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商和谐则人和谐

侯玉波

初看此书,我以为是一本普通的消遣读物,因此也抱着“工作太累了,轻松一下吧”的态度随便翻阅了其中的几篇文章,没想到,竟然很快被其中的文章所吸引。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随性而自然的文笔,更是因为其将情感、理性、**三者结合起来的“心力模型”。我们知道,这些年关于“情商”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关于“**”的手册、指南也不少。关于理性的书籍在通俗市场上并不多见,但是在哲学、文化等学术领域中探讨的也很多。而本书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了人的整体心理能力——心力。

说到心力,不禁让我想到了心理动力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享乐取向的本我、道德取向的超我和现实取向的自我三者所构成。如果把超我看作人的情感部分,自我看作人的理性部分,本我看作人的**部分,那么本书正好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互映证。过去我们往往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误解为“泛性论”,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他理论中的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和理性。而现在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返回去更全面地思考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文化心理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因此我看一本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看它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实际,并为中国人所借鉴。对于那些随手拿过西方的理论或事例,照搬到国人身上的做法,总是不以为然。因为毕竟东西方文化迥异,如果不进行本土化工作,很容易抓错药,治错病。让我很欣慰的是,本书中的大部分事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当我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产生“是啊,这里写的不就是那个人吗?”的想法。由于事实的来源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写作方式比较中国化,自然提出的建议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线性逻辑,一件事物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不可能既白且黑,或忽白忽黑,各部分之间充满张力和冲突。西方人在处理情爱关系时也是如此,夫妻间认定一个道理,就一根筋走到黑,很难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因此,如若两人关系中一个关键点出了问题,一时谈不拢来,就可能遭致分手的命运;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联系,不同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和融合,保持整体的和谐。因此东方人处理情感关系,看似是两个人的矛盾,实则“牵一发而动千钧”,和整个家庭息息相关,联系性让东方人讲究整体感情和谐,而不会因一点而动全局。本书也提到了情商、理商、性商三者之间相互平衡、互相补充的观点。古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情商、理商、性商三者构成动态而平衡的统一体,三者和谐而人和谐,三者失衡而人失衡,这样的观点也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这也是我为什么即刻被本书所吸引的原因之一。

关于本书的**部分,我也想再说两句。“谈性色变”的性压抑年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然而现在有很多书籍和文章为了吸引注意,往往“搏出位”、“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些观点和看法直接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本书的“性商”部分,则既没有教科书式的古板和无趣,也没有媚俗的趣味或偏激的论点,而是本着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宗旨,用生动活泼的文风娓娓道来,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絮絮叨叨讲了一通,然而一本书究竟是好是坏,并不是看看书序就可以判断的,因此上面也只是一家之言。至于对您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究竟几何,不妨亲自浏览一番,心中自有判断。

侯玉波简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开设“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决策研究”等课程,先后主持了 “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研究”等课题,与台湾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著述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