人一生都记挂着这个不知道姓名的学生。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的血管里留着袍泽弟兄的血。”

所以,新一军在缅北战场上,提出了“为我的大好河山而战,为我的袍泽弟兄而战”。后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将这句话作为了主题词。

在贵州都匀,孙立人一直等待着机会,能够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时光进人1942年,杀敌报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只在贵州大山里秘密训练的中国猛虎,开始跃上了世界战争史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