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与杨广的耀威有什么关系?而耀威又付出了什么样的惨重代价?

隋帝国一再地征讨高丽,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内情如何?

为了征高丽,杨广御驾亲征。百姓为什么会大受其害?

隋军的后勤保障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漏洞?一个什么样的恶性循环出现了?又由这个恶性循环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隋炀帝的屠刀为何高高举起?他要杀什么人?

隋炀帝最荒唐的战略布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它会导致后来的战事再三受挫?

高丽人害怕了吗?他们是选择了投降还是拼死抵抗?

高丽国是如何钻了杨广的空子?

隋炀帝率军回了洛阳后,如何进行了毫无道理却又极为残酷的秋后算帐?

第二次侵略高丽的战争又为什么会爆发?

为什么在进攻顺利的情况下,二征高丽仍然以失败终结?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样意想不到的后院起火事件?

三征高丽时,隋炀帝为什么要在祭祀时斩杀士兵?又为什么要将死者的血涂在鼓上?其用意何在?

一、隋炀帝鲜为人知的耀武

隋炀帝代价惨重的耀威

我们先说说三征高丽。

说到三征高丽,我们不能不说一下杨广的耀威。

所谓耀威,就是对外国夸耀隋朝的富强文明,使他们畏服。

一般说来,国力强盛的封建朝廷,一定要向外宣扬声威的,何况杨广一向好大喜功,他自然更要竭尽国力来这样做。

还是说说公元607年那次到榆林的事吧。

当时杨广下令做一个极大极大的帐,那么大到什么程度呢?

告诉你,千万别吓着,他要做的这个帐,大到惊人的程度——能坐数千人!

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个启民可汗率所属奚、霫(音习xí)、契丹等部落酋长数十人及突厥酋长到帐下朝见。

杨广高兴,赐启民可汗等人大宴,并让他们观看规模同样大得惊人的乐舞。

这些常年游牧的人是看得又惊又喜,都争着献出牲畜表示敬意。

隋炀帝的虚荣心大大地满足了,他送给启民二十万段丝织品,其他酋长也按等级受了重礼。

这些还不够,当隋炀帝率大军出榆林塞,他又令宇文恺作观风行殿,又称作行城。结果那个临时造出大城和大殿,让游牧人惊骇万分,以为是神灵之功,非人力可完成,于是他们每一望见御营,十里地以外就跪伏叩头,走路都不敢骑马了。

杨同学的虚荣心越发被大大地得到了满足,至于虚耗国力,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至此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在进攻高丽之前,杨广接连发动了对突厥、吐谷浑、林邑的战争,就是为了搏一个开疆扩土的好名声。

随着隋炀帝杨广的大拓疆域,到609九年止,隋帝国共有郡190,县1255,户890万有余。西到且未,北到五原,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国势号称极盛。

但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白骨堆成。

请看:公元609年,杨广亲征吐谷浑,路上遭遇暴风雪,几十万的军队死伤过半;攻打林邑时,将士们水土不服,脚都肿得像气球,死者又是十之四五。

隋帝国为何征讨高丽

按说,杨广应当吸取教训,可是,杨广仍然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他还有一条顽固不化的戒律,那就是拒谏。他曾对名士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人谏。如是卑贱士人,我还或许能轻饶他,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可如果已是达官高位的人,还想进谏以求美名,我更是不能饶他。你们就记住吧!”

所以不管廷臣们如何进谏,他总是我行我素,而且越发有过之,恐不及从前。

三征高丽就是明证。

那为什么他要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呢?

高丽就是高句丽王国,一直朝贡于中国,因此他们的国王在南北朝时期,就被中国的皇帝封为高丽王。

在北魏时,高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做得很不错,每年从中国运走大量的丝绸、车辆及生产工具,并同时向中国至少输入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

可是早在隋文帝晚年,隋文帝就已有了占领高丽的打算。请看:在公元598年,他派儿子杨谅为统帅,率三十万大军,对高丽发动袭击,不过后勤粮草跟不上,加上又发生瘟疫,只好无功而返。

高丽王高元害怕了,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高元”,并派使臣向杨坚谢罪,隋文帝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杨广呢,他也一直盯着高丽打主意,总想着打下高丽,来证明给别人看看:瞧瞧啊,我这个新皇帝,比老皇帝厉害吧!

