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地反击1

第一节 197年的中日差距

1942年,中国的抗战进人了最艰苦的一年。

从198年到1941年,整整四年里,孙立人的生活内容只有一个,这就是练兵,练兵,再练兵。在孙立人和缉私总队所在的贵州大山之外,世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中国的抗战形势更为严峻。

1942年,中国的抗战形势风雨飘摇,危如累卵。

现在的人都喜欢说,互联网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西半球放了一个屁,过了几秒种,东半球就闻到了臭味。这就是地球村。

而在“二战”时期,整个地球是一盘棋。同盟国和轴心国楚河汉界,两军对垒,同盟国是中国、美国、苏联、英国等这些国家,轴心国是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现在看起来,好像这两方的力量不是势均力敌的,天平倾向于同盟国一方。但是,在“二战”初期,轴心国大占上风,因为当时的德国和日本绝对是世界上的军事强国。

同盟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们是为了利益才结合在了一起。在同盟国集闭里,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一直看不起中国,英国在随后的缅甸战争中,算计了中国。而美国,总想让中国战场拖住更多的日军,以减轻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和平期。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军队跨海东征,击败了日本。后来,日本和中国一样,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英国的军舰在进人中国后,扎着长辫子的老大帝国在铁甲舰的面前惶惶不可终日。二十年后,美国的军舰开到了日本的近海,挎着武士刀的日本人也捶胸顿足。

于是,日本人急速转身,很快就进行了改革,全盘西化。而中国却在犹豫不决,考虑着以哪一种姿势转身的时候,日本已经完成了变革,成为了亚洲最强的军事帝国,它露出獠牙,啃向还没有转过身来的中国。

中国处于东洋西洋的双重夹击中。

在所有侵略中国的列强中,日本最为凶残。日本像一个暴发户,当它完成了从穷人到富翁的蜕变后,翻转身来,以最为仇恨的方式来报复穷人。

日本的军歌这样唱道:“越过高山,尸横遍野;越过海洋,尸横海面。”越过高山和海洋能够到达的是什么地方?就是中国。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日本高速发展,军事日渐增强;中国内战不休,内耗不断。日本越来越强,中国积贫积弱。膨胀起来的日本,胃口变得更大了,他在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后,又要把整个中国变成自己的领土。

于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北沦陷了。七七事变爆发了,华北又沦陷了,八一三事变爆发了,上海、南京沦陷了,南京国民政府迁都西南的山城重庆。

日军在全面抗战刚开始的两个月里,就全部击沉了中国的舰艇;在全面抗战的头一年里,几乎全部击毁了中国的飞机。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变成了名存实亡的兵种。

没有了海军和空军,强大的日本海军就一路南下,占领了中国大陆所有的出海口,从辽宁的丹东到广西的防城港,看不到一艘中国的船只,只有飘着太阳旗的军舰在游弋。

中国向西,是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八千多米的高度,连飞机都无法飞越;中国向北,是寒冷广袤的西伯利亚;中国向南,则是缅甸这些东南亚国家。

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出海口后,就像扎紧了袋口,要将中国装进口袋里,逼迫中国投降。

现代战争打的不是人,打的是军力。而依靠当年中国的军力,断难打胜这一场战役。

所以,中国急需外界的援助,急需武器和弹药。

1941年,中国要得到外界的援助,只能通过南方这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

这条道路就是滇缅公路,一条连接云南和缅甸的公路,它一直通到了缅甸的南方城市仰光。而仰光,则是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港口。

日军占领了中国滨临太平洋的所有港口,中国要从印度洋打开一条通道。

这条通道,被当时的人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

当时的抗战后方,仅剩下西部省份,这些地方高山阻隔,大河奔腾,交通不便,偏远闭塞,没有一点工业基础。

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拼死抵抗,八路军在敌后战场袭击骚扰,中国拒不投降。

1941年的抗战形势,已经极为艰苦了。

日军以为大势已定,中国指日可下,便在东南亚开辟新的战场。

日军占领了东南亚诸国,终于引起了老牌帝国主义的不满,因为东南亚一带一直是英国、法国、美国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打狗还要看主人,而日本不但要打狗,还要打狗的主人。

日本已经疯了,它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实力。

而日本几千万人中,仅剩下少数人还是清醒的。

日本有一个很厉害的战略家,名叫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就是石原莞尔和土肥原贤二一手策划的,让日军侵占了东北。

侵占东北后,石原莞尔主张全力发展东北,不再向南进攻,要把东北建设成为日本的一个州,就像北九州、北海道这些州一样。可是,日本的少壮派不接受石原莞尔的观点,他们认为大日本皇军战无不胜,怎么能够像石原莞尔一样缩手缩脚,裹足不前。

结果,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日军占据了华北,向中国全面开战,不仅仅如此,还占据了东南亚,兵锋直指大洋洲。

日本才有多大啊,日本才有多少人啊,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日本人彻底发疯了,它吞下这么多的土地,会胀破了它的肠胃。

石原莞尔就像早就明白这一点,可是这时候的石原莞尔已经彻底被边缘化,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人听。

石原莞尔就像中国三国时期的田丰,田丰也是袁绍几十万大军中唯一的一

个清醒人,力主袁绍不要发动官渡之战。可是,袁绍硬要发动,结果元气大伤,此后走上了“庸夫末路”。

日本占领东南亚,耳光打在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脸上,因为东南亚全是英法美老牌帝国的殖民地。英国和法国那时候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军杀得丢盔弃甲,对东南亚无暇顾及。而美国又在遥远的美洲,鞭长莫及。

于是,美国冻结了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石油。

没有了石油,日本的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日本的战争机器就要停摆。

而且整个西方国家都不供给日本石油,即使西方各国把石油价格调节再高,日本都愿意掏钱买,但是就是不卖给日本。

日本人气坏了,他们决定赌一把,向美国开战,这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人赌的是美国不敢开战,赌的是美国会放开石油禁运。

日本偷袭珍珠港,取得了暂时的侥幸胜利。但是日本海军大将、偷袭珍珠港的总指挥山本五十六忧心忡忡,他知道日本打不赢美国。

珍珠港事件打疼了美国,美国总统罗斯福号召全国总动员,向日本宣战。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一旦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日本人更是惊得尿湿了裤子。

1941年的美国,不是日本人眼中的美国。日本人总是过低地估计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1941年的美国,它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汽车产量是日本的80倍。

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共生产航空母舰17艘,美国生产航空母舰11艘;日本共生产驱逐舰6艘,而美国生产55艘;日本共生产了落后的飞机 15117架,而美国生产了先进的飞机97810架;日本共生产了大口径火炮604门,而美国生产了大口径火炮780门;日本共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而美国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而且性能都高于日本。

但是,纵然美国有着如此强大的军力,也和日本打了四年艰苦的太平洋岛

屿争夺战。

在珍珠港战役之前,中国已经独立抗战四年之久。如果从191年算起,中国已经独立抗日达十年之久。

而中国当时又是怎样的军力和国力?

全面抗战的197年,日本的铁产量达到09万吨,中国不足10万吨;日本的钢产量达到640万吨,中国不到01万吨;日本的舰艇吨位达到190万吨,中国只有59万吨;日本的飞机达到2700架,中国只有00架。至于士兵的装备,就更不能比较了,日本士兵子弹多达00发。我所采访过的抗战老兵中,有人只有4发子弹;日本士兵以牛肉罐头为食物,中国士兵挖野菜充饥,中条山战役中,国民党军第17军军长高桂滋将军饿昏了过去,彭德怀将军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因为肚子饥饿,参会的八路军将领只能躺在炕上开会。

即使条件如此艰苦,差距如此悬殊,中国依然独立抗战达四年之久。

放眼全世界,哪个国家能够打出这样的成绩?