那么杨坚父子为何总要跟高丽过不去呢?

原来隋朝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都一一建立了政权,在《隋书》中,统称为东夷,其中的高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在公元402年,高丽灭掉北燕政权,正式占据辽河以东的辽东半岛地区。自此以后,高丽便占有了今天的吉林全境、辽宁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当时高丽的都城是平壤,也就是现在北朝鲜的首都。

当时的朝鲜半岛政局,是三国鼎立状态,高丽的南面是百济,东南面是新罗,各国都争相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试图以此作为筹码,牵制对手。

后来,高丽与周边国家连连发生战争,成为东北亚最强大的一个国家,胆子大了,也想着与隋朝争霸。

因为辽东在汉晋时,就是中国领土,当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中国后,高丽也感到威胁的加剧,于是他们积极备战,准备与隋朝大干一场,同时他们也把进贡终止了。

于是两国在边境上,时有冲突,终于在公元598年,高丽带兵侵犯隋朝的辽西地区,让杨坚非常愤怒。

隋文帝随即就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结果未能成功。当然随着高元的认错,杨坚也就又恢复了对他的高丽王册封。而高丽国也随之恢复了对隋朝的朝贡。

但和平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十四年后,即公元612年,战争的导火线还是被杨广引爆了!

触目惊心的历史细节

为了征服高丽,公元611年,隋炀帝下诏征天下兵,在涿郡(今北京)集中,而他自己也从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

也就是说,杨广御驾亲征了。

有数据表明,这次出兵,的确是动员了全国的兵力。

百姓大受其害!为什么呢?

我们来注意一个细节:隋炀帝下令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工极严极急,工匠和役夫昼夜站在水里干活,一刻也不敢休息,不用多长时间,腰部以下就腐烂生蛆,死去的人,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历史细节!

民夫病死后,尸体被遗弃在路旁,没有时间和人力来掩埋,所以到处是不堪的腐臭和污秽。

为了这次战争,常常有数十万人在水、陆两路运送兵甲和攻城器具,昼夜不息。

而山东受害最深。

因为山东的郡县负担尤其重,民夫运军粮,车和牛都一去不得回来,而人也多数死在了路上。

幸存下来的也只好逃亡了,为什么呢?因为道路遥远,交通工具时速缓慢,运送到目的地时,那些军粮基本已吃完。你想啊,那位大暴君能饶得了他们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任何战争的后勤保障都是最重要的,而隋炀帝恰恰就在此处出了巨大漏洞。

恶性循环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男性劳力大量缺失,田地荒芜了,米价腾的一下子升了上去。

于是那些大小官吏纷纷得到了发财机会,大肆盘剥,百姓们的生活走投无路,老老实实做良民只有死路一条。

兄弟们,反了吧。

于是农民纷纷聚众起义,攻击城邑。

对此,隋炀帝的处理方法极其简单粗暴,充分体现了他的特色:令郡县官吏搜捕,随获随斩。

于是激起了农民更坚决的反抗。

二、史上最荒唐的战略布署

出兵也讲排场

隋大业八年,也就是公元612年,正月初一,开年的头一天,杨广就从全国调集大军。很快,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今北京)。总计一百一十多万人,对外号称二百万。

其实不必出兵高丽,巨大的危机已经显现——这可不是一百多万机器人,加点油充点气就行了,那可都是天天要吃饭的血肉之躯啊!

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了那个细节:隋军的后勤保障早就出现了大问题。

而隋炀帝对军队的部署安排,安全依照搞活动讲排场的原则,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着平壤出发。二月九日,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连营渐进,经过四十天,才出发完毕。

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九百六十里,果然是够排场。

他的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八十里。《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种近古未有的大出师,在隋炀帝看来,无非是又一次大游玩。

请看:随军的不但有宫女后妃,文武百官,竟然还有和尚道士,天天念经作法,为的是如杨广希望的那样保佑隋军旗开得胜。

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只不过杨广根本不理睬,全部一个接受方法:杀头!