稍微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和苏联在“二战”时期强大的攻击力。可是,未必有人了解美国和苏联的工业能力,未必有人能够知道当年中国的工业能力。

“二战”期间,苏联生产火炮49万门,坦克104万辆,飞机17万架。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是它能够取得反击德国胜利的基础。

而美国的工业能力比苏联更为强大。“二战”期间,美国支援苏联仅仅用来指挥的吉普车就达到40万辆,坦克12万辆,飞机27万架。如果没有美国的武器支援,苏联要打败凶猛善战且武器精良的德军,那是相当困难的。

而同时期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尖端工业基地被日军占领,东北的重工业基地被日军占领,中国的根据地只剩下了西部山区。飞机和坦克没有能力生产,

火炮只能生产小口径的,步枪以落后的汉阳造为主。而当时的美军和苏军,已经装备了能够连发连射的冲锋枪。国民党军的武器优于八路军,而八路军连一人一支步枪的标准都达不到。

美国为了减轻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向所有的同盟国家提供援助,包括欧洲战场上的英国和亚洲战场上的中国。“二战”时期的日不落帝国,已经快要落下去了,他们除了一副庞大的空架子,再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

一直到今日,这个最先侵略中国的国家,依旧是一副无法雄起的衰败景象同盟国的各个国家里,各自打着小算盘,对待中国的各个国家中,以英军最为不厚道。

为了能够让中国军队牵制更多的日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美国就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当年,与日本作战的,可以说仅有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的军队,比如东南亚的英军、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军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缅北反攻战场上,中国驻印军一直将日军赶到了缅甸中部和南部,躲藏在印度的英军,始终不敢反攻缅甸,一直到1945年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英军才走下了印度高原。而澳军在日军尚未进攻之际,就闻风而逃,成为了日军进攻的向导。

对比当年武器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军和澳军,再看看拿着简陋武器作战的中国军队,就能够理解当年的中国军人。

1941年12月,中国已经独立抗击日军达四年五个月。

而在这一个月,日军全面攻陷东南亚。中国抵抗了太久,已经被打得只剩下西部几个偏远落后的省份,但是仍旧坚持抵抗。而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就不一样了。

请看看下面一组资料: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空降登陆马来亚和泰国。

9日,进入泰国曼谷。

10日,占领关岛。

22日,占领威克岛。

2日,攻占香港。

1942年1月2日,进人马尼拉。

1月11日,占领吉隆坡。

1月1日,占领马来亚全境,日军仅阵亡27人。

2月15日,攻陷新加坡。

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

月5日,占领雅加达。

月丨5日,日军占领印度尼西亚

4月9日,美国和菲律宾7万军队投降

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所有东南亚的美军投降。

对比一下日军在东南亚的势如破竹,再对比一下中国军人的艰苦抵抗;对比一下守卫东南亚的英军和美军的装备,再对比一下中国军人的草鞋步枪,就能够看到,当年的中国抗战,实在不容易。

东南亚已经陷落了,缅甸也无法幸免。

缅甸是英国在亚洲的第二大殖民地,第一大殖民地是印度。

1942年初,日军占领了毛淡棉,然后很快又占领仰光,缅甸即将成为日军沦陷区。

中国决定出兵。

中国决定出兵,是因为缅甸境内有一条对于中国性命攸关的公路,这就是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处于黑暗深渊中,仍旧在艰苦抗战的中国带来了曙光。那时候,中国人终于能够长长地舒一口气了,中国不再是孤军抗战了,终于有了盟友。

日军进人缅甸,中国为了保护滇缅公路,一再向英国提出出兵缅甸,但是英国一再反对。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担心中国军队在缅甸赶跑了日军后,赖着不走。那个时候,经过了四年五个月艰苦抗战的中国军队,它的战斗力是在东南亚只会作威作福的英国军队远远不及的。

日军进人缅甸一个月后,英国军队岌岌可危,这才一天三封急电催促中国军队赶快出兵。

日军之所以能够在缅甸打得顺风顺水,除了英军极差的作战能力外,还有缅甸人的配合。

日本人从进人缅甸开始,就大力宣传他们是来解救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人,解救受苦受难的缅甸人民所以,很多缅甸人就踊跃带路,搬运弹药,成为了日军的帮凶。

第二节中国出兵缅甸

说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能不说到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叫史迪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统一对日作战,协调各国的部队,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设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指挥中国、越南、泰国等地的同盟国军队。

蒋介石的权力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

蒋介石就任不久,就请美国总统罗斯福,选派一名亲信将领,担任参谋长。于是,史迪威走马上任。

蒋介石为什么要请美国派一名监军?

其目的在于,能够依赖美国的援助,武装中国军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蒋介石自请监军,是心中打着小算盘。

然而,史迪威与蒋介石一见面,就有了摩擦,后来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

蒋介石要求美国将军史迪威听命于自己,然而,史迪威却不服蒋介石的指挥。

史迪威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前,多次来过中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史迪威曾经多次在中国乡间行走,对中国底层人的苦难生活非常同情。中国人性格中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不会抱怨的特征,和美国人完全不相同。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兵好,不能因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士兵。”

史迪威在日记中还写道:“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很高,他对中国士兵的艰苦生活怀着极大的同情。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我们翻开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看到中国士兵都极端消瘦,而同时期的日本鬼子则矮小粗壮,营养良好。

一些资料显示,当年参加抗战的中国士兵,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其中有一顿是稀饭。很多士兵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了夜盲症。医学上解释,夜盲症是因为长期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

我采访过当年的第70军老兵。他们说,在上高战役中,他们与日军激战了 20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后来,在追击日军的时候,跑着跑着,战士们就跑不动了,因为没有东西吃。

我采访当年守卫中条山的老兵,他们说,战士们因为没有食物吃,把包谷杆碾碎了,煮成糊糊吃。包谷杆,那是连猪都不喜欢吃的东西。因为没有食物,战士们只能挖野菜,采野果,有些人因此而食物中毒。

和很多美国职业军人一样,史迪威性格鲜明、做事认真、勇担责任、心直口快。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而且把自己的好恶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标准的西方人的处世观点。

而东方人就不同了。东方人为了办好一件事情,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曲意逢迎,不得不和各种人打交道。东方人每办一件事情,总喜欢走很多弯路,总需要八面玲珑,一团和气,否则会遭到各种障碍。这是东方人的处世哲学。

史迪威又是一个嘴巴很损的人,他把蒋介石叫做“花生米”。“花生米”的意思就是说,蒋介石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个子。如果史迪威这样称呼蒋介石,还让人感觉不到什么的话,那么他称呼罗斯福的外号就非常恶毒了。史迪威把罗斯福叫做“软脚蟹”,这就属于人身攻击。谁都知道,罗斯福腿脚不好,依靠轮椅生活,而这样说一个残疾人,而且是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总统,就有点大不敬了。

关于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的计划,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蒋介石认为中国远征军应该坚守距离中国后方较近的缅甸首都曼德勒,待日军深入后,予以痛击,再行反攻。而且,蒋介石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精锐部队,他一再叮咛史迪威,不要让中国远征军吃败仗。

而史迪威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此前并没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他想当然地拟定计划,准备推动中国军队尽快南下,收复缅甸南方的海港城市仰光。而对蒋介石的态度,他在日记中指责蒋介石是一个“固执的家伙”。并说,他不能保证让中国军队打胜仗,“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因为我不能保证这一点。”

随后,美国发布消息,声称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归史迪威指挥,入缅作战。蒋介石听闻这个消息,异常气愤,他认为这是一种泄密行为。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国又发表我入缅军之番号,无异详报于敌军,其可虑可危,未有如此事之甚者。故寝为之不安。”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到当年的美国是何等之草率。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仗了,他们不知道情报工作对于战争来说,会有多么重要。

第五军当年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早在广西昆仑关,就击败了日本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第五军的番号公布出去,日军岂能不以重兵对付?