没人再敢言语了!

隋军每支部队里,都设有仪仗队和文工团,整天敲锣打鼓、说唱歌舞,不亦乐乎!

虽然兴师动众,但杨广却根本就没做好打大仗的准备。

最荒唐的战略布署——杨广的战略失误太多了

对于战争的后果,隋炀帝是绝对的自信,在隋炀帝看来:

高丽小国,搞定你,和捏死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只要我们强大的隋军一到,就是吓也能把那个高丽王吓死,然后屁股尿流地让杨广得到一个他想要的结局——在消灭高丽的同时,也顺便吓一吓周边小国,比如突厥、倭国(就是现在的小日本)什么的,以求“威服四夷”,一举建立起隋廷的强大朝贡体系!

于是他就依据高丽会投降的原则,来部署战争。

但是,要打仗,首先要制定战略,然后再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也就是所谓的战术。

而作为主帅,一定胆要大心要细,但隋炀帝可是胆大心粗的。

或许,他压根儿就没想要真正打一仗,只不过是搞一次武装大游行罢了。

同时他还及时地把自己的战略战术通过当时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公诸于众,这或许是军事史上最大的笑话,把自己的进攻策略都公布于世,还打个什么仗?

是什么样的传播途径呢?

原来杨广在诏书中,公开了自己的作战部署。

请看杨广下诏宣布讨伐高丽,把高丽王高元称作“小丑”,正式宣战!

可怜那个高元,“粪土臣”这次变脸成“小丑”了!

同时,杨广还犯了一样死忌:舍不得放权。连绵近千里的长蛇阵,每每发号施令,全都要他自己盖章。一旦有事,都必须先奏报于他,然后将领们就得在那儿干等着杨广的批准令,谁敢擅自行事,绝对杀无赦。

本来开始的时候设了个总指挥,由兵部尚书段文振担任。段文振倾向于“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的战略思想,可是杨广的拒不接受,让段老头郁闷而病,死在了行军途中。

于是头脑发昏的小杨干脆就把总指挥的大印回收,什么事也得他亲自盖章。

后来的战事虽然再三受挫,隋炀帝还是深信高丽一定会降。

公元612年3月15日,杨广的大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行军,到达了辽河,可惜,虽然声势堪称浩大,可是高丽“小丑”却并没有吓得屁滚尿流。不仅如此,“小丑”还时不时派人前来挑衅。

杨广同学被激怒了!

他命工部尚书也就是建设部长宇文恺建造浮桥,准备渡过辽河,进击高丽。

可是浮桥没建成,离对岸还有一丈多远的距离,高丽军竟然发动了袭击,隋军上不了岸,只好跳入水中作战,最后的结果是:丢下一大堆隋兵尸体,狼狈撤回。

杨广于是又令堪称能工巧匠的何稠造桥。

两天后大桥造成,大军终于渡过辽河,与高丽军大战,一举干掉高丽一万多人!

可怜万数鲜活生命,一朝赴黄泉。

四、 高丽国钻了杨广的空子

致命失误:浩大的隋军没粮吃了

大军乘胜前进,将辽东城(即今天辽宁省的辽阳市),团团围住。

一夜之间,杨广就象变魔术一样,命人在此地建好了一座六合城。

这么大的工程,一个晚上就搞定,其背后的劳动有多么艰辛险巨,简直无法想象。

可结果依然是两军对峙。

降?没门!

这个高丽人就是不信邪,依旧拼死抵抗。

下一步该怎么办?

杨广也不知道,因为他根本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

5月份到了,杨广看士气浮躁,于是下令:大军分水、陆两路并进,对高丽军发起总进攻。

水路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领;陆路仍是他自己当老大,并且下令要齐头并进,不得争先抢头功,否则杀无赦!

可是,最大的问题来了——军中没饭吃了。

本来出发前,杨广下令,谁胆敢遗弃粮食,立斩不赦!