然而,即使这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万中国远征军,浩浩****,杀出国门。

很多年后,李文才还能够记得当年的情景。

听到新38师要去远征,军营里一片欢呼声。有人对着天空鸣枪,有人把帽子拋在空中。练兵经年,就是为了杀敌建功,而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而且还是走出国门,扬威异域。

于是,早春的一天,新38师出发了,他们从贵州都匀,一路走到了云南安宁。这一路上,山高水长,道路险阻,可是新38师的战士们一路都唱着歌。因为他们就要上战场了,就要痛击日军了。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新38师所在的第66军,属于最后开往缅甸的远征军。

而在此前,中国远征军的第五军和第六军,已经深人缅甸,先锋2030师,在缅甸南部一个叫做同古的小城外,与日军两个联队杀得难解难分。

在云南安宁,李文才听到了前方的消息。新38师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准备

开赴缅甸,与日军大杀一场。

2030师师长是戴安澜,这是一员抗日虎将。

2030师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它在昆仑关大战中,击毙了日军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此人正是日军的将领楷模,和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歼灭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一样,都属于日军将领中的佼佼者。

2030师虽然是当时国民党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可是当初出发的时候,因为缅甸形势危急,迎战仓促,将士们只带着轻武器出发了,当他们与日军激战的时候,一些战车还在幵往缅甸的路上。

机械化部队先锋2030师,变成了一支长途奔袭的轻骑兵。

2030师一路南下,英军一路北逃。当时缅甸的道路上出现了奇怪的景象,道路的一边是丢盗弃甲狼狈不堪的英军,另一边是雄姿勃发战意猎猎的中国军队。

在同古城外围,2030师与追赶英军的日军第55师团遭遇了,两支杀气腾腾的军队,像两股钢铁洪流一样,一碰撞就飞溅出漫天火花。

这是近代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出兵异域,第一次在异国的土地上作战。

出征前,作为先锋的戴安澜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奋勇杀敌,扬我国威。

而当他们与日军接战的时候,后续部队还在遥远的中缅边境线上,重型武器还没有运至,他们孤军深入,被优势的日军包围。

此时,距离他们最近的军队,是被日军击溃的英军。如果英军能够组织有效的反击,和2030师并肩作战,则可以扭转战局。可是,当时的英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斗志,很多人几乎连枪支都扔掉了,皮靴也脱掉了,只为了逃跑的时候更利索点。

大英帝国的军队,早就不是传说中的那样骁勇善战。他们此时已经从殖民扩张时的一流军队,沦落为三流武装。

明知道被优势的日军包围,但是2030师仍旧踊跃接战。

孤军奋战,援兵无继,人地两生,敌情不明,戴安澜知道这次作战,极为

凶险。

他们一与日军遭遇,戴安澜立即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并立下了遗嘱: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东瓜,就是同古。

很多年后,我们读起戴安澜的这份遗嘱,仍然感到热血沸腾。

戴安澜率领2030师在同古与日军激战12日,日军几次增兵。后来,围攻戴安澜的日军达到三个师团的番号,第师团、第55师团、第56师团各一部,总人数相当于两个联队,想要将中国最精锐的2030师围歼。可是2030师像一头浑身滴血的猛兽一样,边舔着身上的血迹,边拼死搏杀。

曾经有一天晚上,日军派出一支特种部队,偷袭师部。戴安澜带着师部人员奋勇阻击,他亲手操起一挺机枪,与日军面对面厮杀。后来,子弹打光了,所有人喊着号子,与涌上来的日军展开白刃战。

日军从师部人员的着装上,判断出这是指挥部,呼叫增援。日军乘着卡车,骑着摩托车,一路狂奔。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中国战士,及时赶到,将日军击退了。

那12天里,险象环生。它的危险程度,超过了当初在昆仑关的战斗。

那时候,日军不断地从缅甸南方港口仰光增兵。中国2030师的境况极为危机。

日军第师团来了,第55师团来了,第56师团来了,日军的“丛林战之王”第18师团也来了。

而与日军接战的,只有中国的一个师,这就是戴安澜的2030师。

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从戴安澜发给杜聿明的一封电报中就能看到: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19日,激战至28日,凡十余日矣,我已濒弹绝粮尽之境,官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以东铁路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24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更有甚者,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他们在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更是雪上加霜,幸新22师即时赶至接应2030师从同古突围跳出包围圈向彬文那既设阵地撤退。”