可是士兵们除了要携带作战用的兵器和排甲长矛一类,还要拿衣物戎具这些作战装备,同时每人至少须背负三石以上的粮食,又是长途跋涉,而且只能徒步走。人不是骆驼,自然都是不堪重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路上,个别人宿营时,在帐篷下挖个洞,把粮食偷偷埋掉,以减轻负担。他们这样做的时候,还自作聪明地以为,到了高丽境内,抢些粮食来吃,岂不更好?

本来开始这只是个别人的做法,却不料,一下子跟风而上,都这么干了。

高丽人的做法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他们居然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

有钱都没地方买粮食,更何谈什么抢点东西来吃?这么一来,军中便断炊了。

吃不饱肚子,哪有力气打仗?

就这样,杨广虽然把个小小的辽东城,围了几个月,却就是不能搞定。

高丽国狡猾的来使

这里面除了前面那些问题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荒唐内幕:

原来在攻城的同时,杨广却又下令,如果高丽投降,就要停止用兵。

前面我们知道他的战略战术一向向对方公开的。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被动局面:

高丽人每当一看辽东城要被拿下,就赶紧派人举双手投降,诸将只能是干瞪眼。因为小杨有令在先啊。并且还要按照他的要求事事先请示,绝对不得擅自行动。于是待到请示过了杨广,等他批准了下一步行动计划时,辽东城内的高丽人早调整好了防备,又能继续与隋军对抗了。

诈降?

对啊,除非脑子进水了,否则谁不明白。

更搞笑的还在后头呢。

老将于仲文素有谋略,亲率大军玩了个诡计,大破高丽军。高丽王高元就派宰相乙支文德前来投降。

自然也不是真心来降。人家的目的是想来看看隋军部署如何?粮草充足否?还有,再看看你们的士气怎么样?

明摆着是来捞情报的。

乙支文德胆敢只身闯隋营,也要叩谢杨广先前的“投降不杀”的诏令。

在隋军营中,乙支文德好象大明星出场一般,大摇大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

老将于仲文事先得到过杨广的密令,说是只要高元或者乙支文德来降,就不要讲客气,先给我逮住了再说。

无奈监军刘士龙,不知道也不相信杨广会有这样的密旨,说什么也不让于仲文擒拿乙支文德。

当时宇文述也在军中,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更不会冒着犯错误的风险拍板,结果只能眼睁睁的又把乙支文德放了回去。

待到于仲文拿着杨广捕令再赶回来,那个高丽宰相已经“济鸭绿水而去”,也就是越过了鸭绿江,在高丽营中优哉游哉地欢歌起舞喝红酒了。

隋军只好渡过鸭绿江,追击乙支文德。

于仲文还给乙支文德写信,劝他还是投降算了,可是这个文德兄却赋诗一首,作为回复:

神策究天文,

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

知足愿云止。

气得于仲文全身颤抖,继续追击。

乙支文德老谋深算,他既然已经知道了隋军士卒都饿得眼珠子发绿了,就打起了疲劳战,不停是来挑衅,可只要一交锋,立刻撒腿就跑。

这样一来,隋军一路打胜仗,请看:宇文述一日之内,七战七捷;于是隋军就一路狂追逃跑的“小丑”兵,向着高丽腹地**。

隋军一直追到距平壤城30里开外的地方,才扎下营来,一边等待前来接应的来护儿水军,一边等着敌军投降。

可是等啊等啊,等得花儿都谢了,等来的却不是乙支文德的再次投降,而是他捎来的口信,说是只要隋军撤兵,他便带高丽王高元去杨广那里谢罪。

宇文述见士卒疲惫不堪;又不见来护儿的接应;而早已答应好了的出兵夹击高丽的百济军队,连影儿都没见到;再加上平壤城墙也实在修得太高大太坚固了,于是他就接受高丽的投降,下令班师。

于是隋军垂头丧气的往回撤退。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刻的高丽军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对隋军发动突然袭击。

秋后算帐

就在阴历七月下旬,隋军退至萨水,刚渡到水中央,高丽军就从背后发起总攻。

四面抄袭的大屠杀,开始了!