情况万分危急,距离2030师最近的是2030师救援了的英军,中国其余的部队,还在缅北狭窄而蜿蜒的林中小道上。

蒋介石从重庆飞到了缅甸,与英军总司令魏菲儿协商,请求英军能够出手,然而,没有效果。

英军已经彻底吓破了胆,他们想让2030师做他们的挡箭牌,为他们赢得时间,他们向着后方一路飞奔。

2030师全力苦战,等待着后续部队增援。

同古昼夜激战,成为焦土。

月24日夜晚,日军偷袭,这一天,日军敢死队百余人摸人一个叫做最坏的阵地,排长马立成身中六弹死战不退,后来被日军劈杀,尸体屹立数日不倒。26日,屋墩阵地两度失守,597团营与日军反复肉搏,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远征军中另一支军队新22师出现了。

新22师前来搭救2030师。

新22师和2030师都属于第五军。新22师从日军5万人的包围圈中,生生撕开一个口子,从南阳车站背面杀出一条血路,接应2030师转移。同古之战后,200师伤亡过半,而日军更是付出了 5000人的代价。

2030师突出重围后,日军第56师团没有在后追击,而是采用迂回战术,一天一夜狂进100公里,向北占领了密支那。第56师团是日军的加强师团,人数高达万多人,也是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师团,它不但拥有汽车摩托、坦克大炮,还拥有一个飞机大队。

同古在仰光之北,曼德勒在同古之北,密支那更在曼德勒之北,这几座城市都是由一条路线连接起来,也就是滇缅路在缅甸的路段。

日军占领密支那后,中国远征军回国的后路就被截断。异域作战,没有给养,英军远遁,当地人又不与远征军合作,现在,远征军腹背受敌,举步维艰,形势万分危急。

新38师是1942年月27日早晨离开云南安宁的。那时候,同古保卫战激战正酣。就在这一天夜晚,戴安澜手持机枪,与冲到师部的日军特种部队殊死激战。

新38师从贵州都匀来到云南安宁,逗留了半个月时间。当时缅甸军情十万火急,而新38师却没有出境,停滞不前。原因可能是,中国远征军的运输能力欠缺,车辆和船只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将10万远征军尽快运送到缅甸战场上。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远征军敌情不明,并不知道日军已经大量涌入缅甸。远征军的情报系统,非常差。

滇西缅北,河汊众多,远征军只能依靠简陋的木船和狭窄的浮桥,一支军队接着一支军队向前输送。

而反观日军,满载战斗人员的军舰,可以从太平洋沿岸的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或者日本本土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驶人印度洋,来到孟加拉湾,他们登陆后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缅甸的仰光。他们还可以坐着汽车,从毗邻的泰国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边浏览风景,一边做好在缅甸作战的准备。那时候,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已经被日本占领。

所以,当日军一下子在缅甸战场上涌现了四个师团的时候,中国远征军却只能一个师一个师地向前线进发,先锋2030师已经接战,而殿后的新38师还在云南境内等待着。

这天,云南安宁县的公路边摆满了美国出产的道奇卡车,车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和布条,上面写着“欢迎新38师出国远征”、“扬威异域”之类的标语。道路两边,站满了欢送战士出境杀敌的当地百姓,他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有的还举着果盘水壶,那一刻,李文才想起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一句话:箪食壶浆。

当时,李文才想着,等到赶走了缅甸的日本鬼子,他们很快就能够回来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去,等到再回国,已经是三年后。

新38师逶迤开往缅甸的时候,4月5日,蒋介石第二次来到了缅甸。那时候,缅甸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新22师掩护2030师且战且走,新38师急急增援,日军精锐的加强师团第56师团开动所有的交通工具,向远征军的后方纵深**,准备将刚刚来到缅甸,情况不明的中国远征军聚而歼之。而中国军方高层却在争吵不休,拿不出一个完整的方案来。

就在2030师与日军厮杀的时候,全权负责中国远征军的美国人史迪威,命令副手杜聿明,全力向日军发起进攻。而杜聿明则认为兵力不足,反对进攻,两人吵得脸红脖子粗,最终翻脸。

杜聿明虽然是史迪威的副手,但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只听命于蒋介石,而且对蒋介石的命令绝对服从,致使有了后来的兵败野人山,让4万中国将士,含冤离去。

尽管有了野人山的惨败,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杜聿明的仕途。后来,解放战争开始,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成为了大权在握的一方诸侯。

在东北失败后,杜聿明被蒋介石任命为淮海战役的副总指挥。战场上接连失败,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连连高升。

蒋介石的用人手段,确实“有一套”。

史迪威指挥不动杜聿明,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他在日记中大骂杜聿明和廖耀湘是“卑怯的杂种”和“十足的懦夫”,他在日记中还写道:“由于愚蠢、恐惧和态度消极,我们失去了一次在东瓜打退敌人的绝好机会,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的插手。”

史迪威日记中所写的东瓜,就是同古。

史迪威在1942年4月1日的日记中还写道:

“他身处距前线1600英里的地方,写下一道接一道的指令,要我们去做这做那,其根据是零散不全的情报和一种荒谬的战术观念。他自认为懂得心理,事实上,他自认为懂得一切,他反复无常,随着行动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而不断改变主意……其结果是使我本来就很小的权威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没有军队,没有警卫,没有枪毙任何人的权力。”

这个他,毫无疑问就是蒋介石。

史迪威分析蒋介石的性格,有一定的道理,远征军第一次打败仗,尤其是走人野人山,和蒋介石的指挥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蒋介石把自己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交给一个外国人指挥,他很不放心。但是,蒋介石又不能不交给史迪威,因为蒋介石想通过史迪威从美国那里拿到更多的军事援助。

为了调节史迪威和杜聿明之间的矛盾,蒋介石把罗卓英派往缅甸,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直接听命于史迪威。

罗卓英也是一名沙场老将,依靠战功从下级军官步步晋升,先后担任11师师长和18军军长,19集团军司令。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组织了上高会战,带领包括74军在内的第19集团军,几乎全歼了日军第4师团,逼得第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自杀未遂。

罗卓英老成持重,应该能够和史迪威合得来。

蒋介石和史迪威矛盾重重,但是他虚与委蛇,表面上对史迪威非常尊重,在日记中痛骂史迪威。

史迪威后面是罗斯福,罗斯福又是美国的总统,蒋介石得罪不起,因为蒋介石需要从罗斯福那里得到更多的援助。

这就是政治。

已经在中国最高舞台上长袖善舞了二十多年的蒋介石,无疑是一个政治老手。他懂得两面三刀,懂得阳奉阴违,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美国佬史迪威则不懂中国的政治,他当面与蒋介石争吵,和中国的将官们争吵,还在日记里大骂蒋介石和这些将官。他很意气用事,所以他在中国远征军里威望一落千丈。

然而,再不受欢迎,也要留着他。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

蒋介石需要的,不是史迪威,而是美援物资。

第三节英军背信弃义

李文才所在的新38师一路向南挺进,沿着滇缅公路,一直向南。那时候,中国与缅甸唯一的联系,就是这条滇缅公路。

而此时,滇缅公路最南端,已经被日军占领。美援物资堆放在仰光港口,堆积如山,无法运入中国境内,无法运到中国的抗战前线。

现在,这些美援物资成为了日军的战略物资。

新38师于4月2日来到了缅北城市腊戍。有的资料把这个地方翻译为腊戌,它的英文名Lashio,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译法。

腊戍还没有日军,日军的先头部队还没有来到这里,这里只有断垣残壁和烈火焦土,那是日军飞机轰炸后留下的。

腊戍有一座小型机场,机场没有英军的守卫。英军早在日军飞机的第一波轰炸来临时,就逃之夭夭,这些英国贵族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新38师警卫飞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