隋军顿时大溃!别忘了,各路隋军可都饿着肚子呢。

落荒而逃的隋军,个个都是顶级马拉松选手,一天一夜就跑了450里!

幸好有殿后的王仁恭将军拼死抵抗,撤逃到鸭绿江时,终于稳住阵脚。

隋二十四军中,只有卫文升一队,因为没与高丽军接战,毫发无伤。

来护儿听到隋军惨败的消息,仰天长叹一声,只好渡海回师。

这一仗,隋军惨败到了极点。请看:

当时渡过辽河的九路大军,共有三万零五千人,可是逃回来的,就只剩下二千七百人。

至此,隋炀帝看到大军一队一队都大败之后,他不得不率残余军队回了洛阳。

但他回到洛阳,立刻就开始秋后算帐。

首先被斩的是刘士龙,理由是:

因他抗命,才放跑了乙支文德,最终导致今天的惨战。

冤枉啊!

其他人,不是免官,就是下狱!

不久,这些获罪诸将,又将罪责全部推给老将于仲文,杨广也就找了个台阶,又将其他人释放,独降罪于他。可怜了于老先生,68岁的年纪,被活活气死。

这一仗,把杨广的威风,快打没了。

但是,杨广根本就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找了几个替罪羊,总算把战败责任给了结清楚了。并且请注意,此次大败引起了隋炀帝的大怒,大怒引起了又一次大出师,大出师引起了更大的严重后果。

二征高丽

公元613年,第二次侵略高丽战爆发了。

战前隋炀帝这样激励士气:

“凭我个人力量,海可以拔,山可以移,高丽算得了什么,一见咱们大军准得望风而降!”

结果他亲率大军渡过辽河,攻打辽东城时,高丽军不仅没有望风而降,仍然还是抵抗,而且拼死抗拒。

隋炀帝又败了。

事实上,高丽小国能够以少御多,暂时还可以,持久是不可能的,危急时候是隋东都洛阳被反抗的百姓围攻,在客观上援助高丽取得了守城的胜利。

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东都洛阳是隋朝的陪都,这在中国古代很常见。现在世界上还有少数国家,也是设立两个都城,一个政治都,一个经济都。

事实上,此时隋境内的农民起义,虽然只是星星之火,却已在四处燎原了。

长白山、豆子坑、高鸡泊,甚至称得上是燃起了熊熊烈火。

所以二征高丽,开始打得还算顺利,高丽在隋军几路大军的猛烈攻击下,眼看就要撑不住了,不料,礼部尚书杨玄感就在这个时候,在黎阳起兵造反了。

中央的部长都造反?!

这是杨广万万没有想到的,只好撤军,回去对付杨玄感!

撤军虽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大把大把的作战器具、军用物资、后勤粮草,就全部成了高丽人的战利品了。

三征高丽

这次后院起火,让杨广的二征高丽又是以大败而告终。

隋炀帝又一次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但他不死心,这位属牛的爷就是这么个犟脾气。

第三年,隋大业九年,即公元614年2月23日,隋炀帝又下诏,第三次御驾亲征高丽!

此刻他完全没有想到,结果还将是一无所获!

这一次,又如前两次一样,照旧征发百万大军。

可是,被迫来参军的都醒悟了,都不愿当炮灰,于是纷纷当起逃兵。据史书记载,三月壬子(即十四日),执意东征的隋炀帝出行到涿郡,路途中士兵不断逃亡。

怎么办?

癸亥(即二十五日),炀帝到达临渝宫。

那天,杨广脱下金黄龙袍,一身戎装威风凛凛。

在野外,他亲自设坛祭祀黄帝,然后就斩杀那些不幸被抓捕回来的叛逃士兵,并将死者的血涂在鼓上,以示警戒。

但涂人血也没用,逃亡仍然止不住。

是的,不甘心白白送死的,还是纷纷做逃兵。

不详的预兆!

无奈中的杨广只能长叹一声。